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自选标准分类》导学案设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自选标准分类》导学案设
教学案
第2课时自选标准分类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自选标准分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着重关注了下面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题目中的人进行分组,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2.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要解决的问题,在合作中共享思考的成果,取长补短,共同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简单的分类,导入新课。
(5分钟)
1.课件出示:把下列图形分类,并统计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
1.观察图形,思考这些图形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并按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计数。
预设
按形状分;按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分。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知识充满期待。
1.分一分。
生活用品();
学习用品();
体育用品()。
二、自选分类标准,感悟分类的实际意义。
(20分钟)
1.观察教材28页例2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2.了解要解决的问题。
3.自主选择分组方法,并呈现分组结果。
4.比较分组的结果,体会分组的实际意义。
思考:哪种分组方法适合开展游戏呢?
5.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讨论:怎样把分组的结果整理到统计表中呢?
6.讨论:同样是这些人,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1.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取以下数学信息:图上有4个家庭,每个家庭包括爸爸、妈妈和孩子,有的家庭是男孩,有的家庭是女孩。
2.通过数学小精灵的话可以看出:这些人要分两组做游戏,要解决的是怎样分组的问题。
3.独立思考或与小组成员合作,根据观察到的信息选择分组标准进行分组,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分组结果。
预设
方法一:按大人、孩子分;
方法二:按男、女分;
方法三:按家庭分。
4.通过观察比较,懂得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组,体现分组的实际意义,根据游戏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方法。
5.尝试画统计表,根据分组结果确定统计表的列数和行数,并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6.小组合作,讨论分类结果不同的原因,明确: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结果一般不同,但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数据的总数是一样的。
2.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在表中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
3.操场上有20名男同学和20名女同学,要分成两组进行拔河比赛,怎样分才能使比赛公平呢?把分组的结果整理在表中。
三、巩固练习。
(10分钟)
1.完成教材30页4题。
2.把本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
1.先按给定的标准给题目中的图形分类、涂色,再自选标准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并把分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最后根据分组的结果互相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自由选择分组标准,然后交流分组方法。
4.把全校同学分成两组,你有哪些分法?把你的想法列举出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
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四、全课总结。
(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布置课后学习的内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