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丨武道房: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师生风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知识丨武道房: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师生风谊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明末东林党人,有名的“铁面御史”,水利专家,被天启(1621—1627)朝权宦魏忠贤迫害至死,南明弘光(1644—1645)时追谥“忠毅”。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左光斗是史可法的老师,关于二人的师生情谊,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曾在其名篇《左忠毅公逸事》中有片段的描写,但关于史可法与左光斗的交往本末,仍需要综合各种文献作细致的考证,以使这段历史上极为感人的师生情谊,从历史资料的碎片中完整地浮现于今人面前。

万历四十八年( 1620),左光斗任北直隶提学,是年冬天与史可法结识。

二人的相识颇有传奇性。

是年史可法年方十九岁,苦学于京师古寺,一个风雪严寒之夜,文章写就后于灯下伏案而眠。

左光斗微行入古寺,读其文知其为人才,“解貂覆生,为掩户”,尽显惜才、爱才之情。

据史元庆著《史可法年谱》,熹宗天启元年,二十岁的史可法岁试入庠,补诸生,而主持考试的正是北直隶学政左光斗。

等史可法交卷时,左公注视良久,“即面署第一”,还带他面见夫人,托以继志传道的厚望,从此师生结缘(参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史可法在《祭大中丞左公文》中回忆:
师素擅文名,更称冰鉴。

当其提衡冀北,
八郡群空。

法甫弱冠,亦随行逐队,步诸生后,
声名固寂如也。

师不以为不才,而拔之以冠八
郡。

且师之于法,固不第文字之知己也……又
因法贫甚,而馆之宦邸中,每遇公馀,即悬榻
以竢,相与扺掌时事,辩论古今,不啻家人父
子之欢。

左光斗文章有韩愈、苏轼之汪洋恣肆,报国孤忠,有东汉名士陈蕃、窦武之高风,文章气节,为天下正人君子所尊崇。

他尤善识人,奖拔无遗善,《东林传记》评价云:“畿士至今思之,谓前后百年无及者。

”他将史可法的成绩置为北直隶八郡秀才中的第一名,完全是凭借他以文知人的直觉。

若从长相上看,据清王先谦撰《史忠正公传》记载,史可法其貌不扬,“躯小、面黑、貌陋,不称其衣冠,语不能出口,然目有光,性精明,有大志,好经世方略”。

史可法的不凡在于他的学问、气质和志向。

据史元庆著《史可法年谱》,崇祯十一年(1638),史可法任安庐巡抚,带领官民治理蝗灾,“每于子夜跪祷,为民请命。

凡焚香至三炷而达曙。

如是者弥月,其掾请曰:'得毋劳乎?’公曰:'余做秀才时,合一月计之,止得七夜整眠,自服官以来惰矣。

此何足言疲!但恐罔所济耳’”。

可见,史可法无论是当学生还是做官,勤奋刻苦是一贯的。

左光斗先是为史可法夤夜苦读而感动,继而又从其文章中看出非凡的见识,从而认定后生可畏,并对史可法将来成为国之栋梁寄予厚望。

史可法家庭甚是贫穷,左光斗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就聘请史可法教自家子侄读书,按月供给薪米,以使他生活无虞,而且还能赡养他的父母。

左光斗公务之馀,就在家中与史可法谈经论史,纵论古今,并以文武远略、忠孝大义劝勉之。

左光斗的学问人品对史可法的影响甚大。

崇祯八年,也就是左光斗被阉宦魏忠贤集团迫害至死后的第十个年头,史可法被任命为安庐兵备道,特地专程赴桐城看望恩师的父母家人。

史可法《祭大中丞左公文》回忆说:“迨蹑桐封,闻师之太翁,哭师之孝;师之伯氏、叔氏哭师之悌;师之嗣世,哭师之慈;门以内,哭师之义;亚旅、臧获,哭师之仁;以至族闾、姻娅,哭师之姻睦;朋侪、居游,哭师之任恤,甚而通邑之知与不知,莫不哭师之忠而被谤、直而受诬也。

一时天地且为师感泣,山岳且为师崩颓,风云且为师变色。

”由是可知,左光斗对国家忠,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子侄慈,对学生义,对乡人仁,对亲戚和睦,对朋友有帮助。

正因为这种不啻家人父子般的师生情感,所以当老师落难时,学生不禁肝肠欲裂。

这时的史可法很无助,但仍想为老师做
些什么。

天启四年,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了谋划。

翌年三月,左光斗被逮下诏狱。

当时,京城亲朋故旧慑于阉党气焰,都避之唯恐不及,害怕惹祸上身。

史可法在祭师文中回忆说:
犹忆逆珰陷师于狱,一时长安摇手相戒,
无一往视者。

法不忍以逆焰故而避之,微服过
从,一慰痛楚。

师见而颦蹙曰:“尔胡为乎来
哉?”唯恐夏馥之载祸相饷也。

濒危若是,而
尚虑以相知见累,师真师而父母矣!濡首深思,
每怀靡及,窃愿他日得一第,或可少酬知遇。

所谓“夏馥之载祸”典出《后汉书》。

夏馥是东汉桓帝时的名士,他被宦官诬陷逮治时,与张俭四处逃命,所经历的地方,凡与他们接触过的人,都被朝廷收捕讯问。

左光斗的意思是怕学生受到牵连。

这一年史可法仅二十四岁,他所能做到的只是化装探狱,除了心疼老师而哭泣外,毫无别的办法,只能暗自发愤读书,争取考中进士,将来有个一官半职,照顾一下老师的家人。

史可法探狱的经过,清代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写得相当生动(在此不录原文)。

这个故事是方苞从其先父方仲舒那里听说的,而方仲舒得之于左光斗的女婿方文(号嵞山,亦作涂山),方文则亲从史可法那里听说,结合史可法作的《祭大中丞左公文》,方苞所述当为可信。

左光斗、杨涟被逮之后,魏忠贤本欲以“移宫案”定罪,魏党爪牙徐大化献计说,以此案定罪,无赃款可指,要不了左、杨的命,若坐以收受边将的贿赂,则杀之更有名。

于是以收受边将杨镐、熊廷弼贿银各两万两的罪名将二公下狱,百般拷掠,血肉狼藉,仅过了一个月,二公就被狱卒折磨至死。

左公死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仍是史可法贿赂狱卒之后得以入狱,当时正值七月盛暑,尸体已腐烂不可辨识,史可法通过老师生前穿的衣服才得以辨出,哭泣着负尸出狱,备棺将老师安葬。

左光斗虽然已死,但朝廷仍然向其家属追索他被诬陷的两万两赃银。

左氏居官清廉,四壁
如洗,家属如何能拿出两万两银呢?此时又是史可法出面,四处募捐筹钱,其文集书牍中的《答某》《致某》是他分别向两位老乡、同学求助捐钱的书信。

信中备陈左光斗儿子“举债以完官”“刻期而取贷”“吹乞食之篪”“数米充饥”的惨状。

史可法又作《邀助左公子启》,向左光斗所有的弟子募款。

其书曰:
原任北直隶学院左大宗师,立朝劲节,昭
昭人世;更脉脉吾党,四壁如洗。

二万悬坐,
在逆珰原以株连赤族之法,巧寓追赃;而郡县
自不敢于风波震撼之中,偶露矜恤。

将累世所
遗,积俸所置,囊罄合族,席卷同宗。

历尽敲
呼之苦,仅得十分之七。

士绅戒心于后祸,贵
戚厌志于前来;路尽途穷,只得向朝不保夕之
周亲,为剜肉补疮之义贷,隐忍当日,屈指今
朝。

目今皇仁浩荡,虽邀赠荫之虚名,而恩债
浮沉,仍受丧家之实祸。

左世兄谢恩北上,萧居京邸,进不敢陈乞
圣明,退无以施颜贫戚,不惟八口待命,亦复
众姓嗷嗷。

倾家之德难忘,活命之恩忍负。


舟大义,岂让旁观;道义交情,正属我辈。


诸位道兄,吊先师于既往,敬爱如生;助贤嗣
于穷途,乐周不倦。

愿出者自书姓名,单到时
转相告语。

临启不胜恳切祈望之至!
据罗振常先生考证,史可法的《邀助左公子启》以及《答某》《致某》均作于崇祯元年正月,距魏忠贤于上年十一月畏罪自杀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

此时崇祯帝已为左光斗、杨涟等人下诏优恤,平反昭雪。

但此前朝廷追索的所谓两万两银赃款,左家已交上了一万四千两。

这些钱包含左家几代人的积蓄,左光斗积年攒下的俸禄,左氏同
宗同族的财产,桐城整个左氏家族都吃尽了官府逼勒之苦,才仅能上交到原数额的十分之七。

《明史》本传的记载是:“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左光斗平反后,其长子左国柱进京谢恩,进不敢向皇帝陈明破家举债的情况,退又无颜面对借钱给他的乡亲父老,不仅一家八口没饭吃,就是众多亲族也因为左家救难而嗷嗷待哺,“倾家之德难忘,活命之恩忍负”。

这种进退两难的境遇,竟使左公子流落京师,不敢回家了。

崇祯元年正月,史可法能够四处写信求助,是因为他的身份有了变化。

上一年八月,史可法中举人。

天启五年,史可法狱中探师时,他还是个社会地位不高的穷秀才,彼时除了设法入狱看看老师和哭泣之外,他没有能力解决左家的任何困难,只能暗自发愤求取功名,或可略报师恩。

史可法八月乡试中举之后,循例即可参加第二年三月的春闱会试。

一月正处于紧张的会试备考期间,史可法仍不忘四处写信给左家募捐还债。

然而募捐的情况似乎并不顺利。

如史可法《致某》一书云:“(左公子)千金成担,启口为羞,我辈必待其如何乞怜,然后假道义之名,而聊复周之,勺水星火,成仁取义,不几以负吾师者负节义耶?”信中对老同学不无微词,募捐之难,于此可见。

崇祯元年四月,二十七岁的史可法一举中三甲第二十六名进士。

十一月,史可法专门赴桐城拜谒于左光斗墓前,并为老师塑像建祠。

此时距北京古庙师生邂逅的那个风雪之夜已过去整整十四个年头。

其后,史可法于崇祯十年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以及相邻的河南、湖广、江西数县,开府于六安,直至崇祯十二年,因父丧丁忧去职,返回北京家中。

史可法在安徽做官的四年,整个江淮大地都早已沦为战场,史可法几乎整日带兵四方驱驰,与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大小数十百战,衣不解带,辄至数十日。

史可法不带幛幕铺盖,与士卒同甘共苦。

《史可法年谱》云:“公任安庐巡抚,持身廉,接士信,杂处行伍间,与下同劳苦,军行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的描写更为生动:“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寢,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或劝
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刻苦自励,精忠报国,有其师乃有其徒。

史可法带兵驱驰于江淮之间,对左家多有照顾。

《左忠毅公逸事》云:“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史可法集》除去家书之外,共收史氏书信三十五封,其中有五封信是写给左光斗的儿子左国柱的。

由此可见左家在史可法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左光斗有子四人,即国柱、国棅、国林、国材,俱学有所成,人称“龙眠四杰”。

方苞文中左光斗所谓“吾诸儿碌碌”,并非实情。

长子左国柱,字子正,一字硕人,号醒园,官至浙江武康知县。

据史可法年谱,天启五年左光斗被逮下狱时,史可法二十四岁。

可以考见,史可法比左国柱年长四岁。

《史可法集》收录的首封《答左公子》的信,写于崇祯二年,是时可法已举进士,正在西安府推官任上。

此时崇祯帝正在处理魏忠贤同党逆案,但阉党馀孽仍遍布朝野,不时仍有与左公家人为难者。

左国柱一心想复仇,彼时在西安官任上的史可法给他去信云:“诸兄当一意韬晦,复仇之说,不必形之语言。

府试不录,殊为怪事。

前曾言之当事,未知院试何如?许函久已致去矣,建坊俟回讯日成之。

”此信的内容有三,其一是叮嘱左国柱复仇可以,但不可形之语言,以防大仇未报,先惹祸上身;其二是左国柱考秀才没有被录取,史可法感到颇为奇怪,于是给一个许姓官员(按:明代府试由知府或知州主持,院试为一省学政主持。

“许”究为何人,不详)去函了解情况;其三是谋划为左光斗建牌坊之事。

信虽不长,但史可法对左氏家人的深情厚谊,已流溢纸上。

第二、第三、第四封信内容均为史可法正在江淮之间四处奔走,与农民军作战,每遇桐城危机之时,即发兵护卫桐城,期以保护左氏家人安全。

史可法未尝不知南明朝廷已不可为,但他仍勉力支撑危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这种孤忠的精气神,与他的老师左光斗是一脉相承的。

史可法最后于扬州抗清而死国家,其师左光斗抗击阉党而死国家,真是有其师乃有其徒,有其徒亦成就其师。

清人蒋士铨《吊梅花岭》诗曰:“号令虽安四镇强,甘用马革自沉湘……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

”扬州史可法祠大厅楹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师生二人莫逆于心,互不相负,正如
宋丞相文天祥的绝笔:“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3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