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

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赏析: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
沉落江心。

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

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

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素娥,嫦娥之别称。

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

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

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

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忆:怀念。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赏析: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
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
忆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

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

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注释
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还似:一作“还是”。

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

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

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赏析: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

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

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

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

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

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

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

“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

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

“上苑”,皇帝的园林。

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用在这里,极为贴切。

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

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

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

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

“花月”眷“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

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

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

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

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

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4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
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

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

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

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
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

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

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

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

《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

”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已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

”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实有的奇观。

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

自海门的潮水,十分壮观。

《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
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

”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

”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

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

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

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

“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

“春”在这里是形容词。

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

“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

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

“娃”,美女。

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

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

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

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

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
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5
忆江南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

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
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6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

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古诗简介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述说妻子之死让词人心灰意冷;下片写词人眼见耳闻一片凄凉景象,自叹福分浅薄。

全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衬了词人的心情,篇幅虽短,但都蕴含着词人和亡妻卢氏之间深厚的感情。

翻译/译文
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

只因生离死别,在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不能醒。

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

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注释
⑴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金奁集》入“南吕宫”。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⑵双林禅院:指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七公里处双林寺内之禅院。

双林寺内东轴线上有禅院、经房、僧舍等。

⑶孤檠(qíng):即孤灯。

⑷摇落:凋残,零落。

⑸清吹:清风,此指秋风。

⑹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