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早年提出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到1924年他又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这一变化客观上()
A. 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状态
B.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C.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
D. 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它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故C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状态故A项错误
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故B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故选C
2.21世纪初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D
【解析】A.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与材料不符排除
B.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材料不符排除
C.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与材料不符排除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正确
3.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A.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C.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D. 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反映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有利于扩大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正确
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合故A错误
毛泽东发展了列宁主义不是否定了列宁主义故C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故D错误
故选B
4.1918年列宁指出富农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 “要无情地向富农开火
消灭他们” 1921年列宁对富农态度变得相对缓和同意富农加入合作社这一变化主要是为()
A. 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
B. 对富农的改造已经完成
C.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
【答案】A
【解析】“1921年列宁对富农态度变得相对缓和同意富农加入合作社”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故A正确
当时并未对富农进行改造故B正确
C是斯大林时期排除
1921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D错误
5.林则徐上书道光“臣等察访夷情因知外国商船来粤贸易者必先在该国请领牌照经过夷埠俱须验明如未领牌照擅自行船查出即治其罪船亦充公”由此可知林则徐
A. 反对与英国的贸易往来
B. 主张中体西用强国御侮
C. 对西方法规有一定了解
D. 突破了夷夏之辩的藩篱
【答案】C
【解析】林则徐论述了外国对外贸易的规则说明他对西方法规有了一定了解故选C 林则徐只是论述了外国对外贸易的规则没有体
现他反对与英国贸易往来排除A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和林则徐无关排除B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未
突破夷夏之辩的藩篱而且题意也为体现他是否突破了夷夏之辩的藩篱排除D.
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决议(草案)》规定“不许包产到户” 年底安徽凤阳
小岗村农民写好了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上述变化说明()
A. 包产到户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
B. 人民公社经营体制被放弃
C. 集体经营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D. 农村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A
【解析】
7.1981年5月上海嘉定县广播站连续报道封浜公社朱家生产队和曹王公社张北生产队联产到劳的做法全县很快有20多个生产队扩大试行全部作物联产到劳责任制这在全县城乡引起了震动社员中议论纷纷有赞成、有反对这表明()
A. 八字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和执行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
D. 强化政策宣讲和落实是当务之急
【答案】D
【解析】
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 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 打破了对公有制的崇拜
C. 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 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
【答案】A
【解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认识的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社会主义代表高水平的生产力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
故选A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辛亥革命()
A. 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 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 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 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是照搬美国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社会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正确
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中国的革命派对欧美国家抱有幻想的特征错误
C.材料也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对民主共和观念的作用错误
D.材料是讲辛亥革命的政治设想在中国的社会现实面前很难建立起来并没有突出强调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错误
故选A
10.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是指()
A. 多种经济责任制取代公有制
B.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答案】D
【解析】“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结合所学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扩大了自主权调动了积极性故选D项
依所学我们国家仍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A项
依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排除B项
依所学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后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
11.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由此可见“中体西用”的思想()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C. 适应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
D. 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的思想为了适应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提出“西学中源” 故C项正确
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排除
“中体西用”不主张政治变革故B项排除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故D项排除
故选C
12.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中国不能乱”邓小平意在说明()
A. 外国的社会制度不合乎中国国情
B. 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C.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必须改变
D. 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
【答案】B
【解析】“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中国不能乱”表明邓小平意在说明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故B正确
外国的社会制度、崇洋媚外、市场经济体制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13.近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中学远比西学优越甚至认定“西学源于中学” 中学是西学的“祖师” 应当“西人由外归中” 而中土即使需要学习西方文明也应从“经世之学”出发去学习而且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这一心态()
A. 是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
B. 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C.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明显是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影响这种心态不利于西方文明的引入阻碍了中华文明向近代转型 D正确
材料中是向西方学习心态不是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 A错误
近代中国落后主要指经济、政治等因素并不是单纯心态问题 B错误
这种思想属于顽固派的思想不会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C错误
故选D
14.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确立分别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D.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确立分别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
故选D
15.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这一通知()
A. 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公平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D.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答案】D
【解析】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后此时允许农民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进入城市并转为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故选D
允许农民进入城市不代表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公平排除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乡镇企业发展无关排除C
故选D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经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机器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来信纷沓而至甚至有工人买一本《人民文学》送给自己单位的厂长希望厂长像乔光朴那样领导工人干“四化” 对于这篇小说也有不同的声音《天津日报》在1979年9、10月间发表了四组整版的评论文章以“争鸣”的形式对乔光朴的用人和专抓生产等改革措施进行批判、质疑更多的是对小说的肯定 1979
年《文汇报》就此评论“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乔光朴四个现代化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小说的成就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欢迎乔厂长上任”“希
望乔厂长从作品中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呼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后的出现的反响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结论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乔厂长上任记》塑造了锐意改革的厂长﹣﹣乔光朴的改革者形象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乔厂长”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小说引起的不同反响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改革的认识还存在严重分歧也进一步说明了变革时代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題下面是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大事简表
上表从某些角度揭示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的两个趋势并予以解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答案】趋势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调整为国家干预
说明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将自由主义政策作为立国之策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生产的自由交流和自由竞争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趋势二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的局面
说明 20世纪20、30年代之前世界上的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世界上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的局面
【解析】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表格中“英国废除鼓励发展英国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 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可知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依据材料表格中“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到达华盛顿当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竞争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大危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罗斯福不谋而合”可以得出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由此可以得出趋势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调整为国家干预依据材料表格中“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数的71.4%”、“1854年
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可以得出趋势二是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的局面第二小问的说明趋势一可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的背景、影响以及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背景和影响进行回答趋势二可从20世纪20、30年代之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回答
18.(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18.(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18.(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三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
(3)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1)“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
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2)第一小问“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结合所学知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