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两极 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 的根源:
◈实力的变 化,欧洲衰 落,美苏两 国成为势均 力敌的超级 大国。
特点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或二大国(苏、美)的一员。斯大林成为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
尔并提的“三巨头之一”。 国际影响力大增,足以抗衡美国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战后苏联军事力量强大
类别
数量
红军人数
1140万人
作战飞机
16000架
主战坦克
12000辆
作战摩托车
670000辆
火炮
1151万门
军舰
1702艘
斯大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 仅仅是个人荣誉问题,而 且是个安全问题……

同盟分裂。


—— 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相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 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美国的“制空权”则更是威力无比:它的2000多架重型轰炸机粉碎了
希特勒的欧洲,1000架超远程B-29型轰炸机使许多日本城市化为灰烬,
现在又补充了更为强大的喷气战略轰炸机,如B-36型轰炸机,最重要的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 动。
第一部分
冷战与两极格局

第二部分
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第三部分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1947-1991)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
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 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处于对峙和竞争状态。冷战 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两极格局(1955-1991年):是雅尔塔体系的集中体现。 ◈◈两极格局下对抗的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 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 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 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 “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说 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 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国家 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 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 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 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乔治·凯南时任美国驻苏联代办,1946年2 月22日,像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的“长电 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 关系,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的对手,而不 是伙伴。
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非常突出
2 . 冷战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
◈ 冷战拉开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丘吉尔
1946年3月5日, 丘吉尔在美国威斯敏 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 《和平砥柱》的演讲, 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 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
1947年初,希腊土耳其即将建立共产主义,英国不想失去资本主义的桥 头堡,但力不从心,于是将接力棒交给了美国。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 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即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 “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 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的都城……所有这些名 城的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 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 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袁明:《国际关系史》
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
基本特征 总体缓和,美国优势,苏联全面收缩。 双方领袖 苏联:戈尔巴乔夫 美国:里根
美国:80年代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赛; 美苏策略 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被称为“新思维”的外交政
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苏军撤出阿富汗;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徳统一; 历史事件 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为世界货币。 经济实力雄厚
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
1941-1945年间,受雇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从8.7万人增加到。同时, 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
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19.9万人家流亡美国,从而美 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国拥有了空前的智力优势。
科学技术发达
1945年底,美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世界应用电
(2)日本的崛起
历程: ◈战后美国制裁日本,民主化改革(二元制→议会制君主立宪); ◈1948年,冷战加剧,开始扶植日本; ◈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起飞提供了契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视科教;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1968年,经济总量世界第二。(逐渐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955年日本各项经济指标与战前比较情况
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
美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拥 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
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总额的32%和黄金储备的 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
74.5%。因此,美元自然成为国际经济流通中最为坚挺的货币,最终成 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 . 冷战的发展
1961年, 第三次柏林危机
1958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1950年, 朝鲜战争
1955-1975年 越南战争
第一阶段(50年代-60年代中期)
基本特征 缓和与紧张并存,美国优势较大。
美苏策略
苏联:
1989年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89年柏林墙倒塌
2 . 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1)西欧的走向联合
原因: 战争的教训;现实需要(美苏的威胁);相近的文化传统;
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历程: ◈1950年,舒曼计划;(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议把法国、德国的
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道路。)
亚洲: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3年越南战争。 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 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基本特征 双方领袖 美苏策略
历史事件
军备竞赛,苏攻美守。
苏联:勃列日涅夫 美国:约翰逊、尼克松
美国和苏联均注重常规力量与核武器的发展,并 在战略防御能力上展开了竞争;同时展开一系列 关于防治核武器扩散的谈判。
冷战下的地缘政治
◈1945年二战结束,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德国分裂; ◈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修筑“柏林墙”; ◈1990年“柏林墙”拆除,德国统一。
柏林墙全长155公里,1961-1989年, 有逾80000人试图翻越围墙,约5000人成 功,75000人被捕,至少140人被射杀。 1990年6月正式拆除,10月3日德国统一。
----杜鲁门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 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 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 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 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 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 渡”;力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国:
艾森豪威尔提出:“和平解放”和大规模报复苏联。
美苏坦克对峙
历史事件
缓和:
和平解决奥地利问题,奥地利完全独立;1955年苏联与西 德建交;1959年戴维营会谈。
紧张:
欧洲: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 机(柏林墙)。
缓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结束越南战争; 防治核武器扩散的谈判。
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越南撤军
苏军入侵阿富汗
美国
苏联/俄罗斯
两国核武器数量变化图(1945-2005)
首先尽管当时它已动用了全国近二分之 一的地面部队,近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四分 之一的海军,使用了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武 器,仍然不能逃脱在越南战场上一再受挫 的厄运。其次,为了进行印支战争,从 1964年到1969年美国耗用军费1000多亿元。 这一巨额开支是造成美国同时期出现的361 亿美元的巨大财政赤字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 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 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 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 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 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成为冷战的根本原因。
苏联
美国
斯大林在1946年2月发表演说,指责战争 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 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 的,并表示要再搞三个甚至更多个五年计划 以使苏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 障”。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
子计算机的开端。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战后美国作为世界 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
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国家。 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在战争中,近2700万人丧失了生命,这个数字是美国的60倍;1700多座
是,美国垄断了原子弹,使它可以向任何未来的敌人发动攻击。
军事力量强大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美国拥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1200多艘战舰和5万多艘供应、登录船
富兰克林·罗斯福
只。它的海军舰艇吨位达380万吨,大大超过英国的150万吨,一跃而成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
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
1947年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 帮助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实质:遏制苏联与社会主义。
美国援助土耳其的武器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 家”,一种是“极权政权”。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1 . 冷战的原因
(1)二战结束,美苏丧失合作基础,由盟友变成对手。 (2)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3)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根源)。 (4)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冲突。

美苏易北河会师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


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7年,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地缘 政治
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军事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 “北约”。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
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变成了平地;31850个企业、98000个集体农庄遭到洗劫和
掠夺;物质方面的总损失量达26000亿卢布,其中被法西斯掠夺和毁坏的贵重
物品价值6790亿卢布。
经济破坏,需要安全环境恢复经济
苏联人民以自己的英勇牺牲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苏联成为在国
际舞台上起决定作用的四大国(苏、美、英、法)或三大国(苏、美、英)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法、德、意、荷、比、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 简称欧共体,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 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1992年,欧盟。(政治一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