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悌与仁的看法论语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语出《论语》中《学而》。
意思是对父母孝顺,和兄弟姐妹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仁”的原义是亲和,《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在儒家思想里,仁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核心,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准则,在以前被儒家尊为人的道德至高点,其他的孝,礼,义,悌,廉等等都是以仁为中心的。
那为什么孝悌会被称为仁之根本呢?
这句话前面几句话的译文是“孝顺父母,顺从尊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很少见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若子得出这个结论是经过推敲的。
他将孝悌与忠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在家能孝顺父母,顺从尊长的人,也能对上层统治者忠心耿耿,也愿意服从上层的统治,不以下犯上,胡作非为。
孝悌之人,必忠信。
忠信又是“君子”极其重要的特点,君子重义,也不会做以下犯上的破坏“礼仪”的事。
所以,孝悌是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的,能被称之为君子的人,肯定把孝悌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为人准则。
“仁者”必重孝悌,仁就是与他人友好相爱,家人作为一起生活的最亲密的人,是最应该以仁爱相处的,孝悌是一个仁者最早应该具备的品质,说“孝悌,仁之根本也”也就不难理解。
但在中国封建年代,百姓盛行“愚孝”,过度强调子女对长辈的顺从,子女只能为命是从,丝毫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思。
长辈的教训和建议当然是很值得参考的,但在旧时代,许许多多封建的枷锁由上一代传至下一代,标新立异.有违背祖宗习惯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愚孝是孝悌的极端发展,不加思考的顺从有时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长辈的顺从是孝悌的表现,是仁者的根本,但毫无批判精神,不敢反抗的人,难以在其他方面成为仁者。
长辈的错误有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下一代在错误的指引下可能就会偏离道义。
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仁也是孝悌的准则。
孝悌是建立在仁之上的,一味的顺从,在发现对方错误之后不指出却继续听从,就是不仁的行为。
在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在平等人格的条件下履行对父母的法律和道德义务,悌则是兄弟姐妹互相尊重,互相听取意见,友好相处。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仁”,但《论语》中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我们就要足够重视孝悌,要成为孝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