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2007_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_以岷江上游为例
岷江上游某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险性评价
![岷江上游某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危险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94fd746cf84b9d528ea7a61.png)
摘
要 :窄溪沟位于岷江上游右岸 ,为一老 泥石 流沟 ,历史上 1 9 5 9年 曾暴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 。在查明 “ 5 . 1 2 ”
汶 川地 震后该沟泥石流 的形成条件 的基础上 , 分析了其泥石流历史活动特征 ,最后对该 沟泥石 流危 险性做 出了评价 ,
结 果表明该沟泥石流易发程度 较高 ,汶 川地震后物源丰富 ,泥石 流危险性为中度危险 ,对其实施应急防治工程显得
有利于降雨 的大量 汇聚 和径 流 ,冲蚀沟 内大量堆积 的松 散固 体物质 ,易导致泥石流 发生 。流域处于 中高 山地 区 ,多强降 雨 ,洪流在狭窄 陡深 的沟谷 中产生强大 的动能 ,泥石 流形成
的水动力充足。 综 上 所 述 ,窄 溪 沟 泥 石 流形 成 的 地 形 地 貌 条 件 、 固体 物
1 0 . 5 4 k m ,源 沟 域 最 高 点 位于 西 南侧 和 尚头 山峰 ,高程
3 , 7 9 4 m ,最 低 点 位 于 椒 园一 社 窄 溪 沟 汇 入 岷 江 ,高 程
1 5 7 4 m 。平均纵坡 降 2 1 O ‰。沟域地 形上游大沟 口小 ,平面 形态呈 口袋 状 ,周边 山高 坡陡 ,流水侵蚀强烈 ,泥石流形成 的地形条件充足 。
3 . 水 源 条件
5 . 1 2 地震影 响,沟域 内松 散固体物源增多 ,每年汛期泥石流
易发性增强 , 9人 的 生命 财
产构成威胁 , 并可能威胁到沟 口 G2 1 3国道道公路和桥梁 的交 通安全 ,对渭门乡灾后重建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窄 溪沟 位 于 岷 江 上 游右 岸 ,如 图 1 所示 , 流 域 形 态 近 似长 条 形 ,沟域 面 积 1 4 . 0 9 k m ,主 沟 长 1 0 . 5 4 k n 。沟 源 位于 西 i
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fa50a4dd3383c4bb4cd2a6.png)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17doi:10.12677/ag.2013.3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3 (/journal/ag.html)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slide Dam Events of Jinsha River and Its Geomorph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Lizeng Duan1,2,3, Qingzhong Ming1,2,3, Hucai Zhang1,2,3, Huayong Li1,2,3, Ziqiang Zhang1,2,31School of Tourism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2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Geographic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KunmingEmail: duanlizeng00@Received: Dec. 7th, 2012; revised: Dec. 16th, 2012; accepted: Dec. 25th, 2012Abstract: Stro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conditions results in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are widely exist in Jinsha River valley.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tudy results by other researchers and the our field invest- tigatio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landslide damming of Jinsha River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land- scape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ing sequences: strong neotectonic activities and climatic anomaly events → the occur- rence of landslide blocking river → landslide dam (dammed lakes) formation → landslide dam (dammed lakes) bro- ken/collapse → river re-shaping the valley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s → Modern Jinsha River valley landscape formation. It is clear that most of the damming occurred in the places with developed fault structures, rich in broken matters, with step and narrow valleys, high frequency earthquakes and climate abnormal. Even most of the landslides damming events occur suddenly and without any sign and are unpredictable, but after the damming and broken of the dams, the local, even the regional landscapes, environments, climate, ecology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geological stabilities changed completely. The mechanisms and frequencies of landslide damming are unpredictable till now, together with the damage of the existed damming relics,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complete and clear picture of the landslide damming history of the river system and makes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conduct a study.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planning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as there are a lot of aspects on how, when and why the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happen in the area need to be investigated.Keywords: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Evolution of Rivers Valley; Geomorph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Advance; Jinsha River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段立曾1,2,3,明庆忠1,2,3,张虎才1,2,3,李华勇1,2,3,张自强1,2,3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昆明3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Email: duanlizeng00@收稿日期:2012年12月7日;修回日期:201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12年12月25日摘要: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地貌条件使得堵江堰塞事件在金沙江河谷广泛发育,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与笔者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堵江堰塞事件发育对金沙江河谷演化的作用与影响大致为以下次序:构造活动及气候异常事件→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形成堰塞坝(湖)→堰塞坝(湖)解体消亡→河谷地貌及环境变化→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的形成。
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0e708db84254b35eefd34f6.png)
藏布6 后溃决 ,形成特大规模 洪水和稀性泥石 2d 流 ,瞬时洪峰流量达1400m / ,洪峰持续6h 2 0 !s , 冲毁下游公路近3 m,洪峰直泄雅鲁藏布江,造 0k 成雅鲁 藏布 江下游 、印度 北部 布拉 马特拉 河洪水 泛
滥 ,9 4人死 亡 ,20万人无 家可 归 ,中断印度 北部 5 7 个邦的铁路和公路联系 ,该次洪水及其次生灾害 引起 了 国际社会广 泛关 注 J 。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堵河型泥石流的特征并分析 与堵河有关 的因素,选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堵河型 泥石 流沟 4条 、堵 塞 型泥石 流沟及 不堵河 型泥石 流
沟各 2条 ,通过文 献查 阅 、实地调 查得 到各泥石 流
・ 收稿 日期 :20 O —1 07一 1 0
基金项 目: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青年种子基金 ;中国科学 院知识创新项 目“ 岷江上游生态极度退化 区山地灾害综合 防治试验示范” K C 1 0 一 1 o ) ( S X — 7 O 一 4
( )地形 2
各类泥石流沟从地形来看都具有岸
坡陡峻、沟床比降大的特征。其中堵河型的 1 3 底寨 沟沟床 比降最大 ,其次为不堵型的罗坝街沟 ,比降
沟与主河夹角 、泥石流暴发频率 等。
关键 词 :泥石流堵河 ;影响因素 ;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 号:P4 .3 6 2 2 文献标识码 iA 文章编号 i 0 0—8 1 20 )2— 0 2— 5 10 1 X(0 7 0 0 8 0
根据支 沟泥石 流对 主河 的影响程 度 ,可将其 分 为堵 河型 、堵塞 型及 不堵 型 3类 J 。堵 河 型 泥 石 流指 泥石流将 主河完全 堵断 ,形成堰 塞湖 ,堵断 时
维普资讯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2eaa3343323968011c92df.png)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1.立题依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水土流失是世界上的头号环境问题,是中国生态安全的最大隐患(张振国等,2007),也是长江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四大水问题之一(王一峰等,2007)。
土壤侵蚀持续发生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水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壤侵蚀产生机理及其过程的研究对于有效的调控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它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 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整个长江流域和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口不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等影响, 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导致区域或资源品质下降,环境退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城镇、工矿、电站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加剧了区域贫困和封闭程度,退化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的矛盾十分尖锐。
可见,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
因此,开展这一区域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防治区域水土流失、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进一步完善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点源污染之一,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李清河等,2000)。
20世纪40年代,W.D.Ellison(1947)对土壤侵蚀的定义为侵蚀营力对土壤物质的分散和搬运过程。
50年代末,朱显谟院士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即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朱显谟,1958)。
随后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了抗冲性的大小(朱显谟,1960)。
此后,土壤抗冲性成为黄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中的焦点领域之一,研究论著及成果日益增多,并被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界所认可和接受,但在其机理的认识和应用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王峰等,2010)。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bbb529ccbff121dd36832f.png)
一
种 严重 的 自然灾 害 ,一 次强 烈地 震 的发 生 , 往 往 引起 山崩 堵江 ,江水 溃决 ,形成 山洪 灾 害 ,显 示 了 地震 及 震 后 山 洪 的 灾 链 :地 震 一崩 塌 、滑 坡 、泥 石流 一 堰 塞 湖 一溃 决 洪 水 ( 震 后 山洪 ) 。引 发 震 后 山洪 的原 因 主 要 有 两 种 ,一 种 是 在 地 震 作 用 下 , 形成 各种 堰 塞 湖 ,堰 塞 湖 溃 坝 后 导 致 的洪 水 ;另 种 是地 震 作 用 导 致 地 表 松 动 和 植 被 覆 盖 率 的 减 少 ,在一 定 降 水 的 作 用 下 形 成 的 地 表 径 流 侵 蚀 ,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发生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发生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6b6f5e3a8114431b80dd8b1.png)
土壤质地以粉砂黏壤土居多。 7 个研究剖面中,除 7 号剖面外,其余 6 个剖面
黏粉比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其黏粉比<0.5 的占 90 % 以上,仅 6 号剖面约为 0.5 (表 2)。土壤黏粉比可以反 映土壤矿质颗粒的风化强度。随海拔升高,黏粉比增 加,这可能与海拔升高,降水和植被覆盖度增加,土 壤风化作用增强密切相关。
0.22
0.51
0.32
0.65
0.41
0.91
0.39
0.88
0.34
0.99
0.33
1.09
0.34
0.91
0.34
1.38
982
土
壤
第 40 卷
续表 2
05 06
07
35 ~ 50 50 ~ 68 0 ~ 12 12 ~ 36 36 ~ 51 51 ~ 64 0 ~ 10 10 ~ 17 17 ~ 30 30 ~ 40 40 ~ 50 0~5 5 ~ 10 10 ~ 15 15 ~ 25 25 ~ 35 35 ~ 45 45 ~ 55 55 ~ 65
年降水量 (mm) 500 510 520 560 580 581 671
年均温 (℃) 13.8 13.2 12.7 11.4 11.2 9.1 7.1
西南山区公路滑坡泥石流堵江问题概述
![西南山区公路滑坡泥石流堵江问题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756977b01f69e3143329459.png)
了最终采用挖掘量最大、 保险系数最高的低方案 , 设 立北 川 禹里 、 唐家 山堰 塞 湖 大坝 、 文 站 、 羊 滩 和 水 岩 通 口五个观测点 。按照方案 , 武警水 电官兵在堰塞 湖坝 体上 开挖 一 个 长 度 20 的 沟 槽 来 排 水 , 0m 沟槽 上 宽 6m、 0 下宽 2 m、 8 2。在 因 山 体 滑 坡形 成 0 深 m- J 的地形 复 杂的堤 坝上 , 修筑 出一 条溢洪 槽 , 并建 造铅 丝 笼护 坡 。开挖 溢 洪 槽 的土 石施 工 量 在 7 5万 m .
计产 生 11个 地 震 堰塞 湖 , 4 按其 存 在 时 间长短 和 造
把刀 , 对下游地区未造成较大影响。图 l 图 2分 、
别是 20 年 6月 1 08 0日新华社记者李刚拍摄的四川 唐家山堰塞湖泄 流及泄 流洪水 流经北川县城 的情
况。
成的灾害来看 , 塞湖可 以分为 3类 : 堰 高危型堰塞 湖、 稳态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 。 据统 计 , , 2 汶川 地震 主灾 区形 成 3 对 下 游 J 4处
第 2 卷 第 1 期 6 1 21 0 0年 6月
甘肃 科 技
Ga u S in e a d Te h l g ns c e c n c noo y
'2 f 6 .
.
Ⅳ0 1 .1
fn u. 2 1 00
西 南 山 区 公 路 滑 坡 泥 石 流 堵 江 问 题 概 述
6l 高8 1m, 2~14 顶部 面积 约 3 2 m, O万 m 土石 方量 ,
爆发频繁 , 不少 还 会 堵 塞 主河 , 成堰 塞 湖 , 堵 河 形 对 点上 游造 成大 面积 的淹 没 , 坝 后 堰 塞 湖溃 决 所 导 溃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3d47de00b4e767f5bcfce95.png)
园林园艺74NEW FARMERS新农民NO.28 2019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李加翠(茂县综合林场,四川 茂县 623200)摘 要:岷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生态脆弱地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与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进程中,过度消耗岷江上游森林资源加剧了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干旱缺水以及河谷内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为提高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覆盖度,改善旱区生态环境,本文着重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及其造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摸索路子积累经验。
关键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是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造林工程中,造林困难、成活率低等现状长期困扰着一代代林业工作者。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长期的实践总结,为该地区的造林绿化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1 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松潘县镇江关以下,经茂县凤仪镇至汶川县绵虒镇间的岷江干流,以及黑水河谷和杂谷脑河谷等岷江支流的两侧,面积约为705.62km2。
(2)地形地貌。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境内群山蜿蜒连绵,峰峦起伏重叠,坡谷险峻陡峭,河谷狭窄,河流深切。
地形地貌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分布趋势,普遍土壤发育不良,有机质和水分含量低,土层质地粗。
(3)气候条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气候受西风环境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高原性季风气候。
因海拔高低悬殊大,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明显,局部气候复杂,日照充足,降水少,气候干燥,多风,四季明显,干湿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和地区温差大。
岷江上游_7_10_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方式及成因_邹强_郭晓军_朱兴华_孔应德
![岷江上游_7_10_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方式及成因_邹强_郭晓军_朱兴华_孔应德](https://img.taocdn.com/s3/m/a1091cdab14e852458fb57ec.png)
748
山地学报
32 卷
道路的成灾方式。 1. 1 对桥涵的损毁
都( 江堰) - 汶( 川) 公路沿线道路工程及其附 属设施在“7·10”泥石流灾害中受到严重损毁。从 公路的损毁程度上看,主要有 4 种: 1. 桥涵净空被淤 塞; 2. 部分孔跨和桥墩损毁; 3. 构件损坏( 梁体移 位、撞伤、挡块支座破坏、墩柱倾斜开裂、桥台变形、 锥坡开裂等) ; 4. 全桥损毁。从泥石流的损毁类型 上看,主要包括淤塞、淘蚀、冲击 3 种。 1. 1. 1 淤塞桥涵
1. 2. 2 淘刷路基 泥石流强烈冲刷,路基不断被淘蚀,致使路面悬
空、变形,在重力或泥石流堆压作用下,路面塌陷,阻 断交通。此外,泥石流冲入河流后形成壅塞体,挤压 河道,使河流中轴线发生变化,形成曲流,对路基形 成强烈冲刷[5]。七盘沟泥石流挤压岷江,迫使河水 流向右岸,都汶公路路基遭受强烈冲刷,400 m 路基 被冲毁,路面垮塌 264 m( 图 7) 。 1. 2. 3 冲毁路面、路基
明洞和棚洞在防治泥石流、滑坡灾害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 1. 明洞 / 棚洞具有不易被掩埋,便于泥 石流排导的特性; 2. 洞顶的土层或其他缓冲层能有 效缓解滚石的冲击; 3. 对破碎、松散具有滑移性的边 坡,特殊设 计 的 抗 滑 明 洞 能 起 到 抗 滑 作 用,稳 定 坡 脚[6]; 4. 傍山明洞和棚洞可以减少对原地质体和自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121201752d380eb62946d55.png)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
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
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
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
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
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岷江上游槽谷曲流段大型古滑坡成因与复活性分析——以松潘县元坝子古滑坡为例
![岷江上游槽谷曲流段大型古滑坡成因与复活性分析——以松潘县元坝子古滑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c97546bcd126fff7050baf.png)
56#*%$&*"3L@AYAYI66F=5>A@\OZO\ LXILLXOZO@A6OAA5==YZZO>=OAI>\ ZIZO[5AA@R@6@LF5K6IZPO6I>\A6@\OA@> LXO HOI>\OZ@>P8I66OF>OIZLXOJILOZXOI\ @> LXOY[[OZZOI=XOA5KLXOj@><@I>P,@8OZ! A@>=OLX@AIZOIXIAA65J Y[6@KL5KLXOOIZLX. A=ZYAL! J@\O8I66OF! A65JRI>? A65[O! I>\ 6OAAZI@>KI667)5JO8OZ! @L@AK5Y>\ RFLXO IYLX5Z. AAYZ8OF@> ZO=O>LFOIZALXILLXOZOIZOI65L5K6IZPO6I>\A6@\OA\O8O65[O\ I65>PLXOHOI>\OZ@>PZ@8OZ@> LXOY[[OZZOI=XOA5KLXOj@><@I>P,@8OZKZ5H LXO)5>P_@I5CIAAL5LXOk@>@>PCIAA7j5AL5KLXOH IZO =XIZI=LOZ@`O\ RFAO@AH@=6I>\A6@\OA! I>\ IKOJ6I>\A6@\OAXI8OLXOA@P>A5KZOAYZZO=L@5> Y>\OZLXO@>K6YO>=O5K Z@8OZA=5YZ@>PI>\ 6ILOZO>P@>OOZ@>PO]=I8IL@5>7WXO*YI>RI`@I>=@O>L6I>\A6@\O@AAO6O=LO\ IAILF[@=I6 O]IH[6O7WX@A6I>\A6@\O\O8O65[O\ 5> LXO=5>=I8ORI>? 5KLXOj@><@I>P,@8OZ! I>\ @AD'% H65>PI>\ !'% H J@\O! I>\ XIAI856YHO5K$G: c&%! H: 7^IAO\ 5> PO565P@=I6I>I6FA@A! \IL@>PI>\ >YHOZ@=I6A@HY6IL@5>! @L@A =5>A@\OZO\ LXILLX@A6I>\A6@\O@AILF[@=I66IZPOBA=I6OZ5=? I>=@O>L6I>\A6@\O@> LXOIZOILZ@PPOZO\ RFX@AL5Z@=I6
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分区
![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18dfe0cdad51f01dc281f1cb.png)
害危 险性 分 区 结 果 的客 观 性 和 准 确 性 。多 元 统 计 模 型主要 用 于 中 小 区 域 的 山 地 灾 害 危 险性 评 价 研 究 ,这些 区域 山 地 灾 害 的 影 响 因 素 较 为 统 一 ,而 对 于影 响 因 素 多 样 、环 境 变 化 剧 烈 的 大 区域 ,其 适 用性 会 大 大 降 低 。人 工 神 经 网络 模 型训 练 样 本 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 山地灾 害危 险性输 出结果 的
信 息量 模 型相 对 于 以上 模 型具 有 物 理 意 义 明 确 ,操 作简 单 ,能够 融合 复 杂庞 大 的数 据 的特 征 , 并 且 在单 元 划 分 数 量 较 大 的 区划 中更 具 优 势 ,因 此 ,近年来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山地 灾 害 危 险 性 分 区研 究 与 实践 中。理 论 上 讲 ,信 息 量 模 型对 参 与 易 发
中图分类号 :X 4 3 ;P 6 9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8 1 1 x( 2 0 1 5 ) 0 4— 0 l 1 3一 O 8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8 1 1 X . 2 0 1 5 . 4. 0 0 2 2
明显。研究 表明 ,岷江上游流域 山地灾害危险性总 体上 由东南 向西北依 次减弱 ,灾 害点空 间分布 与危险等 级具
有 良好的正相关性 ,验证了分 区结果 和信息量模 型的合理 性 ,计算结 论可 为流域建 设及灾 害防治 提供 区域 尺度
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 :岷江上游流域 ;山地灾 害;信息量模 型 ;自然 聚类 法 ;危 险性分 区
坡 向 、坡形 、起伏 度、到河流的距离 、到断裂带的距离 、工程地 质岩 组 ,以及 植被 盖度 等 8个 相关要 素作 为判 别 因子 ,用 自然聚类法作状态划分 ,通过信息量模 型分析各 因子 对于 山地 灾 害发 生 的贡献 ,并结合 降雨量 对岷 江上游 流域作灾害危险性分 区。分析得 出坡度 > 3 3 . 9 6 。 ,起伏度 > 2 2 0 m,坡 向为东 、东南 、南 ,坡形 为凹且程
岷江上游汶川县佛堂坝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分区
![岷江上游汶川县佛堂坝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4839f5d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7d.png)
第14卷 第4期2003年12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The Chinese Journal of G eological Hazard and C ontrol V ol.14 N o.4Dec.2003岷江上游汶川县佛堂坝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分区谢 洪,钟敦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佛堂坝沟为岷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100a 来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该沟发育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区,流域相对高差达247017m ,又处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内,沟内松散固体物质丰富,激发泥石流的高强度局部暴雨时有发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充分;通过野外调查和取样试验分析确定,泥石流具有粘度低、固体物质颗粒粗大、重度高,活动频率低、规模大的特征。
根据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泥石流分类,对该沟下游和沟口地带按泥石流危险性大小,分出泥石流一级危险区、二级危险区和安全区三级共3个区,并提出减灾防灾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特征;危险性分区;岷江汶川县文章编号:100328035(2003)0420030203中图分类号:P6421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203205;修回日期:2002207201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资助项目———《岷江上游极度退化区山地灾害防治试验示范》(K SCX 207201204)作者简介:谢洪(1959—),男,教授,主要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及防治研究.①四川省地质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灌县幅(1∶20万),1975.1 概述佛堂坝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为岷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沟。
流域面积33146km 2,主沟长10130km ,发育有8条长度大于1150km 的支沟。
该沟为一条泥石流危害严重的沟谷。
近100a 来先后于1912、1964、1972年和1992年暴发过泥石流。
其中1912年的特大规模泥石流对沟口的佛堂坝村造成毁灭性灾难,并堵断岷江;1964年和1972年的泥石流对穿越沟谷的成(都)-阿(坝)公路桥及路基造成严重破坏。
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的响应研究
![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的响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fe74a208a1284ac850438a.png)
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对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的响应研究岷江上游处于川西高原的边缘地带,区内泥石流活动具有类型不一、性质多变和成灾方式复杂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山地垂直分异的综合影响。
土壤作为表征山地垂直分异的三要素之一,其垂直分异与泥石流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
论文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一个整体的概述,分析泥石流活动特性,选取聚类指标,利用K-means算法对泥石流沟进行分类;然后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得到与土壤垂直分异相关性较大的因子,并对各个因子进行分析及数值化处理;最后先对两者进行定性分析,再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定量角度分析并总结两者的耦合关系。
本文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通过对区内泥石流特征的分析总结,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244条泥石流沟,利用K-Means模型把泥石流沟聚类为6类,其中1类泥石流沟数目最多,有170条;再结合泥石流沟危险度、易发度及发育程度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区内泥石流沟以低危险、低易发及壮年偏幼年期为主;再将研究区流域划分为22983网格,并求得每个网格内泥石流面积比。
(2)绘制岷江上游土壤、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图,并对其垂直分异的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土壤的特性,利用ArcGIS将其分为8类,得到相应的各类型土壤的分布面积,其中草甸土面积最大,为8704㎞2,占比38.71%;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初选出8个土壤垂直分异相关的因子,然后利用ArcGIS分析各因子与土壤垂直分异的相关性大小,选出土地利用类型、太阳辐射和地层岩性等7个相关性较大因子,进一步分析各因子在垂直方向上的规律。
(3)将不同类型泥石流沟和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相结合,分析各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对泥石流活动的影响;对泥石流活动与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先进行定性研究,分析数据得到初步结论,再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两者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耦合关系的分析,得到7个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对泥石流活动的相关性大小,即土地利用类型(0.033)、海拔(0.032)、太阳辐射量(0.019)、年降雨量(0.017)、地层岩性(0.016)、坡度(0.015)及植被覆盖度(0.012);最终,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得出土壤垂直分异影响因子与泥石流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响应关系。
暴雨洪水灾害论文1000字
![暴雨洪水灾害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fce42d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f.png)
暴雨洪水灾害论文1000字第一篇:暴雨洪水灾害论文 1000字暴雨洪水灾害论文1000字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主要场所,自然灾害对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巨大的。
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洪涝灾害突发强度、频度和广度的不断增长,如何防灾减灾就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践表明,为有效抵御洪涝灾害,灾前的风险管理最为重要,洪涝风险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的最重要依据,而其中脆弱性评估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国际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
本文利用修正后的SCS模型分别计算出浦东新区20年、50年、100年、200年、500年、1000年一遇的共6个重现期的暴雨径流量,根据浦东DEM得出不同重现期淹没浦东的水深分别为:3.78m、3.91m、3.98m、4.02m、4.06m、4.09m。
通过栅格计算、重分类提取出不同重现期淹没深度图,结合实地调查和参考国外的自然村落住宅、农田、工业仓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不同水深区间淹没的灾损率,绘制6个重现期4种用地类型的整体脆弱性等级分布图。
通过6个重现期的脆弱性分布图得出:⒈从20年到100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范围在不断增加、强度在加大,其中200年一遇重现期是一个转折点,造成的脆弱性面积急剧增大;⒉浦东新区在不同重现期的整体脆弱性分布主要表现为低脆弱区和高脆弱区,这与脆弱性的等级划分范围有关。
从20年到100年一遇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分布范围比较小,中、高脆弱区主要集中在高桥镇、高行镇、北蔡镇、张江镇、合庆镇和川沙新镇,低脆弱区分布在浦东新区的街道和中、高脆弱区的镇附近;200年、500年、1000年一遇洪涝灾害脆弱区面积分别占浦东新区的26%、30%和32%,中、高脆弱区主要集中在浦东各镇分布,低脆弱区分布普遍,但主要沿浦东各街道集中分布。
岷江上游槽谷曲流段大型古滑坡成因与复活性分析——以松潘县元坝子古滑坡为例
![岷江上游槽谷曲流段大型古滑坡成因与复活性分析——以松潘县元坝子古滑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3472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7.png)
岷江上游槽谷曲流段大型古滑坡成因与复活性分析——以松潘县元坝子古滑坡为例魏昌利;张瑛;冯文凯;杨志华;陈亮【摘要】岷江上游靠近分水岭部位的槽谷曲流河段,由于地壳抬升缓慢,河谷宽、岸坡缓,降雨量相对偏少,通常被认为发生大型滑坡的可能性较小.但通过笔者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在岷江上游红桥关至西宁关的槽谷曲流段两岸大型滑坡密集发育,且大多具有地震滑坡的特征,同时个别滑坡受后期江水冲刷、工程开挖等因素影响复活.文章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元坝子滑坡为例进行解剖,元坝子滑坡位于岷江曲流凹岸,长780 m,宽480 m,体积293×104 m3.通过地质分析、测年鉴定和数值模拟,认为该滑坡是历史地震引发的大型岩质古滑坡,其发展经历了斜坡裂缝、地震滑坡、河流下切和前缘复活等阶段.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目前滑坡整体天然工况下稳定性好,极端暴雨工况下欠稳定,受江水冲刷、降雨、融雪等因素影响,出现局部变形复活.建议应加强滑坡变形监测,避免整体滑动造成堵江、威胁成兰铁路安全.【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8(045)006【总页数】9页(P141-149)【关键词】曲流;古滑坡;地震滑坡;古滑坡复活;岷江【作者】魏昌利;张瑛;冯文凯;杨志华;陈亮【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褶皱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地震活动频繁,加之降水充沛、人类工程活动沿河且集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1~5]。
近年来,岷江源区经济快速发展,旅游开发、城镇、公路、铁路建设等工程逐渐增多,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凸出。
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影响因子权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53c60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9.png)
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影响因子权重分析张具琴;李少达;杨武年;杨容浩【摘要】以往对泥石流影响因子的研究都是先给出可能影响泥石流的因素,再分析其权重,得出泥石流的防治方法,没有侧重点,费工费时。
根据泥石流的不确定性与易发性,以汶川县为实例,结合具有实时、动态、快捷与广泛等优点的3S技术对泥石流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分析,得出影响汶川县泥石流主要因子,从而有针对性地、分区地提出了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6(014)003【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3S技术;汶川县;泥石流;影响因子;防治【作者】张具琴;李少达;杨武年;杨容浩【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与应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3据统计,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69%[1],且山地和丘陵地区属季风气候,降雨多而频繁,因此泥石流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常发性、突发性、群发性、分布广泛和活动强烈等特点[2]。
蜀地泥石流已超过3 000条,且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在震后多雨的夏季很容易被激发,具有规模大、破坏性大的特点[3,4]。
由此可见,泥石流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对泥石流的防治刻不容缓。
本文运用3S技术(图1),对泥石流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分析,从而为泥石流防治提供依据。
在总结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5,6],结合野外考察成果,利用研究区的TM影像图、矢量化的等高线图、地质图和降雨等值线图等数据资料,综合运用相关专业软件,对汶川县内泥石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进而为汶川县内[3]的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切实合理可行的建议和依据(图2)。
泥沙对河道的影响分析
![泥沙对河道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29647583d049649a66582d.png)
泥沙对河道的影响分析作者姓名:徐伟专业名称:水利水电工程指导教师:李源讲师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1。
本人已认真学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4号令)、《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成理工教发〔2013〕30号)文件并已知晓教育部、学院对论文作假行为处理的有关规定,知晓论文作假可能导致作假者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注销学位证书、开除学籍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等后果.2。
本人已认真学习《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手册》,已知晓学院对论文撰写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3。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题目:泥沙淤积对河道影),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本人对该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负责。
若论文按有关程序调查后被认定存在作假行为,本人自行承担相应的后果.承诺人(学生签名):徐伟2016 年 1 月 23日注:学位论文指向我校申请学士学位所提交的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报告.摘要泥沙在天然河道中的存在是普遍的。
当水流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在泥沙的某些特性及相对速度的作用下,必然会对河道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坡岸的稳定性和河床的冲刷淤积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泥沙河道生态AbstractThe sediment widely exists in natural rivers。
When 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is transformed into kinetic energy, the fluid will inevitably have some impack on downstream river because of the relative velocity an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Those effects can be remarkable to the bank slope stability,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siltation of riverbed.Keyword:sediment river ecology绪论中国河流众多,其中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km2,有15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2007年6月灾 害 学J O U R N A LO FC A T A S T R O P H O L O G YV o l .22N o .2J u n .2007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张金山1,沈兴菊2,谢 洪1(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以岷江上游为研究区,选取堵河型泥石流沟4条、堵塞型和不堵河型泥石流沟各2条,在详细分析和比较8条典型泥石流的流域特征、一次有代表性的泥石流过程的泥石流流体特征及沟口处主河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问卷调查,得出了与泥石流堵河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它们是:泥石流规模、堆积区主河宽度、泥石流沟床比降、泥石流流量、入汇处主河流量、泥石流颗粒级配、入汇处主河比降、泥石流粘度、重度、泥石流沟与主河夹角、泥石流暴发频率等。
关键词: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岷江上游中图分类号:P 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 (2007)02-0082-05 根据支沟泥石流对主河的影响程度,可将其分为堵河型、堵塞型及不堵型3类[1,2]。
堵河型泥石流指泥石流将主河完全堵断,形成堰塞湖,堵断时间可从数分钟至数年不等;堵塞型的泥石流堵塞主河河床,形成明显壅水,但没有完全断流;不堵型泥石流也会侵占主河河床,但主河流速没有明显变化。
与一般泥石流相比,堵河型泥石流的危害更大,其原因有:堵河型泥石流的规模常较大,冲击与淤塞严重[3];主河被堵断引起主河雍塞,上游水位升高,淹没成灾[4],淹没区还会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主河被堵断后形成的堰塞湖经一定时间后溃决,产生超常规的溃决洪水,冲毁下游沿河两岸的农田、交通设施、河岸建筑物等设施,并可能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堵河型泥石流在主河河谷形成卡口,抬升河流侵蚀基准,引起上游泥沙淤积,抬高河床,给上游工农业生产和环境带来危害。
如西藏培龙沟于1984年和1985年连续两年暴发大规模冰川泥石流,堵断帕隆藏布,形成长达6.5k m 的堰塞湖,造成6人死亡、80多辆车被淹、经济损失上亿元的重大灾害。
再如2000年4月9日20时,西藏迫隆藏布流域支流易贡藏布支沟扎木弄巴发生特大雪崩-滑坡-泥石流,在堵断易贡藏布62d 后溃决,形成特大规模洪水和稀性泥石流,瞬时洪峰流量达124000m 3/s ,洪峰持续6h ,冲毁下游公路近30k m ,洪峰直泄雅鲁藏布江,造成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北部布拉马特拉河洪水泛滥,94人死亡,250万人无家可归,中断印度北部7个邦的铁路和公路联系,该次洪水及其次生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5]。
可见,堵河型泥石流的危害强度与危害范围都较非堵河型泥石流大得多。
研究这类泥石流可为泥石流灾害的评价、危险度区划、防治等提供参考,在减灾防灾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区,山高坡陡,为高山峡谷地形,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多发[6,7],其干支流在历史上亦多次被泥石流堵断,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山地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选取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充分利用前人这些宝贵的资料,加上自己实地考察所获数据完成。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堵河型泥石流的特征并分析与堵河有关的因素,选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堵河型泥石流沟4条、堵塞型泥石流沟及不堵河型泥石流沟各2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得到各泥石流*收稿日期:2007-01-1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青年种子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岷江上游生态极度退化区山地灾害综合防治试验示范”(K S C X 1-07-01-04)作者简介:张金山(1972-),男,甘肃古浪人,助研,硕士,研究方向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防治.E -m a i l :z j s z j @163.c o m沟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表1)。
这些泥石流沟分布于岷江干流和两大主要支流———黑水河和杂谷脑河,从平面上看分布较为均匀,对反映这一区域泥石流的特征有较好的代表性,其具体分布如图1。
表1 典型泥石流沟特征值泥石流沟名称重度(k N /m 3)暴发频率(%)流域面积(k m 2)沟长(k m )沟床比降(‰)龙潭堡沟19.6583.7350哈尔木沟21.66206.044.65332日底寨沟21.56104.834.11379佛堂坝沟19.6133.4610.3227茶园沟21.56219.48.94236芦花沟20.5850.921.8345龙洞沟14.21214.529.15237罗坝街沟19.6218.65.48370图1 典型泥石流沟分布图1 堵河型泥石流特征1.1 流域特征(1)流域面积与沟长 从总体上来说堵河型泥石流沟流域面积小、沟道短,这可能是因为较小的流域处于地貌发育的幼年或青年期,侵蚀较强,输出的固体物质较多。
但这种特征并不是很明显,如面积最大、沟长最长的佛堂坝沟为堵河型泥石流沟,而面积最小、沟长最小的则是堵塞型的芦花沟(表1)。
(2)地形 各类泥石流沟从地形来看都具有岸坡陡峻、沟床比降大的特征。
其中堵河型的日底寨沟沟床比降最大,其次为不堵型的罗坝街沟,比降最小的是堵河型的佛堂坝沟,基本表现出堵河型泥石流沟比降较大的特征。
(3)地质 三类泥石流发育区均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岩性松软的特点,均可为泥石流发育提供较为充足的固体松散物质,与泥石流堵河与否关系不甚密切。
(4)降水 上述泥石流沟所在的岷江上游为干旱河谷区,降水总量少,但因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特别是局地性暴雨,故暴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充足。
如果大的降水过程发生时沟内正好积累了足够的固体物质,就会激发泥石流。
但各沟暴发泥石流时的降水量及降水过程均没有详细记录,只是根据附近有雨量站的地方的数据进行推测,其对应性和具体数据的准确性都值得商榷,所以不能确定降水条件与泥石流堵河与否相关性如何。
1.2 泥石流特征(1)重度与粘度 从表1可以看出,堵河型泥石流的重度都较大,在19.6k N /m 3以上,不堵型泥石流重度相对较小,如龙洞沟只有14.21k N /m 3。
粘度由于资料欠缺,无法进行比较,但岷江上游多千枚岩等软弱岩石的岩性特点使之有重度大一般粘度都较大的规律,而粘性泥石流更容易造成堵河,尤其是哈尔木沟表现最为明显,其流速极慢,但最后堵河,与其高粘度关系很大。
(2)流量与规模 泥石流流量与冲出物方量对堵河与否影响很大,但在调查中难以取得准确的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因为发生泥石流时没有也很难对其进行实际测量,各沟的泥石流流量和规模都是事后调查、估算的结果。
查阅不同文献,这种估算有时相差很大。
如对于汶川县茶园沟2003年发生的泥石流流量,刘希林计算的结果是999m 3/s [8],而王士革则估算为400m 3/s [9],前者是后者的2.5倍。
为了获得具有可比性的数据,本文采用配方法计算,得到P =1%、2%、5%时的泥石流流量(表2)。
可以看出,佛堂坝沟流量最大,其次为茶园沟,最小的是芦花沟,表现出与流域面积较强的相关性,但不能得到其跟堵河与否的关系。
泥石流规模的计算主观判断比较重要,而且与泥石流流量和过程时长关系密切,为了使结论尽可能客观,避免83 2期张金山,等: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重复,不再计算泥石流规模。
表2 典型泥石流沟不同设计频率泥石流流量泥石流沟名不同设计频率泥石流流量(m3/s)P=1%P=2%P=5%龙潭堡沟31.0327.2922.42哈尔木沟128.84113.3394.14日底寨沟111.3497.8981.26佛堂坝沟638.08563.19463.57茶园沟441.00387.52316.05芦花沟29.7025.9621.22龙洞沟174.98152.87123.64罗坝街沟392.15345.35285.35(3)暴发频率 表1中所列各沟暴发频率为根据各泥石流的描述资料所做的判断,基本是客观的。
可以看出,堵河型泥石流沟除佛堂坝沟外暴发频率都较高,而不堵型的暴发频率较低,堵塞型的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跟堵河较为密切的关系。
另外,泥石流体中巨大的石块也对堵河产生一定影响,即与颗粒级配有一定的关系。
巨大的石块往往在泥石流的龙头部位,进入主河后对主河水流的作用强,更易堵河。
佛堂坝沟、茶园沟都验证了这一观点。
1.3 泥石流沟与主河关系(1)堆积区宽度 堵河型泥石流沟沟口都位于主河狭谷段,堆积区狭窄,容纳固体松散物质的能力有限。
而龙洞沟、罗坝街沟没有形成堵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位于主河宽谷段,堆积空间大,大量的泥石流固体物质在堆积扇上停留下来,进入主河的固体物质量很少。
(2)泥石流沟与主河夹角 据调查,泥石流入汇主河一般有三种形式,锐角入汇、直角入汇、钝角入汇,尤以前两种形式为多见。
三种情况下,泥石流与水流作用形式不同。
锐角入汇时,主河水流对入汇的泥石流发生推动作用,增加了泥石流顺河向的动能,使泥石流体被推向下游,其所形成的堆积体体积自然就较小,对水流的阻碍作用小。
其余两种情况则恰恰相反,泥石流出沟口后顺河向流速分量为零,甚至为负值,无疑增加了泥石流物质在沟口的堆积时间,加强了阻水能力,所形成的堆积区也相对较大[10]。
以上分析的堵河型泥石流沟与主河的夹角都接近90°。
分析认为,夹角接近直角、甚至>90°是泥石流作用的结果,因泥石流堵河时规模一般较大,流速、流量也大,这时主河与泥石流沟之间物质的输移主体是如何使泥石流体顺利排出,而直角交汇又正是最短,一般而言也是最陡的通道,故以直角交汇是泥石流发育的的一种必然结果。
正交的泥石流对主河的顶冲强度比锐角大,当然以钝角交汇时更大,减小了主河的冲击力度,消耗了其能量,使泥石流体产生了更大数量的堆积,从而更易于堵断主河,这也是经过实验证明了的[1,7]。
所选取的8个典型泥石流沟均与主河以直交甚至钝角相交,无法分析入汇角跟泥石流堵河与否的关系。
(3)主河流量 由于各典型泥石流沟沟口都没有水文测量设施,特别是泥石流发生时的主河流量几乎无法得到。
这里采用距离泥石流沟最近的水文站洪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参考进行分析。
岷江上游所设水文站点如表3。
根据所处位置及支沟汇入情况,选择各泥石流沟所适用的水文站点,并根据1988年水文资料计算出各站点洪水期平均流量(表4)表3 岷江水位、水文测站一览表归属河名站名断面地点坐标位置东经北纬干流岷江松潘松潘县进安镇103°36′32°38′岷江镇江关松潘县镇江关乡103°44′32°18′岷江较场坝(二)茂汶县较场乡103°40′32°03′岷江渭门茂县渭门乡103°50′31°46′岷江姜射坝汶川县威州镇103°36′31°29′岷江紫坪铺(三)都江堰市白沙乡103°34′3l°02′支流小姓沟树珠坝松潘县小姓乡103°37′32°21′黑水河黑水(二)黑水县芦花镇103°00′32°04′黑水河沙坝茂县迥龙乡103°40′31°50′杂谷脑河杂谷脑理县农家乐乡103°10′31°26′杂谷脑河桑坪汶川县威州镇103°35′31°29′鱼子溪鱼子溪(二)汶川县映秀镇103°29′31°04′寿溪寿溪(五)汶川县漩口镇103°29′30°59′白沙河杨柳坪都江堰市白沙乡103°35′31°02′表4 各泥石流沟对应水文站及其流量数据站名适用沟名6~10月平均流量全年平均流量松潘龙潭堡40.725黑水(二)罗坝街沟、芦花沟84.5245渭门龙洞沟208.4120姜射坝佛堂坝沟322.8200杂谷脑哈尔木沟、日底寨沟103.857桑坪茶园沟192.7112分析表4中数据及其与对应泥石流沟的关系,没有得出主河洪水期平均流量大小跟堵河与否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