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本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天,一群动物聚在一起,彼此羡慕对方的优点,抱怨 自己的缺点,于是决定成立一所学校,希望透过训练,使 自己成为一个通才。他们设计了一套课程,包括奔跑、游 泳、飞翔和攀登。所有动物都注了册,选修了所有的科目。 最后的结果是:小白兔在奔跑方面,名列前茅,但是一到 游泳课的时候,就浑身发抖;小鸭子在游泳方面,成绩优 异,飞翔也还差强人意,但是奔跑与攀登的成绩却惨不忍 睹;小麻雀在飞翔方面,轻松愉快,但就不能正经的奔跑, 碰到水就几乎精神崩溃;至于小松鼠,固然爬树的本领高 人一等,奔跑的成绩也还不错,却在飞翔课中,学会了逃 课。 大家越学越迷惑,越学越痛苦,终于决定:停止盲目的学 习别人,好好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不再抱怨自己、羡慕 别人,因此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和快乐。
层次8:教育有时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中,我们有时候为了表现对德 育工作的重视,或者强化学校的道德教育 功能,往往把“教育”从最狭义的角度进 行限定,把它规定为思想品德教育。一般 有三大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 教育。
第二节 教育:结构层次
一、要素结构 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 因素。 教育的要素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 少的因素 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见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场所
层次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例如,一个人到北京旅游,参观了雄伟壮阔的长城、游览 了万园之园圆明园、领略了馆藏丰富的故宫……身心得到 了极大的感染,而后说:“这次旅行对我教育很大。”这 里的旅行是教育吗?不是!除非学校或别的什么机构有意 地安排一次旅行,对学生进行某些方面的教育才可以称为 教育。个人的生活事件对人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 是,这种影响若非有意施加,人们虽然可以说它“具有教 育意义”,却不会认为它就是“教育”或“教育活动”。
二、系统结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教 育 形 态
非正规教育
职业组织教育
文化组织教育
社区教育 正规教育(学校教育)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宏观)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微观)
各层次的任务与承担人
第一层次 总任务:把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 育系统作出质与量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 方案的执行,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承担者: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层次 总任务:把上一层资助的总方案内化为各级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承担者: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 第三层次 总任务: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 承担者:教师 第四层次 总任务: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 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这是教育活动中由可能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 是教育活动的实质性内容。 承担者:教师和学生
小结:教育的内涵
就“教育”的含义而言,至少有四种含义: (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 (2)作为活动的教育; (3)作为内容的教育; (4)作为结果的教育。
三、逻辑学分析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 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活动。 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
从词源分析,汉语中“教育”一词的意思 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 和肌体上的。塑造、陶冶、训练、宣传、 灌输、说教、规劝、训示、改造、教化、 感化、濡化等,通常可以一概称之为“教 育”。 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 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 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 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用教 育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启发”的意思。
层次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 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对人有意施加的精神影响,从意图上说存在着善 意和恶意之分。 例如: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等等,包 含着知识与技能的授受,对人的精神无疑会产生 种种影响。 “教育”不同于“教”。“教”不一定含有善意, 也可能包藏恶意,而且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而 “教育”是必须具有善意,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 生有益的影响。教人偷窃技术时,人们可以说 “A在教,B在学”,但我们不会说“A在进行教 育,B在接受教育”。


第三节 教育:本质属性
一、工具论
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 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 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20世纪:教育成为一个常用词
20世纪初的事,西风东渐,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 引进西文课程与近代学制,开始教育改良,因而 用语系统也开始变化:从“以学为本”到“以教 为本”。 随着对西文思想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 争的刺激,开始大量使用外来词。大量的西方与 日本的著作进入国内,“教育”一词逐渐成为中 国人口头上与书面上的一个常用语。 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 此刊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该杂志在创刊号上提到一个国人闻所未闻的新学 问——教育学,“教育”一词一跃成为理论术语。
层次7: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 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活动 学校教育与大自然对学生的影响、社会对学生的 影响有区别,又与人对动物的训练有区别。在学 校里,学生接受自然与社会的影响是经过教师有 目的地选择和组织的,这体现了学校的可控性的 特点。 学校教育与家庭、工厂、社会对人的影响相比, 学校教育有更明确的目的或目标,而且这个目标 一般是预先规定好的。此外,学校教育具有严密 的计划性,就是说要在一定的阶段内连续地、全 面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就其形式看,学 校教育是以教与学为基本的表达形式进行影响活 动的。
一天,一个卖草帽的老头,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草帽不见了,抬头望见树上的一群猴子 正模仿他的样子,每只猴子都戴着一顶草帽。老头又气又 急,生气地把草帽往地上一摔,没想到猴子们也纷纷效仿, 把草帽扔向地面,老头迅速捡起,向猴子们做了个鬼脸, 高兴而去…… 许多年以后,孙子又继承了爷爷的生意。孙子临出门前, 爷爷把对付猴子的故事讲给孙子听,并再三叮嘱:千万不 要忘了扔草帽! 终于有一天,在同样的地方,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只是爷 爷换成了孙子,猴群换成了猴孙们。孙子胸有成竹地摘下 草帽扔向地面,可猴孙们狡猾地看着他,就是不肯扔草帽, 还向他做着鬼脸,孙子反复想着爷爷的话,无计可施,只 好无奈地离去,当他刚要走的时候,其中一只猴子说话了: 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教育首先应该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可以是一个人或一 群人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影响,而不应该把动物界、自响活动
例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美丽的事物 或行为可能会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看到 一些邪恶的事物或丑恶的行为则可能会产 生一些不良的反应,这是教育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独立学习既无教育的主体,又无教育对象, 因而不是“教育”,有时人们把独立学习 说成是“自我教育”,这只是一种习惯用 法,或者说是一种形象化比喻。
?教育的要素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场所?家庭教育?教?育?形?态?非正规教育职业组织教育文化组织教育社区教育正规教育学校教育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宏观第三层次第四层次微观??二系统结构教育形态各层次的任务与承担人?第一层次?总任务
第一章 教育本质论
层次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 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有意识: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 有意识的,而无意识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凡教育必然是有意识的。 精神活动:有意识的影响活动可以分为身体 影响和精神影响。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为 教育。如哺乳、饮食、治病、护理、体操、 运动竞技等都是对人无意识的影响,但人们 并不会把它们称为教育。
3、教育:国别差异
“教育”一词的用法存在三种明显的国别差异: 中文的“教育”有外烁的意向; 西文的“教育”则有内发的意向; 德俄语言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为“教 养”,不称为“教育”,中、英、法文中没有德 文和俄文意义上的“教养”。汉语“教育”,英 文“education”,法语“éducation”通常就包括文 化知识的技能授受之意; 英语中的“education”可能是“教育”也可能是 “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概念界定
一、词源分析 1、中文 甲骨文中就有“教”字与“育”字,意思是指儿 童在成人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 “育”,意思是指妇女生育儿童之事。除生育之 外,育还有“养”与“长”的含义。 “教育”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 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体上的。
猴子的故事
层次6: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 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催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意识地施加的一种积极的心 理暗示,我们不会把它称为“教育”,被催眠者是在无意 识的前提下接受影响的,而教育是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 自主意识,在方式上也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利诱或诱导并非出于受诱者的自觉自愿,不能称为“教 育”。 威胁与恐吓,建立条件反射和训练也不是“教育”。 灌输与说教是强制性和机械性的,在当今世界常被认为是 不道德的或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因而也不能称为“教 育”。 麦克米伦:“没有道德性的‘教’(如灌输、建立条件指 向等)是‘教’的‘赝品’;有道德的‘教’才是‘教’ 的‘真品’。”因而可以认为“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 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人或另一群 人施加的积极的精神影响。
二、词义学分析





1、古代:教是指使别人学的一种方式,或是自己修行 的一种方式 孟子:“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 程颢认为:“师道不立,儒者之学几近于废熄,惟朝廷崇 尚教育之,则不日而复。” 范仲淹曾道:“如得其诚,愿预教育,然后天下之道可得 而明,阿衡之心可得而传。” 王夫之则认为:“善教育者必有善学者,然后其教之益 大。”“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育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 能而已矣。” 在古代虽有“教育”一词,但并不常用。这里的“教育” 几近于“学”,与今天的“教”大有不同。教是使别人学 的一种方式,更是君子贤人自己修业进德的一种方式。他 们所说的“教”实际上常常是指“受教”,即“学”。
2、西文
与汉语“教育”相对应的用词,英语为 “education”,法语为“éducation”,意大利语为 “educazione”,西班牙语为“educacion”,德语 为“Erziehung”,俄语为“BOCΠИTaHИe”。它 们都源于拉丁文“educare”,意思是“养育”、 “培养”、“饲养”,该词又源于拉丁语 “educere”(与之相应的英语为educe), “educere”的意思是“引出”、“使其显出”、 “使发挥出”。 单从词源上说,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 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 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 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用教育学的术语 来解释就是“启发”的意思。
层次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 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即使是含有向善 的目的和有价值的内容,仍然不一定是“教育”。 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使人不进步也不退步,保持原有的状态。 如管理。 第二类:改造或感化,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使 人从退步的状态回到本来已达到的状态,并不增 加一些新的东西。 第三类:使人达到他从未达到过的境界。 简言之,“教育”指的是使人不断发展、不断进 步、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的精神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