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岷江
岷江
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中国长江上游支流。
在四川省中部。
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为黄河的两倍多。
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河流简介
岷江(6张)
岷江,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1]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
古代,岷江是蜀地重要河流之一,都江堰就是治理岷江的水利工程,岷江贯
穿成都平原,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祸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产量很低。
都江堰修筑后,岷江成了巴蜀除嘉陵江和长江外第三条著名河流。
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经常误认为是长江正源。
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水系: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水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岷江第一条支流为松潘境内的小蛙沟,最后一条为宜宾境内的萃河,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青衣江则是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大江风景照片2(2张)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萃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
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
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
[2]
岷江源头
概述
岷江源头位于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
这里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
它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20条,总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
都江堰以上水源涵养区23037平方公里。
立碑保护
立碑保护
岷江是都江堰的主水源,也是川西“母亲河”。
要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永续利用,首先就要保护好岷江源头和水质。
时值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之际,四川省水利厅和都江堰管理局决定敬立“岷江源”碑。
这既是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美丽的川西高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该碑按简洁、自然与环境协调的原则结合藏族文化设计,总高3.6米,主碑为天然花岗石,基座以都江堰传统工程构件竹笼、杩槎相围。
主碑正面刻有由四川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手书的“岷江源”三个汉字碑名和英、藏两种文字碑名,右侧刻有“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纪念”印章。
主碑背面为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孙砚方撰写的“引水思源”碑文,示以珍惜、保护岷江水源,确保都江堰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
史籍记载
公元前的蜀国,一片汪洋,川西坝子上,水至则泽国一片,苍莽遍野;水退则一片沼泽之国,蛙鸣水泽,荒草丛生,水生荒草和芦苇荡中,鸟群飞翔,鱼虫潜游,水鸭子呱呱成群飞舞,古蜀国的人,于是自命自己的部族图腾为“鱼凫”。
《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在高高的草丛中,古蜀人在山上放养畜牧,正如《华阳国志》所载
大江风景照片(20张)
:“江、潜、绵、洛为池泽,汶山为畜牧。
”
安澜桥俗称索桥古名珠浦桥
到了春秋时期的蜀王杜宇,就把都城建在成都扇形冲积平原的中脊线、地势比成都、金堂、新津等都要高的郫邑(郫县一带),因为宝瓶口未开凿以前,岷江既可分洪减灾,岷、沱二流域又可沟通,交换物资,郫邑满足了建都的必要条件。
岷江以灌县为顶点,以若干条辐射状河流,以分泄洪水。
但由于泥沙冲淤,这些自然河道并不稳定,还是会有水患,于是丞相开明,决玉垒山(今金堂峡)以除水害(《华阳国志》),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
” 分泄大江洪水去沱江,大大地减轻郫邑以下成都平原地区的洪灾。
《蜀杌》载,前蜀主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
《岁华纪丽谱》载:宋代在南门万里桥一带有数十艘彩船嬉游其中,叫做“小游江”;在浣花溪一带游船更多,叫做“大游江”。
唐宣宗时(公元847-860年),刘侃在《重开金水河记》中说:“金河之漪洋然纩贯圜(匮),蜀人奔走聚观。
……由是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纩者拼,园者灌,濯锦之官、浣花之姝杂沓而至,欢声万喙,莫不鼓舞。
”金河和御河在1974年已填埋后改作人防工程。
[3]
地貌特征
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域盆地,无论是流域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记录,还是其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
而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最新获取的高精度SRTM-DEM数据,系统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游流域汇水盆地以及67个亚流域盆地的典型地貌参数,如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分支比等。
河流成因
通过对流域地貌参数以及纵向河道高程剖面等的统计分析,认为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东侧流域盆地主要表现为面积小、河流长度短、分支比低以及河流梯度大等特征。
由于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地层岩性的对称发育以及整个岷江流域盆地对气候因素具有同一的响应特征,所以亚流域盆地典型参数特征指示了岷江水系两侧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反映并印证了岷江断裂东西两侧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均衡抬升。
晚新生代以来,岷山构造带的快速隆起以及龙门山构造带内部差异活动是造成岷江水系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低,东西两侧亚流域差异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态危机
危机一:干裂河谷“蚕食”草甸
积雪已经融化的弓杠岭群山低洼处,存在着大片大片的高原裸露带,径直向雪山推进数里,几乎没有任何植被。
这些都是岷江干裂河谷正在形成的标志,虽然还不严重,但如果不加强保护,随着水土的流失,极易形成大片干裂河谷,这些河谷又会不断地蚕食高山草甸,
形成恶性循环,将对岷江生态造成破坏。
危机二:过度放牧加速草甸退化
在岷江发源地这片方圆约5公里的高山草甸范围内,到处都可看见放牧的牛羊,牛羊粪便随处可见。
如不加强控制,大量的牛羊必将吃光大片大片的草甸,形成裸露地,破坏岷江发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高山草甸。
危机三:不文明旅游污染岷江源
大量的生活垃圾,越野车在草甸上留下的深深印迹,被人遗弃的电池和塑料袋,表明不文明旅游方式正成为一种新污染源,而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4]
水利工程
灌县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西元前250年秦蜀郡守李冰在此修筑堤堰,引岷江水灌溉,工程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
旅游景点
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
都江堰
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5]
青城山景区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
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
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
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文化民俗
岷江上游居住着古老的羌族,他们保留着纯朴的习俗,善于营造高耸的石碉楼和晃悠悠的索桥。
江边的石崖上,历代船夫用篙杆留下的杵窝,见证着当年航运的艰辛。
从彭山到宜宾以南的岷江两岸有着数以万计的崖墓,体现了“居于石室,葬于石穴”的巴蜀古俗。
岷江“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除了李白这首汪洋倾泻的诗,杜甫也有《清
江》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高骈《锦江写望》诗:“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看来尽挂树梢头。
”写的都是成都的水,成都的河流。
在一些雕刻精美的汉代崖墓中,佛教风格的造像显示了佛教由西南传入的痕迹。
在唐代千佛岩下,至今(2009年)还可见到水域居民的“六月六踩莲花会”。
四乡的香客集聚一处,口唱莲花调,象征性地踩着“莲花”过“河”。
岷江穿过妩媚的青神峡,与青衣江,大渡河共汇于乐山凌云岩下。
岷江主流
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湖面宽只有大约1公里,但是长却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
海子周围青山环抱,湖岸翠草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迷人。
据当地人说,海子最深处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2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有350多万平方米。
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个美丽的湖泊竟然吞没过“近万条活生生的生命”。
在这个湖泊下,曾经有一个繁华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顷刻间被地震从地图上抹掉了……。
古城就是叠溪城,为历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长期为重兵把守。
据《茂州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
置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
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
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
成化间重修。
”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即是军事重镇亦是商留集散地。
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票云集颇为繁华。
繁衍生息。
海子出水口,十分狭窄,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似颗颗珍珠闪跃。
每当前往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黄龙寺的游客们路过这里,便不由自主地被这里的湖光山色吸引,停车游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