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第三章下2010
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ed0d4efb8f67c1cfad6b846.png)
激光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激光的问世引起了现代光学技术的巨大变革。
激光在现代工业、农业、医学、通信、国防、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应用迅速扩展。
激光由受激发射的光放大产生的辐射。
近50年来,激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重大型创新: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1960年7月7日,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由诞生1960年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
1969年:激光用于遥感勘测,激光被射向阿波罗11号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器,测得的地月距离误差在几米范围内。
1971年:激光进入艺术世界,用于舞台光影效果,以及激光全息摄像。
英国籍匈牙利裔物理学家Dennis Gabor凭借对全息摄像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1988年:北美和欧洲间架设了第一根光纤,用光脉冲来传输数据。
1990年:激光用于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和汽车制造1991年:第一次用激光治疗近视,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用激光制导导弹。
2008年:法国神经外科学家使用广导纤维激光和微创手术技术治疗了脑瘤2010年: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表示,通过使用192束激光来束缚核聚变的反应原料、氢的同位素氘(质量数2)和氚(质量数3),解决了核聚变的一个关键困难。
渐进性创新:1961年:激光首次在外科手术中用于杀灭视网膜肿瘤。
1962年:发明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这是今天小型商用激光器的支柱。
1964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就提出了激光核聚变的初步理论1974年:第一个超市条形码扫描器出现1974年,我国采用一路激光驱动聚氘乙烯靶发生核反应,并观察到氘氘反应产生的中子。
1975年:IBM投放第一台商用激光打印机1975年: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于敏院士提出了激光通过入射口、打进重金属外壳包围的空腔、以 X光辐射驱动方式实现激光核聚变的概念。
_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
![_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8f80197cd184254b3535b5.png)
激光制导是用来控制飞行器 飞行方向,或引导兵器击中目标 的一种激光技术[2]。激光制导的 基本原理是: 用激光器发射激光 束照射目标,装于弹体上的激光 接收装置则接收照射的激光信号 或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算出弹 体偏离照射或反射激光束的程 度,不断调整飞行轨迹,使战斗 部沿着照射或反射激光前进,最 终命中目标。
2) 连续波激光测距 连续波激光测距机通常采用 相位法进行测距,其原理是首先 向目标发射一束经过调制的连续 波激光束,光束到达目标表面后 被反射,通过测量发射的调制激 光束与接收机接收的回波之间的 相位差,可算出目标与测距机之 间的距离。连续波激光测距机的 测距 精 度 高,可 达 到 2 mm。因 此,连续波激光测距机大多用来 对合作目标进行较为精确的测 量,如用作自动目标跟踪系统中 的精密距离跟踪( 如对导弹飞行 初始段的测距和跟踪) 、大地测 量等。 2. 1. 2 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 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 的探测系统[2]。向目标发射探测 信号( 激光束) ,然后将接收到的 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 目标回 波) 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做适 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 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 速度、姿 态,甚 至 形 状 等 参 数, 从而对飞机、导弹等目标进行探 测、跟踪和识别。 1) 激光雷达的特点 激光雷达由于使用的是激光 束,工作 频 率 较 微 波 高 了 许 多, 因此,带 来 了 很 多 特 点,主 要 有: 分辨率高: 激光雷达可以获 得极高的角度、距离和速度分辨 率。 通 常 角 分 辨 率 不 低 于 0. 1 mrad; 并 可 同 时 跟 踪 多 个 目 标; 距离分辨率可达 0. 1 m; 速度 分辨率能达到 10 m / s 以内。激光 雷达最适于远距离高分辨率成像。
简述激光技术的发展史与应用前沿
![简述激光技术的发展史与应用前沿](https://img.taocdn.com/s3/m/beb077730b1c59eef8c7b4ab.png)
本科生课程作业(论文)简述激光技术发展史与应用技术前沿姓名:***学院:应用数理学院学号:********2015年9月13日简述激光技术发展史与应用技术的普及摘要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推进科技的发展。
直至21世纪,我们无时无刻不享用着新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而在各个领域均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激光技术已经说明现代电子技术的先进性。
本文将结合课上所学内容,着重介绍激光技术概念的提出及激光器问世过程;从国内与国外的角度对比主流技术区别,同时简要介绍激光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光的产生;Laser;梅曼;国内;应用普及目录第1章引言第2章激光概念的提出与激光器的问世2.1自发辐射2.2 Laser概念的问世2.2.1受激辐射2.3以梅曼的红宝石激光器为开端第3章国内激光技术的发展3.1第一次听到“激光”3.2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第4章激光技术的应用4.1激光器的构成4.2激光器的特点4.3国内外前沿4.3.1国外:世界上最大的激光器4.3.2国内:矢量漩涡光束激光器研究取得突破参考文献第1章引言激光的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
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
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
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
它的亮度约为太阳光的100亿倍。
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7年已被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但直到1960 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
激光是在有理论准备和生产实践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激光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获得了新生,而且导致整个一门新兴产业的出现。
2010-光学表面亚表层损伤检测和损伤规律研究_党娟娟-(基于激光散射和共聚焦成像原理)西安工业大学
![2010-光学表面亚表层损伤检测和损伤规律研究_党娟娟-(基于激光散射和共聚焦成像原理)西安工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2f2f7abd69dc5022aaea00e7.png)
光学表面亚表层损伤检测和损伤规律研究党娟娟田爱玲王春慧王红军刘丙才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光学零件加工过程中引入的亚表层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光学零件的使用寿命、长期稳定性、成像质量等重要性能指标。
因此研究适用于光学表面亚表层损伤的检测技术是当今光学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基于激光散射和共聚焦成像原理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对研磨后的零件表面进行亚表层损伤检测,获得零件表面粗糙度和亚表层三维立体图。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了磨粒直径大小对表面粗糙度和亚表层损伤深度的影响,验证了光学材料研磨后亚表层损伤深度和表面粗糙度呈单调递增的非线性关系。
关键词:亚表层损伤;表面粗糙度;激光散射;共聚焦成像;1.引言光学零件的加工包括锯切、粗磨、精磨和抛光等工序。
由于磨削力的作用,每道工序都将使表面产生裂纹,这些裂纹会深入到表面下一定深度,使光学零件产生亚表面损伤。
亚表面损伤层包括缺陷层和变形层,如图1所示,缺陷层由划痕、裂纹和嵌入的加工介质等组成,变形层主要是裂纹尖端应力场产生的残余应力区,因此又被称为亚表面残余应力面[1-2]。
缺陷层中的亚表面裂纹会降低光学零件的使用寿命、长期稳定性、成像质量、镀膜质量和抗激光损伤阈值。
而亚表面残余应力层中的拉应力,可能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引发裂纹。
由于亚表层损伤对光学系统性能的严重影响,光学零件亚表层损伤检测方法成为光学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亚表层损伤检测技术发展较快,按照对零件表面的影响程度可分为破坏性检测和非破坏性检测。
破坏性检测方法有化学腐蚀法、截面显微法和磁流变抛光斑点技术等;非破坏性检测方法有基于强度检测的全内反射法、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和激光射线法等。
破坏性检测方法指部分或全部破坏试件,使所要检测的损伤得以体现,然后再根据具体条件计算所要的测量结果,但这些方法均会给被测零件带来损伤,测量的结果也受到测量方法自身因素的影响,并且测量时间比较长,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中的全内反射法是基于强度检测的方法,比较直观,但是只能用于定性观察,不能准确的测量亚表层损伤深度和损伤分布;光学相干层析法的核心是迈克逊干涉仪,由于光学表面亚表层损伤产生的散射光很微弱,为干涉图采集和处理带来了很多困难[2];激光散射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激光照射被测件,如果被测件存在微小缺陷,微缺陷将会形成散射中心,从而引发散射光,记录光的散射图样,就可得到缺陷的图像,从而可推断内部缺陷的分布[5]。
基于激光的远程声音采集系统的研究
![基于激光的远程声音采集系统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d34f097cd184254b3535ce.png)
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基于激光的声音采集系统研制指导老师:论文作者:罗宁川论文时间: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系二0一二年六月激光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原子理论,量子理论,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高新技术。
目前激光技术已经被推广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科学研究、军用武器及航天技术等多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本设计利用激光照射在目标周围容易受声压作用产生振动的物体上,然后在其光束反射的方向上接受振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解调放大达到声音的还原。
设计出功率放大和带通滤波相结合的电路,用此电路接受光电传感器所采集的激光检测声波振动的信号,经放大滤波后进而实现远程声音采集。
再完成激光远程声音采集系统与目标之间距离的拉开与调试。
最后对此激光远程声音采集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激光;光电传感器;声音采集The laser technology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ixties, atomic theory, quantum theory, optics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ed on a high-tech.The laser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multiple areas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health care, scientific research, military weapons and space technology, has brought huge benefits.This design uses laser susceptible to the role of sound pressure vibration of objects around the target, and then accept the vibration signal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beam reflection and signal demodulation zoom to achieve sound reduction. Design a power amplifier and band-pass filter circuit, this circuit to accept the laser detection of acoustic vibration signal collected by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and remote audio capture, and then after amplifying and filtering. Laser remote sound acquisition system and opened and debugging of the target distance.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laser remote voice acquisi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and outlook.Keywords: laser;photoelectric sensors;sound collection目录1 引言 (1)2 系统定义 (3)2.1 必要性分析 (3)2.2 可行性分析 (3)2.3 研制计划 (4)3 设计原理 (6)3.1 声音信号转换成光信号 (8)3.1.1 声音 (8)3.1.2 激光 (8)3.2 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10)3.2.1 光电效应 (10)3.2.2 光敏电阻 (11)3.2.3 光敏晶体管 (12)3.3 电信号还原成声音信号 (14)3.3.1 放大电路 (14)3.3.2 LM386音频功率放大器 (16)4 装置设计 (18)4.1 装置设计 (18)4.1.1 远程激光声音采集系统初步设计 (18)4.1.2 远程激光声音采集系统的接收器设计 (19)4.1.3 激光发射器与模拟声源的设计 (21)4.2 元器件选型设计 (24)5 组装调试 (26)5.1 焊接 (26)5.2 调试 (26)5.2.1 初步设计的调试 (26)5.2.2 远程激光声音采集系统的调试 (27)5.2.3 测量数据与分析 (28)5.2.4 声音采集后期电脑处理 (28)5.3 装置展示 (29)6 结论 (31)6.1 总结 (31)6.2 未来与展望 (31)致谢 (33)参考文献 (34)附录A 英文原文 (35)附录B 汉语翻译 (37)1 引言自诞生之初至今,激光技术与应用发展迅猛,已与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多个应用技术领域,比如光电技术,激光医疗与光子生物学,激光加工技术,激光检测与计量技术,激光全息技术,激光光谱分析技术,非线性光学,超快激光学,激光化学,量子光学,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可控核聚变,激光武器等等。
激光技术及应用介绍
![激光技术及应用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511165977232f60ddcca184.png)
RGB TV SET
Diode Pumped Laser 转换产生 RGB
Diode Pumped MicroLaser
Diode Pumped MicroLaser
DPL Projection TV
绪论
激光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激光眼科手术 2、激光牙科手术
20世纪50年代初, 电子学和微波技术的应用提出了 将无线电技术从微波推向光波的要求。 1952年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韦伯开始应用以上理 论去放大电磁波。 从微波振荡器到光波振荡器 微波振荡器的实现原理:
一个尺度和波长可比拟的封闭的谐振腔; 利用自由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实现电磁波的放大 和振荡。
激光技术发展简史
普通光源-----自发辐射 激光光源-----受激辐射 激 光 (Laser) (镭射) (Light Ampl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辐射的受激发射光放大”
“激光”——钱学森在1963年提出标准译法
激光技术发展简史
1954年,美国的汤斯(Charles H.Towns)、苏联的巴索 夫(Nikolai G.Basov)和普洛霍洛夫(Aleksander M.Prokhorov)第一次实现了氨分子微波量子振荡器 (Maser), 抛弃了 利用自由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实 现电磁波的放大和振荡,利用原子或分子中的束缚电 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来放大电磁波。 1958年,汤斯和肖洛(Arthur L.Schawlow)抛弃了一个 尺度和波长可比拟的封闭的谐振腔,提出了利用尺度 远大于波长的开放式光谐振腔,实现了激光器的新思 想。 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 提出了利用光 泵浦三能级原子系统实现原子数反转分布的新构想。 汤斯和肖洛在Physis Revies 上发表论文,指出了实 现受激辐射为主的可能性,并给出了实现这个愿望需 要满足的条件。
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
![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0e22df14693daef5ef73d4e.png)
光纤激光器的介绍周菊平2009142105摘要:作为固体激光器的一员,光纤激光器以其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工作稳定可靠,易于集成等特点,一直被认为是固体激光器技术实用化的最佳选择。
高功率光纤激光除在科研、工业加工和医疗保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外,在军事国防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海湾战争等高技术战争的实践表明,光电武器装备对战术武器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近十年来,高功率光纤技术已成为激光技术领域的热点研究技术之一。
本文介绍了光纤激光器的背景及最新成果,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原理与特点。
关键词:双包层光纤光纤激光器掺杂光纤早在1961年,美国光学公司(American Optical Corporation)的Snitzer等就提出了光纤激光器的构想,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研究进展非常缓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Townsend等发明了溶液掺杂技术(Solution doping technique)。
此后,Poole等用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MCVD)研制成低损耗的掺铒光纤,一些实验室开始从掺铒光纤中得到了波长1.5um、高达30dB的光放大增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到80年代中后期,基于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掺铒光纤激光器和低损耗的石英单模光纤制造技术,为光纤通信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正是由于掺铒光纤放大器为光纤通信所带来诱人前景的驱动,引发了80年代中后期稀土掺杂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热潮。
随后Hanna等纷纷报道掺铒、钕、镱、铥及铒/镱共掺等光纤激光器。
但当时采用的稀土掺杂光纤为单包层光纤,泵浦光必须直接耦合到直径仅仅几微米的单模纤芯中,这对泵浦源的激光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致泵浦源昂贵且耦合效率低。
因此,传统的稀土掺杂光纤激光器只能作为一种低功率的光子器件。
1)与传统的半导体激光器不同,光纤激光器以掺杂稀土元素的光纤作为工作介质,采用反馈器件构成谐振腔,在泵浦光的激励下,光纤内掺杂介质产生受激发射,进而形成激光振荡输出激光。
2010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2010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6c7232c74028915f804dc24b.png)
战场上将出现愈来愈多的各种隐身武器,这将大大提 的发展。
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打破已
1) 美国首次披露 F-35 战机采用全新隐身技术
形成的攻防平衡,推动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 生重大变革,并促进反隐身技术的发展。
现代战场上的侦察探测系统主要是雷达、红外、电 子、可见光、声波等探测系统,因此武器的隐身技术除 了传统的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外,还有光学隐身、等离
摘要: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武器平台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除了受到地面和空中的火力威胁和电磁干扰外,它们还处于雷 达、红外、激光等探测器的严密监视之下。隐身技术已成为提高武器生存、突防甚至是纵深攻击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与之 相伴的反隐身技术也在加快发展。文中对隐身和反隐身技术进行了分析,对 2010 年国外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最新发展 做了详细介绍,希望对我国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雷达隐身技术; 红外隐身技术; 雷达反隐身技术; 红外反隐身技术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现代雷达 Modern Radar
Hale Waihona Puke Vol. 33 No. 4 Apr. 2011
·总体工程·
中图分类号:TN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7859(2011)04 - 0009 - 04
2010 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赵培聪
( 海军驻南京地区电子设备军代室, 南京 210039)
4) 亚洲各国竞相加紧研发隐身战机 亚洲主要国家发展隐身战机都是采取采购与自主 研发相结合的方针。例如,日本除了积极争取购买美 国 F-22 隐身战机外,还在加紧自主研发 F-X 隐身战 机; 印度除了准备购买俄罗斯 T-50 隐身战机外,还在 积极自主研发 XF-X 隐身战机; 韩国除了采购美国升 级改造的隐身战机外,还和印尼联合研发隐身战机。 5) 印度加快隐身无人作战机的发展步伐 印度空军于 2010 年 7 月向全球供应商发出隐身 “无人作战飞机”( UCAV) 的信息征询书,要求该无人 机应拥有双引擎、高升限、航程 9 000 km、寿命 20 年、 具有隐身、电子对抗以及与卫星链接的能力。印度空 军还希望该无人机通过武器舱携带精确制导武器。与 此同时,印 度 还 计 划 自 行 研 制 无 人 作 战 飞 机,定 名 为 “印度无人打击机”( IUSA) ,计划于 2010 年底开展概 念研究,其目标是在内置武器舱中至少携带 2 枚空地 导弹。印度国防部称,IUSA 将采用全新的、由复合材 料制造的机身,具备隐身能力。 6) 俄罗斯、法国和印度推出新型隐身舰艇 据俄新社 2010 年 3 月 31 日报道,由俄罗斯北方 造船厂为俄海军建造的首艘量产型 20380 隐形护卫舰 “灵敏”号已于当天在圣彼得堡下水。 法国舰艇建造局( DCN) 于 2010 年 11 月推出了称 为“剑舰”的概念性隐身舰艇,舰的干舷通过大面积地 向内倾斜 10°,配合上层建筑的多平面设计,可散射敌 方雷达照射波,降低回波强度。 印度海军于 2010 年 4 月列装了世界最大隐身护 卫舰“什瓦利克”号,这是印度海军 3 艘新型隐形护卫 舰中的首舰。该舰生存能力、隐身性能、适航性、舰艇 操纵和武器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一章 激光基本原理--Part1
![第一章 激光基本原理--Part1](https://img.taocdn.com/s3/m/6930632143323968011c92d2.png)
• 在物质与辐射场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物质的原子 或分子可以在光子的激励下产生光子的受激发射 或吸收。 • 粒子数反转:能利用受激发射实现光放大 • 受激辐射光子与激励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方向、 相位、偏振态,是相干光。
Einstein
1947年,Lamb和Reherford在氢原子光谱中发现了明显的受 激辐射,这是受激辐射第一次被实验验证。Lamb由于在氢 原子光谱研究方面的成绩获得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hydrogen spectrum" 1950年,Kastler提出了光学泵浦的方法,两年后该方法被实 现。他因为提出了这种利用光学手段研究微波谐振的方法而 获得诺贝尔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op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 Hertzian resonances in atoms"
1966年研制成了固体锁模激光器获得了超短脉冲。 1970年研制成了准分子激光器。 1977年研制成了红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器 (FEL) 1984年研制出光孤子激光器(SL)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1992年研 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小的固体激光器,它在扫描电子显微 镜下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微型图钉,其直径只有 2 至 10 微 米。在一个大头针的针头上,可以装下1万个这样的新型 半导体激光器。
DARPA built the megawatt-class Alpha HF chemical laser during the 1980s
An electron-beam pumped ArF laser experiment at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1975, Courtesy Sandia National Labs)
HMB 多波长复合光纤激光器用户手册说明书
![HMB 多波长复合光纤激光器用户手册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e5e74eb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4.png)
多波长复合光纤激光器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版权说明此用户手册版权为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鑫激光” )所有,创鑫激光保留所有权。
除了版权法所允许的情况外,任何第三方单位或个人,未经创鑫激光许可,不得出于任何目的通过任何途径及媒介在可检索的系统上复制、改编、传播或出版此文档,复制件应保留相应版权和原始版本的所有声明。
创鑫激光确信本手册提供的信息是正确可靠的,但不作任何保证、陈述、表达或暗示此文档可用作其他场合的应用参考,且不承担任何因使用此文档侵犯专利或侵犯任何第三方权利所致的法律责任。
因使用文档可能导致的间接或直接损伤相关设备的情况,创鑫激光不负任何责任。
本文档中出现的创鑫激光和创鑫激光标志已被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为商标。
此商标无违反任何商标法的规定。
创鑫激光对文档信息中所出现的专利或知识产权不授予任何权利。
对此文档中任何信息的改动和调整,恕不另行通知。
引 语欢迎您使用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HMB系列光纤激光器产品,为便于更好使用及维护您的激光器设备,我们组织人员编撰了本文档。
由于编者本身水平有限,文档难免存在纰漏,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也请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不断修订完善。
再次感谢您使用创鑫激光的产品!在使用本产品前,请您仔细阅读创鑫激光提供的《HMB多波长复合光纤激光器》,以熟悉操作和维护本设备。
我们强烈推荐操作人员在操作设备前,阅读本手册的第2章《安全信息》。
本手册将作为随机附件,为我们现有客户或潜在客户提供重要操作、安全及其他方面的信息。
文档中文字为蓝色文字的部分,请您务必仔细阅读,以防止造成不必要风险。
1公司简介深圳市创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首批成立的光纤激光器制造商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实现在光纤激光器、光学器件两类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进行垂直整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光纤激光器及核心光学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激光器厂商,是国内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二的国产光纤激光器制造商。
爱普生激光打印机教程
![爱普生激光打印机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ae57c545be1e650e52ea995e.png)
EPL-5700L/5800/5800L/5900/5900L/6100/6100L /N1220/6200/6200L/N2020/N2500/N2500N AculaserC1000/C4000/C900/C1900/C7000/C8600/C4100
RS-232C串行接口 串行接口
理洋教育
爱普生激光打印机常用术语
RAM(内存) (内存)
是电脑系统存放数据与指令的 半导体存储单元。系统运行时, 半导体存储单元。系统运行时, 将所需的指令和数据从外部存 EPSON激光打印机一般都 激光打印机一般都 储器(如硬盘、软盘、光盘等) 有内存并可扩充, 储器(如硬盘、软盘、光盘等) 有内存并可扩充,从而提 调入内存中,CPU再从内存中 高打印处理的速度。 调入内存中, 再从内存中 高打印处理的速度。 读取指令或数据进行运算, 读取指令或数据进行运算,并 将运算结果存入内存中, 将运算结果存入内存中,所以 RAM是既能读又能写的。 是既能读又能写的。 是既能读又能写的
EPL-N1210/N1220/N1610/N2000K EPL-N2010/N2010N/N2120/N4000+/N2020/N2500/N2500N
A3+系列(328*453mm) 系列
彩色:EPL-C8000/8200 AculaserC8500/C7000/C8600
Color Copy Station8200
理洋教育
爱普生激光打印机耗材介绍
4、加热组件(Fuser ASSY):定影部件,给碳 粉加热加压使其牢固的粘到打印纸上。 5、油辊(Oil Applicator Roller):在加热辊表面 涂一层油,防止加热时碳粉粘到加热辊表面损 坏加热辊。 6、废粉盒(Waste Toner Box):收集从硒鼓和皮 带上刮下来的废粉。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2010年4月第三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2010年4月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ad51da7f1922791688e8bf.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2010年4月第三版)必修1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时间和位移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5.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弹力3.摩擦力4.力的合成5.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牛顿第二定律4.力学单位制5.牛顿第三定律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2.平抛运动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4.圆周运动5.向心加速度6.向心力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行星的运动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万有引力定律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宇宙航行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追寻守恒量——能量2.功3.功率4.重力势能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动能和动能定理8.机械能守恒定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库仑定律3.电场强度4.电势能和电势5.电势差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静电现象的应用8.电容器的电容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二章恒定电流1.电源和电流2.电动势3.欧姆定律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焦耳定律6.导体的电阻7.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8.多用电表的原理9.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10.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1.简单的逻辑电路第三章磁场1.磁现象和磁场2.磁感应强度3.几种常见的磁场4.通电导线和磁场中受到的力5.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1.划时代的发现2.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3.楞次定律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5.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6.互感和自感7.涡轮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第五章交变电流1.交变电流2.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变压器5.电能的输送第六章传感器1.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2.传感器的应用3.实验:传感器的应用附录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的热运动3.分子间的作用力4.温度和温标5.内能第八章气体1.气体的等温变化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1.固体2.液体3.饱和汽与饱和汽压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第十章热力学定律1.功和内能2.热和内能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4.热力学第二定律5.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6.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1.简谐运动2.简谐运动的描述3.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单摆5.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第十二章机械波1.波的形成和传播2.波的图象3.波长、频率和波速4.波的衍射和干涉5.多普勒效应6.惠更斯原理第十三章光1.光的反射和折射2.全反射3.光的干涉4.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5.光的衍射6.光的偏振7.光的颜色色散8.激光第十四章电磁波1.电磁波的发现2.电磁振荡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5.电磁波谱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1.相对论的诞生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4.广义相对论简介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动量和动量定理3.动量守恒定律4.碰撞5.反冲运动火箭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1.能量量子化2.光的粒子性3.粒子的波动性4.概率波5.不确定性关系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氢原子光谱4.玻尔的原子模型第十九章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探测射线的方法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5.核力与结合能6.重核的裂变7.核聚变8.粒子和宇宙选修1-1第一章电场电流一、电荷库仑定律二、电场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四、电容器五、电流和电源六、电流和热效应第二章磁场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二、电流的磁场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五、磁性材料第三章电磁感应一、电磁感应现象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三、交变电流四、变压器五、高压输电六、自感现象涡流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一、电磁波的发现二、电磁波谱三、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四、信息化社会五、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选修1-2致同学们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一、分子及其热运动二、物体的内能三、固体和液体四、气体第二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一、能量守恒定律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三、热机的工作原理四、热力学第二定律五、有序、无序和熵六、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第三章核能一、放射性的发现二、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三、放射性衰变四、裂变和聚变五、核能的利用第四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热机的发展与应用二、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三、新能源的开发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五、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选修2-1第一章电场直流电路第1节电场第2节电源第3节多用电表第4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5节电容器第2章磁场第1节磁场磁性材料第2节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第3节洛伦兹力和显像管第3章电磁感应第1节电磁感应现象第2节感应电动势第3节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第4章交变电流电机第1节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第2节变压器第3节三相交变电流第5章电磁波通信技术第1节电磁场电磁波第2节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第3节电视移动电话第4节电磁波谱第6章集成电路传感器第1节晶体管第2节集成电路第3节电子计算机第4节传感器选修2-2第1章物体的平衡第1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第2节平动和转动第3节力矩和力偶第4节力矩的平衡条件第5节刚体平衡的条件第6节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第2章材料与结构第1节物体的形变第2节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第3节常见承重结构第3章机械与传动装置第1节常见的传动装置第2节能自锁的传动装置第3节液压传动第4节常用机构第5节机械第4章热机第1节热机原理热机效率第2节活塞式内燃机第3节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第4节喷气发动机第5章制冷机第1节制冷机的原理第2节电冰箱第3节空调器选修2-3第一章光的折射第1节光的折射折射率第2节全反射光导纤维第3节棱镜和透镜第4节透镜成像规律第5节透镜成像公式第2章常用光学仪器第1节眼睛第2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3节照相机第3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第1节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第2节光的干涉第3节光的衍射第4节光的偏振第4章光源与激光第1节光源第2节常用照明光源第3节激光第4节激光的应用第5章放射性与原子核第1节天然放射现象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核衰变第3节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第4节射线的探测和防护第6章核能与反应堆技术第1节核反应和核能第2节核裂变和裂变反应堆第3节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
JW3216 光功率计 用户手册说明书
![JW3216 光功率计 用户手册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9d18ad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9.png)
JW3216光功率计用户手册V1.1本手册所有提及之商标与名称皆属上海嘉慧所有。
本手册解释权归属于上海嘉慧。
本手册的内容可能会改变,恕不另行通知。
本手册2010年5月第一版(V1.0)。
安全标志在使用仪表前,请清楚知道这些标志的意义,以防止由于误操作而造成人员伤害和损失。
仪表可能没有使用某些或全部标志。
在手册图例中,设备的安全标志可能没有画出。
手册中使用的安全标志:警告:禁止不当行为及操作,防止任何不当行为及操作造成的伤害。
注意:标示出重点信息,一般注意事项,名词解释或参考信息等,请用户务必了解!仪表上使用的安全标志:WEEE标志:表示本产品或部件不得视为一般垃圾丢弃,请依照您所在地区有关此类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处置。
安全事项1.仪表使用一次性碱性电池,禁止对非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更换电池时,保证极性安装正确。
2.当产品长期不存放不用时,请将产品内电池取出分开存放,以免电池漏液造成仪表损坏。
若有漏液发生,请勿随意碰触。
3.为防止触电,请不要打开产品外壳,必须由有本公司授权的有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切勿将此产品暴露在雨中或潮湿环境中,以免火灾或电击危险的发生!4.由于激光束能对眼睛造成极大危害,故在使用过程中。
请勿直视光源输出口!5.仪表使用了液晶显示屏(LCD)。
不得摔落仪表或对仪表施以重力。
如果液晶显示屏受到强烈的碰撞,可能会破裂并造成液体泄漏。
若有漏液发生,请勿随意碰触。
目录第一章标准配置---------------------------------------------------------------------------------------------------- 1第二章产品概述---------------------------------------------------------------------------------------------------- 1第三章技术指标---------------------------------------------------------------------------------------------------- 2第四章仪表功能说明 --------------------------------------------------------------------------------------------- 34.1正面------------------------------------------------------------------------------------------------------------ 34.2两侧------------------------------------------------------------------------------------------------------------ 64.3顶部------------------------------------------------------------------------------------------------------------ 84.4背面------------------------------------------------------------------------------------------------------------ 9第五章应用软件-------------------------------------------------------------------------------------------------- 105.1安装驱动 --------------------------------------------------------------------------------------------------- 105.2安装应用软件 --------------------------------------------------------------------------------------------- 125.3软件功能说明 --------------------------------------------------------------------------------------------- 15 第六章使用说明-------------------------------------------------------------------------------------------------- 186.1供电方式 --------------------------------------------------------------------------------------------------- 186.2打开电源 --------------------------------------------------------------------------------------------------- 206.3背光设置 --------------------------------------------------------------------------------------------------- 206.4光功率测量 ------------------------------------------------------------------------------------------------ 216.5数据通信 --------------------------------------------------------------------------------------------------- 236.6波长识别 --------------------------------------------------------------------------------------------------- 296.7频率检测 --------------------------------------------------------------------------------------------------- 296.8关闭电源 --------------------------------------------------------------------------------------------------- 30 第七章常见故障-------------------------------------------------------------------------------------------------- 30 第八章维护及保养----------------------------------------------------------------------------------------------- 31 第九章质量保证-------------------------------------------------------------------------------------------------- 31 附件一产品保修卡----------------------------------------------------------------------------------------------- 32 附件二保修须知-------------------------------------------------------------------------------------------------- 32第一章标准配置请参考以下清单,检查清单中所列部件是否齐全。
激光原理及其应用简介
![激光原理及其应用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d40d32da5e9856a5612608c.png)
激光原理及其应用简介内容摘要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激光是上世纪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
早在1917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发现了激光的原理,但直到1958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
它一问世,即获得超乎寻常的飞快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及其技术焕发青春,也生发了许多新兴的学科。
激光正以特殊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
本文描述了激光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激光技术在工业、信息、军事等几个领域内的重要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激光受激辐射粒子数反转相干性一、激光发展史激光技术的启蒙研究发展就完全印证了上面的话。
最早对激光做出理论研究的人是爱因斯坦,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即处于高能级的原子受外来光子作用,当外来光子的频率与其跃迁频率恰好一致时,原子就会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与外来光子完全相同的另一光子,新发出的光子不仅在频率方面与外来光子相一致,而且在发射方向、偏振态以及位相等方面均与外来光子相一致,因此,受激辐射具有相干性;在发生受激辐射时,一个光子变成了两个光子,利用这个特点,可实现光放大,并且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得不到的相干光。
受激辐射提出后,陆续有科学家进行研究。
如1916-1930年间拉登堡及其合作者对氖的色散的研究并于1933年绘制出色散系数随放电带电流密度变化的曲线。
1940年法布里坎特首先注意到了负吸收现象。
这一阶段发展并不迅速。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7年兰姆和雷瑟夫指出通过粒子数反转可以受激辐射,从此激光理论的研究开始突破。
1952年帕塞尔及其合作者实现了粒子数反转,观察到了负吸收现象。
第二年,韦伯产生了利用受激辐射诱发原子或分子,从而放大电磁波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微波辐射器的原理。
1957年斯科威尔实现了固体顺磁微波激射器。
既然微波可以激发受激辐射,那么红外乃至可见光等也应该可以。
1958年汤斯和肖洛发表了著名的“红外与光学激射器”一文,1959年汤斯提出了建造红宝石激光器的建议。
激光准直技术
![激光准直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118863b83c4bb4cf7ecd1ba.png)
激光准直技术在工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摘要:激光由于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强、单色性好、相干性强等特点,在工程、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对激光准直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广泛的前景。
这里就激光准直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测量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关键词:激光、准直仪、准直基线1、引言随着世界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项几何参数的测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直线度测量是集合计量领域里最基本的计量项目之一,直接影响仪器精度、性能、质量,也是机械加工中常见又重要的测量项目。
在精密仪器制造与检测、大尺寸测量、大型仪器安装与定位、军工产品制造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2、原理激光准直的原理如图1所示,由激光器L发出一束单横模的激光(一般为可见光,通常采用氦氖激光器的0.633µm波长的光),利用倒置的望远镜系统S,将光束形成直径很细的(约为几毫米)的平行光束,或者将光束在不同距离上聚焦成圆形小光斑。
此平行光束中心的轨迹为一条直线,即可作为准直和测量的基准线。
在需要准直的位置处用光电探测器接受准直光束。
该光电探测器为四象限光电探测器D(即由4块光电池组成),激光束照射到光电探测器上时,每块光电池会产生电压V1,V2,V3,V4。
当激光束中心照射在光电探测器中心处,由于4块光电池收到相同的光能量,产生的电压值相等;而当激光束中心偏离光电探测器中心时,将有偏差电压信号Vx和Vy;Vx= V1 -V3,Vy= V2 - V4由此偏差电压即可知道接收点位置的偏移大小和方向。
图1 激光准直仪结构图按检测原理激光准直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振幅(光强)测量型由于激光漂移、光线弯曲、大气扰动以及光束横截面内光强分布的不对称性的影响,直接利用激光本身作准直基线,稳定性最好也只能达到10−5量级。
为提高准直精度,必须有效地克服上述影响,于是出现了多种设计方案。
1、菲涅尔波带片法激光束通过Fresnel波带片形成十字形的能量分布。
高速同轴数字全息系统研究及粒子好场检测
![高速同轴数字全息系统研究及粒子好场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c0c6ad3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e.png)
摘要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液体和固体颗粒,既有人为制造的,也有天然存在的。
大气颗粒对天气、气候和生物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因而,对大气颗粒的精确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高速CCD或CMOS相机代替普通面阵相机,可以实现较短时间间隔内的动态大气颗粒全息图记录,避免运动拖影的产生。
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全息图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颗粒粒径、空间分布、运动轨迹、速度、球形度等参数的测量。
数字全息技术在粒子测量方面展现了诸多优势,不仅装置结构简单稳定,并且可以三维成像、区分层叠粒子。
本文就利用数字全息技术对大气颗粒的测量展开相关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阐述数字全息技术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三种再现算法的实验验证,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为了避免拍摄动态物体全息图时产生运动拖影,设计并搭建了高速同轴数字全息系统。
对于全息图记录过程中引入的噪声,讨论如何去除全息图背景噪声以及如何抑制同轴全息零级衍射项。
为了完成对粒子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的获取,结合实验装置,分析同轴数字全息测量方法,并通过对标准粒子的模拟实验完成了粒子粒径、空间位置、速度和球形度的测量。
针对再现间隔的选取导致粒子在光轴方向的位置测量存在误差的问题,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反射镜,实现全息图的双视角记录。
粒子沿光轴的坐标将由反射镜的位置与反射镜像的位置所确定,使粒子沿光轴坐标的测量精度得到了提高。
关键字:数字全息技术;粒子位置测量;速度测量;球形度;双视角AbstractThe atmosphere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liquid and solid particles, both man-made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Atmospheric particle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health of the weather, climate and living things. Therefor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sing a high-speed CCD or CMOS camera instead of a normal area array camera, dynamic atmospheric particle hologram recording can be realized in a short time interval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otion smear. The analysis of holograms by mean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can measure the particle diame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motion trajectory, velocity, sphericity and other parameters. Digital holography has many advantages in particle measurement. It not only has a simple and stable device structure, but also can image and distinguish laminated particles in three dimensions. In this paper, the digital holography technology is used to conduct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The main work contents are as follows:Explain the basic theory of digital holography technology, an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y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ree kinds of reproduction algorithms. In order to avoid motion smear when shooting dynamic object holograms, a high-speed coaxial digital holography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built.For the noise introduced during the hologram recording process, how to remove the hologram background noise and how to suppress the zero-order diffraction term of the coaxial hologram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acquisition of particle geometry parameters and motion parameters, the coaxial digital holographic measurement method wa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and the particle size, spatial position, velocity and sphericity were measur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standard particles.The selection of the reproduction interval causes the error of the position measurement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optical axis dir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device, the two-views recording of the hologram is realized by adding the mirror. The coordinates of the particle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mirror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mirror image, thus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the particles along the optical axis coordinates is improved.KEYWORDS: Digital holography; Particle position measurement; Speed measurement;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主要研究内容 (3)第二章数字全息技术的基本理论 (5)2.1引言 (5)2.2标量衍射理论 (5)2.3全息图记录 (6)2.4全息图再现 (8)2.4.1角谱法 (8)2.4.2菲涅耳变换法 (8)2.4.3卷积法 (9)2.5再现算法分析 (10)2.6全息图景深 (12)2.7本章小结 (13)第三章高速同轴数字全息系统研制 (14)3.1引言 (14)3.2同轴数字全息光路 (14)3.3同轴数字全息参数分析 (15)3.4高速同轴数字全息系统 (16)3.5本章小结 (19)第四章同轴数字全息粒子状态参数的方法 (21)4.1引言 (21)4.2全息图的预处理 (21)4.2.1背景噪声去除 (21)4.2.2零级衍射消除 (22)4.3粒子自动提取 (22)4.4粒子粒径和空间位置测量 (23)4.5粒子速度测量 (24)4.6粒子球形度测量 (25)4.7粒子双视角测量 (26)4.8本章小结 (28)第五章高速同轴数字全息实验分析 (29)5.1引言 (29)5.2标准粒子场粒径和空间位置测量 (29)5.3粒子运动轨迹与速度测量 (32)5.4标准粒子球形度测量 (37)5.5粒子双视角数字全息测量 (40)5.6本章小结 (42)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44)6.1工作总结 (44)6.2展望 (45)参考文献 (4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0)插图清单图2.1 全息图记录和再现坐标图 (6)图2.2 数字全息图的离散化图片 (7)图2.3 分辨率板全息图 (10)图2.4 角谱法再现图 (11)图2.5 菲涅尔变换法与卷积法再现图 (11)图2.6 不同再现距离全息图像再现图 (12)图3.1 同轴全息光路示意图 (14)图3.2 同轴全息图实像与虚像示意图 (15)图3.3 装置示意图 (17)图3.4 装置实物图 (17)图4.1 粒子的不同衍射距离的再现灰度和梯度图 (23)图4.2 粒子旋转示意图 (25)图4.3 双视角数字全息示意图 (27)图4.4 双视角全息图x-z坐标图 (27)图5.1 粒子全息图与再现图 (30)图5.2 45um标准粒子场的粒子提取与灰度梯度混合判焦法 (31)图5.3 连续记录的动态粒子全息图 (33)图5.4 粒子运动轨迹图 (34)图5.5 t0时刻粒子圆心坐标图 (34)图5.6 球形度测量装置图 (37)图5.7 粒子球形度测量全息图 (38)图5.8 粒子球形度测量再现图 (39)图5.9 双视角数字全息装置图 (40)图5.10 粒子双视角全息图与不同再现距离下的再现图 (41)图5.11 粒子双视角三维分布图 (42)表格清单表3.1 半导体激光器参数 (18)表3.2 准直镜参数 (18)表3.3 CMOS参数 (19)表3.4 GCM-127精密平移台性能参数 (19)表5.1 45um标准粒子分布与直径 (32)表5.2 粒子t0~t4时刻运动过程的圆心坐标 (35)表5.3 粒子t5~t9时刻运动过程的圆心坐标 (35)表5.4 粒子不同时刻的速度大小 (36)表5.5 GCM-1107M旋转平台参数 (37)表5.6 粒子短轴与长轴之比 (39)表5.7反射镜参数 (40)表5.8 粒子实像与镜像的三维坐标 (42)表5.9 双视角全息图计算得到的粒子Z轴坐标 (42)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微米级粒子的特征检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有着重要需求,尤其是对大气中的粒子进行测量显得更为关键[1]。
激光器线宽对
![激光器线宽对](https://img.taocdn.com/s3/m/001ca9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a.png)
激光器线宽对ϕ-OTDR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王梦樱;盛荔;陶音;孔勇;韩华;王坤;詹亚歌【摘要】为了对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原理搭建了一套多点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了激光器线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由理论分析发现,随着激光器线宽的增大,系统探测到的后向相干瑞利散射的波纹逐渐平滑,系统的信噪比和定位精度也随之降低,直至不能定位和识别干扰信息;并利用7km的光纤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当激光器线宽由5kHz增加到200kHz时,系统探测到的后向瑞利散射信号出现了较大的平滑,信噪比则由12dB 减小到3dB,这与理论分析的规律一致.%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phase sensitive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 system, a multi-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was built based on ?-OTDR principle. The effect of laser linewidth on system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7km sensing optical fiber was used in system experimen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ser linewidth, the ripples of backward coherent Rayleigh scattering detected by the system become gradually smooth,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location accuracy of system also decrease, so that the system can' t locate and identify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laser linewidth changes from 5kHz to 200kHz,the ripple of backward coherent Rayleigh scattering detected by the system also becomes gradually smooth,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of system decrease from 12dB to 3dB.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very well.【期刊名称】《激光技术》【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4页(P615-618)【关键词】光纤光学;线宽;相干瑞利;信噪比【作者】王梦樱;盛荔;陶音;孔勇;韩华;王坤;詹亚歌【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东华大学理学院,上海201620;东华大学理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12.9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技术,因为具有抗电磁干扰强、耐腐蚀、灵敏度高、易于实现长距离大范围检测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
矩形光阑限制下高斯光束的衍射特性分析
![矩形光阑限制下高斯光束的衍射特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ff86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7f.png)
矩形光阑限制下高斯光束的衍射特性分析唐晓珊;郭福源;李连煌;高瑞;彭玉家【摘要】为了研究矩形光阑边长与透镜像方焦面处光束光斑尺寸以及光斑内所包含功率的关系,根据高斯光束经矩形光阑和透镜变换后在透镜像方焦面的衍射场分布表达式,采用MATLAB进行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光阑对光束的衍射影响明显时,光束衍射场的中央亮条纹的宽度随着光阑边长的增大而减小:当光阑对光束的衍射影响极小时,中央亮条纹的宽度随着光阑边长的增加而阶跃变化,中央亮条纹强度的半最大值宽度随着光阑边长的增大而减小:当光阑对光束衍射影响极小时,中央亮条纹半最大值宽度趋近于一定值.给出的中央亮条纹强度半最大值宽度与矩形光阑边长关系的拟合表达式,可为激光应用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期刊名称】《激光技术》【年(卷),期】2010(034)001【总页数】5页(P124-127,131)【关键词】激光光学;高斯光束;矩形光阑;中央亮条纹;半峰全宽;桶中功率【作者】唐晓珊;郭福源;李连煌;高瑞;彭玉家【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6.1引言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激光束传输受到矩形光阑的限制,如在激光扫描系统中的振镜或多面镜对光束的传输影响均可以等效为矩形光阑对光束的限制影响[1-2]。
激光束通常以高斯光束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因此,研究在矩形光阑限制下的高斯光束的衍射特性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对矩形光阑限制下高斯光束的传输变化进行了探讨[3-5],对有关矩形光阑限制下光束经过透镜变化后的光斑尺寸的详细分析较少[4],受限后光束场分布不再为高斯形式,以光强降至中心光强1/e2处距中心的距离作为光斑半径定义[6]分析光斑的传输变化不再适宜。
水导激光技术
![水导激光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bee4d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f.png)
水导激光技术引言水导激光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激光技术,通过在水中传输激光,可以在水下进行各种应用。
本文将对水导激光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全面探讨。
原理水导激光技术主要依赖于激光在水中的传输特性。
相比于空气中的传输,水中激光传输存在着吸收、散射以及色散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水下激光传输的距离和清晰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法。
其中包括使用特殊的激光波长、优化激光束的聚焦以及应用波导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改进,水导激光技术可以在水下实现高效的传输和控制。
应用水下通信水导激光技术在水下通信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传统的水下通信方式受限于声波传输的带宽和延迟,而激光通信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此外,水导激光技术还可以用于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立,实现对水下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
水下成像水导激光技术在水下成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优化激光束的聚焦和采用适当的激光波长,可以实现在水下获得高清晰度和高对比度的图像。
这对于水下勘探、海洋生物研究以及水下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激光加工水导激光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水下激光加工。
通过将激光聚焦在水下工件上,可以实现对水下材料的切割、打孔、焊接等加工操作。
这对于海底油气开采、水下管道维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下激光测量水导激光技术在水下测量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激光测距原理,可以实现对水下物体的距离、形状和运动等参数的高精度测量。
这对于海底地形测量、水下导航以及海洋生态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前景水导激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激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激光技术和光学材料的不断进步,水导激光技术的传输距离和清晰度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水导激光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也将带来更多的应用创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水导激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水下环境的复杂性、水中散射和吸收的影响以及激光与水下材料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新的手术技术:飞秒激光辅助KLAL移植手术-Cornea-2010-Aug.29(8)-p924-9
![新的手术技术:飞秒激光辅助KLAL移植手术-Cornea-2010-Aug.29(8)-p924-9](https://img.taocdn.com/s3/m/b5a1bf18998fcc22bdd10d70.png)
新的手术技术:飞秒激光辅助KLAL移植手术研究目的:评估飞秒激光(FS)技术辅助施行KLAL手术的可行性。
调研设计:介入病例。
研究方法:这项研究涉及到3个患有严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病人。
角膜供体使用飞秒激光(IntraLase FS laser,60kHz)先于PKP手术前对供体角膜做一个穿透性切口,然后用角膜基质环程序制作无边切的角膜缘植片。
并分别对每个病人作了角膜基质隧道的深度和宽度调整。
供体外围巩膜组织切割手术则需要使用钻石刀。
在单独施行KLAL手术的案例中,受体的不良角膜缘组织将采取相同的办法在移植手术中切除。
在该案例中我们对一个单独施行过KLAL手术的病人,和2个施行KLAL结合PKP手术的病人做了最多10个月的术后随访。
研究结果:正如所期望的那样,角膜移植片平滑且薄,单独施行KLAL手术的案例受体角膜上皮化最快。
两个接受KLAL结合PKP手术的案例中受体和供体组织表现出极好的融合性。
案例1,眼表面已稳定了8个月。
案例2和3中,已稳定了10个月。
研究结论:相对常规手术,使用飞秒激光辅助KLAL手术有着更加简单迅速的优势。
研究重点:飞秒激光,KLAL手术,PKP手术(Cornea 2010;29:924(R)C929)由于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有效药物的研发,近年来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明显增加。
但是,疑难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患有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病例。
在角膜移植术后视力恢复中,眼表的稳定是关键。
即便角膜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角膜上皮细胞破裂仍会导致失明。
KLAL手术的目标是通过移植健康的角膜缘组织来重生上皮细胞从而防止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这种手术方式既提供了角膜上皮干细胞再生源也预防了结膜炎的发生。
在提高KLAL手术的成功率方面,准备供体角膜组织是极其重要的步骤。
供体接口必须做到尽可能的薄,而供体与受体的角膜接口必须做到及近吻合。
但是,实际情况的往往有所限制,比如耗时的技术难题就使得KLAL手术变成最具挑战性的角膜手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为脉冲压缩阶段,当脉冲比较强时,每经过激活
介质一次,由于饱和效应,只有前沿及中间部分得到放大,而 后沿由于得不到放大而被抑制,因此经过多次循环后,脉宽得
到压缩,最后形成一稳定的脉冲。这时,脉冲宽度、能量以及
泵浦脉冲与激光脉冲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二、同步泵浦锁模激光器的结构 图3.4-3所示为典型的 同步泵浦染料激光器结构
例如在靠近输出镜位置加的小孔光阑,亦可以直接利用掺钛
蓝宝石棒内高斯分布的增益区域所构成的增益光阑(也可称 之为三维光阑或软光阑)。掺钛蓝宝石激光器自锁模脉冲的
形成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 初始脉冲的形成 2. 稳定锁模脉冲的形成
1. 初始脉冲的形成 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验证明,连续运转的掺钛蓝宝石 激光器中的噪声脉冲由于达不到锁模的启动阈值,故该种 激光器的自锁模不能自启动,必须首先在腔内引入一个瞬
采用图3.3-5所示的谐振腔结构,分析腔内各种参数对锁模的 影响。从速率方程出发,可以导出光脉冲的增益系数:
假定激活介质位于谐振腔的中央(t r = t 1),可饱和吸收体紧靠 全反射镜(t A= 0),利用上述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1)锁模的稳定区范围与吸收损耗和增益的大小成正比;较大 的吸收损耗产生较宽的稳定区,这时需要提高泵浦功率。
一、同步泵浦锁模原理 同步泵浦锁模通过调制腔内增益来实 现,如图3.4-1所示。例如采用一台主 动锁模氩离子激光器,泵浦染料激光 器,泵浦脉冲的宽度Tp为100-200ps (0.1-0.2ns),而染料激光器的激光
上能级的弛豫时间T31为纳秒量级(如
若丹明6G,T31=5ns),T31大于泵浦 脉冲宽度Tp,而小于光在谐振腔的循
膜时装置能产生自锁。这说明饱和吸收体的作用只是引入最弱的 调制来启动自锁模。 (3)采用量子阱反射器的耦合腔启动自锁棋。应使主动腔与辅助腔 的耦合程度较低(RL>90%),输出镜换成一个由半波片的偏振分 束器组成的可变输出耦合器。 (4)使用振动镜启动,用线性外腔或直接振动一个腔镜(一般为全 反镜),频率25Hz,振幅小于0.5mm,可使Ti:S激光器由连续状 态进入自锁状态。
布,产生光强的空间调制而形成空间“光栅”。在形成空间光栅
的过程中,两脉冲能量的前沿被吸收,它的光强比单一脉冲使吸
收体饱和快,而且由于吸收体的弛豫时间大于光脉冲宽度,脉冲 后沿通过时,光栅的调制度仍然很大,便会受到后向散射而得到 压缩。因此,在时域上,两个脉冲每经过可饱和吸收介质一次, 前后沿受到切削,经过多次循环,将使脉冲得到的压缩加快。此 外,由于脉冲相干叠加形成的驻波场,使可饱和吸收体中有效光 场强度明显增加。 在频域上,由于非线性自相位调制效应,光场强度的增加必然
饱和状态的联合作用,最终形成超
短脉冲。不同之处在于激光染料的
上能级弛豫时间短(纳秒量级),因此使增益衰减在脉冲产生中起 重要作用。通常染料吸收体的吸收截面大于增益介质的吸收截面, 使吸收体达到饱和的能量小于使增益介质饱和的能量,从而使脉
冲峰值得到的有效增益大于脉冲前沿得到的有效增益,这些都有 利于脉冲的形成。
一个声光调制器,使其频率与谐振腔周期的倒数匹配,激光器输
出为几十到几百ps量级的脉冲,脉冲重复频率由调制器的驱动频 率决定,这时激光器处于主动锁模状态。适当调整谐振腔,使激
光器进入自锁模,产生脉宽fs量级的锁模脉冲,平均功率几乎不
变。这时脉冲重复频率仅由腔频决定,与调制器驱动频率无关, 但两个频率精确匹配时,自锁状态最稳定。可以取激光腔输出信
导致频谱宽度的加宽,从而形成更窄的锁模脉冲。
由于染料的谱线宽,激光上能级的寿命短,因此染料锁模激光 器可以输出比固体锁模激光器更窄的脉冲。碰撞锁模染料激光器可
输出几十飞秒的脉冲序列。这是80年代锁模技术的重大突破。
3.4 同步泵浦锁模
同步泵浦锁模激光器,是采用一台锁模激光器脉冲序列,泵
浦另一台激光器,通过调制腔内增益的方法获得锁模。
实现同步泵浦锁模的关键是,使被泵浦激光器的谐振腔长
度与泵浦激光器的谐振腔长度相等或是它的整数倍。
在一定的条件下,增益受到调制.其调制周期等于光在谐振
腔的循环周期。与损耗调制类似,在最大增益时域内形成一短脉 冲,其脉冲宽度比所用的泵浦脉冲宽度窄得多。 同步泵浦锁模对染料激光器具有实用意义,因为染料具有很 宽的增益线宽(1013一1014Hz),同步泵浦染料激光器产生的超短脉 冲的频率在1<T
图3.4-1 同步泵浦染料激光器特性
(3.4—1)
第一阶段为增益阶段;第二阶段为脉冲压缩阶段。
在此条件下,激活介质
的反转粒子数仅仅取决于这
一瞬间得到的泵浦能 。如图 所示,泵浦使其增益系数逐
渐增大,直至超过损耗,达
到激光阈值以上。从这一瞬 间起产生受激辐射,激光脉 冲能量迅速上升,由于泵浦 脉冲序列的周期与光子在染 料激光器中往返一周的时间 相等,故谐振腔内的起始脉 冲,只有与泵浦脉冲同时到 达染料盒时才能得到放大。
号的频率分量(取二次谐波频率再四分频)来驱动调制器,这样调
制器的驱动频率就能自动与腔频匹配。
(2). 利用饱和吸收体也可以启动自锁模Ti:S激光器。在Ti:S激光 腔内插入一个饱和吸收体(如HITCI),改变染料浓度直至最终形 成的锁模脉冲的脉宽和平均功率与染料无关,只是脉冲建立时间
受染料浓度的影响(浓度越大,建立时间越短),并在去掉染料喷
自聚焦效应和腔内光阑的存在.受到一个与光强有关的损耗调
制,即: α = α
o
– β I (t)
(3.5-4)
自聚焦介质
掺钛蓝宝石
由于增益的存在,脉冲在腔内循环时,强度小的脉冲不断被 抑制而消失,强度大的脉冲不断增强,而且使其前后沿不断 损耗,脉冲中间部分被放大,脉冲宽度被压缩。对于一个光 脉冲,自聚焦效应与腔内光阑的结合就相当于一个快饱和吸 收体,它对光脉冲的前后沿有压缩作用。光阑可以是外加的,
式中, Im(t)为入射到△ L介质上
自聚焦介质
光束近轴的光强。从脉冲包络的时
域上看,脉冲前后沿的光强小于脉 冲中间的光强。根据式(3.5-2)和
掺钛蓝宝石
(3.5-3)可知:
1 fm c 4nm L I (t )
2 m
脉冲中间部分对应的类透镜焦距fm小于脉冲前后沿对应的焦距。
这样,当一个光脉冲通过自聚焦介质后,光脉冲前后沿的高斯
二、同步泵浦锁模激光器的结构
反射镜在激光谐振腔中是这样配置的,它使染料激光在反射镜 M2和M4之间振荡,而使得(与染料激光方向成一个小角度入射
的)泵浦光通过染料后则离开谐振腔。但激活介质中泵浦光的
光束束腰必须与染料激光的光束束腰很好地重叠。为此,两光 束间的夹角应尽量小,并采用良好的保散补偿装置。 ###
间扰动,造成高损耗,当腔镜复位时,腔中的光强产生强
烈涨落。当它们通过增益介质时,由于增益介质的自聚焦 效应,它与腔内光阑的结合等效于可饱和吸收体,经过自
振幅调制(SAM)和增益介质的线性放大,对脉冲进行选择、
放大、初步压缩,形成初始脉冲。
2. 稳定锁模脉冲的形成
腔内初始锁模脉冲形成以后,由于它的峰值功率较大,所 以在增益介质中由于非线性克尔效应,脉冲产生自相位调制 (SPM),严重地改变了脉冲的相位。当光脉冲通过掺钛蓝宝石棒 时,又引起了很大的二阶正群速度色散(GVD)和三阶色散。在这 一阶段中。增益介质的自振幅调制和增益放大仍起主要作用, 只是由于脉冲功率增大,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自相位调制和很大 的正群速度色散,不利于进一步压缩脉宽,而要用合适的负色 散去补偿,才可以得到最窄的脉冲宽度。
质、可饱和吸收体、泵浦源
picosecond
等。输出的脉冲宽度可达lps.
图3.3-7是产生飞秒量级的碰
撞锁模激光器(CPM)原理示 意图。在环形锁模激光器中
femtosecond
有两个反向传播的脉冲,它
们精确同步地到达可饱和吸 收体,发生相干叠加效应, 使可饱和吸收体中的光波电 场(或者光强)呈现周期性分
(2)稳定区范围非常敏感地依赖于在谐振腔内的周期与弛豫时 间之比T/T a31,一般必须满足 0.1< T/T a31 <10 (3.3—10) 的条件,如果T/T a31太小,增益衰减后利用泵浦重新建立反 转粒子数的时间不够。如果太大,脉冲前沿出现的强度涨落将 增大,并导致多脉冲。
2.被动锁模染料激光器的结构 图3.3-6示出了一种连续锁模 染料激光器的结构。主要包 括光学谐振腔、染料激光介
光束参数与脉冲中部的高斯光束参数不再一致,也就是说脉冲
通过自聚焦介质后,由于自聚焦效应,脉冲在时间上的光强变化 得以在空间上反映出来。
掺钛蓝宝石自锁模激光器中束腰有两个,一个在掺钛蓝宝石
介质内,另一个在激光腔的平面反射镜上或其附近。如果在束
腰附近加上光阑,根据上面的分析就可以使光脉冲前后沿的损耗 大于脉冲中部的损耗。也就是掺钛蓝宝石自锁模激光器中由于
激光器,腔内都存在这样的元件,它们首先从噪声中选取强度
较大的脉冲作为脉冲序列的种子,然后利用其锁模器件的非线 性效应使脉冲的前后沿的增益小于1,而使脉冲中间的增益大于
1,脉冲在腔内往返过程中,不断被整形放大,脉冲宽度被压缩,
直到稳定锁模。在掺钛蓝宝石自锁模激光器中,掺钛蓝宝石介 质折射率的非线性效应可表示为: n= no + n2 I (t) (3.5-1)
大量的实验及分析计算表明,自锁模必须采用附加措施来启动
(最初工作在连续状态)。最简单的方法是轻敲平台或某一腔镜
产生一个强度扰动以启动自锁模,启动后的Ti:S 激光器锁模 稳定运转时受周围环境扰动的影响,一旦失锁必须重新启动, 为此人们发明了许多主动及被动的启动和维持Ti:S自锁模运 转的方法:
(1). 利用声光调制再生启动的方案,即在原自锁模激光器内加入
示意图。它包括泵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