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公开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课件
![1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f7820358fafab068dc0253.png)
党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 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他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硬朗
微薄
山毛榉jǔ 薰y衣ìn草ɡ xlūǎnɡ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不毛之地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一个 (主要人物),
为了
(事情的起因),用 年
时间,在
(地点)
(事
情的经文思路 荒原变化 牧羊人特征 文章主旨
默读“我”与牧 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的语段。要求圈出 关键词语,画出重 点语句。
让•乔 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 环境变化。
2、圈点勾画,品析关键词句,评价 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学习植树老人的精神,激发热爱 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干涸 hé
懒 lǎn 帐篷
字词积累
坍塌 tān 废墟 xū
滚烫 溜达
呼啸 栋
光秃秃 tū
琢磨
戳 chuō 水渠
缝隙
流淌
慷慨 kānɡ 酬劳chóu kǎi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 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 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奇迹
你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 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到文本依据。
所谓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所谓上帝,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认真、 聪明又无私,能够坚持,从一件小事去完 成大目标的一个人。 这,就是奇迹的背后。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 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 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 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 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 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 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 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 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 起……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 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他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硬朗
微薄
山毛榉jǔ 薰y衣ìn草ɡ xlūǎnɡ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不毛之地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一个 (主要人物),
为了
(事情的起因),用 年
时间,在
(地点)
(事
情的经文思路 荒原变化 牧羊人特征 文章主旨
默读“我”与牧 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的语段。要求圈出 关键词语,画出重 点语句。
让•乔 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 环境变化。
2、圈点勾画,品析关键词句,评价 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学习植树老人的精神,激发热爱 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干涸 hé
懒 lǎn 帐篷
字词积累
坍塌 tān 废墟 xū
滚烫 溜达
呼啸 栋
光秃秃 tū
琢磨
戳 chuō 水渠
缝隙
流淌
慷慨 kānɡ 酬劳chóu kǎi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 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 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奇迹
你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 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到文本依据。
所谓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
所谓上帝,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认真、 聪明又无私,能够坚持,从一件小事去完 成大目标的一个人。 这,就是奇迹的背后。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 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 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 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 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 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 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 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 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 起……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d1846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6.png)
无边无际荒野上横着一个废弃 村庄,坍毁房屋旁只有一个干涸泉 眼,坍塌钟楼只能任由风吹雨打!
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少 年。
干涸已久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浇灌着长 在周围鲜嫩薄荷。
健康男男女女带来了青春和活力,孩子 们笑声又开始在热闹乡村聚会上回荡。
他创造了最了不起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事。 第18页
上扎根,长成大树。
第13页
对话文本
坚持是一个行动 坚持是一个信念
第14页
感受改变
第15页
感受改变 牧羊人坚守这块土地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请
同学默读课文16—21段,找出几句最能表现画面特 点句子。
第16页
无边无际荒野上横着一个废弃村庄, 坍毁房屋旁只有一个干涸泉眼, 坍塌钟楼只能任由风吹雨打第17!页
检验预习
第2页
读准字音
pénɡ
帐篷 微薄 坍塌
咆哮 xi滚à烫o 琢磨
bó tànɡ
tān zuó
第3页
掌握词义
不毛之地 :
不生长草木庄稼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刨根问底 :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精神。
第4页
整体感知
第5页
整体感知
快速地默读课文 , 用文中一两个词语说一
说,这是一个
牧羊人。
牧羊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语言加以 概括。
最终,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橡子。
第9页
对话文本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快要二分之一,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 它原因死掉。剩下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快要二分之一,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 它原因死掉!剩下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
部编七上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完美版)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七上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完美版)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0370e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e.png)
( zhuó )雕琢
预习检查 形近字
chuō( 戳 )穿 杀lù( 戮 )
干hé( 涸 ) 禁gù查 词语解释
【干涸】 干枯,没有水。 【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 散步,闲走。 【慷慨】 大方;不吝惜。 【微薄】 微小单薄;数量少。 【琢磨】 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精读细研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 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 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 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 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 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预习检查
读一读
hé
干涸
chuō
戳
tān tā kāng kǎi xūn
jǔ
坍塌 慷慨 薰衣草 山毛榉
chóu
zhuó
酬 劳 琢磨
páo
刨 根问底
预习检查 多音字
挨
( āi ( ái
)挨家挨户 ) 难挨
( juǎn)翻卷 卷
( juàn)试卷
( nán )难得 难
( nàn )遇难
( zuó )琢磨 琢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
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 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 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 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知识备查
小说基本常识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预习检查 形近字
chuō( 戳 )穿 杀lù( 戮 )
干hé( 涸 ) 禁gù查 词语解释
【干涸】 干枯,没有水。 【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 散步,闲走。 【慷慨】 大方;不吝惜。 【微薄】 微小单薄;数量少。 【琢磨】 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精读细研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 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 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 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 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 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预习检查
读一读
hé
干涸
chuō
戳
tān tā kāng kǎi xūn
jǔ
坍塌 慷慨 薰衣草 山毛榉
chóu
zhuó
酬 劳 琢磨
páo
刨 根问底
预习检查 多音字
挨
( āi ( ái
)挨家挨户 ) 难挨
( juǎn)翻卷 卷
( juàn)试卷
( nán )难得 难
( nàn )遇难
( zuó )琢磨 琢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
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 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 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 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知识备查
小说基本常识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省优质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08b12333687e21af45a9ae.png)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 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 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 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 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 清廉,自上任时起; 奉献,直到最后一天。 60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也在持续关注植 树造林,也在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建设美 丽中国。
经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包括三北 防护林),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 年代的12%,提高到2016年的21.63%. 中国目前是全球森林覆盖率唯一还在增 加的国家。
四、语言的综合运用。 请写几句有关植树造林的宣传语。
三.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 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 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
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 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 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 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 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 合国环保奖。
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活动的环境
4.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 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环境,这对表现主题 有什么作用? 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下文写牧羊人植树作铺垫,这大片 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 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 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 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 树所创造的奇迹。
植树的男人 让•乔诺
第一步,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 词语,把握结构。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植树牧羊人优秀课件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植树牧羊人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4d2aa6e45c3b3566ec8b0a.png)
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4.描写 5.说明
结尾的作用:既照应前文,又给主人公高度评价, 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 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归纳总结牧羊人的精神:
5.“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消灭,还可以创造。〞这 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第15段〕
“消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 “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地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 切地赞美之情。
6.精读课文20段,圈点、批注并赏析这段精妙
之处,用“这一段很精妙,妙在
4.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 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 一会儿,他挑出了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 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 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 去睡了。〔第7段〕
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写出牧羊人挑选 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的特点。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让.乔诺 〔法〕
整体感知
第一局部〔第1段〕: 开门见山,通过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第二局部〔第2—20段〕:
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牧羊 人通过植树,使荒野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局部〔第21段〕:
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 精神的赞美之情。
〞的
格式说话。
这一段很精妙,妙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这里树 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渲染了人们幸福生活 的场景,同时和前文形成比照,间接的表达了对牧羊 人的赞美之情。
贵州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ppt
![贵州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3b22725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9.png)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生活总会给你另一个机会,**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21:19:48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 10、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 11、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了解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 一般的伟人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渺小***** 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 积极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必有加倍的赏赐* 要及时把握梦想,因为梦想一死*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谢谢大家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生活总会给你另一个机会,**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21:19:48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 10、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 11、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了解面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 一般的伟人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渺小***** 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 积极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必有加倍的赏赐* 要及时把握梦想,因为梦想一死*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f9fd3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3.png)
身体更矫健了;降低了羊群数量, 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改变,依然 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缄默不语。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 己之力建成乡间。
乡景依旧如昔,但也萌发生 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 林;干涸河床有了淙淙水流; 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 气也不一样了;整个香肩散 发出健康与富裕光芒;人们 搬了回来,处处展现着幸福 与安适景貌。
让.乔诺
1/10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 容基础上,争取提升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思索牧羊人植树行为意义。
2/10
一、识(识作者,知背景)
让·乔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域马诺斯克 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 坚定和平主义者。让·乔诺作品获奖很多,部 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 名作家之一。1932年取得法国荣誉勋章, 1953年以全部作品取得摩纳哥王子奖,第二 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组员。
与大家分享。
6/10
活动一:课文按时间次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情形,以及高 原上改变。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语句,填写下表。
初遇牧羊人
再见羊人
• 最终一 次相见
• 牧羊人情况
• 高原情况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 缄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 墟;环境恶劣。
8/10
活动三:探究主题。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评价,前后呼应。阅 读这两段,参考下面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多远,老人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不觉加快步伐赶了过去。 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 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 着两个水袋子——城里人正在给树挂水。
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 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 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 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着腚的时候,就在树 下玩耍了。那时候,树干就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 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日头晒不着,雨淋不着。 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榆树的 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记得,那几年闹灾荒, 这棵老榆树救了村里不少人的命。
拣.(jiǎn)
乍.(zhà)
B.熏.衣草(xūn)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C.帐篷.(pénɡ)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呼啸.(xiāo)
D.刨.根问底(páo) 溜.达(liù) 微薄.(bó) 硬.朗(yìnɡ)
2.词语积累——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C ) A.流淌 光秃秃 张扬 琢磨 B.滚烫 造就 不毛之地 呼啸 C.荒漠 逢隙 倒塌 茂盛 D.毁灭 鲜嫩 挺拔 干燥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 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即现代汉语的“三 声”或“四声”),下联为平声(即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这主要 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
A.慷.慨.(kānɡ kài) 栋.(dònɡ)
3.词语积累——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 A.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B.黄叔叔很早就秃头了,现在他的头顶就像一片不.毛.之.地.。 C.趁着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D.无论外界是怎么的热闹,他依然是那样沉.默.寡.言.。
“这”指在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 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 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0.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运用比喻,把树木比喻为铺在高原上的“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 木多、长得茂盛的特点。(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 “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 的壮观景象。__
1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是一个议论句。牧羊人凭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 他就是伟大的“上天”。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 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 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了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 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
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 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 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 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 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 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 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 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 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 树。
痴心不改:孤独的牧羊人虽说生活单调,但是他的生活还是有动力的,有 盼头的。他总是盼着这块土地能够蔚然成林。
清新世界: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 力;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因为他就是一个开辟新天地的人。
示例一:有志之士: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 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示例二:健谈者: 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 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着水 ②打量、拍打、叹气离开 询问园工给树挂水的原因 ④询问医生给树挂水是否有用
老人的情感、心理
①惊讶、诧异
伤心、失望 ③担忧
燃起希望
14.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中年人和老人的评价或感受各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的态度和理由。 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想不通(不理 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好事。因为原本枝繁叶茂、生机勃 勃的老榆树移栽后变得七零八落、濒临死亡,这是对老树的伤害;而且花重 金移栽的老榆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 的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时这棵树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 ,移栽何尝不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嘛要挂水呢?”园工 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 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 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 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 “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 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一) 阅读课文13-18段,回答问题。 7.战争结束后,“我”为什么又到普罗旺斯地区? 一是“我”想放松战争的紧张心情,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 二是要去看看牧羊人和他种的树。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9.课文第 17 段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结构图解
相见 初次 再次 最后
牧羊人 住石屋、种树、自信平和 身体硬朗、沉默、种树
87岁,健在
高原 光秃秃、废墟、泉眼干涸
树林像大片地毯 树林遍地、泉水冒出,幸福、舒适
◆疑难探究 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甲: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他挑选橡子认 真仔细,房间收得整齐、干净,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生乙:他是一个 执着、有顽强毅力的人,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他从五十岁左右开始在 高原种树,一直到八十多岁,没有间断;他的儿子、妻子早已不在了,但他 仍坚强地活着,把荒漠变成绿洲,让大多数人幸福、舒适地生活…… 生丙:他是一个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人。他为过往的行人提供食宿,在高 原种树,使之变成宜居之地,一万多人能在此幸福生活……而他自己却默默 无闻,平静、平淡地生活。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 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 C.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D.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传统文化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 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 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 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
“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12.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老树和老人输液的原因做铺垫,首尾呼应。 内容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想一探究竟:老人发生了什么?
13.阅读文章○11~○ 16段,围绕老人与树的关系,填写表格。
老人的所见、所为 看到老榆树树冠没了,枝杈零落,还挂
5.语言运用——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6.(原创题)语言运用——《植树的牧羊人》被拍成动画片后,在世界各地都 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纷纷发表观后感。下面是一些博客摘录。你也可以在 你的博客上发表一些评论,试试吧。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作者意在通过对古树进城的遭遇的描写反映出当前社会中留守老人 的去与留的双重无奈,表达了作者对留守现象的关切。 B.文中追述老榆树的经历与其曾经对村里人的贡献的部分语言平实自然, 然而在朴实无华中却蕴含了老人对老榆树无比深厚的情感。 C.文中的老人孤独无助,即使在生病时也无人照顾,作者借此批判了当前 社会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意在唤醒全社会的关注。 D.文章以老人挂水“起”;接着写老人的“空巢”作为“承”;再写老榆 树进城,那是“转”;最后老人进城、老人见到“挂水”的老榆树,回家发 烧住医院挂水作结,这是“合”。可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 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 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 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 上了。
老人面对着老榆树,坐了好一阵,然后起身,上上下下又把老榆树打量了 一番,还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不过,还有孙子呢。后来孙子长大了,上学了,也不再缠他了。再后来, 孙子考上大学,也进城去了。老人心里牵挂,但并不埋怨孙子。再说,还有 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④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着腚的时候,就在树 下玩耍了。那时候,树干就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 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日头晒不着,雨淋不着。 春天里,满树是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榆树的 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记得,那几年闹灾荒, 这棵老榆树救了村里不少人的命。
拣.(jiǎn)
乍.(zhà)
B.熏.衣草(xūn)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
C.帐篷.(pénɡ)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呼啸.(xiāo)
D.刨.根问底(páo) 溜.达(liù) 微薄.(bó) 硬.朗(yìnɡ)
2.词语积累——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C ) A.流淌 光秃秃 张扬 琢磨 B.滚烫 造就 不毛之地 呼啸 C.荒漠 逢隙 倒塌 茂盛 D.毁灭 鲜嫩 挺拔 干燥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 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即现代汉语的“三 声”或“四声”),下联为平声(即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这主要 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B )
A.慷.慨.(kānɡ kài) 栋.(dònɡ)
3.词语积累——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 A.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B.黄叔叔很早就秃头了,现在他的头顶就像一片不.毛.之.地.。 C.趁着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D.无论外界是怎么的热闹,他依然是那样沉.默.寡.言.。
“这”指在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 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 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0.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运用比喻,把树木比喻为铺在高原上的“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 木多、长得茂盛的特点。(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 “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 的壮观景象。__
1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是一个议论句。牧羊人凭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 他就是伟大的“上天”。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 老人与树 ①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老 人望着那瓶里的水通过一根橡皮管,正在一滴一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 ②医生说:“挂了水,烧便会退掉;烧退了,病自然也就会好的。”老人 将信将疑,瞥了医生一眼,一副了无牵挂的样子。 ③老人的老伴走得早了点,但儿子、媳妇还算孝顺,孙子聪明、乖巧,特 让他欢欣。后来儿子、儿媳去城里打工了,老人开始觉着家里有点儿冷清了。
老人还是好多年前去过城里,这次一看,城里的变化委实让他吃惊不小。 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一个环形的林带,全是新栽的树 木。他一棵棵看过去,多是银杏、香樟等名贵树木,只是不见他的老榆树。 他仔细寻了一遍,仍然不见踪影。他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 有榆树?”那人指指不远处一个角落,不屑地回道:“那儿好像有棵榆木疙 瘩。”老人瞪了那人一眼,径自朝广场边上走去。
⑧老人无言以对。 ⑨一般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这次不知怎的,道理似乎明白 了,可心里老是憋屈得慌。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丢三 落四,恍恍惚惚,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的。 ⑩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须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 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得进城去看看那棵老榆 树。
痴心不改:孤独的牧羊人虽说生活单调,但是他的生活还是有动力的,有 盼头的。他总是盼着这块土地能够蔚然成林。
清新世界: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因为他的本心正是为改变环境而努 力;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因为他就是一个开辟新天地的人。
示例一:有志之士: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 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示例二:健谈者: 牧羊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 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着水 ②打量、拍打、叹气离开 询问园工给树挂水的原因 ④询问医生给树挂水是否有用
老人的情感、心理
①惊讶、诧异
伤心、失望 ③担忧
燃起希望
14.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中年人和老人的评价或感受各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移栽老榆树这件事的态度和理由。 对移栽老榆树,中年人认为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儿;老人想不通(不理 解),感到憋屈。我认为移栽老榆树不是好事。因为原本枝繁叶茂、生机勃 勃的老榆树移栽后变得七零八落、濒临死亡,这是对老树的伤害;而且花重 金移栽的老榆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势凄惨,并没有起到美化环境 的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同时这棵树是老人的魂,是老人情感的寄托 ,移栽何尝不是对老人情感的伤害?
折回的途中,忍不住问那个园工:“小师傅,这树干嘛要挂水呢?”园工 解释道:“挂水是救它的命呀!”他还指着老榆树,叹了口气:“这么老的 树,突击搬动移栽,要遭一劫了!”老人不再言语,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 老人回家后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被人送到乡卫生院。
老人躺在病床上,床头立了个架子,架子上吊了个瓶子。当瓶子里的水就要 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医生: “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老人态度的转变令医生甚为惊奇,但 他只是笑笑说:“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一) 阅读课文13-18段,回答问题。 7.战争结束后,“我”为什么又到普罗旺斯地区? 一是“我”想放松战争的紧张心情,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 二是要去看看牧羊人和他种的树。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9.课文第 17 段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结构图解
相见 初次 再次 最后
牧羊人 住石屋、种树、自信平和 身体硬朗、沉默、种树
87岁,健在
高原 光秃秃、废墟、泉眼干涸
树林像大片地毯 树林遍地、泉水冒出,幸福、舒适
◆疑难探究 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甲: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他挑选橡子认 真仔细,房间收得整齐、干净,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生乙:他是一个 执着、有顽强毅力的人,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他从五十岁左右开始在 高原种树,一直到八十多岁,没有间断;他的儿子、妻子早已不在了,但他 仍坚强地活着,把荒漠变成绿洲,让大多数人幸福、舒适地生活…… 生丙:他是一个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人。他为过往的行人提供食宿,在高 原种树,使之变成宜居之地,一万多人能在此幸福生活……而他自己却默默 无闻,平静、平淡地生活。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 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 C.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D.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传统文化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 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 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 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
“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12.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老树和老人输液的原因做铺垫,首尾呼应。 内容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想一探究竟:老人发生了什么?
13.阅读文章○11~○ 16段,围绕老人与树的关系,填写表格。
老人的所见、所为 看到老榆树树冠没了,枝杈零落,还挂
5.语言运用——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6.(原创题)语言运用——《植树的牧羊人》被拍成动画片后,在世界各地都 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纷纷发表观后感。下面是一些博客摘录。你也可以在 你的博客上发表一些评论,试试吧。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作者意在通过对古树进城的遭遇的描写反映出当前社会中留守老人 的去与留的双重无奈,表达了作者对留守现象的关切。 B.文中追述老榆树的经历与其曾经对村里人的贡献的部分语言平实自然, 然而在朴实无华中却蕴含了老人对老榆树无比深厚的情感。 C.文中的老人孤独无助,即使在生病时也无人照顾,作者借此批判了当前 社会中那些不仁不孝的子女,意在唤醒全社会的关注。 D.文章以老人挂水“起”;接着写老人的“空巢”作为“承”;再写老榆 树进城,那是“转”;最后老人进城、老人见到“挂水”的老榆树,回家发 烧住医院挂水作结,这是“合”。可明显地多了起来。这棵老榆树可算得 上是山里的奇迹、村里的宝贝了。几十年,父母走了,老伴走了,村上的老 人也一个个都走了。比自己老的,又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棵老榆树了。儿 子、媳妇,特别是孙子,离家去城里以后,老人的魂就好像拴在这棵老榆树 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