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HAV抗体,早期 为 IgM,维持 2 个月左右,恢复后期出现 IgG,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 有免疫力。 实验室检测通常为HAV- IgM、 IgG、 IgA 抗体 ,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还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HAVAg) 。
临床意义
血中HBsAg滴度变化机制:肝细胞内 HBsAg分布于周边呈弥散状者,血中的 HBsAg滴度较高;成包涵体状者HBsAg 滴度较低,但与病情变化尚无一致关系。 HBsAg滴度与传染强度:判断HBV传染 强度,主要依据HBV的复制指标,包括 HBsAg、HBVDNA、DNA-P活跃,以及 抗-HBc.IgM。不论HBsAg滴度高低, 凡HBsAg阳性的血液,都含有足以引起 传染的感染剂量。
HAV-IgA 型抗体是在感染 HAV 后肠道粘膜细 胞分泌的局部性抗体,可在感染早期和急性期 病人的粪便中查出。 HAVAg存在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潜伏期和发病 早期患者的胆汁和粪便中,具有确诊甲型病毒 性肝炎的价值。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极似甲 肝时,而HAVAg呈阴性,可能是病毒血症期已 过,病毒在血中消失,此时应检查抗体,以帮 助诊断。
传染性
抗甲型肝炎病毒
粪中 HAV
患病
抗甲型肝炎病毒IgG
ALT
0
1
2
3
4
2
3
4
5
6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病毒科 DNA 病毒,又称 Dane 颗粒。 HBV 衣壳直径 42 nm,分核心和外壳两部 分,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可急性 发病、持续带病毒感染、症状不明显和迁 延不预形成慢性肝炎等。 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以及乙肝病毒 携带者的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危害性 大于甲肝,少数可导致肝硬化、肝癌。
乙型肝炎的自然病史
1 、无症状感染早期 在健康对象中, HBV 感染 常常呈现亚临床过程,并导致免疫。这种感染 经常是由于粘膜接触低剂量病毒所引起。 2、急性肝炎 病毒在肝细胞和其它如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中复制。约1%的急性肝炎呈现爆发过 程。 3、慢性感染 大约10%的初期感染进展成慢性 感染。约有40%的慢性HBV感染病例不会产生 损害(健康HBsAg携带者);约有60 %慢性病 例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进一步演变 为肝癌。
HAV-IgM 型抗体 是感染 HAV 后的早期抗体, 感染后1周即可产生,并在疾病急性期持续6周V-IgM 的峰值相关,但持续时间短。 它可作为诊断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根据。 HAV-IgG型抗体的产生稍晚于IgM型,一般感 染 HAV3 周后能在血中检出, 2 ~ 5 个月后到达 高峰,以后有所降低但长期存在高滴度 IgG 对 诊断HAV感染有参考和辅助价值,低滴度为既 往感染指标。
临床意义—HBsAb
抗—HBs是保护性抗体 ,属于抗-HBV外 壳(HBsAg)的抗体,能阻止HBV穿过细 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能中和HBV的感染, 保护机体免受HBV再次感染。但血中抗— HBs滴度须1:64(RPHA),或P/N值 >10以上(RIA)时方具有保护作用。 抗—HBs强阳性者受HBsAg阳性血污染针 头刺伤后发生重症乙肝,或发生急性乙肝。 未显示保护作用的更多见于不同亚型 HBsAg的HBV感染。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部
胡晓琳
概述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广泛传播,严重危 害人民健康,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公共卫 生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治、控制其传播 已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脏病毒感染引起 的,以肝脏炎症损伤和坏死病变为主, 伴全身性反应,有急性、慢性、慢性迁 延性和慢性活动性等类型的传染性疾病。 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后,在肝细胞内复制 增殖,引起病毒性肝炎。
HBV为一种带包膜的DNA病毒。 病毒颗粒 包膜 大、中、主分子蛋白 核心 HBcAg、HBeAg、不 完全dsDNA分子、 HBV-DNA聚合酶、5’ 末端结合蛋白
HBV 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的是病毒基因 产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 HBeAg),以及机 体对这些产物产生的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 毒核心抗体( HBcAb)、乙肝病毒 e 抗体 (HBeAb),以确定HBV的感染状态。 临 床 常 将 这 5 种 血 清 标 志 物 称 为“ 两对 半 ” , 在 血 中 消 长 顺 序 通 常 为 HBsAg→HBeAg→HBcAb→HBeAb→HBs Ab。
目前已知的有甲、乙、丙、丁、戊、己、 庚七种肝炎病毒,最近我国发现第八种 -辛型肝炎病毒,日本又发现一种新的 输血后肝炎病毒- TTV。另外,一些如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黄热病毒、风疹 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列入肝 炎病毒范围之内。
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 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属于嗜肝 RNA 病 毒属,直径27~30nm,呈球形,无包膜, 有蛋白外壳。它存在于被感染人和动物 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粪 — 口传播是 HAV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染 性极强,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为70~80 %。
临床意义—HBsAg
临床已确诊乙肝病人中 HBsAg 检出率介 于 50 %~ 98 %。若乙肝患者 HBsAg 阳性 持续 2 个月以上者,约 1/3 病例可向慢性 转化。 HBsAg阳性者,可见于慢性HBsAg携带者、 急性乙肝潜伏期、慢迁期和慢活肝、肝 硬化者。
HBsAg滴度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临床上 表现肝功能正常,HBsAg滴度虽低,但肝 脏也有严重病变,如某些肝硬化及肝癌者。 反之,也见有 HBsAg 滴度相同,但可为 HBsAg携带者(ASC)或为慢活肝。提示 HBsAg滴度与肝脏病损程度并无恒定关系, 也不表示预后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