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中观三部论注释中论皈敬偈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问曰:有来?
答曰:不来。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从任何地方来。若香稻的苗来了,必不在香稻种子上安住。若苗从其它地方来,定能在种子上安住,如同看见鸟类﹝从其它地方来﹞在树上安住一样。因看不见,故不来。
10.问曰:若不异应有来?
答曰:无来,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若来者,芽应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而实不尔,是故不来。
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1生,有言从韦纽天2生,有言从和合3生,有言从时4生,有言从世性5生,有言从变化7生,有言从自然6生,有言从微尘8生,有如是等谬9,故堕10于无因11、邪12因、断13、常14等邪见,种种15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16如是等诸邪见,令知17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18,堪受深法者19,以大乘法说因缘20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着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着,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
前四种“不灭”等是专为佛教徒自宗开示。而为了破斥外道异说,数论师执因果是一,故需说“不一”,胜论派以为因果是异,故说“不异”,亦与《青目释》同,只是《青目释》只有提出异说,没有进行遮破论辩。又这两种外道执着有情有来、去,故说“不来”、“不去”。如同数论师与胜论师皆执“一”、“异”、“来”、“去”是异名,而主张因果是一、是异,声论师亦执作者与所作事是异名,但因「名」与「具名」的物体本身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故「名」是无自性,所以“灭”等是无差别。最后举经证证明「名」是如阳焰的不真实,不应在「名」上,分别为真实。“灭”等名言是不真实,皆是无自性,不应执“灭”等为异名,故先讨论“灭”是无过失。
8.问曰:诸法是异?
答曰:不异。何以故?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异。如果承许是异,则如是说香稻种子、实际上﹞不是这样,故不异。
9.问曰:若不一则应异?
答曰:不异,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
一、《无畏注》与《青目释》的对照
《无畏注》与《青目释》同为阐发《中论》思想的早期注疏书,中观思想尚未出现分歧与派别,释文皆为古朴与简洁。不只是表现在皈敬偈的诠释,大体上,二论解读二十七品偈颂时,不管是以施设料简之问答做为行文的架构,或是在此料简架构之下所应用的文字,在在显现出同构型。
(一)相同用词遣字
4复次万物无生,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不生。
5.问曰:有断?
答曰:不断。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断,看见香稻种子生出香稻苗等,若是断,将看不到﹝苗﹞生起,因看见生起,故不断。
7.问曰:若不常则应断?
(三)内容比对
《青目释》与《无畏注》此二论各有十个、十一个料简,《无畏注》第三问题,与《青目释》第五个问题以后,讨论八不能成立的譬喻时,文词用例几乎完全一致,内容相当一致,只是次序有些不同。虽然前面二个问答有出入,讨论的主题与重点,同样皆围绕在“不灭”等八不上。可以说,此二论解释《中论》皈敬偈,将问题全摆在“不灭”等八不上,略过“缘起”等其它句义,极力证成“不灭”等八不,缘起也就能成立。
而《无畏注》则用叙述方式直接说明,佛为断众生各种邪见与执着及为具法器大心者,故说缘起,没有引经文,没有提到龙树造《中论》之因,直接说明龙树是以此皈敬颂顶礼赞扬佛陀,藉此宣说胜义谛,接着简略说明八不。相较之下,《青目释》在论开始提问与解释造论之因,令读者能较清楚《中论》的目的方向。
比对过第一段总释皈敬偈时皆采用相同的文字,接着比对二部论的问答讨论的内容。
10.问曰:有去?
答曰:不去。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去,看见香稻芽不走向种子。若有去,如同看见山中蛇﹝出穴﹞一样,因看不见,故不去。
11.问曰:若不来应有出?
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出,若有出,应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而实不尔,是故不出。
所以此二论在解释皈敬颂时,造论者自问自答,以料简方式来进行讨论,表达造论者中心旨趣。从问答内容来看,基本上二部论的架构是一致,二者所设的问题与答案出入不大。尤其是讨论举「八不」是能成立的譬喻时,问与答之内容、用例可说完全相同。同时此部论各引用《般若经》来证成论述。
3.问曰:不承许“灭”,何以故?
答曰: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灭。劫初之香稻等类之物,如果灭了,则当今看不到香稻等,因看见﹝香稻等﹞,故不灭。
5.问曰:若不生则应灭?
答曰:不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
4.问曰:则有生?
答曰:不生。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生。在劫初之香稻等类之物是不存在,如果没有,而当今能看见香稻等,则可说有生。因看不见,故不生。
对比二部论的总释此皈敬偈,清楚地显示出二论是运用的共同文字,来传达佛陀破斥各种外道邪见,为有情开示缘起。是故,《青目释》注疏时应是以《无畏注》为主要参考依据,采纳《无畏注》的论述与观点进行注释,才有如此相仿的行文产生。
上文内容中,《青目释》是以「问曰」来开展说明为何龙树造此《中论》,佛为断众生各种邪见与执着,先为声闻人说十二因缘,又为已具大心法器大乘者,说毕竟空无所有之因缘法。接着引用《般若经》证明佛灭度后五百岁,众生根器转钝有着文字相者,有怀疑空相,有贪着空等,堕入种种过失,因此之故龙树造此《中论》,以此皈敬颂赞礼佛,说明第一义谛。
《无畏注》第一个问题「为何遮破此八种」与第二问题「何故先说不灭」,是相承连贯,答案的关键点——遮止“灭”等八自性的执着,约占全文四分之一。因为“灭”等八是没有差别,皆同为无自性,故第二个问题回答,先遮破“灭”是没有过失。“不灭”等八种是相同本质,是同义词,只是为配合偈颂所说的顺序,及依照《般若经》所安立,故先说“不灭”,但实际上此八事是异名同性质——无自性。“不生”是“不常”、“不异”、及“不来”,又“不灭”是“不断”、“不一”及“不去”。因观待而生是无自性,故为“不生”。此“不生”即为“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所以不应执“灭”等八种为异名。
《佛护注》以斋藤明(Akira Saito)A Study of the BuddhapAlita-mUlamadhvamaka-vRtti,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84.做为精校本,并参考其译文。此二部注释《中论》的译文请参见附录一,藏文罗马转写校定请参见附录二。
郑宝莲法光佛学研究所
中观宗学者以龙树所造《中论》做为根本的核心思想,又因诠释、解读、分析《中论》之不同,不仅在印度因思想歧异而有不同中观宗的出现,并且中国与西藏也先后传译了中观思想的相关论著,从而在当地也衍生了有关《中论》的注释文献。在中国佛教的领域里,随着鸠摩罗什的传译与口授,早在公元五世纪初已将印度早期中观思想传入中国。西藏中观思想,清辨(BhAvaviveka,ca. 490-570)的中观学在第八、九世纪前弘期时,已为西藏学者所熟悉。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十世纪以前,以龙树《中论》为本的中观思想,在印度、中国、西藏,绽放出灿烂「一本三支」的丰富哲理思想与修行所依。所以,进行中观学「一本三支」思想的比较,将能进一步了解中观历时、共时思想发展的特色。
(二)问答之比对
《无畏注》
《青目释》
1.问曰:何故造此论?
1.问曰:何故遮破此八种?
答曰:说缘起是世俗谛而趋入胜义谛者,为破斥他们“灭”等八句的执着,故说“不灭”等八句。
2.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
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
3.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何故复说六事?
2.问曰:何故先说不灭?
首先比较二论解释《中论》皈敬偈时所使用的词汇。《无畏注》与《青目释》各保留在藏文与汉文藏经中,试先从转译为中文《无畏注》长行中,对照出二论一致的行文,再推敲出此二论源于共有的梵文词汇。
《无畏注》
《青目释》
所化有情﹝以﹞自在天1、我2、二者3、时4、本性5、决定、本性6、变化7、极微8﹝作为生﹞之因,而趋入颠倒9——执着10无因11、不相顺12因、断13见、常14见,见法身是隐密,执着种种15我见。为了﹝这些有情能﹞断除16种种无因、不相顺因、断见、常见等,为了﹝这些有情能﹞证悟17法身,为了断除我见,使大部分能净除,为具大心(智慧)18,可成甚深法器者19,﹝佛陀﹞宣说缘起20,上面﹝如序分颂﹞开示:「佛宣说缘起,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异亦不一,息戏论寂灭,我向其顶礼,说法中第一」﹝龙树如上颂﹞宣说对如来的赞颂,安立顶礼之事,藉此说明胜义谛。
7.问曰:诸法是一?
答曰:非一,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不一,香稻种子不是苗。若是一,则不会有种子与苗﹝二种﹞不同的讲法(称呼),能说他们是不同,故是“不一”。
8.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
答曰:不一,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
答曰:不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
6.问曰:有常?
答曰:不常。何以故?因在世间可见,如同在世间可见诸法是常,是不合理。苗时看不到香稻种子,因苗时种子就离开(没有),故不常。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同香稻种子。
6.问曰:若不灭则应常?
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
这是属缘起不落二边著名的中观宗思想,只是如此简洁扼要的论前礼赞,传达整部论书的主题,若不透过注解家的解释,很难再深入了解此颂之显义与密义及与整部论书的关系。但因篇幅有限缘故,本论文只先从早期中观三论《无畏注》、《青目释》、《佛护注》注释《中论》皈敬偈的异同进行比较。
首先进行《无畏注》与《青目释》的比较之后,接着再加上《佛护注》,三部注解本一起比较分析,即能了解早期中观注释书的特色。因《无畏注》与《佛护注》只保留在藏译本,故本论文进行此中观三论比较之前,需先进行此二部注释书藏汉转译的工作。《无畏注》依德格版与北京版做校定,并参考其它译本:1婉雅,《龙树造.中论无畏疏》,国书刊行会出版,东京,1974。
因青目釋解釋佛滅度五百年後眾生根器轉鈍執著文字不能了解真正空性之義與佛護解釋有情執著所詮文字不能了解甚深緣起所以龍樹要造中論諍論點外道等有情不能了解滅等皆是無自性故執著滅等不同名稱自性故需破斥對滅等名言自性有的執著如佛護補充解釋列出分別說部勝論派耆那教等等的主張才能使眾生了解諸法是名言自性空的理則
印度早期中观三部论注释《中论》皈敬偈的比较
《青目释》第二问题与第三问题是相关,因“灭”等皆是无自性,故以此八事能总破一切法,甚至只要了解其中“不生”、“不灭”,即能通达一切法。诸外道论师所执之生相,是不可得、不应理,若破“生”,则“灭”亦是无。因了解无生无灭,故其余六种自性亦不可得。既然无生无灭已足够总破一切法,何故又说其余六种?因有情个人根机不同,有人不信“不生”、“不灭”,只能从“不断”、“不常”趋入了解,才能进一步体悟不生、不灭,故不生、不灭即是不常、不断。但仍有人执诸法因果是一或是异,故说不一、不异。又另有人承许诸法有来、去,故仍需说此其余六种。这种解释是相应于《无畏注》,为佛教徒说“不灭”等前四种,为外道说“不一”等后四种,事实上,“灭”等八事皆是同义词,同为无自性,故先说“不灭”没有过失,只是众生根器不同,说法内容亦不同。
《中论》是中观宗的根本论典,而《中论》之皈敬偈更是本论的根本中心思想所在,因此,比较各注释书解释《中论》二十七品的异同,分析印度本土、中国、西藏「一本三枝」中观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应从代表《中论》全论的旨趣皈敬偈开始进行分析比较,如:
佛宣说缘起,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
不异亦不一,息戏论寂灭,我向其顶礼,说法中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