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摘要:大学语文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实际课时安排的有限性,形成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为突破困境,很多教师和学校不谋而合,寻找出一条有效路径——大学语文教学专题化。
专题化教学应及时适应形式所需,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编写配套教材,建设网络课堂,改革考试方式。
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专题化;课程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新学科、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随着各学科的日益交叉与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日益精细和特色化,越来越多的新课程走进大学课堂。
推陈出新本是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有了新课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老课程。
作为“老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被边缘似乎也在情理。
单从课时上来讲,纷纷从原来的三四周时减为2周时。
大学语文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方面大学语文要传播古今中外无数经典名篇,所谓“语文真大”;另一方面是越来越被压缩的课时,又所谓“我真小”①。
为解决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时而生,即用一个专题带多篇课文的教学形式,以打通古今,融合中外,增加课堂容量。
一、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正逐渐成为大学语文界共识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全国各地类似这种提法的不乏其人,也有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和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
最早应该是徐中玉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②,以及王步高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思想[1],其共同的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通过多渠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信息量的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特别是教材的大容量,上百篇美文,若还像如中学两课时学习一篇文章的做法,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学课堂的需求了,“徐中玉教授终于在此阶段突破了所谓‘少而精’的传统观念,让课本相对较‘大’而‘深‘。
这样一来,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得。
同时将之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老师有很大选择空间,不必都教,也不指望学生百分之百掌握,但希望这个教材时时取读,总有所得”[2],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了教材的创造性融合,创造了“以文学史带文选”、“以作家带文选”、“以专题带文选”等的教学模式[3],或“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割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4],以实现一堂课学习多篇课文,加大课堂容量的教学目的。
随之,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进而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南通大学从2004年始进行“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尝试[5],湖北经济学院也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本学期开始,承担我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新闻传播学系开始对语文课进行改革,推出了专题化教学模式。
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要讲授的课文融合到十二个专题的理论框架中。
‘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道德经》与道家文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教学篇目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每一个专题都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的知识一步步拓展。
学生使用的教材也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6]。
很多学校都成为专题化教学的受益者,一致认为“这种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解决课堂沉闷、课时量不够等诸多问题”[7]。
二、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
纵观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个体教师或整体学校,目前共同的层面是立足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与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改革仅限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仅限于对徐中玉版,或王步高版,或后来的陈洪版大学语文教材的二次专题化,并没有深入到整个课程建设的高级层面。
即没有从学科定位、教材、网络建设、考试改革等的整体上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专题化教学改革。
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有的学校对教师使用教材有严格的限制,必须是某些出版社出版的方可使用,限制了部分学校进行教材的整体改革。
有的学校师资队伍尚弱,还没有力量编写出一部能体现专题化教学思想的高质量教材来。
有的学校大学语文统考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专题教学等。
针对教材制约问题,认为:(1)高教社可充分调研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组织专家力量编写相关教材,进行课程建设,为学校大学语文的深入改革创造条件。
(2)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不搞一刀切,支持学校老师自编教材,进行学校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或联合同层次的几所学校,用几所学校的力量解决教材编写等课程建设的质量问题。
笔者带领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专题化教学尝试。
前期改革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也专限于对原有教材的重新整合与梳理,且每个老师专题化的渠道和方法都不一样。
这样做的结果是,各个班教学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网络课堂建设不便统一开展,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到了语文考核更不知如何兼顾。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团队达成共识,认为应倾全体教师力量编写一本专题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一个专题化教学网站,进行专题化教学考试改革和研究。
新教材已于2010年6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写体例完全按照专题教学要求进行选文。
除了兼顾经典文质兼美的特点外,更注重各篇文章的内在
专题联系。
而且,专题的设置针对一个学期17个教学计划周安排了17个专题,一周2课时一个专题,便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落实。
17个专题分别是:
1. 风雅精神·比兴传统:从《诗经》起源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文学传统。
2. 香草美人·寓有兴寄:从屈原楚辞发端的香草美人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3.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和取得的文学成就。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积极入世精神。
5. 来自底层百姓的歌唱:汉乐府以来文人作品对底层弱势百姓的人文关怀。
6. 廪实知礼·商业都会:经济社会特色,商业经济思想。
7.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群特殊的人,一篇篇富有人情人性的锦绣华章。
8. 山水田园·人类至朋:人类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9. 月亮是文人的醉眼:自古以来文人与月亮的情结与诗意表达。
10. 诗歌巅峰·诗坛巨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对比研讨。
11.问世间,情为何物:古今爱情名篇,文学永恒的主题,人类至美的体验。
12. 歌咏宋词·陶情养性:至美宋词,妖娆天下。
舞动的音符,都是词人驿动的词心。
13. 五四精神·民间启蒙:新文学新文化的呐喊,要将黑屋子里的人们催醒。
14.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文人与文人、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与精神传承。
15. 信仰与人生: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16. 女性世界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成果和对女性文学的影响。
17. 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的实用问题运用。
17个专题以文学史为经,从文学起源《诗经》,历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到现当代诗文,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便于帮助学生梳理文学
史,培养学生的文学史观。
以人文素质目标为纬,专题安排有侧重文学史的,比如专题一、专题二,追索传统,在文学史中走来回。
有侧重文体的,如专题九、专题十,一个诗歌专题,一个宋词专题。
还有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的,如专题四、专题五,培养学生有所担当,关注社稷苍生,百姓民生。
另外,爱情、友情、女性问题等,也都单独编排专题,可直接用文人的榜样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