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8c2e593011ca300a7c390e9.png)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dca68902d276a200292efd.png)
艾灸有哪些禁忌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 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 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 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 灸。 6、各种皮肤病患者(不管是良性还是 恶性),脓疮,皮肤出血,尽量不碰 不灸
艾灸有哪些禁忌
禁灸病症: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 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 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 急性传染性疾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艾灸常用穴位
命门 取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功能:命门者,诸精神之舍也。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 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曲池 位置: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 中点。 取穴: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 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功能: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 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消炎止痛,治疗便秘, 腹泻。 内关 取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功能: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 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 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有关此穴的治 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艾灸疗法
part1 概述
part2 作用
part6 艾灸后反应
part3 操作流程
part5 禁忌
part4 注意事项
概述
灸法,又称“艾灸”,是以艾绒为主 要原料,点燃后置于体表对一定穴位 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经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PPT】刺法灸法学
![【PPT】刺法灸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b31a796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1.png)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5926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0.png)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 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 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 度。
及妇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
女、儿童、畏灸者。
26
二、非 艾 灸 类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 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 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 灸”或“自灸”。
痛、 、寒疝、肩凝、肘、 初起、瘰、阴性 、 未化 □
神疲乏力、自汗、器下垂、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精、尿、亡阳虚脱、下利脉 微; 久不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元气 ,防疾病
37
灸法适应范围
临床一般以虚症、寒症、阴证为主,适用 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38
第六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28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 穴位的方法。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 痰开窍。
火热类
黄蜡灸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 的方法。
桑枝灸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 法。
29
30
非艾灸类
非火热类
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 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
5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6
艾绒的制作
①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中医学:灸法
![中医学: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b4dcdcddccda38366baf51.png)
二、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火 芮。”
适应症:临床上治疗寒湿痹痛 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 痢疾等。
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 行气,艾叶为一种中药,有温经气, 逐寒湿的功效,故温热与药物相结 合,加强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癭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灸法温补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发生,并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常用于灸法的保健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膏 肓、脾俞、肾俞等。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 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 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 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 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 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临床用 于治疗风寒湿证、神 经麻木和广泛性皮肤 病等。
2、实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 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 再将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 神针)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 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 反覆施灸5~10次。
铺灸法(长蛇灸)
概念:是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又叫长蛇灸。
适应症: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上置 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谢锡亮灸法(第2版)
![谢锡亮灸法(第2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61dfbcd1f34693daef3ea0.png)
目录第一章 灸法概论第一节 针灸医学简史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概况第三节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第二章 灸法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灸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功用、主治第三节 施灸壮数及疗程第四节 灸的原料及制法第五节 施灸时的感传第六节 施灸应注意事项第三章 常用灸法及技巧第一节 直接灸法第二节 间接灸法第三节 温针灸法第四节 艾卷灸法第五节 其他灸法第四章 保健灸法第一节 保健灸法概述第二节 保健灸的实效第三节 保健灸的方法和主要穴位第五章 经络和穴位第一节 经络第二节 穴位第六章 常见病的治疗配穴法第七章 灸法医案第八章 名灸介绍第九章 灸法医话第十章 灸法的科学研究进展针灸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的贡献。
这门医学科学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作用的部位都是经络、穴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应用,一般习惯上把它们相提并论,总称针灸。
针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就被人们所掌握了,那时候用的是石针,所以叫“砭石”。
至于灸法的发明则更早,大约是在人类会利用火以后逐渐产生的。
总之,不论灸法、针法都比汤药要早得多。
远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针灸就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了。
在《黄帝内经·灵枢》上,就已经详细阐述了经络、穴位、针灸等理论基础。
此后历代都有所发展,针灸名家代有传人,战国时期的扁鹊,后汉三国的华佗,晋代的皇甫谧,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王惟一,明代的杨继洲,都是当时的名医,且擅长针灸技术。
他们有的留有许多生动的治验故事,传为医林佳话;有的留有大套的针灸著作,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这门学科发展到唐代已成为专科。
当时太医署里设有针博士、针师。
到公元1027年的宋仁宗时代,铸成铜人,做为考试和画经点穴之用,开世界模型教学之先声。
这种疗法具有易学易用、经济、安全效速、治病广泛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欢迎。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b53f9e964bcf84b8d57b7a.png)
3
4
5
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绒的制作
1艾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我国各地山野之中,因以湖 北蕲州出产的艾最好,又称蕲艾。古代,艾还有冰台、医草、灸草、 黄草之别名。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杆直立,高60厘米~120厘米,叶片表面灰 绿色,背面灰白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开花, 呈淡褐色。艾叶气味芳香,一般在农历4~5月间,叶盛花未开时 采收,采收时摘下艾叶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备用。
贮藏期间,要注意防潮湿霉烂,防止虫蛀。要放在干燥通 风处,密闭存放,天晴时要曝晒多次。
艾制品
艾炷
1
2
艾条
艾条--引言
不同的形态的艾炷 传统形式:圆锥形 现代生产:圆柱形
概念
是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的小体。 壮的概念。
2 艾炷--制作
• 要求:坚实均匀, 大小一致。
• 艾炷器制作的艾 炷更佳。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
灸之。
3 灸法宜被患者接受,便于自我治疗。
无痛苦,无畏惧感,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有利于常见病的家庭保健
治疗。
施灸材料
艾品
非艾品
一、艾及艾制品
艾、艾叶 与艾绒
艾
艾叶的性能
艾绒的储存
1
2
艾灸类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温 灸 器 灸
(一)艾炷灸
概念
分类
➢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 ➢根据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是否间隔
灸。
药物,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1 直接灸
灸 法
![灸 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58ccf11711cc7931b716d3.png)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0db98483d049649b665818.png)
二、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 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2、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 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肢、先阳经后阴经”。 先阳经后阴经”
四、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 艾灸结合应用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 针刺与 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 的一种方法,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五、温灸器灸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经闭、寒疝、腹痛等。 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 吐、胃痛、泄泻。 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2、非化脓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灸后不引起化脓。 灸后不引起化脓。 (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病人有温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7壮 。本法灼痛时间短, 本法灼痛时间短,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 约20秒钟左右。 20秒钟左右。 秒钟左右 (2)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症。 适用于气血虚弱、
艾灸的40种灸法组图
![艾灸的40种灸法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9b45f06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4.png)
艾灸的40种灸法组图
1、督灸:督脉膀胱经加强隔姜灸法
2、脐灸面碗灸法
3、膏灸工形灸
4、隔姜灸铺灸法
5、苇管器灸法
6、大椎隔葱灸
7、隔药灸之隔附子饼灸
8、背部大铺灸治疗
9、外关隔姜灸
10、颊车穴隔姜灸
11、腹部蒸灸
12、腹部十字灸
13、腹部圆形灸
14、关元气海隔姜灸
15、督脉一字通阳灸
16、骑竹马灸
17、百会隔饼灸
18、葫芦灸
19、麦粒灸
20、随身灸
21、温灸器灸
22、铺灸片区灸
23、普通隔姜灸
24、温针灸
25、隔核桃眼睛灸
26、雷火灸
27、热敏灸
28、热敏灸双点灸
29、热敏灸三点灸
30、隔盐灸
31、隔蒜灸
32、长蛇灸
33、雀啄灸
34、回旋灸
35、循经往返灸
36、普通温和灸
37、苏氏掌灸
38、七星灸
39、疤痕灸
40、魔灸罐灸
41、腹部带脉塑形灸
近期精彩课程如下,点击蓝色字体查看详情
一、5月5日济南骨旋移·单指定点复位法临床应用研修班
二、5月10日济南腹针疗法与宗筋落脏理论的结合运用
三、达摩一百零八手法暨中医正骨及治疗脏腑病症临床应用研修班
四、5月15日北京毫刃针筋膜快速无痛松解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五、董氏奇穴特色针灸疗法
六、5月13日广州小儿推拿手法临床应用精华班
七、5月15日北京毫刃针筋膜快速无痛松解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李吉尚骨旋移复位法速效治疗膝关节痛_腾讯视频
王军旗毫刃针治疗膝、踝关节疼痛及肩部疼痛_腾讯视频。
7.灸法
![7.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1d24b43ebcd126fff7050bc2.png)
3. 艾条 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 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可分为纯 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
纯艾条:艾绒26克,平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细 棉纸上,不在任何药物,将其卷成直径约1.5 厘米的圆柱形,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
(三)其他材料
第三节
一 灸感 二 灸量
灸感、灸量和补泻
三 灸法补泻
一 灸感
灸感是指在体表施用灸法刺激一定时间后,患者施灸部 位出现的皮肤或皮下组织温热或麻木、虫行等主观感觉, 或可向某一方向传导或扩散。灸感多为热感,偶有蚁行感 、灼痛感、抽掣样感及风吹样感;或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 、瞤动;或局部有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 等;或局部潮红汗出、全身汗出。 影响因素:1、火力要温和均衡持续 2、施灸要持续足够 的时间3、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
艾条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 灯火灸、黄蜡灸、药锭灸、药捻灸、药线灸、药笔灸
二 艾灸法操作 (一)艾炷灸:即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可分为直 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 点燃施灸的方法。
2.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炷与 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隔姜灸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 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 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 小而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 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 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 灸。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适用:风寒咳嗽、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痛经 等寒证。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be21b36294dd88d0d26bc3.png)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中医灸法与护理
![中医灸法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1b1ee7bceb19e8b9f6ba2b.png)
2.间接灸
• (3)隔盐灸:将干燥的食盐纳于脐中,至填平脐孔,或 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艾炷燃尽而患 者感局部微有灼痛时,再易炷施灸。一般每穴可灸3~7壮 。本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急性腹 痛、吐泻并作、虚寒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
2.间接灸
• (4)隔附子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厚约0.3~0.5cm 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酒调 和成直径约3cm、厚度约0.4~0.8cm的附子饼,将附子片 或附子饼置于施灸穴位上,再将大艾炷放置其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 润为度。此法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各种阳虚 证,如阳萎、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
一、艾条灸
• 艾条灸是指用纯净细软的艾绒或加入中药(称为药艾条) 卷成圆柱状的长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治疗方 法。
• (一)适应范围 •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
用。 • (二)禁忌证 • 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或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
部及腰骶部等,均不宜施灸。患者极度疲劳、空腹、过饱 、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
(三)操作前准备
• 1.用物准备 •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纱布、小毛巾等。 • 2.患者准备 •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体位,以体位平直便于施灸、患者舒适
自然且能持久为原则,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 3.环境准备 • 治疗室应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适
中,空气流通,必要时设排烟设施及屏风。
2.间接灸
• (2)隔蒜姜:将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 间以针刺数孔,或将大蒜捣烂成泥,将蒜片或蒜泥置于施 灸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蒜片或蒜泥中心点燃施灸。当艾 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一般每穴灸5~7壮,以灸处泛红为 度。本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等作用,临床多 用于治疗瘰疬、肺痨、腹中积块、肿疡初起及蛇蝎毒虫所 伤等病证。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36be6ad69dc5022aaea00ab.png)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b0820a79563c1ec5da710e.png)
一、概述1.灸法的概念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灸法的特点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
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
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
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二、艾、艾绒、艾炷、艾条1.艾的作用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
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
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见图)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2.艾绒的制备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灸法名词解释
![灸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2d72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a.png)
灸法名词解释灸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艾灸”或“艾绒灸”。
灸法是将艾绒点燃,将艾绒上的热能透过温灸作用传递给人体,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灸法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灸疗的论述。
灸法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在灸法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是艾绒,也称为艾叶。
艾绒自古被视为治疗疾病的良药,极具独特的草药功效。
艾绒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蒽醌类物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温中散寒、驱寒除湿、暖宫推波等作用。
灸法通常可分为直接艾灸和间接艾灸两种方式。
直接艾灸是将点燃的艾绒直接接触患处或相应的穴位进行温灸。
间接艾灸则是在艾绒上放置一层隔开物,如姜片、葱片等,在点燃的艾绒上进行温灸。
灸具有自然热能传导、药物成分通过气味经鼻腔作用、神经刺激等多种作用途径,达到治疗作用。
灸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用于脏腑疾病、五官疾病、妇科病、内科疾病等的治疗。
具体疾病如淋巴结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道疾病、呼吸道感染、妇科病等都可以通过灸法进行治疗。
灸法对于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孕产期保健等也具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灸法的操作简单、方便,但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体质情况进行准确的穴位选择。
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进行灸法的操作。
同时,灸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烟熏等问题,以确保使用灸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灸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多种作用机制。
它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保健养生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然而,在使用灸法时需要注意专业指导,合理进行操作,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ed5603b7360b4c2e3f6430.png)
(四)灸法机理
1.改善免疫 2.调节血脂 3.控制感染 4.抗癌作用
(一)传统灸法
艾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艾条灸
温和灸、雀啄灸、 太乙针、雷火针
温针灸
灸器灸
温灸盒灸、苇管器灸、 隔核桃皮壳眼镜灸、 艾条熏灸器灸
间接灸
隔物灸
(姜、蒜、盐、药饼)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蒜泥灸 线香灸 斑蝥灸
(三)明清论灸
• “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 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 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 艾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暖宫止血之功 。可以治疗虚寒腹痛,崩漏下血及皮肤湿疹疥癣 等病
•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若生艾,灸则伤人肌脉” ——《本草纲目》 • 艾叶以柔嫩而陈久者为好
3.发泡灸法(《针灸临床杂志》)
• 是一种用小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并要求灸处发泡的 灸法。 •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化脓灸,又有别于温和的隔物 灸和熏灸。传统的化脓灸有三个弱点,即施灸时 的剧痛、灸后长时间的化脓和灸疮愈后永久遗留 疤痕。针对化脓灸的弱点进行了改良,创制出发 泡灸,以皮肤损害较小的灸泡取代开放性的灸疮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易为患者接受。
5.麝香阳燧笔点灸法(《中医临床与保健》)
• 点灸为《千金方》所载艾灸法之一,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 。药锭灸则是以若干种药物配伍所制药锭代替艾炷的一种 灸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的特点。 • 麝香阳燧笔是周楣声主任医师综合了以上2种方法而研制 成的一种点灸药笔,疗效显著、方法简捷,尤能解除患者 惧针思想,故而备受欢迎。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肩周 炎、周围面神经麻痹、痛经五则病案可见,麝香阳燧笔点 灸法对痛症、过敏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炎症等均 有着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9fa062011ca300a6c390bd.png)
(二)其他灸法
2.天灸(crude herb moxibustion)又称 药物灸、发泡灸。 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 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 天灸。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 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
(二)其他灸法
3.电热灸。
电热灸法是以电为热源的一种灸法。 以仿灸治疗仪应用较为普遍。所谓仿真灸法
(1)悬起灸
①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 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 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 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 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 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 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 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 伤。
(1)悬起灸
②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 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③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 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 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实按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
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 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炳。”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 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 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 腹痛、泄泻、痢疾等。
一、灸法的作用
(二)行气通络
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
仪是根据传统的艾灸燃烧时所辐射的光谱, 运用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充分发挥了传统灸 法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炎止 痛的功能,并且无污染无损伤,便于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
隔蒜灸的另 一种形式叫铺灸, 又称长蛇灸。
(3) 隔盐灸
操作方法:
艾炷灸-间接 灸
① 病人仰卧屈膝,肚脐凹陷者,将盐填平脐孔。
② 隔以姜片,置艾炷于其上,点燃灸之。
③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
(2)非化脓灸
① 将施灸处涂少许凡士 林,安放中、小艾炷, 点燃灸之;
② 出现灼痛时用镊子夹 去艾炷或压灭,更换艾 炷再灸;
③ 连续灸3~7壮,以皮 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一般虚寒性病 症。
艾炷灸-直接 灸
2.间接灸法 (1)隔姜灸
① 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 厚0.2~0.5cm,直径约 2cm,中间用针穿数孔;
停滞:清代遭贬 医典流落
自宋朝中兴、针灸成为系统,金元明清间世乱纷 纷,多数经历朝名医编撰之典籍惨遭流落,针灸亦只 在民间流传。至此灸道文明进程遭受重大打击。《甲 乙经》被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但国 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唯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
重振
当前,灸法与针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 视,自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将其列为防病治病的重 要民间疗法后,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 了艾灸疗法,艾灸的独特养生功效,也越来越为人们 所关注。
常用灸法
温针灸 温灸器灸
非艾灸类
一、艾灸类
(一)艾炷灸 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 为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 灸 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为化脓灸 和非化脓灸两种。 2 .间接灸
将间隔物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点燃施灸 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 种灸法。
(1)化脓灸(瘢痕灸) 操作:
艾炷灸-直接 灸
① 选择体位——舒适、平正、宜于持久;
② 安放艾炷——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汁 液,增加刺激,放置中、小艾炷;
③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周 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纱 布蘸冷开水轻擦灸处,反复灸7~9壮。
④ 灸后处理——敷膏药,灸后护理。
适应病顽症固:性疾病(结核、脉管炎)
成型:唐代药王 定法成方
唐代,高道孙思邈博采群经,以甲乙之经络, 道家之阴阳潜修医理,并结合亲身经验于公元652 年形成《千金要方》其中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 全书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后世因其医德 高尚,功勋卓著而尊为药王,公元682年《千金翼 方》告成,其中卷26~28系针灸,他提出针、灸、 药三者并用,“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 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 知药,固是良医”。
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说文解字》:灸,灼也,
一、概念
从 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
“灸”,灼烧之意艾 燃。火,按而灼也。
以艾绒为主要灸材,烧灼或温熨体 表一定部位,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 病的一种方法。
二、灸法的作用特点
(一)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② 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 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 除灰烬;
③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 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艾炷灸-间接 灸
艾炷灸-间接 灸
(2) 隔蒜灸
① 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0.2~ 0.5cm , 中间用针穿数孔;
② 定穴,把蒜片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 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 艾绒的制作 艾绒的保藏
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
注意防潮、防霉、防蛀。
《孟子》有“七年 之病,求三年之艾” 之说。
(二)艾制品
艾炷: 为锥形艾团,根据临床需要分大、中、 小三种规格。(图) 。燃尽一个艾炷 称为一壮。
灸法
艾灸起源
初兴: 春秋战国 灸法盛行
《说文解字》:“灸,灼也”,“灸”字在现存文 献记载中,以《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 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记载: “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由此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已具初兴之态。同时 期《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 宜”的记载。
(5)隔胡椒饼灸
艾炷灸-间接 灸
操作方法:
① 适量白胡椒粉加面粉与水调成饼,厚0.5cm,
直径2cm ,中央凹陷。
② 放适量的药末(丁香、肉桂、麝香)填平凹
陷。
③ 置艾炷于上施灸,灸5~7壮,以温热舒适为
度。
作用:温中散寒、活血经。
艾条灸
(二)艾条灸 用艾条在穴位上灸灼的方法。
1、悬起灸 指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 cm的施 灸方法。施灸时间10~20min,以皮肤温热红晕 为度。 操作方式:① 温和灸 ② 雀啄灸 ③ 回旋灸 2、实按灸 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 一端后,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部 的灸法。 操作方式: ①太乙针 ②雷火针
艾卷:
即艾条(图) 。 无药艾条
有药艾条
普通药艾条 太乙针
雷火针
二、其它灸用材料
火热类
灯心草、黄蜡、桑枝、桃枝、
硫磺、药锭、药饼等。
非火热类
毛莨、斑蝥、旱连草、 大蒜、白芥子等。
第三节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灸 啄灸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
艾炷灸 间接灸:隔姜、蒜、盐、药 饼灸
悬 灸:温和、回旋、雀
艾灸类 艾条灸 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
(二)灸法的特点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2 .操作安全,容易掌握。 3 .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为止。)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4)隔附子(饼)灸
艾炷灸-间接 灸
操作方法:
① 附子研粉,以黄酒调成厚0.5cm,直径2cm的
药饼,中间穿数孔。
② 将附子饼置于穴位皮表与艾炷之间,点燃施
灸。
③ 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灸5~7壮,以皮
肤红晕为度。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