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CoMP系统中联合预处理方法研究
COMP 机房管理系统平台六大功能简介
![COMP 机房管理系统平台六大功能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cc8d1c7524de518964b7d32.png)
客户LOGO六大功能介绍SOFTWARE FUNCTION目录一、机房管理平台介绍 (3)二、机房管理平台性能特色 (5)1、教学上机管理平台 (5)2、智能计费管理平台 (7)3、财务设备管理平台 (8)4、网络监控管理平台 (8)5、信息显示管理平台 (9)6、网上查询统计平台 (11)三、机房管理平台特点 (11)四、机房管理平台子系统构成 (12)博思特机房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介绍一、机房管理平台介绍博思特机房信息化管理平台系列软件在科学的总结了众多院校机房实际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从机房基本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智能计费、资源管理、网络监控、工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充分实现了对人(管理员和学生)、财(帐务和上机收入)、物(机房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设备、管理档案)、资源(数字图书/网络资源)、工作(教学安排上课上机、工作量化)进行实时、方便、高效的管理。
整个平台采用C/S结构和B/S结构相结合,日常机房管理工作:上机教学申请、上机教学安排、上机管理、上机考勤、上机计费、设备管理、设备维护等一些数据处理工作由C/S结构的系统前台程序处理,系统通过网络和后台服务器交换数据,充分的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而整个系统平台信息的输出信息:个人上机信息、教学上机课时安排情况、机房教学考勤情况、机房使用效率数据、机房设备信息等可以通过网上查询统计平台来查看,B/S分布式结构,无须安装,突破地域空间,管理者通过浏览器(IEXPLORE)随时可以登录系统平台查看,极大的管理人员,提高机房管理效率。
整个平台以围绕机房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和事务为基点,在总结几百家高校实际应用需求的基础之上,按用户需求的功能搭建而成,涵盖了整个校园机房的管理事务。
主要由六大核心平台构成:教学上机管理平台、智能计费管理平台、财务设备管理平台、网络监控管理平台、信息显示管理平台、机房查询统计平台(B/S)。
该平台具有如下特点:✓ 六大强势功能管理平台,十大独创功能特色打造真正的机房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机房的管理工作效率;✓ 国内首创教学上机管理平台概念,源于300多家高校成功应用的结晶,7年的机房管理行业经验积累;✓ 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稳定、实用的细节管理功能,为您全面解决提升机房教学管理的效率;✓ 六大核心功能为您精心打造轻松管理、监控、评估机房教学上机的联机管理平台;✓突破传统“计费”概念,真正的构建管理、监控、计费、评估的机房信息化管理平台;✓稳定、实用、简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研发理念是管理平台的基石;二、机房管理平台性能特色1、教学上机管理平台以教学上机管理为基点,以教学课时量化管理为准则,动态的管理监控教学上机实习任务、实习安排、实习行为以及实习评估。
一种CoMP系统的频率复用方法及性能分析
![一种CoMP系统的频率复用方法及性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75cb7527284b73f2425060.png)
C 和 C 区域 ) 3 4 。
为 小 区 1和 小 区 2的交 界 ,C 为 小 区 l和 小 区 3的 交 界 ,C 为 小 区 2和 小 区 3 3 4
的交界。则小区 1中的边缘用户 k 收到的信 号可表 示为: 接
Y: ^ ∑日
i
+l ,
() 1
表 示小区 i 的预 编 码 矩 阵 ,
( )首 先 设 置 一 个 信 道 增 益 门限 T ( B) 1 1 d ,假 设用 户 k 收 到 来 自本 小 区 的 信道 增 益 Gl 丁 则 用 接 l 户 k为 小 区 中心 用 户 , 由 小区 1 独 提 供 服 务 。否 则 , 认 为 该用 户 为 边缘 用 户 。 单 ( )若 用 户 k为 边 缘 用 户 ,则 要 判 定 其 为 I型边 缘 用 户 还 是 I型 边 缘 用 户 。本 方 法 设 置 一 个 信 道 2 I 增 益 差 门 限 ( B)作 为 判 定 标 准 。计 算 用 户 k与其 相 邻 的 小 区 2和 小 区 3的信 道 增 益 G2和 G3。 d
的 5个 部 分 , 即
5
表 2 仿真 数据 表
参 数 名 称 小 区 半 径 参 数 值 l 0 m 00 3
F= U
iI =
( 4)
仿 真 小 区 数
数 据 子 载 波 数
系 统 带 宽 边 缘 用户 判 别 门 限
七
60 0
1 MHz 0 一1d 13 B
・
:
l丝 !
± 8
± 墨 崆苎
() 3
对 比式 ( )和 式 ( ) 2 3 ,可 以看 出用 户 k的 信 噪 比有 了 极 大 提 高 。但 用 户 k的 SN 的 提 升 是 以 占用 小 IR
耦合分布式仿真中任务调度的研究与实现
![耦合分布式仿真中任务调度的研究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7b282f6425c52cc58bd6be66.png)
中图分 类号 : T I  ̄ O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6 2 9 X( 2 0 1 3 ) 1 2 — 0 0 7 8 — 0 4
浅谈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协作通信
![浅谈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协作通信](https://img.taocdn.com/s3/m/bd6ae60dbed5b9f3f90f1c78.png)
浅谈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协作通信作者:张帆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为了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系统容量和QoS(服务质量),对小区的划分越来越小,基站的数量越来越多,使得运营商对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的投入越来越多,降低了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增加了运营风险。
为了合理地减小这些不利影响,而又不降低服务的质量(如高速、系统容量、覆盖范围等),协作通信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就协作通信CoMP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详细阐述了协作通信方式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协作通信;动态协作;QoS;基站中图分类号:E965 文章编码:协作通信概述协作通信技术利用网络中闲置的天线资源作为信源的中继(Relay)协助转发信息,通过不同天线传输相同的数据达到空间分集的目的,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是继MIMO(多输入多输出)多天线技术之后无线通信领域内又一前沿研究课题。
协作通信技术对通信节点的天线数目没有要求,而是通过搜集网络中的闲置天线,形成分布式虚拟天线阵列(Virtual MIMO)协作传输数据,因此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在网络能量归一化的情况下,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明显优于直接传输的系统性能。
协作通信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因为如此,它被 IEEE 802.16 等标准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
近年来,为了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容量、QoS(服务质量),蜂窝小区的覆盖半径不断减小。
越来越多的微微小区导致基站数量迅猛增加,整个通信系统的部署成本、维护成本也大大增加。
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协作通信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系统中。
CoMP的相关问题探讨对于上行CoMP 而言,用户终端(MS)所发送出去的上行信号可以有多个基站进行接收,而且用户终端无需明确的了解所发送出去的信号在基站处的实际接收与处理过程,只需要知道与上行信号有着密切联系的下行信令是怎么给提供出去的。
中科大分布式算法1
![中科大分布式算法1](https://img.taocdn.com/s3/m/48d18d3a55270722182ef707.png)
局部程序 执行局部计算——本地机器 发送和接收msg——邻居
形式地:一个系统或一个算法是由n个处理器p0, p1,…pn-1构成,每个处理器pi可以模型化为一个 具有状态集Qi的状态机(可能是无限的)
18
§2.1.1 系统
状态(进程的局部状态) 由pi的变量,pi的msgs构成。 pi的每个状态由2r个msg集构成:
射电望远镜讯号主要由噪声 (来自天体的发射源与接收者的电子干扰) 与像电视转播站、雷达和卫星等等的人工讯号所组成。现代的 Radio SETI 计划会分析这些数字信息。有更强大的运算能力就可以搜寻更 广泛的频率范围以及提高灵敏度。因此,Radio SETI 计划对运算能 力的需求是永无止尽的。
原来的 SETI 项目曾经使用望远镜旁专用的超级计算机来进行大量的 数据分析。1995年,David Gedye 提议射电 SETI 使用由全球联网 的大量计算机所组成的虚拟超级计算机来进行计算,并创建了 SETI@home 项目来实验这个想法。SETI@home 项目于1999年5月 开始运行。
§1.1 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软件实例简介
ElcomSoft Distributed Password Recovery 是一款俄罗斯安全公司出品的分布式密码 暴力破解工具
能够利用Nvidia显卡使WPA和WPA2无线 密钥破解速度提高100倍
还允许数千台计算机联网进行分布式并行 计算
Owicki S, Gries D. Verifying Properties of Parallel Programs: An Axiomatic 15 Approach. Communication ACM 19, 5(1976), 279-285;
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并行处理技术研究
![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并行处理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15f4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6.png)
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并行处理技术研究一、简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数据分析的需求,需要使用分布式系统来解决数据处理的问题。
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并行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将大数据集合拆分成多个小数据集合,每个小数据集合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上并行处理,最后将结果汇总为一个整体。
本文将围绕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并行处理技术进行研究。
二、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系统,这些计算机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分布式系统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性能。
分布式系统中最常见的两个特点是分布和并行。
在分布式系统中,任务可以分为多个子任务,分派到多个计算机上并行执行,从而实现高效的计算。
三、数据并行处理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中,所有计算机节点共同处理整个数据集,一旦其中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整个任务将被破坏,使得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并行处理技术可以将大数据集合拆分成多个小数据集合,每个小数据集合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上并行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减少了数据集合的处理时间。
数据并行处理可以使得代码更加简单,计算效率更高,而且可以很好的支持分布式系统。
四、数据并行处理的核心技术数据并行处理的核心在于分发任务和数据并行计算。
1.分发任务分发任务是指将整个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并将这些子任务分配到各个计算机节点上平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负载均衡。
如果一个节点的工作负载过高,它的处理速度会变慢,这将导致整个系统的速度降低。
分布式系统通过将任务分配给各个节点以平衡负载。
负载平衡通常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将任务动态地分配给不同的节点- 如何避免冗余的流量并通过网络传输问题来最小化开销2.数据并行计算数据并行计算是指将整个数据情况分成多个小的数据集合,并将这些数据集合分发到不同的节点上并行处理,最后将结果进行汇总。
协同多点传输技术综述
![协同多点传输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b519cdb80eb6294dd886c49.png)
协同多点传输技术综述摘要协同多点(CoMP)传输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LTE-A的核心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多个传输点之间的合作为终端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数据服务,对于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和小区边缘用户的服务质量的改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CoMP技术的实现背景,其次对该技术的主要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进行详尽描述,最后通过仿真结果给出CoMP技术的性能特性,并讨论CoMP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引言随着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提供高速、高质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服务成为当今移动通信领域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同时,由于无线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如何提高单位频谱的利用率无疑是解决高速无线数据传输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3GPP)提出的长期技术演进(LTE)版本8(Release 8)中,通过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多天线(MIMO)技术使的系统容量大幅提升,并且实现全网基于IP协议的分组交换技术[1-2]。
然而,虽然LTE系统在小区内使用OFDM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区内的同频干扰,但LTE 多采用同频组网,小区边缘用户很容易受到相邻小区的干扰,导致小区边缘用户性能较差[]。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际电联(ITU)对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3GPP在2008年3月正式开始了LTE-Advanced的研究项目阶段。
相对于LTE,LTE-A中引进了几项关键技术如载波聚合,增强型多天线,中继技术和协同多点(CoMP)传输技术。
其中,CoMP技术作为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服务质量,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技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CoMP技术又称为“网络MIMO技术”、“多小区MIMO技术”或“多小协作技术”[3]。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传输点之间的合作来避免相邻基站之间的干扰或将干扰转换为对用户有用信号,以合作的方式实现用户性能的改善。
2008年5月的3GPP RAN1-#53次会议上,CoMP作为一项新型技术被正式提出并讨论。
分布式指挥控制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分布式指挥控制系统协同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0d4c9b51e79b8968022678.png)
收稿日期: 2003212205 作者简介: 杨凡 (1976- ) , 男, 四川新津人, 博士研究生, 从事 C4 ISR 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 常国岑 (1945- ) , 男, 河南 南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协同上下文提供了协同策略接口所必需的两种手段Λ首先, 上下文从其它指挥控制智能体获取相关事 件并提供给协同策略Λ 其次, 指导协同策略处理这些事件Λ 协同策略将输入事件以队列形式存储, 在接受 到上下文的指令后对其进行处理Λ由于每一个计算单元都需要一定的事件来触发, 则上下文就能控制每一 个协同策略的计算量, 这一点对于时限要求高和计算资源少的战场态势来说非常重要Λ
第 11 期
分布式指挥控制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129
在这种动态调整组织结构的M A S 中, 决策过程之间的协同也必须灵活Λ智能体之间的交互机制应该 能适应多种组织结构, 然而如同没有任何一种组织结构能适应所有战场任务环境一样, 也没有任何一种交 互机制能适应所有组织结构Λ因此, 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加强智能体在协同决策时转变合作方式的能力Λ在 此, 决策特指方案的制定, 决策者为智能化 的 决 策 支 持 软 件, 或 者 称 为 指 挥 控 制 智 能 体 (C22A gen t, Comm and and Con t ro l A gen t) Λ2004源自年 11 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 100026788 (2004) 1120128206
第 11 期
分布式指挥控制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杨 凡, 常国岑, 段 , 花文健
【优】上行CoMP技术与标准化最全PPT资料
![【优】上行CoMP技术与标准化最全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644fcc4b35eefdc9d3339a.png)
联合处理与协作调度/波束赋形 不同之处
上行协C作oM调P度接和收波束赋形
联合处理 小区动态选择 联合传输
数从据可一靠定性的程度在单个小区 上能够提升系
在CoMP集中的所 在CoMP集中的所
有小区
有小区
统容量
数据传输
来自服务但小是区 上行在Co某M一P时刻单个 在CoMP集中的多
接收技术传小区输传和输
在CoCMoPM技P集术中要的求所无有线小网区络中由几个天线发射出的信号同时发送给一个中心基指带上接行收P机USCH的联合接收
在真实网络上,由于存在大量用户
指在地理上分隔的多个传输点共同协作,为一个或者多个用户共同协作,改善吞吐量,提高系统性能
协作小区对终端的数据进行解调和解码,计算数据比特的软信息
个小区同时传输
基站的同步性 信道状态信息
频域:0处.05理ppm追踪的频域采:样0.05ppm 精准的同步要求:
时域:3us 信号时域:3us
非常频 时域 域昂会额增外精准加的的接计CS收 算I要机机求
复杂度
联合处理与协作调度/波束不同之处赋形不同之处
上行CoMP的分类
主要考虑同一区域天线端口之间的协作或不同区域中天线端口的协作
协作 调度
仅在一个站点接收信号,调度判决可以在多 个小区之间进行协作,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
与多个接收的JP相比,其优势在于其所需的 协作链路大大降低,因为在协作时只需要调 度判决信息
仅在一个主站要与点考多接虑个收同接信一收号区的,域因J调P天为相度线在比判端协,决口作其可之时优协以间只势作在的需在调多协要于度个作调其小或度所区不判需之同决的间区信协进域息作行中链协天路作线大,端大从口降而的低进协行作有效的控制
DistributedSystemsPrinciplesandParadigms中文版书名分布
![DistributedSystemsPrinciplesandParadigms中文版书名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3a626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9.png)
Marcus,Sten : Blueprints for High Availablity
Birman, Reli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Byzantine Failure问题:
Pease,M., “Reaching Agreement in the Presence of Faults” J.ACM,1980
Lamport,L.: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 ” ACM T ng.syst. 1982
Shooman,M.L: Reliability of Computer Systems and Networks :Fault Tolerance, Analysis, and Design. 2002
Tanisch,P., “Atomic Commit in Concurrent Computing. ” IEEE Concurrency,2000
集中式体系结构:C/S
分布式体系结构:
点对点系统(peer-peer system):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例如Chord
随机图(random map)
混合体系结构:
协作分布式系统BitTorrent、Globule
自适应软件技术:
①要点分离
②计算映像
③基于组件的设计
Henning,M., “A New Approach to Object-Oriented Middleware”
第11章分布式文件系统
NFS (Network File System):远程访问模型
分布式CoMP系统中联合预处理方法研究
![分布式CoMP系统中联合预处理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a4de04581b6bd97f19ea59.png)
中圈分类号;T P 3 1 1
分布 式 C o MP系统 中联 合预 处理 方法研 究
杨 军 ,张正孝 ,蒋 占军
( 兰州交通大 学 a .研究生学院 ;b .电子 与信 息工 程学院 ,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在 分布 式多点协 同传输系统 中,为进一步提升小 区边缘 用户接收性能 和提 高频 谱利用率 ,提 出一种联合预处理方
Y ANG J u n , Z HANG - j u n
( a . S c h o o l o f Gr a d u a t e S t u d i e s ; b . S c h o o l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
改善系统误码率性能 ,提 高边 缘用户接收可靠性 。
关健词 :多点协 同传输 ;分布 式天 线系统 ;预编码 ;空时分组码 ;联合处理 ;误码率
Re s e a r c h 0 n J o i n t Pr e p r o c e s s i n g Me t h o d i n Di s t r i b u t e d C0 M P S y s t e ms
第3 9卷 第 1期
、 厂 o 1 . 3 9
・
计
算
机
工
程
2 0 1 3年 1月
J a n ua r y 201 3
N O. 1
Co mp u t e r En g i n e e r i n g
网络 与通 信 ・
文章编号: 1 0 o 0 —3 4 2 8 ( 2 0 l 3 ) o 1 —0 0 9 3 —0 4 文献标识码: A
协同多点传输技术综述
![协同多点传输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b519cdb80eb6294dd886c49.png)
协同多点传输技术综述摘要协同多点(CoMP)传输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LTE-A的核心技术之一。
该技术通过多个传输点之间的合作为终端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数据服务,对于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和小区边缘用户的服务质量的改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CoMP技术的实现背景,其次对该技术的主要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进行详尽描述,最后通过仿真结果给出CoMP技术的性能特性,并讨论CoMP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引言随着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提供高速、高质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服务成为当今移动通信领域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同时,由于无线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如何提高单位频谱的利用率无疑是解决高速无线数据传输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3GPP)提出的长期技术演进(LTE)版本8(Release 8)中,通过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多天线(MIMO)技术使的系统容量大幅提升,并且实现全网基于IP协议的分组交换技术[1-2]。
然而,虽然LTE系统在小区内使用OFDM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区内的同频干扰,但LTE 多采用同频组网,小区边缘用户很容易受到相邻小区的干扰,导致小区边缘用户性能较差[]。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际电联(ITU)对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3GPP在2008年3月正式开始了LTE-Advanced的研究项目阶段。
相对于LTE,LTE-A中引进了几项关键技术如载波聚合,增强型多天线,中继技术和协同多点(CoMP)传输技术。
其中,CoMP技术作为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服务质量,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技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CoMP技术又称为“网络MIMO技术”、“多小区MIMO技术”或“多小协作技术”[3]。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传输点之间的合作来避免相邻基站之间的干扰或将干扰转换为对用户有用信号,以合作的方式实现用户性能的改善。
2008年5月的3GPP RAN1-#53次会议上,CoMP作为一项新型技术被正式提出并讨论。
COMP简介
![COMP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6016ad87f1922791688e81e.png)
在邻居eNB中可以实现开环的macro-diversity
缺点:
开环传输只能在邻居eNB中实现
服务eNB需要控制邻居eNB进行macro-diversity,因此需要复杂的网络操作
情景4:共享调度和干扰信噪比
优点:
增加在服务小区内的用户的吞吐量,同时不会影响到邻居小区的用户。
3、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scenario-1 and scenario-3 inwhich multiple eNBs cantransmitsame data for a UE inthesame time-frequency resource, the UE should be capable to receive multiple PDCCH from different eNBs in order to perform soft combining.
比较5这种场景的优缺点
情景1:eNB之间共享信道信息和用户信息
情景2:只共享信道信息
情景3:只共享用户信息
情景4:共享调度和干扰信噪比
情景5:不共享任何信息
结论:随着开销的增加,所获得的表现和增益就越好。因此开销和增益之间的折中将会是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ICI会降低cell edge用户的表现和吞吐量,因此许多技术被应用到LTE系统中(例如FFR)在干扰受限制的环境下来降低ICI的影响。而CoMP是利用eNB之间的合作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它的实现要通过eNB共享一些信息,例如信道信息,用户信息等。这篇文章中提出了5种共享情景,比较它们的优点和开销来判断哪种方案最优。
CoMP技术可以在多个小区间共享信道信息、用户数据信息或二者兼而有之
高铁场景下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探讨
![高铁场景下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9923997783e0912a3162aab.png)
高铁场景下宽带无线信道模型的探讨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高铁宽带无线通信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高铁场景下信道特性的测量与建模是高铁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本文介绍了高铁无线通信发展现状、高铁环境下信道模型的发展现状及高铁无线信道测量和建模所面临的挑战。
高铁无线信道信道模型一、引言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预计,未来高铁需要为乘客提供流畅的视频通话、移动电视、移动互联网等高带宽的多媒体业务,而且由于高速铁路的乘客具有乘坐时间长,列车车厢需能满足乘客的宽带无线接入需求。
现有的高速铁路环境下的通信系统远远不能为高速铁路上旅客提供宽带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乘客频繁使用数据服务和互联网,在高铁上实现稳定、实时的高速率无线数据传输显得尤为迫切。
信道是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准确认知无线信道是设计通信系统的前提条件。
它为通信系统原型机设计和系统、链路级仿真提供真实参考,因此高铁无线信道随之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
[1]高铁场景下信道特性的测量与建模是高铁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2]二、高铁无线通信系统现状2.1高铁无线通信研究现状随着高铁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逐渐投入使用,为了实现基于2G、3G甚至4G移动通信网络的高铁语音和数据实时、稳定传输,各种以先进的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高铁无线通信解决方案陆续出现。
这些方案中有中国移动提出的高铁专网方案,其中包括了采用射频拉远的覆盖增强方案以及特殊的无线接入方式,还有在欧洲高铁中使用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除此之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如智能天线,超宽带,(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 多天线,极化分集,多普勒分集,以及协同多点接入CoMP(Cooperative Multi-Point)技术等,也正针对高铁的无线环境进行优化设计、性能测试和验证。
2.2高铁信道研究现状高铁信道的特征研究在现阶段仍主要是以满足系统覆盖为目的的点到点信道的大尺度参数测量和建模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并处理以得到数据信息。若采用最大比合并,相当 于数据在等效的标量信道内传输。此处等效的标量信 道 为 hi ,equ = H i ,equ [n] 范数。
F
,其中, i
F
表示矩 联合编码传输方案
其中, hm,l [n] 是载波 n 上第 m 根发送天线到第 l 根接 收天线的信道衰落系数。设 N i [n] 是 L ×1 的复高斯白 噪声矢量,均值为 0 ,方差为 σ n 2 。不失一般性,设 定 M = L 。发送矢量为 Si [n] = ( x1 , x2 ,⋯ , xM )T ,其中,
h1,1[n] h1,2 [n] ⋯ h1, L [n] h [n] h2,2 [ n] ⋯ h2, L [ n] H i [n] = 2,1 ⋮ ⋮ ⋮ hM ,1[n] hM ,2 [n] ⋯ hM , L [ n] M ×L
(4) 假定 MIMO 信道是平坦衰落的信道,即在一 个 STBC 分组周期内信道状态保持不变。则系统输入 输出关系表示为: R[n] = H i [n]Pi [n]Ci [n] + N i [n] (6) 由此可见,预编码后的数据经信道传输的过程, 可 等 效 为 Ci [n] 通 过 一 个 等 效 的 信 道 H i ,equ [n] =
第 39 卷 第 1 期 Vol.39 No.1 ·网络与通信· 网络与通信·
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1000—3428(2013)01—0093—04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A
2013 年 1 月 January 2013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TP311
户接收矢量为:
R[n] = H i [n]Si [n] + N i [n]
T
(2)
其中, R[n] = ( y1 , y2 ,⋯ , yL ) ; yl 为 MS 上第 l 根天线 接收到的信号。 2.2 联合编码模型 针对数据信号 Di [n] ,系统采用联合编码的方式
进行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 通过部分或全部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对信道 参数做出估计,协作的各 RAU 采用不同的预编码方 式 Fi [n] 对 数 据 矢 量 Di [n] 分 别 进 行 预 编 码 处 理 , 如 式 (3) 所示:
————————————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6204120002);兰州交通大学“青蓝”人才工程计划基金资 助项目(15200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 军(1973-),男,副教授、博士,主研方向: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张正孝,硕士研究生;蒋占军, 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2012-03-26 修回日期: 修回日期:2012-05-21 E-mail:tom.jun.yang@
xm 是第 m 根天线的发送符号; (∗)T 表示转置。则用
由前所述,空时编码的码字在 RAU 发射之前, 先要左乘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矩阵根据当前信道状态 信息按某种准则由天线端选择。CoMP 联合编码方案 的基本思想就是选择分布式 MIMO-OFDM 系统中相 关 RAU 形成协作集,MS 可以选择几个 RAU 为其服 务。这些选定的 RAU 构成该 MS 的激活集,只有在 激活集中的 RAU 才可以传输数据。中心基站根据协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满足高速率多 媒体数 据业 务而 带来 的无 线网络 资源 紧张 的问 题已 成 为 技 术 革 新 的 焦 点 。 作 为 LT E - A ( L o n g Ti m e Evolution-Advanced) 关键技术之一的 多点协 同传输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技术已成为研究和发 展的趋势,目前已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标准提案 [1] 。其 基本思想是通过多点协作,将 MIMO(Multiple-input
其中, U * 表示共轭。 (3) 经过空时编码处理的发送信号可表示为:
Si [n] = Pi [n]Ci [n]
(4)
(5)
0
2
2.1
CoMP 联合编码系统模型 联合编码系统模型
为波束矢量上的功率 p 2 [ n ] 0 分配矩阵, p1 ≥ 0 , p2 ≥ 0 , p1 + p2 = 1 。
1
概述
Multiple-output) 系统网络结构虚拟化,在多个小区间 不 同 程 度 地 共 享 信 道 状 态 信 息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和数据信息, 将相邻小区的干扰转变 为可利用信息,进行联合传输,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协 作系统的整体性能、改善小区边缘上下行链路的服务 质量。而作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另一种关键的多天 线 接 入 技 术 , 分 布 式 天 线 系 统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以其覆盖范围广、系统容量大和系统功
分布式 CoMP 系统中联合预处理方法研究
杨 军 a,张正孝 b,蒋占军 b
(兰州交通大学 a. 研究生学院;b.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 摘 要:在分布式多点协同传输系统中,为进一步提升小区边缘用户接收性能和提高频谱利用率,提出一种联合预处理方 法。该方法采用预编码和空时编码相结合的联合编码模型。在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各远端天线单元(RAU)根据信道状态好坏, 形成针对用户传输的协作集合。 协作集合中各 RAU 采用相应的预编码规则对同一用户数据进行预处理, 并通过空时分组码 的方式发送数据。协同的各 RAU 进行联合传输,用户端使用最大比合并的方式接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 改善系统误码率性能,提高边缘用户接收可靠性。 关键词: 关键词:多点协同传输;分布式天线系统;预编码;空时分组码;联合处理;误码率
94
计 算 机
工 程
2013 年 1 月 15 日
率效率高的特点被广泛认可 [2] 。因此,分布式无线通 信网络和 CoMP 技术的结合将更有利于实现未来移 动通信的发展目标。 当 前 CoMP 的 研 究 多 采 用 分 布 式 协 同 传 输 模 [3] 型 。协作的每个分布式传输节点 ( 接入点 ) 采用不同 预 编 码 矩 阵 处 理 多 个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数据信息 [4-5]。然而,高速率的 传输要求以及复杂的通信环境影响,使得预编码所需 的 CSI 很难被短时而精确地估计, 所以使用一种编码 方式的结构已不能满足通信的需求,联合编码引起广 泛 关 注 [6-7] 。 文 献 [8] 提 出 的 空 时 分 组 码 (Space Time Block Code, STBC) 通过空、 时二维正交分组编码使接 收机以较低检测复杂度获得较高的空间分集,可以有 效抵抗 多径 衰落 ,提 高系 统传输 可靠 性。 因此 ,将 STBC 引入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 STBC 提供 的空间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实现联合编码协同传输 成为一种可能。 目前,针对 STBC 结构传输下的预编码技术已有 大量研究,而针对 STBC 与预编码混合结构下的分布 式多点协同传输技术研究较少。本文提出一种预编码 与空时分组码相结合的联合编码策略,并将其应用到 多点协同传输系统中,以改善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 该方案将空时编码可获得最大分集增益、最大信道编 码增益和较高吞吐量的优点,与预编码高效编码性能 相结合,实现 CoMP 系统中用户性能的优化。
Research on Joint Preprocessing Method in Distributed CoMP Systems
YANG Juna, ZHANG Zheng-xiaob, JIANG Zhan-junb
(a.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b. School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A joint preprocessing method in distributed 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 systems is proposed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spectrum utilization and edge user’s receptivity, and it is adopted the style of joint-coding in which pre-coding and space time block code is combined to use. According to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some relevant Remote Antenna Units(RAUs) are chosen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 to form a cooperating set for transmission. Precoding rules are adopted correspondingly by each RAU in cooperating set, and the processed data is transmitted by using Space Time Block Code(STBC). A Maxima-ratio Combining(MRC) approach is adopted to calculate the received signals which are transmitted jointly by each coordinated RAU in this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not only the Bit Error Rate(BER), but also the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Key words】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 transmissio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 pre-coding; Space Time Block Code(STBC); joint processing; Bit Error Rate(BER) DOI: 10.3969/j.issn.1000-3428.2013.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