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11.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②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舫③。

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

②凭:请,劳烦。

③觞:酒杯。

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4.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请从两诗
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5.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南征》押韵工整,押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

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理由: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20.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

《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
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

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2)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2.(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

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B
解析:(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4.(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所以作者写了斜柳、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
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

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5.B
解析:(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

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

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

“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

"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

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6.(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

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身为男子,尚且有泪湿衣裳,知音难遇的想法。

作为一名深闺女子,不觉泪湿衣襟,知音难遇之感更甚。

因不被世俗了解,纵有凌云壮志,也难展抱负。

思及此,伤心落泪,真实反映了一个刚踏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内心的担心与忧虑。

⑵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运用了对比,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子的身、心对比,塑造了一个身不能为男子,心却不输男子的女侠形象。

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革命的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抗,显示她巾帼英雄的本色。

故答案为:⑴"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重点词语,结合相关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诗句一般来说要仔细审读诗句,注意观察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征等方面,联系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7.C
解析:(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

理解有误。

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先理解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

再确定赏析的角度。

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

2.写法,对比。

3.句式特点。

示例一:关键词。

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

示例二:对比的写法。

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三:句式特点。

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