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历史小故事
•相关推荐
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通用30篇)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1
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kuài),想学尧帝让位给舜帝而不给自己的儿子,不料引起了大祸。
他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子之为人残忍,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儿子和亲信。
结果燕国大乱,齐国趁这个机会,大举发兵,残破燕国,子之被杀,燕王哙也自缢而死。
太子平,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无终山避难。
燕国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为齐国发兵是给国家平乱,出于好心,结果发现齐王志在灭燕,燕国大半土地都已经归属齐国,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园被人侵略,怀念太子。
于是自发抵御齐军,并求访失踪的太子,终于在无终山找到了太子平,太子平即位,是为燕昭王。
齐军因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无法管理大片燕国的土地,只好退回到齐国。
但燕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战国七雄中变成了最弱小的国家。
燕昭王痛恨齐国,发誓要报家仇,雪国恨。
燕昭王一心想国富民强,但却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于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富民强国?”郭隗回答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燕昭王不解地问:“我去访问哪一个最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为他建造了华丽的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
国,为燕昭王效力。
燕昭王非常高兴,都委以重任。
与此同时,他对待百姓更是关怀备至,史料记载:“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派出官员过问。
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28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后来,燕昭王终于找到了时机,便派乐毅为大帅,联合其他诸侯国大举攻打强大的齐国,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微弱的燕国使得春秋时期最强大国家之一的齐国险些灭亡,令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不敢相信。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2
汲黯(àn)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
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担任主爵都尉——一个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
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
于是,他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后来人们将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语“后来居上”,但是意义却发生了改变,用来形容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3
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府中的一个郎中叫枚乘。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吴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暗中图谋叛乱。
汉景帝任用颇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认识到了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
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
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并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
刘濞还是不回头。
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
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诸侯王也落得自杀和被杀。
这个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
后来,皇帝派人征召枚乘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就死在了途中。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4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
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1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1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5
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
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 "王,过来!" 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 "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
请您帮助我,作我的老师,我要向您请教。
您要是能到我这儿来,咱俩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证每餐都有牛羊肉和猪肉吃,出门也有车坐,您的夫人,儿女也都能身着衣锦,尽情地享
受荣华富贵。
"
颜躅听了这番话,感到齐宣王是在利诱自己,便严肃地回答说: "谢谢。
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 "晚食以当肉"是说,我虽然穷得吃不起肉,但我推迟吃饭时间,等饿极了再进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样了, "安步以当车"是说,我虽然穷得没有车子坐,但我步行时把脚步放慢些.放平稳些,就和坐车差不多舒服了; "无罪以当贵"是说,我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坏事,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人了; "清静贞正以自娱"是说,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自己就感到无限欢乐了。
颜躅的这番话,说得齐宣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6
南宋大诗人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就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报仇雪耻、收复中原失地的宏大志愿。
绍兴年间,才华横溢的陆游步入仕途,后又投身军旅生活。
为了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他一次次地向朝廷提呈抗金复国的建议和谋略。
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只图苟且偷生,不存壮烈之想,置国家山河残破、民族危亡于不顾,根本不理睬陆游的爱国建议,不给他施展抱负的任何机会,相反,由于陆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招来了投降派集团的忌恨,一直受到投降派集团的压制。
但是,陆游满腔的爱国热忱,从来没有减退。
不论境况多么艰难,他始终不忘雪洗国耻,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他挥舞手中的如椽大笔,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感情浓烈的爱国诗篇,用以勉励、激昂士气。
不少佳作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1216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染病不起。
他自知就要谢世而去了,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未能实现,相反国家灭亡的危机却更为严重了,这是将使他抱恨九泉的事情。
想到这些,他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一首遗嘱诗《示儿》。
诗曰: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虽然明知人一死,万事空,仍是渴望祖国统一的夙愿能在日后成为现实,等到"王师"收复中原之日,儿辈在祭祖时一定要报告这个消息,做父亲的就会释憾于九泉。
这一充沛着爱国主义激情诗篇,后人读来无不荡气回肠,深深为之感染。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7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
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
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
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
嬴政一见匕首,大惊。
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
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
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
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
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
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
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
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
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8
明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经历波折最多的皇帝。
他继位之后,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自带领大军攻打蒙古。
可是在土木堡这个地方遭到包围,王振被杀,明英宗也被俘虏了。
皇帝被蒙古军掳走了,满朝上下无不痛心。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群臣的拥戴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
朱祁钰的人生就这样发生了转折,他的心里肯定乐开花了。
朱祁镇在蒙古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按照北宋徽钦二帝的结局来看,他被蒙古俘虏,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几率小之又小。
可是朱祁镇的运气就是好,在蒙古人那里熬了几年之后,又迎来了一个人生的转机。
著名将领于谦成功抗敌,与蒙古军议和,蒙古人就把明英宗朱祁镇又放回来了。
这时的朱祁镇离开朝廷多年,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势力,只好任由弟弟摆布。
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了南宫。
但是朱祁镇被弟弟软禁不久,又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这个转折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朱祁钰突然重病,卧床不起;二是朝中有个叫石亨的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让朱祁镇复位。
天时、地利、人和就这样巧合地凑齐了,就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早朝之前,石亨勾结宦官曹吉祥,从南宫救出朱祁镇,并将朱祁镇推到了龙椅上。
大臣们来了之后,看到龙椅上坐着的是朱祁镇,大惊。
但惊讶过后,也都明白了过来,这是英宗复辟了,这些识时务的大臣也只好承认了英宗的皇帝之位,叩拜行礼,三呼万岁。
朱祁钰在寝宫得知此事以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就这样,一波三折,皇位又回到了朱祁镇的手中。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9
春秋时代是“乱臣贼子”迭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涌现出申包胥这样一个执着、忘我的爱国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个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当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时,申包胥则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申包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他的“义”,而是去践行一个更大的“义”——对国家的忠诚。
在楚国国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个人来到秦国请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
”秦哀公没有立即答应,于是“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终于打动了“素沉湎,不恤国事”的秦哀公。
可见,申包胥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执着而又热烈的,到了完全不顾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兴楚成功后,申包胥简单的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婉拒昭王的赏赐并退隐。
从申包胥先前的作为来看,断不会贪图名利,且楚昭王是一个较为贤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于真心。
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尽自己的一份职责,是出于对祖国的真心的忠诚。
而在时隔近三十年后,又不辞劳苦出使越国,为越国灭吴做出了贡献。
在那个“礼乐崩坏”,臣弑君、子弑父的时代,在那个各国人才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负纷纷游走他国的年代,申包胥始终尽忠于自己的祖国——楚国,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忠”的涵义,为后世确立了一个忠臣的典范。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10
(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
安葬完毕,除去丧服。
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
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
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
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
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 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
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
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
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
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
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
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
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11
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聊天时说:北大荒的8年,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饥饿、肮脏、寒冷,还有险恶的人际关系。
他摇头,难以置信地说: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我笑言,当年你关闭了意识当中有关整洁、温饱的感知阀门,靠适应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过日子。
人在耐受力方面常有奇异的成绩。
这与其归功于毅力,不如算在适应性的账上。
由于适应性在人体内部巨大的张力,无论多么高贵整
洁敏感的人在最后关头都能够委身于贫贱龌龊粗鄙的环境中生存。
这时,茹毛饮血的远祖的基因在体内被激活,视脏乱差于不顾,求生成了第一要求与惟一的快乐源。
与适应性同样强大的是人的习惯,实际上,习惯是适应的另一种说法。
那位钢琴家说,尽管我像狗一样到处寻找食物,但8年中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粗话,没有附和过猥琐下流的笑话,我始终在内心的语言系统里抵制这些低级的东西。
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的适应性几乎是不加选择的,人的高贵也在此刻显露出来——决不习惯自己的丑陋。
一个人之所以在许多年后变得庸俗丑陋,因为在生活中,美好与丑陋的东西几乎一样多,事实上后者更多一些。
而人的适应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在意识之外大显身手。
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无形之中变得愚蠢、畏葸、诡异与狡黠就不令人奇怪,虽然向他们指出这一点对方会奇怪甚至愤怒。
在冬季,询问随季候变化转换毛色的狐狸:你的毛何以变黄?狐狸也会大吃一惊。
在习惯的力量面前,保持诚实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实。
守卫高贵的途径只有——高贵。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12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
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
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
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四九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
上虞祝姓村共有七个,最后,
认定离县城三公里的祝家村。
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
此河可通余姚、宁波。
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
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
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
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
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深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13
孟尝君是薛国(今官桥、张汪镇一带)国君田婴之子,田婴死后他继承封爵,称薛公,号孟尝君,以养士而闻名天下。
孟尝君可说是“生不逢时”。
因“五月五日生不利其父母”,曾被遗弃,母亲暗中喂养,他才免遭不幸。
长大成人后,田婴见他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胸怀大志,才转忧为喜立他为太子。
孟尝君即位后,广招天下贤士,不问是官吏还是逃犯,是名人还是庸人,他都热情接待,门下食客竟达。
3000余众。
孟尝君的这三千食客,鱼龙混杂,人品各异,亦有成大器谋大事者如苏代等,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匡扶国家,以丰功伟绩名载史册。
然后仅凭一技之长传流于世者也不乏其人,“鸡鸣”“狗盗”之徒便是其中之一。
齐泯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应邀入秦为相。
不久,秦昭王听信谗言,软禁了孟尝君并准备杀掉他。
孟尝君处境十分危险,立即派人暗中求救于秦昭王的宠妃幸姬。
幸姬说:“妾愿得君狐白。
”狐白就是白狐皮大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孟尝君仅有一件,入秦时已献给秦昭王。
到哪里再找狐白?孟尝君焦急万分,召集随从门客商议,很多人都苦无对策。
这时坐在最下的一位门客说:“我能得狐白裘”。
这天深夜,他从狗洞里潜入宫中,学狗吠骗过守夜卫士,盗回了狐白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