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成果科类:英语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发展研究
完成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阮全友、李剑波、胡惮、刘萍、张文涛、罗桂花、田川、张丽
姓名专业技
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阮全友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20 整体设计、实施,成果撰写李剑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50 整体设计、实施,研究策划胡惮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20 整体设计、网络环境策划
刘萍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00 教学实践、成果撰写
张文涛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00 教学实践、数据整理分析
罗桂花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00 教学实践、成果撰写
田川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00 教学实践、数据整理分析
张丽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00 教学实践、数据整理分析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丰富和完善了“外语教育行动研究观”理论和实践。

突出行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学生作为研究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自我反思”、“思辨素养”、“共同发展”的理念。

2)提出“数字时代新读写素养研究的5P模型”。

通过Platform、Participant、Potential、Position和Praxis构成的5P模型,既可解读英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症的问题本质,又可全面、深入地研究不同语境中语言读写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多模态环境等方面的深层内涵。

3)发展了TPACK,提出TSACK和TMACK框架。

在TPACK“整合技术、学科和教学知识”基础上,结合思辨素养的研究,提出TSACK(整合技术、学科和策略知识)和TMACK(整合技术、学科和方法论知识)框架。

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了教育研究中师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研究。

4)提出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思辨素养培养理论模型。

该模型由教学中的参与者、参与者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定的语境(境脉)、行动研究的循环机制组成,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思辨素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针对我国高校英语学习者的“思辨缺席症”,以及国内现有研究中本土理论和系统成熟的教学实践极度缺乏的现状,在两项教育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2010-2016年期间,通过行动研究对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
索、实践、反思和再实践,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发展模式,构建了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发展的本土化理论。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探讨了“思辨缺席症”的时代背景。

认为该问题是特定历史语境的现实表现,在“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建国初期,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外语教育承担国内外沟通、科技信息交流等语言基础上的支持,因而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的社会条件下,“仓廪渐实,衣食渐足”,外语教育也应当考虑“礼节、荣辱”中的人文精神。

2)分析了“思辨缺席症”的问题本质。

认为该问题不仅仅是“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提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辨素养的综合发展问题。

“思辨能力”的探讨主要关注个人层面的思维推理能力,而外语教学中更要注重语言读写中的“思辨素养”发展,即基于社会文化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解读文本、重建文本过程中所具备的批判性读写素养。

提出“数字时代思辨素养研究的5P 模型”以解构读写素养的基本内涵,进一步解读英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的具体原因。

3)明确了“思辨缺席症”的解决要点。

本研究通过长期细致的反思实践,认为外语教育中“促进交流的环境构建”、“学习交流中的内容的拓展”和“沟通交流的机制”三点在思辨素养综合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实践中,这几点要同“教师作为研究者”、“学生作为研究者”为双核心的“外语教育行动研究观”紧密结合。

4)创新了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发展理论。

结合“混合学习”、“学习共同体”理论,以及研究数据,本研究认为:英语学习者思辨素养的发展是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和教学知识框架)和TSACK(整合技术的学科和策略知识)的结合。

并且提出了由“教学中的参与者”、“参与者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语境(境脉)”、“行动研究的循环机制”为核心要素,且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思辨素养培养理论模型。

本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CSSCI核心论文7篇,权威报纸论文2篇,CSSCI扩展1篇,CPCI/EI检索英文论文4篇,教材教辅4部。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本课题成果经过5年实践,在师资发展、人才培养、外语专业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语言政策、语言与文化自信、信息安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1、校内。

1)教师教研水平整体提升。

高质量的课题、专著、教材教辅、论文涌现。

成果通过讲座、研讨会、说课等方式开展教师培训。

教研水平整体提升。

2)学生英语素质显著提高。

a)各级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奖、专四/八通过率高。

b)成果被学生用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报纸电台、莎剧社等品牌校园社团活动。

c)学生在国家级、校级创新项目中多次立项和获奖。

3)相关文件制度逐渐完善。

全程培养方案、班级导师制、教授进低年级课堂、教研教改系列文件等的制定。

2、校外。

1)媒体影响良好。

成果多次在《光明日报》发表,多次被外语学术科研网向全国同行重点推荐。

2)校际交流广泛。

a)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交流或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b)湖北警官学院(派教师全程听课一学期)、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教师亲临课堂参观学习。

3)学术会议推广。

在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介绍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教学实践。

4)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成果在鄂钢公司和广州“丹丹人文英语”等多项校企合作中推广和交流。

5)成果引用广泛深入。

表现在:影响因子高、引用逐年上升、地域分布广(27省)、研究层次多元(高校/中小学)、学科分布多(英语各科/职业教育)、引用机构广(各类高校)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