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农村景观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与建筑
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农村景观设计策略
□林静静
摘要:2016年,江苏省提出要将沿江区域的8个省辖市及其所辖的相关县市打造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标在于提升江苏沿江地区的发展能级。

该文分析扬子江城市群区域的发展特质和当代农村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扬子江城市群农村区域的景观设计策略,意在形成全域范围内相对统一的江南理想化农村景观机制,挖掘具有独特性的地域农业景观文化,提升整个江苏乃至长三角农村景观文化的识别度。

关键词:扬子江城市群农村景观设计策略
扬子江城市群即长江
流域中江苏沿江八市的特
定称谓,其得名于隋唐时
期扬州江岸的扬子津,包
括南京、苏州、无锡、南通、
常州、扬州、泰州、镇江,是
长三江城市群的核心区
域,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内涵。

扬子江城市群处于长
三角区域,地理环境优越,
既有湖泊、河流、平原,又
有丘陵、湿地等多样化的
地貌,是一个风光优美的
区域,地理识别度髙。


外,扬子江城市群温带向
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兼具南北气候特色,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

因此,在设计该区域的农村景观时,设计师可以选择将其建设成多样性景观,也可以利用生产性农业景观扩大视觉影响效力,力求将其设计成长三角腹地新型乡村,通过传承与保护、植入与活化等手法,对该区域的农村景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将其建设成宜居、宜游、宜业的景观环境,打造出既具有当地特色,又能提升产业发展活力的绿色生态景观环境。

一、以形式美凸显生产性农业景观特色
扬子江城市群地形地貌相对丰富,其农村景观整体呈现出水陆交织的自然景象,陆地与水系不同的地貌肌理共同构成了景观的主体物像特征[1]o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河湖沿岸区、道路景观带、生产农业区等不同属性的景观,其设计方法各有差异。

总体而言,在优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从基本的地形地貌入手,凸显地域乡土特色,遵循形式美法则,即变化统一、对比和谐、比例尺度、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原则。

在扬子江城市群生产性农业景观中,水稻是最为重要的视觉图像之一。

种植水稻需要掌握耙地、蓄水灌溉、修成畦埂、插秧、收割等一系列的稻作技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稻作农业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江南农村图景之一。

早在古代农书中,《耕织图》《王祯农书》《陈勇农书》等就用清晰的图像或文字呈现农耕社会的水稻图景,稻作农业的优势和技能是江南农业的象征叫
图1
扬子江城市群流域广袤的
稻作农业景观有四时之
景,堪称江南的“大地艺
术”在规划设计中,设计
师以稻作景观为基础大田
片植水稻,充分利用地形
或不同品种的水稻开展图
形创意设计,可以提升人
们对农业景观的关注度。

如,重庆梁平的双桂田园
景区的彩色水稻景观种植
有红色、黄色、绿色、青色
等颜色的水稻,打造了“中
国梦”“桂花花瓣”等大型
彩色水稻地景艺术。

扬子
江城市群亦可借鉴此类系统工程的理念,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单一的区域,优化和推广区域内生产性农业景观设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泰州兴化垛田景观是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髙田,与髙山梯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数量级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互不相连的垛田,构成了形式统一且极富变化的视觉景象。

兴化人在呈块状蔓延的垛状髙田上种植油菜花,春季油菜花开,垛田间非船不能行,形成了碧水、蓝天、金岛的美景(图1)。

兴化垛田原本成为为了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减少水患、抗灾减灾的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几百年间,垛田区域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地貌特征,成为研究扬子江城市群农村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3o
二'以意蕴美营造江南水域景观盛象
水域是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地景重要的组成部分,水面景观是江南美丽景观的主体之一。

扬子江城市群湖泊、河道众多,依长江形成水系发达的黄金水道,江、湖、河流是江南水景的主要资源。

农村水系景观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在原有水系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保护及美化。

扬子江城市群农村水景的景观形态主要可以分为滨湖水景、河流水景、池塘水景三大类型。

扬子江城市群有部分村落因湖而建,形成以建筑或农田围合水域的环状景观形态,适合建设功能多元完善、特色鲜明的趋于颐养身
85
心的静态水景设计。

这类滨湖景区需要修理杂树、清除杂草以营造水面景观。

青山绿水中的水,首先指清澈干净的水质,设计师利用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在水域生态循环中的相互影响,共同保持水质的清活,呈现出一派生机的景象。

其次,设计师根据水面的大小,增强滨湖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可以在其周围增设休闲设备和垂钓平台,丰富居民的生活。

河流是农村水域中最显著、最主要的景观形态之一,主要表现为带状水系,呈现为空间形态连续、蜿蜒有序的布局状态。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利用蜿蜒的自然河道资源开展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移步移景、内容丰富多样的水景设计,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秀丽风光。

此外,池塘类型的水域大部分为点状水系,通常富有浓厚的野生气息,周围环境不一。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明确池塘水景的功能、形状及大小,以保护空间为主。

其次,池塘水景要与村落整体空间风格保持统一,与建筑特色相呼应。

女P,南通的平园池村利用土地流转,恢复原藕池村藕池古水塘的旧有风貌,建成一个集种植、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型荷塘。

以荷等挺水植物为池塘的底色,利用天然材料如木、竹建造观景台、桥面,形成赏荷的不同视角。

夏日时,莲叶田田,荷影绰绰,荷塘周围为白墙、灰瓦,建筑错落有致,一朵朵荷花宛若彩绘于农舍之上,正如陆龟蒙《南塘曲》中描绘的江南水域风光“妾住东湖下,郎居南浦边。

间临烟水望,认得采菱船”
江南的水景含蓄雅致,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

倘若没有滨湖的大水面、河道或池塘,江南之美就失去了根基。

自陶渊明的耕隐境界产生以后,江南诗人陆龟蒙等人在江南创造了耕渔境界,大量的曲水流觞、溪流汩汩等江南诗歌意象正是基于江南山水田园之美在扬子江城市群农村景观的优化设计中,设计师基于传统江南田园之美,遵循当地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文脉,利用相关的植被构建视觉层次,塑造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水景,为周围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居住环境,从而打造了扬子江城市群农村水景的丰富视觉图像。

三、以丰富的功能提升农村公共空间景观的效用
扬子江城市群若以泰州市为例,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3116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投入,农村居住环境已获得较大改善。

客观而言,因功能负载的丰富差异度、区域文化经济的本质差异,农村与城市的居住景观环境并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但在今后村居环境设计的提升优化中,加大对村民公共空间的建设力度,不失为丰富村民生活渠道的窗口。

扬子江城市群农村居住空间主要受到一些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以片区划分生产队的组团结构模式。

每个生产队在建队之初就在居住与劳动生产间建设谷场和仓库,从而逐渐衍生为群体共同劳动与生活的公共空间。

谷场和仓库在白天是村民劳动的场所,晩上便成为老人、小孩的休憩空间,或成为村民的娱乐场所。

对于这样组团式的公共空间,设计师可以因地制宜地改造。

女P,增加体育文娱设施,为村民提供运动器材、运动场所、宣传栏,也可以升级打造小型的剧作场,使这些场所成为村居公共空间的中心,提升村居环境功能的丰富度。

除了以生产队的形式形成显著的组团公共空间的村居模86式,农村还存在较为松散的村居聚落结构模式对于这一类的松散式村居聚落,其公共空间受到环境的制约,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空间尺度有限等问题。

对于这一类型,当地相关部门可发挥居住规模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投资相对有限的基础设施,规划相对集中的公共空间。

女P,保证村居公共空间中商业区、小卖部、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等功能性公共空间的易识别性、便利性、交通便捷性等,为相对弱势的农村群体如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

农村景观设计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如浙江乌镇。

从观光小 镇、度假小镇到如今的文化小镇,乌镇已经成为江南古镇的代表。

乌镇的西栅延续历史文脉,当地匠人利用当地的材料和传统工艺手法,以修旧如旧的基本思路修缮历史建筑,保留原有西栅的景观节点,如桥梁、拱门等,同时增强区域内功能的复合性。

乌镇以江南水乡的建筑与景观特色,以当代全域设计理念提升地区的可识别度,最终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小镇。

乌镇的成功经验说明,特色村镇设计的细致化和流行化与文化产业的传播,视觉图像时代对丰富文化的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经营活动的变化是伴生而行的。

乌镇的文化优势与景观特色在国内并不是孤立的样本,事实上,扬子江城市群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小镇与村庄,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拓展思维、整合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看,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最终的观察点在短板上,从而让城市的发展惠及所有民众。

景观设计的落脚点最终还是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友善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成长,是人与宇宙的共生。

结语
扬子江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水乡风情。

在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宜用系统工程的理念,遵循形式美法则,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生产性农业景观设计的优化和推广;遵循各地区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文脉,利用相关的植被形成视觉层次,从而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农村水景的丰富视觉图像;以公共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整合,拓展农村居民生活的精神空间;使扬子江城市群农业景观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江南农耕文明视觉图景的重要代表,使扬子江城市群的农村居民共同享有发展的福利,提升整个江苏乃至长三角农村景观文化的识别度。

注:该文系南通大学人才引进项目"当代审美语境中扬子江城市群区域传统村居空间景观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摇旗,王海英.江苏特色性农业生产性景观美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研究1]美术教育研究,2016(9):86,88.
[1][1](英)白馥兰.技术、性别、历史一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吴秀杰,白岚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88—96.
[3]卢勇,王思明.兴化垛田的历史渊源与保护传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1-148.
[4]王建革.水文、稻作、景观与江南生态文明的历史经验[].思想战线,2017,43(1):161—164.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编辑王雨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