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25卷624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端岷山南麓。岷江上游指岷江流域都江堰以上区域(102°59′~104°14′E 31°26′~33°16′N),其范围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黑水和松潘五县的行政辖区基本重合,全流域面积约为224 189 km2,人口约38万(2000年),聚居了以羌族藏族等为主的大量少数民族,是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5,8-14]。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岷江上游1:25万地形数据、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1:25万地质图、1:10万地形图、1:100万土壤图、2003年阿坝州统计数据等。
在Arc/info9.0中将所有地理数据转换统一空间参考系统;所有统计数据按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GIS命令处理居民点与道路、河流、海拔的关系。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将相关属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民点总体情况
研究区共分布有1019个居民点,其中村庄844个、农林牧场71个、镇驻地14个、乡级政府79个、县政府5个,体现出典型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由于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这种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到居民点的分布,众多村庄散布在道路两旁、河流两侧,镶嵌在森林中和高山草原上。
2.2 居民点空间格局
居民点总密度为0.22个/km2,各个县分布并不均匀,黑水县、茂县和里县居民点密度相对较大,分别为0.057、0.052、0.047个/km2。汶川县居民点数量不是最多,但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比较高。黑水县地处研究区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人口总数不多,但是居住分散,居民点数量相对较多。同时也说明,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存在较为复杂关系,由于研究区人口相对比较稀少,众多地区属于无人区,居民点密度只具有相对意义。
2.3 居民点分布的离散特征
居民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衡量居民点分布形态,即是离散特征,如图1。分布间距在5 km以内的居民点有995个,平均距离1.82 km,间距在1.00 ~2.50 km的居民点占据了72.86 %,居民点沿着河流和道路呈树枝状分布,分布较为密集。
图 1 居民点间距离分布直方图
Fig. 1 the histogram of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2.4 居民点分布与河流关系
居民点的分布和河流有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大小等级是限制居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1.5km 以内是居民点分布的集中区域,97.55%的居民点分布在这个范围。主河道两岸的居民点离河岸的距离一般在500 ~1000 m,其他支流的居民点分布离河道更近,多数在50 ~200 m之间。其原因是河流的两岸一般都有较为平坦,适合人类的居住;而居民点离河岸距离远近主要在于雨季河水的涨落情况,主干河流水量大,雨季过水面积大,对两岸的居民点有较大的威胁,居民点分布也就较为远些。
2.5 居民点分布与道路关系
居民点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极为密切,62.02%的居民点距离道路50 m以内,11.09%的居民点距离道路50 ~100 m,研究区重要居民点(如县级、镇级政府所在地)均在距道路50 m以内。在多数情况下,人类选择便于出行的区域作为定居点,道路是影响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研究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只有河谷与道路两侧较为平坦的,另外,当地居民通向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公路,随
距离/km
1.00
120
2.00
80
3.00 5.00
20
0.00
40
4.00
60
100Mean=1.8197
Std.Dev.=0.80611
N=995
频
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