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灵的英雄故事-第1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1.敲响警世钟,振奋民族魂
从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
为了救亡图存,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但又相继失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并为传播和实现这个革命纲领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陈天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03年,陈天华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夜以继日地开展革命斗争,写文章进行革命宣传。
他还写下了几十封血书,陈述民族之危机,亡国之惨痛。
字之血,声之泪,以唤起人们的
觉悟。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陈天华担任书记部工作。
他起草著名的《革命方略》,并写了许多革命著作《猛回头》、《警世钟》、《国民必读》、《中国革命史论》、《狮子吼》等。
清政府惊恐失措,对革命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对革命者大肆逮捕和残酷杀害。
但是革命党
人照样在街头演说宣传。
反动的清政府为了扼杀革命党人在海外特别是在日本的活动,就暗中勾结日本政府,企图
进一步加以迫害。
1905年 11月,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项对中国留学生的所谓“取缔规则”。
这
个反动措施激起了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极大愤怒,8000 多人罢课表示抗议,革命党人更是大力
展开爱国主义的鼓动和宣传。
日本政府十分恐惧,便通过《朝日新闻》等报纸,诬蔑中国留学
生的正义行动是“乌合之众”,“放纵卑劣”。
陈天华当时对日本政府“剥我自由,侵我主权”的反动行为是极为愤概的,但他对斗争前途没有信心,怕这个斗争“不能持久”。
他又看到留学生中“有为之士固多”,而也有“求利禄”的人。
因之他忧心重重,不能自拔,就决定以自
杀的行动来激励人们“有所警动”,“共讲救国”。
这一年的12 月8 日,他留下了一封绝命书,在日本的大森海湾投海自杀,这时他才 31 岁。
陈天华的崇高的爱国热情,激励了许多留日学生,他们组织敢死队,向中国公使、日本政
府一再提出强烈抗议。
纷纷离开日本,先后罢学归国的就有2000 多人。
陈天华的《绝命书》,
表现了他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和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先烈的血没有白流,中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延续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2.鉴湖女侠,巾帼英烈
秋瑾出生在 1875年,当时的社会还是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末年。
少年
的秋瑾便不安份,跟随舅舅练武学艺。
她学会了使枪弄棒,舞剑挥刀。
武艺十分精湛,身体也很强健。
她的性格也豪放起来,她在一首词中写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帝国主义到处瓜分掠夺。
而清政府却官场腐败,统治者醉生梦死。
老百姓妻离子散,国破家亡。
惨不忍睹的景象,令秋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为国事担忧。
秋瑾不顾封建礼教的禁锢和家庭的束缚,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和报刊,接触了许多革命思想。
这时,很多有志青年纷纷到国外留学,秋瑾再也不愿锁在家里,过碌碌无为的日子。
她对朋友说:“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当救国救民,对社会作出贡献,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怎么
可以一辈子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柴米油盐之类生活琐事上呢!”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卖掉首饰,凑够了路费,飘洋过海,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去了。
1904年,秋谨东渡日本。
在那里,秋瑾广泛接触到许多著名革命家,还加入同盟会,被
选为浙江分会会长。
她在陈天华等先烈的激励下,年底返回祖国,投身反清的光复活动。
1907年4 月,秋瑾与徐锡麟、王金发等人密谋,决定5 月28 日由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
徐锡麟
被捕,起义失败,秋瑾也被敌人抓获。
她在绍兴知府大堂上大义凛然,同敌人针锋相对,进行英勇的斗争。
当敌人强迫她写供状时,她望着门外的风雨,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
1905年 7 月 15 日,一队官兵押着秋瑾走向刑场。
她穿着洁白的上衣,黑色的纱裤,脚
上穿着毛鞋。
铁索紧紧束着她,但她态度从容,镇定,眉宇间仍透出一股英气。
来到作为刑场的古轩亭口,她停住脚步,向沉睡中的绍兴城望去,黑暗、沉寂,只有东方的天空中隐隐透露出一丝血红的霞光。
天很快就要亮了,她想。
是啊,神州大地,到处是血雨腥风,但她此刻相信,她倒下后,很快就会有人站起来继续斗争的。
想到这时她宽慰地舒了一口气。
面对着敌人的枪口,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3.壮志未酬,为国捐躯
1898年,吴禄贞满怀着一腔追求革命的热忱,来到日本。
当时的日本由一个并不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迅速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市场上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相比之下,吴禄贞
更觉察到清朝政治腐败,当权者昏聩无能。
他们不但不能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反而大肆出卖
国家主权,拒绝一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改革,残酷地屠杀维新志士,把国家拖到了绝境。
吴
禄贞耳闻目睹,痛感“非改革政治,倾覆清室,不能反危为安,转弱为强”。
从此,他决心“以革命排满为己任”,与钮永建、傅慈祥等革命志士往来磋商,拟议推翻清朝统治的方略。
这一时期,由清政府派往日本的官费留学生,不过百数十人,分散在各种类型的学校,没
有一个统一的组织。
吴禄贞与傅慈祥、沈翔云等发起组织励志会。
该会表面上“以联络情感,策励志节为宗旨”,实际上是一部分抱有革命理想的青年,把它作为联络同志“讨论革命进行,至深且密”的爱国团体。
在日本,吴禄贞聆听孙中山先生讲述排满革命的道理,对孙中山先生“一见如故”,“倾
倒备至”,更加明确了前进的道路。
回国后,吴禄贞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
他当时任北洋军第六镇统制。
1911年7 月,吴禄贞秘密组织的燕晋三路大军(包括二十镇统制张绍霄、协统蓝天蔚及
山西阎锡山的军队)合击北京的作战计划正在进行。
如若计划实现,燕晋大军把北京清朝政府铲除,然后乘胜麾军南下,与武汉义军会师于江
汉平原,夹攻冯国璋的北军,辛亥革命就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1911年 11月7 日凌晨1时30 分,吴禄贞住在作为临时司令部的石家庄车站站长室内,
他想到自己身负事关革命大局的重任,三路大军会师北京指日可待,推翻宣统皇帝“为庶民,通电全国,改国体为共和,请各省派代表到北京开会,选举大总统(密议推举孙中山)”,毫
无睡意。
突然间,暗地里背叛了他的骑兵营营长马步周带领几个人闯进室内,高呼:“报告大人,听说统制升任山西巡抚,我们特来向大帅贺喜。
”
说罢,双腿打恭(满族礼节)下去,猛然拔出手枪,向吴禄贞乱射,吴禄贞胸中数弹,强
忍巨痛,想夺门逃走。
不幸刚到门口又被歹徒们击倒。
马步周上前割下他的首级。
惜哉!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死时年仅32 岁。
4.革命军中马前卒
1902年,17岁的邹容自费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邹容不仅积极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还如饥似渴地研读西方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著作。
他决心写一部宣传革命的书,这部书就是《革命军》。
《革命军》是邹容革命思想的总结,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号角。
在《革命军》一书中,表现出强烈的反帝精神,书中指出,“外来之恶魔”,“张牙舞爪的蚕食瓜分于我”,造成了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
如果以往列强“群起染指于我中土,我同胞其将由今日之奴隶,以进为数重奴隶,由数重的奴隶而猿猴,而野豕,而蚌介,而荒荒大陆绝无人烟之沙漠也。
”邹容还对中华民族进行了赞美,对保皇派进行了批驳。
《军命军》全书慷慨激越,起到了强烈地鼓舞人心的作用:“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日革命。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中国革命亦革命,不革命亦革命!”
《革命军》有如号角,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革命拉开了序幕。
在海上,邹容结识了章太炎等人,与保皇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完成了《革命军》一书。
邹容把《革命军》送给章太炎看,章太炎仔细阅读了全文,不禁拍案叫绝。
他亲自为《革命军》作序,并鼓励邹容早些把这本书出版。
《革命军》很快出版发行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邹容还在当时具有革命倾向的《苏报》上发表了一篇篇具有战斗性的文章,使反动统治者大为惊恐。
6月30 日,反动统治者制造了《苏报》案,逮捕了章太炎。
邹容事先已躲避起来,当他
听见章太炎被捕,不愿让章太炎一人承担责任,便自动到巡捕房自首。
在狱中,邹容和章太炎毫不屈服,他们互赠诗作,鼓励对方坚持下去。
但由于牢狱的折磨,邹容的身体垮了下来。
章太炎托人从外面买来中药替他滋养,但都没有效果。
他又多次向监狱长提出请医生为邹容治病,都被拒绝了。
直到后来邹容病情变得十分严重,才允许保外就医。
出狱前一天,邹容被搀到工部局医院看病,医生给了他一支药,邹容回到狱后服下,夜里口吐鲜血,第二天凌晨,邹容永远离开了人世,年仅20 岁。
“文字归功日,全球革命潮”,邹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