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一、正确理解STS教育的重要意义
1、STS教育的含义。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

STS教育是指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教授科学内容的活动,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科学、社会和技术的联系,并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

STS思想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即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

它的基本精神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并能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STS教育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2、从学生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在科学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而社会则要求我们以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科学和技术。

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这座桥梁进入社会,为社会生产、社会发展服务,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学生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并不是一般方面的学习科学,掌握知识,了解社会的问题,而是将其个人经验与科学、技术、社会彼此之间互交作用的有机结合,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STS教育的直接关系主要体现在能培养学生做决策的能力及技能;能增强学生对于科技应用的了解;能促使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地方结合。

二、利用新教材贯穿和渗透STS教育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从不同的侧面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

1.、教材正文
新教材内容蕴含大量有关STS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材开篇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学生发出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的惊叹!在《致同学们》中展示给学生的最新科技成果有试管婴儿、克隆羊多莉、转基因番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学习“生物圈”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身边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关注环境,应用生物科学技术解决农
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共建美好的家园;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谈到遗传育种和禁止近亲结婚,倡导健康地生活。

2、课外阅读
新教材开辟了“科学、技术、社会”专题栏目,如生物学Ⅱ号、“脱疆的野马”癌细胞、无土栽培、节水农业、绿色食品、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生物入侵、生物防治、抗生素今昔、植物的组织培养、探索地球外的生命等。

这些内容大都反映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从“生物圈Ⅱ号”的建立到失败,让学生深切地感到: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惟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她、爱护她、保护她!“从古老的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科学的发展导致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3、讨论和练习题
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还体现在讨论和练习题中:在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观察和思考中,让学生讨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并通过修改其中的两个字使它既符合科学又不失艺术性,意在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的结合;有关禁止近亲结婚的练习题中,让学生讨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是否合适,旨在引导学生认同优生优育的好处,倡导健康的生活。

三、联系实际让STS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
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

因此需要的背景资料涉及的领域很宽,对于初中生常常难度很大,因此要更地多结合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能接触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为好。

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

除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渗透STS教育外,还可以联系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适时渗透STS教育。

1、联系生产实际
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激发和维持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生物学知识与农业生产有密切联系,讲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后,我可以带学生参观较近蔬菜大棚。

通过介绍大棚蔬菜的水、肥、气管理和增产原理,使学生加强对光合作用的理解;让学生在惊叹由于温室的建立使得即使在滴水成冰、日照缩短的冬天,人们也能吃上新鲜蔬菜、观赏到姹紫嫣红的花卉的同时,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在学习《真菌》知识后,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平菇养殖场,食用菌厂,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到学校的生物园自己动手养殖平菇,明白了椴木栽培对森林资源
的破坏,以及代料栽培的优点。

通过讨论,学生充分理解了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增强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2、结合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很多经验和体验与生物科学有关,教师应及时引导。

讲完食物营养后,我发放了《初一学生营养状况调查表》,过调查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数量,让学生自己计算出食物总热量,估算出几种主要维生素、矿物质的数量来判断膳食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合理营养,不挑食、不偏食。

青春是人生路上最美好的年华,孩子们进入了青春期后,烦人的“青春痘”悄悄地爬上了额头,与性有关的困惑与烦恼向谁倾诉?学完《人的生殖》后,可以在班上开展了《青春颂》的主题活动,通过“成长不烦恼”的“实话实说”的方法让同学间相互帮助,跟师长密切交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着自己生理成长的节奏发展,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金色年华。

这不仅能使同学理解社会现象,还能认识到事务的本质,更深一层理解相关的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3、引入科技成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率先绘制完成,最终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利于生物的进化,是中国对全人类的贡献;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种植资源库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因为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学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成功和生态农药的问世,大大减轻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利用相关的科技成果渗透STS教育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优良品质。

4、关注社会热点
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问题很多,有些还是热点问题。

2003年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曾使中国乃至全世界谈“非”色变,学习传染病后,我引导学生分析SARS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理解党和政府为防治SARS进一步扩散所采取的措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地生活。

学习了生物的变异后,结合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贫轴弹,导致战后士兵及战区的百姓生活受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

学习生态平衡时,联系到近几年的北方沙尘暴、南方的洪水;水花和赤潮、生态入侵等问题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STS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时代的发展作贡献。

四、探索优化STS教育的教学方法
STS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相关和兼容的教育,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精神,在理科教学中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注重人的自我完善,体现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联系,现实与未来的沟通。

STS教育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断探索适合STS教育的教学方法。

1、变教学为“导学”
在课堂上列举一些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如同位素示踪技术、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等,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科普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使课堂成为民主、合作、开放和放飞灵感的空间。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采取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分析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和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2、从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进行双向分析。

任何一种高科技都是一把“双刃剑”,某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适当的应用,对人类未来投下的隐忧确实存在。

课本上的有关STS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科学技术可能带来得负面影响。

因此,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地论证负面影响。

基因技术可以治病救人、造福人类,也可以利用它发动恐怖袭击,进行种族清洗;基因可以改良作物,但也可以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还可以引发一系列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负面影响并不来自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看人类如何使用科学技术。

还可就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水污染、噪音污染、酸雨的形成问题进行讨论。

从温室效应的产生认识到工业革命的两重性。

从科技的发展,知道了人口剧增的原因,以及重而引起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福祸相倚的双刃剑,为了使科学更好的造福人类,必须对其加以合理的引导和制约。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将来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决策中,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相信人类既然能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也必然能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法律和道德规范,控制科学技术的应用,让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3、有效地理论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STS教育的第一要素就是科学理论(Science),没有理论基础也就谈不上STS教育,也可以说理论教育是第一要素。

要认清现象的本质,从更深的方面来探讨,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将理论与技术、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迁移,才可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这要求在教学中首先抓双基(基本理论和技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4、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做好知识的迁移和扩展。

社会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教材的改革不可能跟上时代的内容,但是教学中的理论却几乎都能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因而在教学的同时就应贯彻STS教育,将理论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的进行,反过来实践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从高考中最后的信息题、实验题等都明显地体现出来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要求。

5、广泛宣传、高效地利用各种活动进行生物STS教育。

生物学与生活、生物学与健康、生物学与环境、生物学与气候、生物学与农业等都是我们应该宣传和学习的课题。

因而可以开展以讲座、讨论、主题班会、黑板报、社会调查等多方面的形式进行生物STS教育活动,这样可以无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6、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料和网络。

在新教材中,每一单元后面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练习与实践”等内容实际上涉及的就是STS教育,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现成的资料;同时,尽管在农村学校网络还不十分发达,但是同学们基本都接触了网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找到许许多多能与我们的生物教育联系起来的知识,这可以补充许多课堂的不足。

7、多学科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科的教育体现最明显地就是STS教育,且不仅仅是单学科的STS教育,而生物STS教育与化学、物理、数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地联系,因而在进行STS教育的同时必有也要结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这也正是STS教育的基本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