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电视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克松访华与中国电视的发展
作者:秦珊邱一江
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3年第5期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电视技术处于世界最发达行列。
1960年,美国有440个高清电
视台和75个超高清电视台,87%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
到1965年,美国所有电视网播出的节目均以彩色为主,93%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
1964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成立。
1965年6月
28日,被称为“早起的鸟儿”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一号发射跨大西洋信号。
随后,美国和日本
之间进行了第一次电视传输。
伴随美国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尼克松在电视报道
中饱经失败与成功的波折,深谙电视报道对其政治生命的作用。
在其出访中国的随行记者团中,电视媒体记者是最庞大的群体。
美国总统的出访总伴随着强大的记者团,这既是发达的美国信息社会的特点,也是一种需要。
美国总统出访期间,每天要举行新闻吹风会,通过卫星传递电视节目,并随时进行电视的
现场转播。
可在当时,这对中国是极为新鲜的事儿,甚至闻所未闻。
当时中国黑白电视的发展水平、电视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美国,彩电研制刚处于起步阶段,电视节目的类型也极为有限。
因此,凭中国的电视水平,无法担负尼克松访华活动的电视报道。
1971年8月16日,基辛格、沃尔特斯和洛德,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向中国方面提出了尼
克松在华期间的通讯问题和媒体报道安排。
9月13日,基辛格与黄镇大使会晤。
基辛格提出,
尼克松访华期间前往中国的记者人数至少是100到150人,而且技术问题需要提前着手。
电视转播是美国总统第一次中国之行的必备项目。
美方提出要使用通讯卫星进行最快速的
报道,但当时中国还没有这种设备。
于是,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反复磋商。
出于先前对
美国来访人员数字的大幅度删减,周总理同意将美国随同来访人数定为350人,其中包括80名记者。
对于卫星地面站的问题,周恩来总理设想了两个解决方式,一是购买的方式,另一个是
租用的方式。
周总理还提出可否由中国建造通讯卫星站工作室,然后向美国租用他们安置的设备,或是由中国政府出资买下供美方使用的通讯卫星,然后租给美方使用。
对此基辛格表示,
可能只有他和尼克松明白为什么美国方面可以无偿地提供这些设备,而中国方面却坚持要支付
费用。
基辛格表示他完全理解并对此非常钦佩,并表示双方要共同商讨出一个租用合同。
最后,双方同意由中方购买美国的卫星地面站设备,再租给美方使用。
中方在北京和上海,突击建造
了几幢小平房,将美方提供的卫星地面站及附属设备由邮电部会同北京电视台的技术人员和翻
译协助美方进行了安装。
周恩来召集会议进行研究,原则同意美方提出的通过卫星转播尼克松在华活动实况,决定
由中国政府出资买下供美方使用的通讯卫星,然后租给美方使用。
周恩来说,在主权问题上,
我们一点不能让。
美方原来说他们自己带通讯设备,不要我们付费。
我们说,这不行,我们是
主权国家,我们买过来,租给你们用,你们付费。
这样一方面维护了我们的主权,另外我们跟
他们使用时总能学到一点技术。
尼克松访华的先行官罗恩·沃尔克对当时的情形回忆说,他们
帮助中国方面的工作人员了解电视报道的复杂过程。
他说:“我们会把一切都写下来,细致到
每一时刻的具体安排。
我们会画一些图,同时编写现场安排说明。
他们把这些图从英文翻译成
中文后使用。
我们从头到尾指导他们,他们如饥似渴地跟我们学。
在电视节目录制方面,他们
真的是对我们言听计从,因为他们的电视糟糕透了。
我认为在某个时候他们意识到这符合他们
的最大利益,只要这次事件发生,那个巨大的卫星转播箱一定会投入使用。
这个设备会把本次
事件转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他们愿意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
我认为,这是根本,我相信这是周
恩来的安排。
”沃尔克没有判断错,如上所述,这正是周总理的安排,这也是当时中国不得不
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摄影师和技术人员的每一个看管员都在努力地想搞懂用于采访的复杂技术。
有关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卫星通讯和电视媒体的报道安排,中国不仅同意在中国建立卫星地
面接收站,转播尼克松访华实况,而且还同意美方增加随访记者,将来访人数由367人增至
374人。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中方决定买下美国卫星地面站全套设备,然后再租借美方使用,
并签订了合同,租金607038美元,规定设备安装调试后,经中方批准美方方能使用,按记账办法收费。
估计可收回50多万美元,同租金相差不多。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种交易游戏,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主权原则。
尼克松访华的电视报道给中国的电视发展带来了若干方面的影响:一是让中国的电视工作
人员了解到美国先进的卫星电视报道技术,二是引发了中国方面考虑引进国外先进的电视技术
取代中国的自主研发,三是打开了中国电视界与美国电视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的业务增长的交往。
1972年1月7日,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定于2月21日来华访问。
尼克松访华摆出庞大阵容:代表团正式代表12人,非正式代表22人,加上后勤、记者和技术人员共391人。
这是经
过双方多次协商大大压缩了的数字。
这次访华的随团记者87人,加上电视、电影等技术人员共160多人。
为向美国转播尼克松访华的电视节目,中方在首都机场附近兴建了“联合制片和播
送中心”。
1972年1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组成70多人的接待组,接待为尼克松访华进行
电视转播的美方先遣人员和电视广播技术人员,并协助“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等美国广播电视机构报道尼克松访华的活动。
这是首次我国通过国际卫星
向世界发送广播电视报道,借用美国的技术力量和新闻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视工作人员通过亲历这一重大报道事件,切实地看到中国电视媒体与美国电视媒体之间
存在的巨大差距,并因此转变了自我研发的观念,考虑引进技术。
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下,拿来
主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在电视节目制作等方面,尼克松访华也打开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和中国对外电视门户的打开。
这些点点滴滴的事件,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电视和文化的发展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刊编辑部摘自《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