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在意太多,导致孩子要挟家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在意太多,导致孩子要
挟家长?
一、家长在意孩子吗?
家长们肯定说“当然在意了”!
其实,“就是因为在意才造成孩子的问题!”。

家长们一般都很不好理解,因为这样说话对家长的教子观念冲击很大,有了这样的冲击,家长才会静下来思考,随后我就会抛出正确的观点:
中国人凡事都讲一个度,一件事情没有做到位就会有不好的结果,同样一件事做过了也会有不好的结果,就用“在意”举例,如果你太不在意孩子,孩子就感受不到家长的爱,这就是缺爱的一种形式,孩子会出问题;如果你太在意孩子,孩子同样会感觉不到家长的爱,这就是溺爱的一种形式,孩子更会出问题;
在意是因为“爱”,爱要有个度。

家长学习其实就是要掌握这个“度”的,我在家长课上花整整八个小时来讲爱的宽严有度,说明这个度的重要性。

家长为什么在意孩子,是因为从内心爱孩子,但是他们真的爱孩子吗?当代很多中国家长不是不爱,是爱错了,他们是怎么爱的,家长并不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每天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家长自己
想要的事情,而不是孩子想要的事情,这是爱自己还是爱孩子?家长为什么那么在意孩子,他们不是真正地在意孩子,他们是真正地不放心孩子,什么是不放心孩子?其实就是从心底里不相信孩子,没有信任哪来的真爱?
二、孩子在家庭里做在意什么?
当孩子拿着家校联系本给你时,你是否草草签好名字就甩了回去?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做父母的该如何面对?家长们常常抱怨的一句话是:做父母难,做合格的让孩子喜欢钦佩的现代社会父母更难。

那么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他们对家长又有怎样的期待?杭州彭埠一小所做的一份合格家长讨论调查,或许能给家长一些启发和提醒。

调查结果——
都渴望自己的学习被父母关心
都害怕父母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本次调查,学校改变以往问卷和抽样形式,而是面向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反馈和征集。

在没有任何提醒和归类的情况下,同学们原生态的答案具有不约而同的共性。

“当我们翻看这一千多份征集表时,触动真不小。

”校长李安告诉记者。

学校在对征集表进行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眼中的合格父母都要具备以下几点:讲究方法地关心我的学习、有紧有松地管我、懂得以身作则、说话做事要平等、
说了承诺要兑现等。

在每一大类中,学生们用最朴实具体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渴盼。

如40%的学生写道“试卷下来不要急着看分数,要先和我讨论问题出在哪里”;三分之一学生认为“不能考好吃肯德基,考差‘吃’鸡毛掸子”;近10%学生说“在教我第二、三、四遍时,要有耐心,而不是说我笨,死脑筋”……
“关心学习”则被超过60%的学生写在征集表上。

他们最害怕自己的父母有“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心态,好了奖,差了打。

“暴力”、“打骂”这两个词频频出现,中段年级有近三分之一学生提到不打骂、不使用暴力。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从六年级女生王鸿昱嘴里说出来,让记者很惊讶。

她说,有时候我获了奖或者有什么喜事,总是放学后急匆匆跑回家告诉妈妈。

但每次妈妈都无动于衷,表情很严肃地回一句,这算什么,本来你就该得。

“其实我真的很希望她能高兴一下,也鼓励我一下。


现象反思——
家长不在意的正是孩子很在意的
合格家长要懂得平等沟通
“一家不出两样人,孩子是父母教育的产品。

”采访中,绝大部分家长表示,孩子们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他们能接受孩子的提法,但做起来不容易。

五年级一位女生的妈妈卢女士看到统计结果后连连说
惭愧。

因为工作忙,平时少有时间跟女儿说说话的她反复说:“真没想到孩子心中的世界这么细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都没能逃过他们的眼睛。


因此,孩子最在意自己和家长之间的小事。

三、为什么还会出现孩子要挟家长的事情呢?
孩子执拗或总是要挟父母的原因是我们做父母对孩子拒绝太强硬态度与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给孩子造成有谈判的余地结果。

概括的说有两大种情况:情绪宣泄和需求表达。

在自己的需求遭到拒绝时,没有沟通的想法,也没有倾听的欲望,更不会委委屈屈的跟你撒个娇。

而是迅速嚎啕大哭,叫喊,甩脸色、绝食、离家出走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需求。

情绪宣泄和需求表达的目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通过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达到心理平衡。

此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哭闹
面对孩子的哭闹,大多数父母是这样处理的:
认为哭闹是不好的、丢人的、没用的,于是粗暴制止孩子,朝他发火大吼:“不许哭!”
见不得孩子哭,舍不得孩子难过、伤心,于是立即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从而让他停止“哭闹”。

这两种做法都欠妥。

其实,孩子哭闹的时候,是最渴望理解、认同,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

要求孩子不许哭只会让他哭的更厉害,简单粗暴的制止或冷漠走开,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而即使时满足又只是堵住了孩子情绪的表达,并没有疏通,孩子还是无法获得完整的情绪体验。

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首先应当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你是不是想要拿到那个玩具?”
“你需要妈妈怎么做?”
通过这样的判断和询问跟孩子对话,了解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坚持原则,接纳孩子的情绪
曾经在一家超市里,看到一个小男孩想要货架上的玩具,妈妈不同意,男孩坐到地上大哭。

这位妈妈没有因为众人的眼光觉得尴尬而打骂孩子,也没有直接走开不管孩子。

她平静地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时间发泄情绪。

过了一会孩子发现怎么哭闹妈妈也没有退步,就停止了哭泣。

妈妈摸摸孩子的头,一边嘴里说着什么,一边带着孩子走开了。

当孩子哭闹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表达“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

这并不代表父母的妥协和认可,而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和保护。

“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自然会感到伤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孩子才不会把什么都堵在心里,他会感受到“生气”“委屈”“难过”“失望”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只有感受过情绪,孩子才可能学会控制情绪,将来的情商才会高。

而且,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反而会更快地平复心情,对父母产生信任和友好的态度。

在孩子哭闹时,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坚持原则,不妥协不退让不逃避,在这样的基础上,给孩子共情和陪伴。

平静地抚慰、摸摸头、抱抱他,必要时把孩子带到一个轻松合适的环境,帮助孩子发泄情绪。

“我知道你是因为······而生气/难过,我理解”
“哭一会没关系,我会陪着你”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去教育和引导。

这个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几分钟、几小时、甚至一天。

找到真正合适的时机,孩子才能听得进话,教育才能发
挥出最好的效果。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哪怕被拒绝,也会感受到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链接。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和解决问题
只会用“哭闹”来要挟父母的孩子,将来也只会成为长不大的“巨婴”。

作为父母,不要因孩子的哭闹而发脾气。

保持冷静、平和的态度,让孩子明白:“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你可以哭闹,但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让孩子说明自己的需求和理由,“为什么一定要这个?”
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同意他的需求、怎么做我才会答应你;
告诉孩子遇到事情,要学会与人沟通,想办法解决,“其实可以这么说,这么做······”
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哭闹。

比如孩子想要玩小伙伴的玩具,但是小伙伴不给,他就开始哭闹,家长可以教孩子跟小伙伴沟通:“你这个玩具真好玩,我们可以轮流玩吗?或者我们交换玩具玩?”
孩子从中学会动脑思考,也锻炼了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每一个哭闹的孩子,都是在呼唤父母的爱和帮助。

请不要推开孩子,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引导他更好地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