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鞍区脑膜瘤不同手术入路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Sep 29(17)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

脑膜瘤发病率较高,占颅内肿瘤的19.2%,其中鞍区脑膜瘤是指发生在蝶骨平台、前床突、鞍结节和鞍隔部位的脑膜瘤。

外科手术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有效手段,但鞍区脑膜瘤邻近视神经、颈动脉等重要结构,加之脑部结构较为复杂,造成手术难度较大,并存在继发损害的风险[1,2]。

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该技术在鞍区脑膜瘤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

常用的手术入路较多,如纵裂入路、翼点入路及额下入路等,本研究即对不同入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例鞍区脑膜瘤,均接受显微手术切除。

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纵裂组30例、翼点组31例和额下组31例。

纵裂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8(4
2.5±4.6)岁;病程10个月~3年,平均1.8±0.9年;鞍上型13例、鞍旁型17例;肿瘤大小2.1~5.2(
3.7±0.9)cm ;首发症状:头晕头痛7例、视力障碍23例。

翼点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24~72(43.7±
4.8)岁;病程9个月~2.5年,平均1.7±0.6年;鞍上型15例、鞍旁型16例;肿瘤大小2.0~
5.4(3.6±0.8)cm ;首发症状:头晕头痛6例、视力障碍25例。

额下组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3~74(43.2±4.2)岁;病程10个月~3年,平均1.8±0.7年;鞍上型16例、鞍旁型15例;肿瘤大小1.8~5.3(3.5±0.9)cm ;首发症状:头晕头痛8例、视力障碍23例。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全身麻醉。

纵裂入路:于发际内做冠状切口,将前颅底充分暴露。

由大脑前动脉膝部开始,分离前纵裂,至蝶骨平台分离完成。

将肿瘤基底
及动脉电凝烧灼处理,切除肿瘤。

额下入路:于额颞发际内行切口,显露前额至眶上缘。

牵开硬膜,打开侧裂中段蛛网膜,将脑脊液释放,显露并切除肿瘤。

翼点入路:Yasargil 翼点入路开颅,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调整切口[3]。

额颞骨钻孔,显露术野。

释放脑脊液,将肿瘤基底及动脉电凝烧灼处理,切除肿瘤。

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于手前及术后1周评估患者GCS 评分,并记录手术切除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肿瘤切除效果:根据Simpson 手术分级标准[4],其中肿瘤及粘连硬膜、颅骨全切为Ⅰ级,肿瘤全切,粘连硬膜电灼为Ⅱ级,仍有肿瘤残余为Ⅲ级。

有效切除=Ⅰ级+Ⅱ级。

(2)生活质量:采用KPS 评分,术后3个月时总分较前升高>10分为改善,10分以内为稳定,总分减少为无效。

总有效=改善+稳定。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 依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P <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GCS 评分比较纵裂组、翼点组及额下组术前GCS 评分分别为6.4±0.9分、6.5±1.0分和6.4±1.1分;而术后1周时分别为12.4±1.3分、11.9±1.2分和15.6±1.4分。

术前3组GCS 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而术后纵裂组GCS 评分显著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手术切除效果比较纵裂组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14例,Ⅲ级切除1例,总有效率为96.7%(29/30);翼点组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16例,Ⅲ
92例鞍区脑膜瘤不同手术入路临床研究
李光,马鸿元,张景龙,陈
竹,梁志辉,李勇军,乔占东(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目的分析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例鞍区脑膜瘤,均接受显微手术切除。

其中纵裂入路例为纵裂组,翼点入路例为翼点组,额下入路例为额下组。

于手前及术后1周评估患者GCS 评分,并记录手术切除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纵裂组、翼点组及额下组术前GCS 评分分别为6.4±0.9分、6.5±1.0分和6.4±1.1分;而术后1周时分别为12.4±1.3分、11.9±1.2分和15.6±1.4分。

术前3组GC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而术后纵裂组GCS 评分优于翼点组和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三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纵裂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翼点组和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显微手术入路均可获得较好的切除效果,但纵裂入路在改善神经症状、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鞍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纵裂入路;翼点入路;额下入路中图分类号:R739.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11 ̄8174(2018)17 ̄2796 ̄01
2796··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Sep 29(17)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观察及对VAS 评分影响分析
姚力,吴健,马克勇(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及对VAS 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0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

随访1年,
观察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WOMAC 骨关节炎指数及疼痛程度。

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膝关节优良率分别为90%、96.67%和80%;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WOMAC 骨关节炎指数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术
级切除1例,总有效率为96.8%(30/31);额下组Ⅰ级
切除15例,Ⅱ级切除14例,Ⅲ级切除2例,总有效率为93.5%(29/31)。

三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无显著差异(P >0.05)。

2.3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比较纵裂组围手术期发生切口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总发生率为6.7%(2/30);术后生活质量改善23例,稳定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29/30)。

翼点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脑组织损伤2例,尿崩2例,总发生率为25.8%(8/3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20例,稳定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28/31)。

额下组切口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脑组织损伤2例,尿崩3例,总发生率为29.0%(9/3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21例,稳定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
3.5%(29/31)。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 >0.05),纵裂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翼点组及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虽然鞍区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其生长部位特殊,可对其他正常脑组织产生压迫,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绝大部分患者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并还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等[5]。

因此,对于无禁忌证者,多采取外科手术切除。

鞍区包括鞍结节、鞍隔、前床突或蝶骨平台等区域,鞍区病变手术是颅底神经外科的难点,此区域与下丘脑、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相邻,结构复杂,术中易损伤周围脑组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高[6],治疗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对于鞍区脑膜瘤的手术成功率较前明显增加。

术中肿瘤切除的程度、重要结构的保留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而正确选取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及纵裂入路是常用的手术入
路。

翼点入路适用于鞍区所有病变,为经典入路,肿瘤侧面及后极暴露效果较好;但该术式术中易出血,操作较为复杂,且术野较小。

额下入路可从双侧进入,术野暴露更佳,但对肿瘤较大者,需牵拉额叶才能显露[7]。

相比之下,纵裂入路可在直视下操作、安全性较好。

本研究中对上述三种入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切除效果方面,3组中绝大部分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手术切除效果。

但在对术后GCS 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评估显示,术后纵裂组GCS 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其余2组,表明该术式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优势,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具体原因可能为该术式在可在直视下操作、术野宽敞,因而不会损伤嗅神经等其他组织,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入路的显微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切除效果,但纵裂入路对于改善神经症状更具优势,且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赵金安,白西民.不同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83例临床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9):1462 ̄1465.
[2]周跃飞,冯枫,高大宽,等.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19(3):204 ̄207,212.[3]邹坤良,陈忠,蔡洪,等.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2):200 ̄201.
[4]Sun SQ,Cai C,Ravindra VM,et al.Simpson grade Ⅰ-Ⅲresection of spinal atypic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rade Ⅱ)meningiomas is
associated with symptom resolution and low recurrence [J ].Neuro ⁃surgery,2015,76(6):739 ̄746.[5]许志勤,苏长保.鞍区病变经蝶手术中脑脊液漏两种处理策略的比较[J ].医学研究杂志,2013,42(6):51 ̄55.
[6]王成俊,李冬梅,陈波,等.额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5):461 ̄463.
[7]付伟,周赤忠,潘德锐.显微外科治疗老年大型鞍区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36 ̄37.
收稿日期:2017 ̄12 ̄16
27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