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巧妙的用力 2 撬棍的学问》教案_1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授: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1、组装杠杆尺
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组装杠杆尺。(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同时出示杠杆尺,并结合课件作简单介绍,确定支点位置、动力点和阻力点方位。
2、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学生分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将结果记录在课本上)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三、课后作业: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找到杠杆平衡的原理。我首先让学生看书,了解实验方法;其次,根据书中提示进行操作,并思考看到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的出结论。在操作中,当学生看到杠杆尺左右等距离,钩码等数量时,杠杆保持平衡,他们很欣慰,但是当杠杆尺左右不等距离,钩码不等数量时,杠杆仍保持平衡,他们发出“咦----”的呼声,带着好奇,我让学生分析平衡的原因。
小组实验三次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4、师: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了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指名回答)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规律假设:
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为了“省力”,我们给“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取个简单形象的名字叫“阻力臂”,给“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取名叫“动力臂”,请大家按上述假设的规律再进行多次实验并做好记录,最后分析全部记录资料,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备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题
撬棍的学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4、能够应用杠杆平衡原理原理制作一个天平小模型。5、培养学生学来自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找出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研究杠杆平衡的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杠杆尺及支架 钩码 砝码 天平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
授课时间
3.8
授课教师
魏新平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第二课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一、提问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杠杆的原理,知道杠杆的三要素、省距离杠杆和省力杠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杠杆,想不想知道关于杠杆的更多学问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学生张梦圆:左边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为2,钩码为2,右边动力点到支点距离为4,钩码为1,说明一个钩码等于2。
学生宫敬仁:阻力点钩码越多,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越近,动力点钩码越少,动力点到支点距离越远。
师:学生们分析有点道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这些,还有一个秘密,看谁能发现他们保持平衡的真正关系?
学生沉默稍许,这时范晓薇同学举手了,我立刻让他站起来。他谨慎地说;我发现阻力点到支点距离2×钩码数2=动力点到支点距离4×钩码1。看到他说的这么详细,我非常高兴,我再找其他同学补充。于是得出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通过这个实验的成功,我觉得课程设计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既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要量身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1、组装杠杆尺
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组装杠杆尺。(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同时出示杠杆尺,并结合课件作简单介绍,确定支点位置、动力点和阻力点方位。
2、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学生分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将结果记录在课本上)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三、课后作业: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找到杠杆平衡的原理。我首先让学生看书,了解实验方法;其次,根据书中提示进行操作,并思考看到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的出结论。在操作中,当学生看到杠杆尺左右等距离,钩码等数量时,杠杆保持平衡,他们很欣慰,但是当杠杆尺左右不等距离,钩码不等数量时,杠杆仍保持平衡,他们发出“咦----”的呼声,带着好奇,我让学生分析平衡的原因。
小组实验三次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4、师: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了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指名回答)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规律假设:
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为了“省力”,我们给“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取个简单形象的名字叫“阻力臂”,给“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取名叫“动力臂”,请大家按上述假设的规律再进行多次实验并做好记录,最后分析全部记录资料,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年级
五年级
学科
备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题
撬棍的学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4、能够应用杠杆平衡原理原理制作一个天平小模型。5、培养学生学来自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找出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研究杠杆平衡的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杠杆尺及支架 钩码 砝码 天平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
授课时间
3.8
授课教师
魏新平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第二课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一、提问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杠杆的原理,知道杠杆的三要素、省距离杠杆和省力杠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杠杆,想不想知道关于杠杆的更多学问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学生张梦圆:左边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为2,钩码为2,右边动力点到支点距离为4,钩码为1,说明一个钩码等于2。
学生宫敬仁:阻力点钩码越多,阻力点到支点距离越近,动力点钩码越少,动力点到支点距离越远。
师:学生们分析有点道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这些,还有一个秘密,看谁能发现他们保持平衡的真正关系?
学生沉默稍许,这时范晓薇同学举手了,我立刻让他站起来。他谨慎地说;我发现阻力点到支点距离2×钩码数2=动力点到支点距离4×钩码1。看到他说的这么详细,我非常高兴,我再找其他同学补充。于是得出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通过这个实验的成功,我觉得课程设计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既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要量身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