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总体诊断率为 35%
诊断率的高低与出血状况密切相关, 显性出血和隐 性出血的诊断率分别为 92% 和 44% , 但对既往有出 血史而近期无出血患者的诊断率仅为 13% , 因此胶 囊内镜的最佳检查时机为出血刚停止数天至 2 周 内。与术中小肠镜的比较结果显示胶囊内镜对不 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 75% 、 95% 和 86% 。 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5% 、 与气囊式小肠镜相比, 总体诊断率相似, 但胶囊内 镜对血管病变和炎症性病灶更敏感且依从性更好 , 使胶囊内镜成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一线检查 手段, 有助于临床决策。 最常见的小肠出血病因为血管病变, 其次为克 罗恩病和小肠肿瘤。
13 ] ( 二) 食管专用胶囊内镜检查主要适应证[8-9,
2. 小肠血管病变: 包括小肠动静脉畸形、 毛细 血管扩张症、 静脉扩张症等。 主要表现为血管成丛 簇样, 黏膜表面见局灶红斑, 血管分布错乱, 血管扩 张明显高出黏膜面等。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 因消化道出血。 3. 克罗恩病[31-37]: 胶囊内镜可用于小肠克罗恩 病的初次诊断、 监测疾病的复发、 明确病变的范围 和严重程度、 评估药物、 手术治疗疗效。 胶囊内镜 对克罗恩病的诊断率为 43% 查。诊断敏感性可达 90% 。 克罗恩病的胶囊内镜下表现主要为小肠绒毛
[121126 ] [113120 ]
: 胶囊内镜
下的特征性表现为小肠黏膜自身改变 , 即绒毛萎缩 ( 扇贝样、 裂隙状、 马赛克型、 环状皱襞消失以及结 节样改变等 ) 以及与其并发症相关的表现, 如溃疡 性空肠炎、 肠病相关性 T 细胞淋巴瘤、 小肠腺癌等。 胶囊内镜诊断乳糜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89% 和 95%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众多, 诊断 应结合病史和血清学检查等, 小肠镜下分段多点活 检有助于病理诊断, 胶囊内镜则有助于复杂乳糜泻 的诊断。 7. 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1. 需要接受结肠镜检查, 但不能耐受或条件不
: 胶囊内镜对不明 77% , 出血
灶常呈隆起增殖型, 多伴肠腔狭窄, 病灶表面高低 不平, 结节或菜花状, 表面质脆易出血, 部分呈溃疡 状, 病变边界清晰可辨。 ( 2 ) 小肠间质瘤: 小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小肠 间叶 来 源 肿 瘤, 占 消 化 道 间 质 瘤 的 30% , 直径 < 2 cm 被称为小间质瘤。 约 30% 的间质瘤表现出转 移、 浸润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约 1 /3 可合并出血。 胶 囊内镜下小肠间质瘤主要表现为隆起或半球状 , 表 面光滑, 病灶中央可出现溃疡或溃烂, 有时可见新 鲜或陈旧血痂, 部分可见裸露血管。 5. 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43-48]: 胶囊内镜作为一 项无创检查, 在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非 PeutzJeghers 综合征患者中, 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 MRI 小 肠重建, 尤其对直径 < 5 mm 的息肉更具优势。 Jeghers 综合 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 Peutz-
· 606·
Chin J Gastroenterol, 2014 ,Vol. 19 ,No. 10
· 共识与指南 ·
中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和小肠 镜学组于 2008 年制订了《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 , 内镜临床应用规范 》 对我国规范使用胶囊内镜提 供了有力参考。胶囊内镜检查历经 10 余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检查手段 , 尤其是对小 肠疾病的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除小肠 胶囊内镜出现部分改进外, 食管专用胶囊内镜、 结 肠专用胶囊内镜以及专用磁控胶囊胃镜亦已进入 临床应用阶段。因此, 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学组决定 与时俱进, 更新和完善相关规范, 在经过专家广泛 讨论和多次修改后, 现更新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 指南如下。 一、 检查前准备、 胶囊内镜检查 ( 一) 检查前准备 鉴于胶囊内镜检查可能发生胶囊滞留和诊断 的不确定性, 检查前应对患者予以告知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由于全国各地区胶囊内镜检查水平发展 不均衡, 现附统一知情同意书标准模板以规避可能 出现的相关检查风险( 附录一) 。 小肠胶囊内镜检查
[50 ]
胶囊内镜检查的并发症包括: 胶囊滞留、 误吸
:研
究显示胶囊内镜对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 受损的诊断率可高达 68% 。 最常见的非甾体消炎 药相关性小肠黏膜病变为黏膜破损、 皱襞发红、 斑 点状黏膜出血、 溃疡以及肠隔膜形成等。 8. 其他
[9 ]
: 胶囊内镜还有助于一些少见小肠疾
病的诊断, 如小肠憩室表现为黏膜上孔状圆形洞 Meckel 憩室通常表现为广 穴, 周边黏膜光整柔软, 口或窄口的大憩室; 其次为结核、 寄生虫、 放射性肠 炎等。胶囊内镜还可用于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的研究、 评估小肠移植术后的改变以及对不明原因 腹痛和腹泻的诊断等。 ( 二) 食管专用胶囊内镜
· 608·
Chin J Gastroenterol, 2014 ,Vol. 19 ,No. 10
由于需要定期随访 征等遗传性息肉病的患者来说, 和监测, 则胶囊内镜更具优势。 气囊辅助式小肠镜 在检出率 方 面 优 于 胶 囊 内 镜, 但胶囊内镜依从性 更好。 6. 吸收不良综合征 ( 如乳糜泻 )
11 , 13 ] ( 一) 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主要适应证[9,
2. 检查前夜行肠道清洁准备( 参考相关内镜检 3. 术前半小时服用适量祛泡剂, 以减少泡沫对 视野的影响; 4. 不推荐使用促胃肠动力药。 目前研究尚不 支持促动力药能够帮助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 食管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1. 检查前禁食 2 h; 2. 饮用少量水( 约 10 mL) 帮助胶囊内镜吞服; 3. 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 或可采用 5 分钟 法: 吞服胶囊后 2 min 取仰卧位, 继 2 min 30ʎ 半卧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2.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3. 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治疗 ;
胃肠病学 2014 年第 19 卷第 10 期
· 607·
4. 疑似小肠肿瘤; 5. 监测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 6. 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 如乳糜 泻等) ; 7. 检测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 8. 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7125 ]
:
本文通信 作 者: 戈 之 铮,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 仁 济 医 院, Email: zhizhengge@ aliyun. com; 李兆申, 第二军 医 大 学 长海医院, Email: zhsli@ 81890. net
[17 ] *
位, 继 1 min 60ʎ 半卧位, 继以 15 min 坐位。 结肠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913 ]
:
1. 检查前 1 日进清流质饮食; 2. 检查前夜行肠道清洁准备( 参考相关内镜检 查肠道准备指南) ; 3. 检查过程中加服小剂量磷酸钠溶液 ( 45 55 mL) , 通过增加肠蠕动使胶囊尽早进入结肠 ( 使 用方法和禁忌证参照相关指南) ; 4. 吞服胶囊后 1 h 胶囊尚未通过幽门者, 建议 给予促胃肠动力药或经胃镜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 以缩短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 胃专用胶囊内镜检查: 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对胃各部分显示率达 85% , 诊 断 准 确 率 为 90% 以 上, 有望在临床推广 应用。 ( 二) 胶囊内镜检查操作过程 检查时将数据记录仪通过导线与粘贴于患者 腹部体表的阵列传感器电极相连或穿戴记录仪背 心。患者吞服胶囊后, 按时记录相关症状并监视数 据记录仪上闪烁的指示灯, 以确定检查设备的正常
戈之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王邦茂天津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厉有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令狐恩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李兆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陆星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金震东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项平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科赵晓晏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科钟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徐肇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智发朝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廖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科参考文献etalisliterpegpreparationusefulbeforecapsuleendoscopy
: 12 h;
1. 检查前需禁食或进清流质 10 查肠道准备指南) ;
运行。检查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进入强磁场区域 , 以防图像信号受到干扰。 服用胶囊 2 h 后可饮清 4 h 后可进少许清淡食物。 在胶囊电池耗尽时 水, 或胶囊经回盲瓣进入结肠 ( 小肠胶囊内镜 ) 或自肛 门排出体外 ( 结肠胶囊内镜 ) 后将数据记录仪从患 者身上取下, 并连接至可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站 。 数据记录仪中的图像资料最终下载至工作站中 , 并 由相关软件进行处理。 读片中典型图片和视频可 被单独注释和保存。 工作站具有显示胶囊走向轨 迹的模拟定位功能, 对帮助小肠内病灶的定位有一 定参考意义。详细检查方法见相关产品说明书。 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430 ]
77% , 优于小 肠 钡
CT 小肠重建、 MRI 小肠重建、 灌、 结肠镜逆行回肠检
缺失、 黏膜充血水肿、 黏膜糜烂、 口疮样溃疡、 纵行 溃疡、 卵石征、 肉芽肿样改变、 肠管狭窄、 瘘管、 多发 假性息肉等, 病变多呈跳跃式分布。 但克罗恩病的 诊断应是综合性的, 影像学检查需与病史和其他检 查结合分析, 部分患者可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辅以 活检病理等检查予以佐证。 4. 小肠肿瘤[38-42]: 小肠肿瘤大多见于因其他指 征而行胶囊内镜的检查中, 尽管胶囊内镜的发现率 高于 CT 检查, 但仍存在约 19% 的漏诊率。 最常见 的临 床 表 现 为 不 明 原 因 消 化 道 出 血 或 贫 血 ( 占 80% ) 。小肠恶性肿瘤包括间质瘤、 腺癌、 类癌、 黑 色素瘤、 淋巴瘤以及肉瘤等; 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 错构瘤、 腺瘤等。 ( 1 ) 小肠腺癌: 小肠腺癌以位于十二指肠降段 和 Treitz 韧带附近居多, 空、 回肠相对较少。 腺癌病
[49 ]
于监测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和评估疗效 。 但目 前尚无充足证据支持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确诊可 疑的炎症性肠病, 这部分患者仍应选择常规结肠镜 检查。 对于结直肠癌高危患者, 结肠胶囊内镜的特异 性较高, 但存在敏感性低和胶囊滞留增加的风险 。 因此, 对于存在报警症状的结直肠癌高危患者 , 应 接受常规结直肠镜检查, 结肠胶囊内镜检查不作为 首选方法。 四、 胶囊内镜检查的并发症 入气管等。 胶囊内镜检查后胶囊停留于胃肠道达 2 周以上 则定义为胶囊滞留。 滞留主要发生于克罗恩病和 易导致狭窄的高危疾病, 如服用非甾体消炎药、 缺 血性肠炎、 小肠肿瘤、 放射性肠炎、 肠结核以及手术 吻合口 狭 窄 等 患 者。 胶 囊 滞 留 的 总 体 发 生 率 为 1. 3% 1. 4% , 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克罗恩病、 2. 6% 和 肿瘤性病变患者中, 滞留率分别为 1. 2% 、 2. 1% 。腹部 X 线摄片检查能帮助确定胶囊是否排 出。滞留的胶囊可通过外科手术和气囊辅助式小 肠镜予以取出。 有因胶囊滞留而造成肠道梗阻甚 至穿孔以及因胶囊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的个案报 道。对于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 狭窄、 瘘管者进 行胶囊内镜检查需十分慎重, 应在充分告知以及作 好手术前准备的情况下完成检查。 五、 胶囊内镜检查的局限性 目前无任何有关胶囊内镜造成电子设备 ( 如心 脏起搏器等) 失效的报道
[910 , 12 ]
1. 疑似 Barrett 食管; 2. 疑似食管炎; 3. 疑似食管静脉曲张; 4. 需要接受食管内镜检查, 但不愿接受或不能 耐受胃食管镜检查者。 ( 三) 结肠专用胶囊内镜检查主要适应证 允许者; 2. 结肠镜检查无法到达回盲瓣, 同时无消化道 梗阻者; 3. 溃疡性结肠炎的随访, 以指导治疗; 4. 普通人群的结肠病变筛查。 ( 四) 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9-13] 1. 绝对禁忌证: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 部手术者( 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 ) ; 2. 相对禁忌证: ① 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 狭 窄以及瘘 管; ② 心 脏 起 搏 器 或 其 他 电 子 仪 器 植 入 者; ③吞咽障碍者; ④妊娠期妇女。 三、 胶囊内镜对疾病的诊断 ( 一) 小肠胶囊内镜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