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结合临床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证护理结合临床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分析
作者:张瑞强
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23期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1例,观察组9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运用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并按照路径实施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3-0111-02
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骨折术后的患者在没有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50%[1]。

目前,随着护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和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在临床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使护理标准化,可以指导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跨学科、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

另外,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还可以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促进疾病的康复,有助于护理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2]。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将最新最好的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制定出完整的护理干预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3]。

那么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护理,能否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呢?本研究选取我院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循证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整合后的护理模式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手术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性疾病疾患。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91例和观察组95例。

其中对照组男51例,女40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9±3.6)岁,上肢骨折患者28例,下肢骨折患者39例,肋骨骨折患者l0
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4例,其他1例。

观察组男53例,女42例,年龄l9~73岁,平均年龄(46.7±2.2)岁,上肢骨折患者30例,下肢骨折患者43例,肋骨骨折患者9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2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部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整体护理模式,包括入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护人员、住院环境与规章制度、健康教育、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心理指导、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必要的康复训练、出院指导。

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即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确定循证问题,然后通过检索文献获得相关证据,据此来制定详细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同时保证护理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具体如下。

1.2.2 循证护理的实施
1.2.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循证护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和接受过循证护理知识培训的责任护士组成。

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各项信息,身体状况及疾病状况,再根据循证护理的实践程序实施教育。

1.2.2.2确定循证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生命。

如何在骨科患者术后进行有针对性、具体的和高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即本组研究对象循证问题的关键。

1.2.2.3检索分析文献,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格根据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检索词,遵循证据等级分类,在Cochrane图书馆、Pubmed Clinical Queries、JBI图书馆、Medline、CHKD 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案例分析等,对所获得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

参考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及经严格评价后的文献资料,由临床路径小组讨论并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

1.2.2.4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依据制订好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科室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知识培训,如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内容,循证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关系,以及实施护理路径的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并分别在术前、术后及出院时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①术前护理:术前除宣教手术相关内容外,还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②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及协助患者开展术后早期活动的同时,适度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③出院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出院后的康复训练以及定期复诊的相关事宜,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以引导,避免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相关因素。

1.3效果评价
1.3.1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情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采用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并计算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3.2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主要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5],满分为60分,
1.3.3 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患者护理满意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共10题,每题10分,满分100:其中>80分为满意;50~80分为比较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0%;对照组患者中有1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63%。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60%,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67.3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下肢肿胀、麻木、发硬、皮肤青紫,发生后有极大的危险性,可出现血栓后综合症,甚至引起死亡,是骨科患者术后致残、致死的原因之
一,但其具有可预防性,可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来消除或减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时的预防措施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最新最佳的证据对患者实施护理,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可以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疾病护理,增进了护患交流。

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血栓危险度的评估,术后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本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结果发现针对患者术后的情况提出循证问题,经查阅文献,并有根据的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血栓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水平。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科患者的术后护理,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Burns P J,Wilsom R G,Cunningham C.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 used by consultant general surgeons in Scotland[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dinburgh,2001,46(6):329.
[2]崔立敏.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现状与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134-135.
[3]张宏,朱兴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