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产生(精)

合集下载

第八课 世界三大宗教

第八课 世界三大宗教
磐”境界, 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 • 道谛:说明摆脱苦难,刻苦修行的途径和方法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韩国通度寺( 646年建)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泰国首都曼谷的玉佛寺(建于1782年 )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日本奈良东大寺(约建于公元745年)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大乘教:尊如来佛为最高神,“普渡众生”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复活节彩蛋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的圣礼:
洗礼▼ 忏悔礼
弥撒礼▼ 婚礼▼ 终傅礼
基督教的建筑象征:哥特建筑▼
取材于《圣经》的文学、绘画和雕塑▼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洗礼

第8课 世界三大宗教
婚礼
婚礼誓词
• I take you to be my wedded wife/husband,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us do part, according to God's holy ordinance,and thereto I pledge you my faith and love.
不起活羊的穷人家也得想办法弄点儿肉来打打“牙祭”。
在《古兰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夜,先
知伊卜拉欣做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命他将儿子易司马仪杀
掉供献祭。易司马仪是他的独生儿子,但伊卜拉欣决心服
从真主的意志。“我的孩子呀,真主在梦中命令我把你杀

佛教产生的背景、创始人及教义

佛教产生的背景、创始人及教义

考点:佛教产生的背景、创始人及教义1.佛教产生的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诞生。

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

3.佛教的教义:①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

②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经典:《佛经》。

易错微析佛教创始人易错: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

世人口中的“如来佛”多指他。

例题1 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的宗教是()A.基督教B.犹太教C.伊斯兰教D.佛教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故选D。

例题2 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说的“阿弥陀佛”“如来佛祖”“因果报应”等词语与下面哪种宗教有关吗()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答案:A解析:“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是佛教术语,“如来佛祖”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果报应”是佛教教义的一部分,故选A。

1.中国有句熟语:“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里的“如来佛”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穆罕默德D.阿育王2.下列哪一宗教发源于古印度()A.基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3.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们收集了“释迦牟尼”“公元前6世纪”“众生平等”等信息。

由此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中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是不是真正的平等?请说明理由。

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教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既有本土产生的道教,也有先后传入我国,并为中国文化所接受和包容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约在两汉之际,道教形成。

从东汉末年起,佛教 (古称“释教”)在内地流行。

第一节原始宗教所谓原始宗教,是指尚无宗教经典,也无宗教组织的一种有神信仰,它属于宗教发展的早期形态。

一、原始宗教的产生山林川泽 ,风雨雷电,飞禽走兽在先人看来都有不同的神灵主宰,从心底产生一种敬畏感和依赖感,拜倒在这些自然神秘力量之下,使原始人类产生了神圣观念和自然崇拜。

二、原始宗教的形式1、自然崇拜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树木、禽兽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土地负载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所以原始人神化土地、崇拜土地是很自然的事情。

天体的宏大浩渺也给人以极大的神秘感,斗转星移、气象万千诸现象极大地影响人的生活,因而原始人敬畏它、崇拜它。

2、图腾崇拜图腾通常指的是某一民族或氏族的图徽或标记。

一般说来,氏族群体的名称以其尊崇的图腾来命名。

图腾崇拜对于维系部落的存在,维系族外婚,组织部族的生产和生活,对于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部有很大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据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考证,龙是以蛇为主体加上其它动物构成的,即以蛇为身,“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扑、鱼的鳞和须。

”所以,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

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

3、鬼魂崇拜当灵魂观念兴起以后,一般说氏族成员死后都要举行丧礼、葬礼等鬼魂崇拜仪式。

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出现了对死者遗体进行祭典和用石器殉葬的习俗。

4、生殖、祖先崇拜先民的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

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

所谓戒即约束身心的戒律之学,有防止作恶的止持 戒和要求奉持善行的作持戒,目的是使信徒有一个行 为准则,止恶修善,修成正果。佛教各教派的戒数不 一,最基本的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进行任何娱乐活 动和装扮自己、不坐不睡华丽的大床、不得过了正午 还吃饭)、“十戒” (…20岁以下的出家男女必须奉 行的十条戒规,是由八戒再加上禁止一切两性关系、 不积聚钱财这两条构成的)、“具足戒”(即完备的 戒规,其内容琐细,名目繁多,是僧侣必须时时处处 奉行不悖的)等。
4、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消化、吸 收与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 国哲学、文学、艺术、民间习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相 当程度的影响。 (1) 佛教与中国哲学 (2) 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 (3) 佛教与社会生活
5、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与四大名山 、
1、观音菩萨与普陀山 2、文殊菩萨与五台山 3、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4、地藏菩萨与九华山
在以缘起论分析人生问题时,佛教提出 了十二因缘说,也称“十二分”或“十二有 支”,即“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十二因缘又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由佛教缘起论派生出来的另一重要理论还 有所谓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判断佛教学说的三 个基本标准。
禅宗是对佛教理论的一次革新。禅宗破除以往佛教教条繁琐,经卷 浩繁,宣扬“即心是佛”,“见性成佛”,“言下顿悟”,主张不读书, 不礼佛,不坐禅。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坛经》)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坛经》) “若识自信,一悟即至佛也”(《坛经》)。 禅宗还提出“立无念为宗”。

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

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

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
公元前2000年左右,居住在东欧和中亚一代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恒河流域,入侵印度,后来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受着极其残酷的阶级剥削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罗门随意驱使甚至残害。

这个时候,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到了公元前500多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在出游是时,见到了白发及膝的老人、肢体残障的病人和出殡的死人。

回到王宫,悉达多感到无比困惑。

他看到百姓是这样的辛苦和艰辛,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和空虚,并因此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王位,便外出寻道。

他终日避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的,终于在菩提树下悟出了解脱苦难知道,便宣布自己证得菩提修成佛了。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即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

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

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 八正道” 因缘” 因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宣扬世界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虚幻不实,人生充满苦难。 苦难是前生造恶业所致,今生再作恶业,来世即会 变成饿鬼畜生 要摆脱这些苦难,必须修炼戒、定、慧三学,改变 世俗欲望的,达到超脱世间轮回的涅槃 世俗欲望的,达到超脱世间轮回的涅槃境界。
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基本上是在“圣战” 中实现的,在占领麦加之后又相继向各个部 落和地方派出使团传教,到公元631年,阿拉 伯半岛各个部落基本都归顺了伊斯兰教。 公元631年7月,穆罕默德率十万人到麦加朝 觐,宣布自己传播伊斯兰教的使命基本完成。 伊斯兰教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却是历经千 辛万苦,随着阿拉伯版图的扩大,伊斯兰教 传播面也不断扩大。 由于伊斯兰教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必然导致 了教派争斗,造成分裂。在伊斯兰教创立之 后的第一个世纪,就产生了“逊尼派”和 “什叶派”两大教派。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伊斯兰教最初在7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当时正值 唐朝。 在宋朝,大批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经商,各地陆 续出现清真寺。 13-14世纪,伊斯兰教已在中国传播开,特别是 西北新疆等地极为广泛。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伊斯兰教有 不同的叫法
唐:大食教 明:天方教、回回教 明末清初:清真教 解放前:回教 1956年《国务院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
佛教文化
四、佛殿的建筑格局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所谓“迦蓝七堂制”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所谓“迦蓝七堂制”为主体 的模式,“迦蓝七堂制” 的模式,“迦蓝七堂制”指山门、佛殿、法堂、僧 堂、厨库、浴室与西净(厕所) 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引大门寺院三门并排而列, 故又名三门

第6课 世界三大宗教教案

第6课   世界三大宗教教案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汪桂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发展、传播和影响等;2、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阿育王和佛教;3、基督教的产生、传播与分裂;4、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和扩张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与传播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三大宗教的产生的时间、创始人、教义、经典及它们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归纳分析历史的能力。

3、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从而培养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难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大宗教基本教义,使学生认识为什么统治阶级要利用它。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图片;2、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二、学生准备填写三大宗教基本情况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比较法、列表格等方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具】PPT课件、教材、讲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法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主要的两种方式,是哪两种方式?生:……讲授新课:师:很好。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六课的内容——世界三大宗教。

在开始新课之前请跟老师观察这幅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以便学生对三大宗教的地域分布有个直观的概念。

)师:区域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教派?生:基督教。

师:是的。

那么对我国影响最大、建筑物最多又是哪个教派?生:佛教。

师:非常好。

请你们继续判断以下三幅图分别代表的是哪个宗教的建筑物?PPT:显示三幅人物及建筑图片生:……师:这三个建筑分别代表三种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现在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信仰这三种宗教,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教案第周教学过程:导入(以故事导入新课)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摩耶夫人所怀的就是释迦牟尼。

新课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以创始人佛陀而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

佛教发源于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老的文明孕育了佛教及其它宗教哲学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母姓乔达摩,族姓释迦。

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成道后,则称佛陀,略称为“佛”,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相传他是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

相传他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花园,释迦出生7天后,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是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手抚养长大的。

释迦16岁时,与邻国公主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来生了一子即罗睺罗。

29岁他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以求另辟蹊径,解脱人生的痛苦。

他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修”并不能脱诸烦恼,于是弃而至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修行,经过7个昼夜,修成了无上大觉的佛陀。

成佛后,首先他来到波萝奈城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并收了5位弟子。

他一生宣扬佛教长达45年,于公元前486年在拘尸那迦圆寂。

(二)佛教在发祥地的发展简史佛教创立后,经历了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分为4个时期3个600年。

宗教(1)——佛教

宗教(1)——佛教

宗教指的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到了一个一定的时期时,他们不能用如今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然后人们就会慢慢出现各自的理解、猜测和信仰,最后相似的便融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宗教。

慢慢的,就产生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宗教——佛教。

公元前563~前485年左右佛教诞生,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佛教的习俗便开始慢慢出现、完善、传播,佛教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

现在开始讲讲它的习俗和传说。

一、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

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

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洗浴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二、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根据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即在此动植物生长繁衍期间,定居一处,一者可免伤虫蚁,二者可专心诵经或禅修。

至七月十五日则须各作自我批评或介绍修行经验,称为“僧自恣”。

经过三个月的专修,僧众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诸佛欢喜,因此此日被称为“佛欢喜日”三、腊八节??很早以来,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

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

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

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讲完节日,我们再来讲讲佛教的习俗:一、衣着方面。

佛教的产生及传入中国的过程

佛教的产生及传入中国的过程

大乘 成佛 自利利他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空 信仰在生活中的实践 胜义在家众 六波罗密,一实相印 佛陀入灭400年后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 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 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 世精神。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 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 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 看,其观略显不足,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 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 ,"小乘教法",略称“小乘” ,“乘”是梵文yana(音读“ 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 ,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 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 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 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
Hale Waihona Puke 小乘 修行目标 修行特点 社会观 宇宙观 实践论 修行主体 根本教法 流行时间 证得阿罗汉果 自我完善 自利与解脱最重要 有 重视理论和禅定解脱 出家众为主 三法印 四谛 八正道 佛陀在世及灭后400年
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 中国,但实际上这是指佛 教传入我国内部中原地区 ,最初传入的时间会更早 于此。最初,佛教是循着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因 此西域地区接触佛教自然 早于内地。东汉末、三国 时期佛经的译传,主要是 仰赖于天竺、大月氏、安 息、康居等地的外来僧侣 以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僧人 。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 岸,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 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 乘教法。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 称"大乘” 大乘佛教的相应梵语是 “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 之意,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 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 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一、佛陀创教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

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

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

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此日即为浴佛日。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

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

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

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

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

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高三历史《佛教》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佛教》教案、教学设计
3.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佛教历史事件排序”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一系列佛教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以巩固时间线索。
2.创设“佛教知识问答”环节,让学生抢答与佛教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问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制作一份关于佛教艺术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佛教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赏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
3.深入研究佛教故事,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分析其背后的寓意和价值观。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个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佛教宗派,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向,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探讨该宗派的起源、发展、教义特点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5.结合佛教历史和现实,思考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撰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1.作业提交时,请确保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注意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抄袭。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探讨,以提高作业质量。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字迹清晰、表述准确,展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佛教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教学开始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著名的佛教壁画《千手观音》,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思考这幅壁画背后的宗教意义。接着,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壁画所描绘的是哪个宗教的神祇吗?这个宗教又是如何起源和传播的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佛教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西方净土变》

(2)本生故事:描绘释迦牟尼前生所做的善 业功德。
《尸毗王本生割肉茂鸽》

(3)尊像图:包括佛、菩萨、阿罗汉、小千 佛、飞天。

(4)供养人像:出钱修窟人的画像。

莫高窟塑像
王道士的是非功过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二、佛寺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建于东汉年间。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三国时代 的朱士行。他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南朝各代统治者都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萧 衍最为突出。
梁武帝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教、道教皆 来源于佛教。 大力发展寺院经济。 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云冈石窟、敦煌、 龙门石窟及佛塔、佛寺、佛像都在这一时期 大力建造。

禅宗


禅,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一般叫禅定。此法 是将心专注,一心参究,以期证悟。 禅宗,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形成于唐代,以专修 禅定为主,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修习的全部内容, 由此得名。 禅宗公案,前辈禅师获得禅悟体验的言行记录,久 而久之成为坐禅者转迷开悟的指示。
印度禅的初祖——迦叶 公案:拈花微笑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 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
中国禅的初祖——菩提达摩(公案:达摩面 壁) 中国禅的二祖——慧可(公案:断臂求法)

禅宗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为慧能。 公案:风动还是幡动 《坛经》,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的慧能 言行录。

1 佛教的产生

1 佛教的产生
佛 佛 教 教 第 与 的 二 中 产 讲 国 文 生 化
一、佛陀的时代 ——佛教产生的背景

乔达摩· 悉达多: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 释迦牟尼(前565-前486):释迦族的圣人 “吠陀文明”(雅利安人)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吠陀文明的特征:《吠陀》信仰;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出游四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夜半逾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在天神的帮助下,释迦太子离开了王宫,从此踏上了出家修 行的历程。

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 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降魔成道
释迦太子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了七天七夜的 入定,战胜了内心群魔的诱惑与扰乱,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本 质,获得了解脱。
•树下诞生 山西大同云冈
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四月初八日,摩耶夫人在尼 泊尔的蓝毗尼园从右胁生下 了释迦太子。


乘象入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摩耶夫人梦见了一位菩萨骑着白象, 在光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鲜花的 的簇拥下,从空中降下,进入了她 的寝宫。她因此而怀孕了。

兰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图上的白色建筑物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王 后而建的“摩耶堂”。堂右侧枝叶茂盛的无忧树, 传说摩耶王后就是抚该树枝动了胎气生下了释迦牟 尼。堂前的水池,传说摩耶王后产前和生下的太子 都曾在池中沐浴。
•吠舍离的哥哈尔村附近的阿育王石柱、阿 难舍利塔及僧院遗迹
印 度 阿 育 王 石 柱
印度佛教胜地鹿野苑
三、佛陀的面貌

思想家:重理性 伦理家:重现实 哲学家:辩证思维 教育家 文学家 宗教家

中国佛教的发展

中国佛教的发展

漫谈中国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衍变学院:师范学院班级:B0902 姓名:贾宝龙学号:1313070601【文章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传入中国以来受中国本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渐渐产生其特殊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亚洲其他国家的佛教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并包,显示出其明显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发展概况中国文化禅丛林制度三武灭佛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概况佛教起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有史料可考的,当在汉末和三国时期。

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来华,月氏国沙门支谶到洛阳,各译佛经数十部,共一二百卷。

①这段时期,由于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在民间泛滥,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天堂地狱间六道轮回的传说能够给人民内心的抚慰,因此在民间广泛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慧远大师创立净土宗,使佛教在中国,确定了宗教的精神和形式,在梁武帝和北魏武帝时代,印度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隐居在嵩山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这便是禅宗传入中国的开始,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使佛教一跃而变为纯粹中国化的佛教。

隋唐时期,由于其开明的政治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佛教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玄奘赴印留学归来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集中国内学僧与文人名士数千人,参加佛经的翻译工作。

接着道宣法师极力兴起律宗,佛教戒律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的规范,便从此奠定,基础稳固。

随之而来,三论、俱舍、成实等佛教宗派,也欣欣向荣,争放奇葩,各自发扬它的门庭学系,形成中国佛教的十宗教派: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成实宗、三论宗、俱舍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经隋唐时的繁盛后渐趋衰落,南宋末期禅宗大师们大谈其儒家学理;西藏密宗势力随元朝军事统治力量的推展,普遍渗入全国各地,据有宗教的特权,喇嘛们幻想政教合一的局面,全国各宗派的佛法,都受到极大的斫丧,只有禅宗在丛林制度的卵翼下,尚能存其微弱的传统命脉。

净土宗因其平易近人,始终还能存在,而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明代承元朝的余绪,作为佛教唯一权威的禅宗,难与理学相抗衡;嘉庆以后,因欧风的东渐,西洋文化思想,随教会以俱来,佛教的命运,也随时势的推移,而大有转变了。

佛教历史

佛教历史

第二编:佛教的起源和发展第一章,佛教的兴起佛教是“世界性宗教”中最早见诸于世者,它在亚洲诸民族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第一节、佛教产生前的印度一、年代: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这是许多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

在佛教传说中,人们对佛陀的出生年代说法不一,主要是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经典记载中有很大的出入。

南传佛教记载佛祖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而北传佛教则执着于强调一个虚构的年代——公元前25世纪(前2420年)据南传佛教可信的传统说法,佛陀生卒年代是可以推算的:当佛陀乔达摩去世(涅 )100年后,比丘第二次结集;此后118年,阿育王即位(前628年)。

如是推算,佛陀之没约在公元前485年。

如是推算,佛陀之没约在公元前485年。

按照佛家传统廉洁,佛陀29岁出家,苦修六年于35岁成佛,先后传道说法40余年。

如此推算,其出生年代约为公元前565年;约同孔夫子(前551-前479年)同时,有些学者注意到,在公元前7-5世纪,不仅在印度出现了佛教、耆那教及各种派另的宗教探索活动,而且在中国,有孔夫子创立儒家学派,在波斯有琐罗亚斯德(前628-前551)创立祆教;在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480年)最早奠定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础。

因而有人把公元前六世纪概括为“人类思想的大繁衍时代”。

尽管上述各派思想、理论与宗教产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创这毕竟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什得注意的现象。

目前。

一般历史学者和宗教学者都确定,佛祖之生卒年代为公元前565-485年。

二、佛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公元前6-5世纪,北印度摩竭陀王国悉苏那伽王朝时期,北印度诸王国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一方面是富有的奴隶主、婆罗门、刹帝利、王公贵族穷奢极侈,养尊处优,广大农村公社社员与低贱种姓处于艰难竭蹶之中;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两大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明争暗斗为权势而角逐。

这种状况表现在宗教思想领域,就使婆罗门至上主义的原则受到了动摇,许多人开始寻求其他的宗教解脱途径。

中国四大宗教:佛教产生

中国四大宗教:佛教产生
佛教产生
课件提纲
一、佛教产生背景 二、释迦摩尼的故事 三、佛教教义
佛教产生背景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末分三个六百年: 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上 座部与大众部) 第二个600年为大乘佛教期。小乘佛教。 第三个600年密乘佛教 产生背景: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社会矛盾激化。
释迦摩尼的故事
悉达多降生人间图
释迦摩尼的故事
相传佛陀就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六年
释迦摩尼的故事
佛陀说 法
佛陀坐像
释迦摩尼的故事
释迦的最后旅程雕刻
佛陀涅槃像
佛教教义
(一)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 权地 位。
(二)提倡消灭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 求进入“极乐世界”。
释迦摩尼Biblioteka

佛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佛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三)罗汉
❖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 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 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 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 罗汉。在唐代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 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 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 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 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 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天王殿
• 供奉的主尊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周围常有四大天王 像,后面有护法将军韦驮像。
大雄宝殿
• “大雄”是对佛道德法力的尊称。 •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 • 供奉的佛像多少各寺庙有所不同。 • 一些南传佛教寺院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像,而我国内地寺院有
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的区别,较常见的是一尊或三尊。
三、小结及预习
❖ 小结: ❖ 一、佛教的产生 ❖ 二、佛教的传播 ❖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 四、佛教的供奉对象 ❖ 五、中国佛教常用称谓、礼节、宗教节日和仪式 ❖ 六、汉地佛教寺院 ❖ 七、中国的佛教名胜
❖ 预习:道教(书上第70页)
东方三圣:月光 药师佛 日光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释迦三尊:普贤 释迦牟尼 文殊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西方三圣:大势 至 阿弥陀佛 观音
• 佛像一般供奉在寺庙正殿即大雄宝殿。寺庙中最常见的是释迦 牟尼佛,有的寺庙供奉三尊佛,或多尊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 佛 教 教 第 与 的 二 中 产 讲 国 文 生 化
一、佛陀的时代 ——佛教产生的背景

乔达摩·悉达多: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 释迦牟尼(前565-前486):释迦族的圣人 “吠陀文明”(雅利安人)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吠陀文明的特征:《吠陀》信仰;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树下诞生 山西大同云冈
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四月初八日,摩耶夫人在尼 泊尔的蓝毗尼园从右胁生下 了释迦太子。


乘象入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 6
窟浮雕 北魏 摩耶夫人梦见了一位菩萨骑着白象, 在光明的照耀下,在鼓乐与鲜花的 的簇拥下,从空中降下,进入了她 的寝宫。她因此而怀孕了。

兰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图上的白色建筑物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王 后而建的“摩耶堂”。堂右侧枝叶茂盛的无忧树, 传说摩耶王后就是抚该树枝动了胎气生下了释迦牟 尼。堂前的水池,传说摩耶王后产前和生下的太子 都曾在池中沐浴。

出游四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夜半逾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在天神的帮助下,释迦太子离开了王宫,从此踏上了出家修 行的历程。

印度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与大 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降魔成道
释迦太子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了七天七夜的 入定,战胜了内心群魔的诱惑与扰乱,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本 质,获得了解脱。


涅 槃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品
释迦在八十五岁高龄时,游化到了拘尸那迦城外,在两棵 娑罗树中间头朝北方、右胁而卧,佛陀达到了彻底的解脱, 进入了涅槃境界。

印度拘尸那迦的 涅槃堂与娑罗双树
佛陀的足迹


降生地:迦毗罗卫; 成道地:菩提伽耶 初转法轮:鹿野苑; 涅槃地:拘尸那加 竹林精舍:摩揭陀国 王舍城 祇园精舍:拘萨罗国 舍卫城
佛陀(Buddha)释迦牟尼成道时 感叹: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 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 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 智,即得现前。”
•初转法轮 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浮雕 北魏
释迦牟尼成道以后,首先来到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憍陈 如等五位以前的随从第一次宣讲了佛法,使五人佩服得五体投 地,皈依佛教。他们是佛最初的五位弟子




社会变动→思想上百家争鸣:出现反婆罗门教及种 姓制度的“沙门”思潮,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沙门教派之间有不同的观点,佛说他们是九十 六种外道。 思想界百家争鸣:六十二异见、六师外道 沙门思潮的特征是:一、反对婆罗门教。二、大都 承认轮回,也都以寻求解脱为根本目标。三、普遍 禁欲。四、弃世修习禅定。 他们反婆罗门教,但实际上与婆罗门教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

列国时代(600—400BC)




当时有二、三十个国家,以城名国,大国16个,行君 主制或共和制。摩揭陀难陀王朝时统一北部。 佛教是在印度列国时代社会激烈动荡的情况下产生 的: 列国时代,印度农业和工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工 商城市也普遍兴起。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 的变化。 刹帝利种姓掌握着军政大权,吠舍中的一些人,通 过经商放债,也获得大量财富。而大多低种姓的人 处境越来越坏。 人们对婆罗门教所维护的种姓制度极为不满,希望 能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
•吠舍离的哥哈尔村附近的阿育王石柱、阿 难舍利塔及僧院遗迹
印 度 阿 育 王 石 柱
印度佛教胜地鹿野苑
三、佛陀的面貌

思想家:重理性 伦理家:重现实 哲学家:辩证思维 教育家 文学家 宗教家

佛陀是一个为了追求理想 —— 解脱大众的疾 苦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彻底的人,作为一个伟 大的思想家和真理的追求者,他不安于现世 安逸的生活,不愿稀里湖涂在生死中沉浮, 艰苦探索,精进努力,从贵族家庭走进沙门 的行列。几十年间,经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的 考验,又克服了内心中的种种矛盾,追求人 生的奥秘、宇宙的真实,得出了在当时是十 分独特和杰出的结论。他本人也成为历史上 极少数以个人力量改变人类面貌的伟大人物 之一。
佛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远望昔日的王舍城
二、佛陀传记与传说

17岁:耶输陀罗(罗睺罗);29岁:出家 35岁:成道(传道45年); 80岁:涅槃 “如 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佛 陀”:Buddha 觉悟者 菩提 Bodhi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nuttara-samyak-sambodhi (无上正等正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