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A. 用北斗确定航母在大海中的位置,可以把航母看成质点
B. 研究乒乓球的旋转,可以把乒乓球看成质点
C. 研究航天员翟志则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可以把翟志则看成质点
D. 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可以把火车看成质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北斗确定航母在大海中的位置时,航母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掉,所以可以把航母看成质点,故A对;
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不能视为质点,否则就没有旋转了,故B错误;
C、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时,航天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把翟志刚看成质点,故C错误;
D、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的长度不能忽略,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或形状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就可以看作质点.
2.近日,大庆市高中教育资源整合,三所高中撤并,石油高中将搬迁至新址.如果新址操场上国旗平台离地面的高度是0.5m,将坐标系的原点定在平台上,取旗杆所在直线向上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旗杆上固定国旗的A、B两点离地面的距离分别为10.9m和9.4m,那么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
A. 10.9m,9.4m
B. 11.4m,9.9m
C. 10.4m,8.9m
D. 10.9m,-9.4m
【答案】C
【解析】
A点的坐标为x A=10.9m-0.5m=10.4m;B点的坐标为x B=9.4m-0.5m=8.9m;故选C.
3.下列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4 s末到第5 s初经历了1 s的时间间隔
B. “早上第一节课8∶00上课”,其中8∶00指的是时刻
C. 物体第3 s末的位置坐标是(2 m,3 m),其中第3 s末指的是时间间隔
D. 物体第3 s内运动了4 m,其中第3 s内指的是时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第4 s末与第5 s初在时间轴上是同一个点,是指同一时刻,故A错误;
B、早上第一节课8∶00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刻,故B正确;
C、第3 s末,指的是时刻,故C错误;
D、时间间隔是指时间的长度,第3 s内,指1 s的时间长度,是时间间隔,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它的速度也一定为零
C.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小,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小
D. 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解:A、根据a=可知加速度a由速度的变化量△v和速度发生改变所需要的时间△t共同决定,虽然△v大,但△t更大时,a可以很小.故A错误.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它的速度不一定为零,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根据a=可知加速度a由速度的变化量△v和速度发生改变所需要的时间△t共同决定,虽然△v小,但△t更小时,a可以很大.故C错误.
D、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大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握加速度的定义式a=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加速度的定义的基础.
5.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v0+at,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v0是时间间隔t开始的速度,v是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速度
B. v一定大于v0
C. at在时间间隔t内,可以是速度的增加量,也可以是速度的减少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t为负值,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t为正值
D. a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倾斜程度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v0是时间间隔t开始的速度,v是时间间隔t末的瞬时速度,故A错;
B、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v0+at,若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则v小于v0,故B错;
C、at在时间间隔t内,可以是速度的增加量,也可以是速度的减少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t为正值,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t为负值,故C错;
D、v­t图像中图像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所以在a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倾斜程度有关,故D对;
故选D
6.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增加到2v时的位移为s,则当速度由3v增加到6v时,它的位移是()
A. 3s
B. 9s
C. 27s
D. 36s
【答案】B
【解析】
【详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增加到2v时的位移为s,则
则当速度由3v增加到6v,解得:,故B对;ACD错;
故选B
7.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的物体的g值大
B. 同一地点,轻物体的g值大
C. 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 g值在赤道处小于在北极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B、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故AB错;
CD、重力加速度与纬度和高度有关,所以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加速度可能不一样,重力加速度大小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故C错;D对
故选D
【点睛】距离地面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也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变大。

由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绕地轴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

地理南北两极处的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0,需要的向心力也为0,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此时的重力加速度也达到最大。

8.甲球的重力是乙球的5倍,甲、乙分别从高2H、3H处同时自由落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下落H时,甲、乙的速度相同
B. 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大
C. 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大小是乙的5倍
D. 在自由下落的全过程,两球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乙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下落相同高度H时,所用时间相等,根据可知甲乙的速度也相同,故A对;
B、甲乙同时开始下落,所以在同一时刻甲乙的速度应该相等的,故B错;
C、甲乙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下落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都等于g,故C错;
D、根据可知,甲乙落地时的速度不相等,所以平均速度也不相等,故D错;故选A
【点睛】因为甲乙物体均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它们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根据运动学关系式求解.
9.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m/s,乙质点的速度为-4m/s,则()
A. 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 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m
【答案】ACD
【解析】
【详解】4m/s的速率大于2m/s的速率,所以A正确;速度是矢量,矢量的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所以B错误;正负号表示矢量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而运动的方向就是物体的速度方向,所以C正确;因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所以两者10s末相距为L=2×10m+4×10=60m,所以D正确;故选ACD。

【点睛】有关物理量的正负号物理意义:正负号有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的,例矢量的正负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正负号有表示大小的,例重力势能的正负表示大小;正负号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的,例功的正负表示的是动力做功还是阻力做功;正负号表示某种属性的,例电量的正负.
10.如图为某质点的v­t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0~6 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 在6~10 s内,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在4 s末,质点运动方向反向
D. 在t=12 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 m/s2
【答案】BD
【解析】
【详解】A、在v-t图像中图像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大小,根据图像可知在0~6 s内,加速度不相等,所以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
B、在v-t图像中图像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大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在在6~10 s内,斜率为零,所以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对;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质点的速度都是正值,所以运动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
D、在t=12 s,加速度为,故D对;
故选BD
【点睛】由图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由图象中斜率可得出加速度的大小关系;
由图象与时间由围成的面积可得出物体的位移.
11.用相同材料做成的A、B两木块的初速度之比为3∶4,它们以相同的加速度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沿直线滑行直至停止,则它们滑行的()
A. 时间之比为1∶1
B. 时间之比为3∶4
C. 距离之比为9∶16
D. 距离之比为3∶4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相等,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知,在水平面上滑行的位移,所以它们滑行的距离为9∶16,再根据可知时间之比为,所以运动的时间之比为3∶4,故BC对;AD错
故选BC
【点睛】根据速度位移关系求解,由题中已知初速度和加速度求得位移之比.
12.有四个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x-t图象如图甲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物体A和B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 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A、B的间距逐渐减小
C. t=3 s时,物体C、D的速度相同
D. 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C与D的间距逐渐增大
【答案】CD
【解析】
【详解】A、由甲图看出:物体A和B位移图象都是倾斜的直线,斜率都不变,速度都不变,说明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甲图看出,在0~3s的时间内,物体A的位移都大于B 的位移,且从图像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大,故B错
C、由乙图可以看出C、D两物体的图线在t=3s交于一点,所以速度一定相同,故C正确;
D、由乙图看出:前3s内,D的速度较大,C、D间距离增大,故D对;
故选CD
二、实验题
13.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所使用的是电源(填交流直流),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V,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V。

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它每隔 s打一次点。

【答案】交流、6 、220 、0.02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仪器、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
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交流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交流220伏,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 打一次点.
考点:电火花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
点评: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学习它,还要从实践上去了解它,自己动手去做做,以加强基本仪器的了解和使用.
14.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在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s的交流电源,经过测量得:d1=3.62cm,
d2=8.00cm,d3=13.20cm,d4=19.19cm,d5=25.99cm,d6=33.61cm。

(1)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V E=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利用纸带求解小车加速度,可以最大程度减小实验误差的表达式a=______,其数值为
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0.640 (2). (3). 0.80
【解析】
(1)根据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以得到:

(2)根据可以得到:
则加速度为():
代入数据可以得到:。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逐差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三、计算题
15.高铁G1378从娄底南站由静止开始加速出站,加速度为0.6 m/s2,1.5min后G1378速度为多大?G1378匀速运动时速度为388.8km/h,到达长沙南站时,如果以1.0 m/s2的加速度减速进站,求减速110 s时速度为多大?
【答案】v1=54 m/s;0
【解析】
【详解】取G1378开始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G1378初速度v0=0,
则G13781.5min后的速度v1=v0+a1t1=(0+0.6×1.5×60)m/s=54 m/s
当G1378减速进站时a2=-1.0 m/s2
初速度v20=388.8 km/h=108 m/s
从刹车到速度为0的时间
所以110 s时G1378已经停止运动,速度为0。

故本题答案是:v1=54 m/s;0
【点睛】之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解,但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刹车什么时候可以减到零的问题。

16.从离地面32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小球:
(1)落到地面经过多长时间?
(2)落地前1秒与落地前2秒的位移之比。

【答案】(1)8s(2)15:28
【解析】
【详解】(1)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可直接求出:
(2)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7s的位移为:
所以最后1s内的位移为△s1=h-s7=320 m -245 m =75m
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6s的位移为:
所以最后2s内的位移为△s2=h-s6=320 m -180 m =140m

故本题答案是:(1)8s(2)15:28
17.小球从斜面的顶点,以v0=2 m/s,a=2 m/s2向下匀加速滑行,在到达底端前一秒内所通过的路程是斜面长度的7/15.求斜面的长度.
【答案】15m
【解析】
【详解】(1)设运动总时间为t,斜面长为x,则应有:
x=v0t+at2
x=v0(t-1)+a(t-1)2
解得:t=-s (舍去),t=3 s
得x=2×3m+×2×32m=15 m
故本题答案是:15m
18.甲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某路口做匀速直线运动,2.8s后乙车从此路口由静止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问:
(1)乙车出发多长时间后,它们第一次相遇?
(2)相遇时距路口多远?
(3)在相遇前,乙车运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距最远?相距最远为多少?
【答案】(1)t1=7s;(2) S1= =98m;(3)40.5m
【解析】
【详解】(1)设乙车出发t1后,甲、乙车第一次相遇,相遇时甲、乙车位移相等,则有:
代入数据得:t1=7s
(2)相遇时距路口的距离为:S1=v甲(t1+t0)=10×(7+2.8)m=98m
(3)相遇前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设乙车运动了t2时间,则:v甲=at2
解得:t2=2.5s
所以最远距离为:
故本题答案是:(1)t1=7s;(2) S1= =98m;(3)40.5m
【点睛】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与甲车加速度同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要追赶甲车,当两车运动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列出两车的速度方程即可求出时间,将时间代入位移公式,两车的位移差即为两车之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