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优秀教案(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优秀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
)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
⑵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
⑶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⑷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
⑸坐:因为。
⑹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⑺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
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
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
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⑴画一幅秋**。
⑵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优秀教案第【3】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2、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型:
诵读
5、课前三分钟:
诵读诗词: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
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
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工具书自学古诗。
(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1)字词方面: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2)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
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
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4)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
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
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
“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
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
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
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