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件大会”正在上海举行,百度携手联通发布了“小度在家”。
除了一般智能音箱所具备的讲故事、定闹钟、查天气、问百科等功能,带有屏幕的“小度在家”可实现视频通话、语音拍照,成为新一代“智慧家庭控制中心”。
“小度在家”的背后,展现出可观发展前景的智能硬件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称,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和服务市场可达5411.9亿元。
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和服务市场可达万亿元规模。
千亿甚至万亿元级体量的智能硬件市场中,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小玩意”成为产业布局的热点。
去年10月,360发布具备“AI人脸识别功能”、可实现门前异动监控的智能门铃,发现门口有人停留时间超过15秒就会向主人手机推送警报信息。
走过概念发展期的国内对话式人工智能逐渐落地,带动了智能硬件市场的崛起。
人工智能技术场景落地让大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好处,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华网2019年4月25日《把AI装进“小玩意”人工智能硬件成布局热点》,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等多位院士的发
问引发业界共鸣,被称为“徐匡迪之问”。
“徐匡迪之问”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很难走向深入、也很难获得重大成果”。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现状如何?事实是,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开源代码和现有数学模型,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并不多。
依靠开源代码和算法是否足够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
“如果缺少核心算法,当碰到关键性问题时,还是会被人‘卡脖子’。
”有算法之“根”才能撑起产业“繁茂”。
所谓“树大根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越在底层深深扎下根基,越能够发展出强大的产业。
那么,借助开源代码,“半路出家”的AI产业为什么会难以为继?算法的进阶一定是来源于“原创者”,而不是“跟随者”。
孔德兴解释说,在获得同样数据的前提下,以开源代码运行,AI深度学习之后或许能输出结果,但由于训练框架固定、算法限制,当用户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时,将很难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而且难以修改、完善、优化算法。
呼吁国家政策、企业科技创新和数学家自身多方参与,才能让数学不再置身人工智能之外。
(摘编自张佳星《核心算法缺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卡脖子”窘境》,2019年4月3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在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阶段,我国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在部分领域技术还实现了“领跑”。
可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这都值得深入思考。
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探究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这是我国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继“脑的十年”阶段之后,21世纪初美国、欧盟等国又兴起了新一轮的脑计划浪潮,以求推动脑的原理解析与类脑智能研究。
我国也高度重视,积极规划,布局脑科学发展,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2.0”的战略方向。
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理解自然语言的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采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感知”智能上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人工智能“感知”主要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
强化学习被认为是未来自主人工智能主动学习的最重要训练模式。
(摘编自丁雅诵《下一代人工智能在哪里》,2019年3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据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和服务市场可达万亿元规模,在智能硬件市场中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小玩意”成为产业布局的热点。
B.“徐匡迪之问”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我国需要有自己的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这样当碰到关键性问题时,才不会被人“卡脖子”。
C.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使机器达到人类理解自然语言的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采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在“感知”智能上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D.人工智能的“感知”主要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
无监督学习被认为是未来自主人工智能主动学习的最重要训练模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带有屏幕的“小度在家”可实现视频通话、语音拍照;而360发布具备“AI人脸识别功能”可实现门前异动监控的智能门铃。
B.以开源代码运行,AI深度学习之后可以输出结果,当用户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时,还可以修改、完善、优化算法,从而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C.有算法之“根”才能撑起产业“繁茂”,所谓“树大根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越在底层深深扎下根基,越能够发展出强大的产业。
D.21世纪初美国、欧盟等国又兴起了新一轮的脑计划浪潮,以求推动脑的原理解析与类脑智能研究,我国也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2.0”的战略方向。
3.结合上述三个材料,概括促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措施。
【答案】1.D
2.B
3.(1)加快人工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场景落地;
(2)激励大批数学家投身人工智能的发展,力争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3)高度重视,积极规划,布局脑科学发展,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2.0”的战略方向。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
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项,“无监督学习被认为是未来自主人工智能主动学习的最重要训练模式”理解错误,原文指出“强化学习被认为是未来自主人工智能主动学习的最重要训练模式”选项把“强化学习”理解为“无监督学习”,偷换概念。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AI深度学习之后可以输出结果”错误,原文是“或许能输出结果”,选项忽略了“或许”这一限制词;“还可以修改、完善、优化算法”错,原文是“将很难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而且难以修改、完善、优化算法”。
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本题三则材料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分析,第一则材料,从人工智能硬件市场发展的角度,就我国目前部分科技企业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场景落地让大众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好处,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二则材料,从我国目前人工智能领域还缺乏底层框架和核心算法来看,需要激励大批数学家投身该领域,避免关键时候被人“卡脖子”。
第三则材料,从21世纪美国和欧洲都在积极谋划新一代脑科学研究这一事实出发,提出我们发展“人工智能2.0”的战略方向。
【点睛】
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
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瓦解
①一屋子碎瓷。
②主人开始指点,每一枚碎瓷的背后,都有可以言说的过程——一开始肯定不是属于他的,经过了某些曲折,或者来了运气,才进入他的囊中。
③从这些碎瓷片的形态,可以看出是某一件瓷器的边、底、腹,倘若专业一些可以由微见著
....,在眼前还原出是某一个瓷窑的产品,龙泉窑、耀如窑,还是建阳窑、湖田窑……也可以还原一个瓷器的完整状,像我喜爱的梅瓶、玉壶春瓶或者水盂、镜盒、压手杯……这就需要有一些专业的功夫了。
可以说有还原能力的人无多,除开专业知识外,他的想象力要极其丰富,可以从一片落叶想到它的正常色泽,再还原成一棵当风有声的大树,这是一件费力的事。
碎片上毫无图案、标志的,为人所轻视,而那些标志明显者则为藏家哄抢——开裂使一瓶之碎片分出了等级,这是完好时想不到的——碎片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所谓传奇,常常是细节引发的。
一个完好的瓷瓶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碎为数十片,它们在各自的行旅中的丰富遭遇,不是一个瓷瓶所能承载的。
④这些边角,更能让人不安地揣测其不幸碎身的缘由。
就像是漆黑的小道上,听到一串不知从何而来的呻吟,会让人一路花费心力去琢磨,以至于这一路走得挺吃力。
为它在暗处,是个局部。
那些不明之物,
模糊、朦胧,或者暧昧
..吧,会让人更提起精神。
到瓷器厂看成捆簇新的瓷器堆放着,那是一丁点悬疑都没有的。
⑤瓷器的洁净是让很多人喜爱的,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人的目光在光洁如绸的面上滑过,有时就收不住。
如果没有来自外面的撞击,一件瓷器在地底的泥泞中取出,无论埋藏多久,都是冰清玉洁的。
在这一点上它胜过了青铜器,青铜是以身上自然形成的锈迹说明身世的久长,而瓷器则还是一身的清朗。
它们都必须过火而后重生,最终却因瓷脆而铜坚,在漫长的行程中,出现了差别,一个是金刚不败之身,一个却是娇羞薄弱之体,它们对于外物的挤压,态度和结局全然不同了。
一件灵性之物,大抵都有自己的脾性,或突然迸裂,或突然落下,最终由完好而为片段。
经过火的铜器变得坚固无比,对于任何的硬物撞击可以毫发无损,而瓷器则十分脆弱,以碎片的方式瓦解了自己。
⑥和一件完好的瓷器所不同的是,完好者的线条之美是一目了然的。
你看那个元青花梅瓶,瓶口短小沿面平厚,夸大肩腹部的浑圆,又敛约下腹部的瘦长,站立起来时,端庄中含飘逸清高。
手指在上边抚过,柔和清明。
婉转的部分,有一些世俗的亲和成分。
碎片是挤压碰撞之后的结果,很像人生的历程,有一些
压力使人透不过气来,最终瓦解。
碎片都是峥嵘毕露
....,场面奇崛,和完整者比照,才见雨荷烟柳的江南,忽而铜爵春残战沙秋冷,已是塞上烽火了。
瓷器由全而碎,也算是命数不济。
只是碎片的尖锐茬口,凌厉的圭角,连同闪动的寒光,都在张放着兀傲之气,有所不甘。
人们必须戴上手套,避开它的锋刃,才能捏住它,捡拾清楚。
⑦现在,这个宅院里充满了兀傲之气,这是我进得门来时就察觉到了的,尽管瓷片们都站不起来,躺在绸布上边,也不会像搭上机关的暗器突然射将出来。
我还是有了一些戒备——这和参观一个旗袍馆全然不一样啊。
硬朗——这就是碎片对于世界的表情,风雨磨不钝它们,酷热锉不化它们。
如果说艺术品都是有灵性的,那么这些没有资格为大博物馆收藏的碎片,它的灵性就更加隐蔽了。
因为它完美过,也破碎过,因此含纳的信息更密集、更不可知。
⑧在得到允许后,我拈起一枚碎片细审,它是宋时笔筒的碎片,是一枚筒壁。
笔筒是我所需要的,用过的不少,摔过了几个,所以很快根据底部在眼前还原成好几个样式。
碎片图案简单,有两道交错的墨线,我猜想是垂下来的兰叶,垂到一半断了。
一杆毛笔搁在笔架上是没有什么气派的,一定要把它投入笔筒,它们的神气才出得来。
它们如剑戟朝天,或如芦苇花蓬松打开,刚柔兼具,是靠一个站立着的圆形笔筒把它们圈在一起才有这等效果。
一个笔筒破碎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它很像一个腿脚缺失的人,不再与站有缘,而是卧着,或者坐着,成了平面之姿。
对于卧姿和坐姿我没有什么好感,我乐意站着,站着临摹古帖,站着大笔纵横,即便写小楷也必如此。
我很早以前看过一枚修长的梅瓶,静静站立给它带来无比的雅气、雍容、高贵,只是站着,无声响,就已足够。
像这些躺下来的碎片,它看到了窗外挺立的银杏,会不会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能否有第二次站起来的机会?
⑨冰冷是碎片的特征,不管出自哪一口窑,窑火灭后温度骤降,成为毫无温度的物体。
在这个走向萧索的秋日,捏住碎片时,的确有一点点寒意从远处传来了。
一个瓷器馆总是很冷清的,配合着清寒的瓷。
即便从柜子里取出来,也没有几个人爱去碰它,真有点拒人无声的傲慢。
欣赏瓷器,当然也不会对欣赏者提什么要求,只是瓷的凝固、澄明、光洁,使氛围骤变,欣赏者自然也就轻了脚步,断了声响。
静着读、净着赏,这是我以为要恪守的两个原则。
如果一枚印花笔洗没有破碎,它那弯曲的弧度里,可以储存多少水,浸泡多少羊毫狼毫?一枚白龙纹梅瓶,可以在严冬来时,插入多少橙黄的蜡梅,香破几代人的鼻子?而一枚酱釉小品瓶,它鼓起的腹部,主人又有多少秘密隐藏其内?这些都需要静下来、净下来才能想、才有趣味。
不同质地的物件对于人的情绪导引多有差别,即使是瓷之碎片,还是使人安和下来,和它们共同
持守着整个展馆的阴柔、清肃。
瓷器是有一些清高气味的,尤其是碎片,更不可小觑,千百年锋刃不泯
..,是那时的风骨撑到了现在。
⑩不妨说,那些有幸至今完好的,支持了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而不幸成为碎片者,依然让人看到了瓷的本质的守护;正是由于残破,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
(取材自朱以撒散文《瓦解》)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由微见著:又作“见微知著”,看到小的局部,就能推断整体。
B.暧昧: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
C.峥嵘毕露:本意是山峰高耸,文中用来形容碎瓷尖利的特点。
D.不泯:“泯”读音mǐn。
不泯,没有丧失的意思。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足够的专业功夫,就能从碎瓷的形态还原出瓷器原本完整的形态。
B.作者将瓷器与青铜器比较,写瓷器遇压力而崩碎,是为体现其脆弱的性情。
C.文章挖掘、呈现碎瓷的特点,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这种独特品性特征的赞美。
D.作者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习惯站姿,是因为站着可以大笔纵横,方便施展。
3.结合③④两段内容,概括碎瓷能带给人的“悬疑”有哪些。
4.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
5.作者为什么将“静着读、净着赏”作为自己欣赏碎瓷要恪守的两个原则?
6.文章结尾处,作者说碎瓷在对“瓷的本质”的守护上表现得“尤为出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B
2.C
3.【答案示例】
碎瓷有限的信息诱惑观者揣测碎瓷属于瓷器的哪个部分,瓷器的出自哪个瓷窑,还原破碎前瓷器的完整形态,联想瓷器破碎的原因或过程。
4.【答案示例】
作者想象碎瓷具有人的心理和性格。
即使已经破碎只能躺下的碎片仍然期待再次站起来,因为只有站立的姿态才能体现瓷器内在的雅气和高贵,从而写出了碎瓷不甘的心态,体现出它硬朗兀傲的性情。
5.【答案示例】
欣赏者只有以宁静、纯净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瓷器本身的澄明、光洁;也才能慢慢生发出对碎瓷完整生命过程的联想,并在联想中体会无穷的趣味。
6.【答案示例】
瓷的本质的特征是干净光洁、决绝硬朗、冰冷清高(净、硬、冷),碎瓷依然保持着瓷的这些本质的特征;并且因为破碎,碎片尖利,进一步剔除了世俗亲和的成分,体现出更为冷硬、兀傲之气。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词语词义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语句内容来理解词义,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B项,“暧昧”的词义有三个义项:1. 昏暗,幽深;2. 模糊,不清晰;3. 态度不明朗或行为不可告人意为态度不明朗或行为不可告人。
文中的“暧昧”意思是“模糊,不清楚”。
B项解释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把握文中信息及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A项,“还原出瓷器原本完整的形态”说法错误,原文中未提到将碎瓷还原出原本完整的形态。
B项,“是为体现其脆弱”说法错误,作者将瓷器与青铜器比较,是为了突出瓷器的“冰清玉洁”。
D项,“站着可以大笔纵横,方便施展”说法错误,原文并未提到作者站着是为了方便大笔纵横、方便施展,而是借用了毛笔与梅瓶的例子来暗示“站着”更显得神气、高雅。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把握文段主要内容,结合有关“碎瓷能带给人的‘悬
疑’”的关键语句,进行简要分析概括即可。
在第③段中,从“从这些碎瓷片的形态,可以看出是某一件瓷器的……”和“碎片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可知,碎瓷有限的信息诱惑观者揣测碎瓷属于瓷器的哪个部分;从“还原出是某一个瓷窑的产品,龙泉窑、耀如窑,还是建阳窑、湖田窑……”可知,碎瓷让人很想了解瓷器出自于哪个瓷窑;从“也可以还原一个瓷器的完整状”可知,碎瓷让人好奇它破碎之前瓷器的完整形态。
在第④段中,“这些边角,更能让人不安地揣测其不幸碎身的缘由”反映了碎瓷让人联想到瓷器破碎的原因或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把握文章整体情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作者笔下的碎瓷“躺”在了地上,“看”到了银杏,并且“期待站起来”,这些都是人的思想和性格。
碎瓷不甘于“躺下”,它们希望有一天能够站起来,就像站起来的梅瓶那样,雅气、雍容、高贵。
这样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碎瓷不甘的心态,突出其硬朗兀傲。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定位题干所给的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即可。
在第⑨段中,从“只是瓷的凝固、澄明、光洁,使氛围骤变,欣赏者自然也就轻了脚步,断了声响”可知,作者认为只有在安静地欣赏瓷器时,才能真正理解瓷器本省的澄明、光洁。
除此之外,作者通过印花笔洗、白龙纹梅瓶、酱釉小品瓶的思考与想象,表明只有“静着读、净着赏”,才能慢慢生发出对碎瓷完整生命过程的联想,突出其趣味。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与“瓷的本质”相关的内容,作出简要概括,并分析碎瓷守护“瓷的本质”的地方。
从第⑤段的“瓷器的洁净是让很多人喜爱的”可得出瓷的干净光洁的特点,从第⑦段中“硬朗--这就是碎片对于世界的表情”可得出瓷的决绝硬朗的特点,从第⑨段“冰冷是碎片的特征”可得出瓷冰冷清高的特征,而碎瓷都保留着这些特征。
此外,碎瓷守护“瓷的本质”的另外一点在于——“婉转的部分,有一些世俗的亲和成分。
碎片是挤压碰撞之后的结果,很像人生的历程,有一些压力使人透不过气来,最终瓦解”。
碎瓷剔除了世俗亲和的成分,尖锐,破碎,更体现出一股冷硬、兀傲之气。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点睛】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臵;分析艺术手法).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
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3.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陋劣之中有至好
——谈审丑快感
童庆炳
在艺术中,形式不是消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它是一种征服力量。
因此,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
如果一篇文学作品,所写的是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不和谐的、丑陋的、卑劣的对象,那么单纯就内容而言,所引起的是不和谐感、厌恶感或愤怒感。
然而,这些内容偶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
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德国学者鲍姆嘉通在《美学》一书中说过:“丑的事物,单就它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丑的方式去想。
”的确,在艺术创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情不自禁地叫道:“丑得如此精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特别是他后期的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怀念他已失去的皇帝的生活。
词中所流露的是他对富丽奢华生活的留恋,仅就内容而言很难说是美的,但这种并不美的内容经他优秀的抒情技巧和形象化艺术语言的表现,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不能不引起共鸣,并激发起美感。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茱尔曾说:“带有韵律和节表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手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
(有删改)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力量的具体表现。
2.解释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意。
3.“骂凤姐(《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材料筒要分析产生这种阅读体验的原因。
【答案】1.生动优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读者对丑的内容产生和谐愉悦的审美反应;拙劣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对美的形式兴味索然。
2.艺术家用美的形式来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丑陋,升华了创作者和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感受,这是艺术特有的价值(魅力)。
3.王熙凤做了很多坏事,体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是富于魅力的艺术典型;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因而产生阅读期待。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力量的具体表现”,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到文中圈出与题干相关的文字,然后进行概括。
如第一段“然而,这些内容倘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
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由此可以得出第一段;如第二段“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由此可以得出第二点。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