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合集下载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讲解学习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讲解学习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关于酒,关于月光,关于仗剑走天涯的李白,也许我们说得太多以致疲倦了。

余光中老先生在《寻李白》中对其人其诗的切割可谓尽得诗仙真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小小几个数字“七”、“三”、“一”、“半”,就将李白简约成一个由酒、月光和剑气笼罩的世界。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秘密宇宙,都有一套自己的话语,李白也不例外,他用来编织诗歌之布的经纬正是数字这条丝线。

本文试图从数字的装饰色彩和文化意义切入诗的神秘国度,以此凸现数字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被这块美丽面纱遮蔽的暗地。

一、数字的装饰之美(一) 简约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文学用文字说话,而诗歌则是用最节制的语言做减法。

诗歌的这一留白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七月》篇。

全诗凡八章八十八句,每一节均以数字领起,讲述农夫在一年中的农事劳作。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述罗敷的夫君“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

”数字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亦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李白数字的简约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①诗人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的风向标。

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

(二) 对比诗歌中的数字有时是单独出现,更多的时候则是成双成对存在,以此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

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万”言极多。

剑门关栈道固若金汤,易守不易攻的特性一目了然。

李白诗歌语言艺术中夸张修辞手法的应用

李白诗歌语言艺术中夸张修辞手法的应用

李白诗歌语言艺术中夸张修辞手法的应用作者:向立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4期摘要: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充满浪漫气息的诗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来表现、渲染诗歌,极具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就是来探析李白诗歌语言艺术中夸张修辞手法的应用。

关键词:李白;语言;艺术;夸张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豪迈,诗风畅达,文采斐然,是中国历史上酱油影响力的伟大诗人。

李白的诗歌语言豪迈奔放、意境奇妙,大胆的夸张与想象,自然飘逸,素有“诗仙”之称。

一、李白诗歌语言艺术中数字夸张的运用李白作为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其诗歌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称,浑然天成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放洒脱特质,其诗歌中语言的运用不注重技巧,但是却句句精品,诗歌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笔法变化多端,飘逸潇洒,简洁明朗的表现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诗歌中一个比较大的语言上的艺术特色就是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在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会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他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夸张手法的运用,将瀑布夸张的比喻为“三千尺”,更夸张为“银河落九天”,简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宏图伟愿,诗歌中的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显得浑然天成,有天马行空的不羁之势。

除此之外,《秋浦歌》中也表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夸张,作为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诗歌中主要宣扬的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积极的浪漫,一种毫无掩饰的洒脱,一种具有愤世嫉俗游侠思想的侠士,在诗歌的表现中他尤其的吸取了民间诗歌的夸张手法,再进行自己的创造性的利用,使得诗歌从题材到内涵都几近完美。

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就是一种夸张的表现,“白发”的长度达到了“三千”,作为一种夸张的形式,为下一句的忧愁的“长度”做铺垫,忧愁也像这“三千”长的白发一样,“三千”的长度是一种夸张,就如前面《望庐山瀑布》中的“三千尺”一样,在诗人心中,“三千”像是一种无限的长度,没有极限,这样的浪漫的夸张,让诗歌充满诗意,浑然天成,读者能够轻易的感受到诗歌中的氛围。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李白他的作品以浓厚的感情为基调,反映出他是个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阅读!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

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

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意义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

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

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

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

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

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

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

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

李白的诗歌特色

李白的诗歌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

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

如《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

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

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

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

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

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

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

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

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

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关于酒,关于月光,关于仗剑走天涯的李白,也许我们说得太多以致疲倦了。

余光中老先生在《寻李白》中对其人其诗的切割可谓尽得诗仙真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小小几个数字“七”、“三”、“一”、“半”,就将李白简约成一个由酒、月光和剑气笼罩的世界。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秘密宇宙,都有一套自己的话语,李白也不例外,他用来编织诗歌之布的经纬正是数字这条丝线。

本文试图从数字的装饰色彩和文化意义切入诗的神秘国度,以此凸现数字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被这块美丽面纱遮蔽的暗地。

  一、数字的装饰之美 (一) 简约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文学用文字说话,而诗歌则是用最节制的语言做减法。

诗歌的这一留白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七月》篇。

全诗凡八章八十八句,每一节均以数字领起,讲述农夫在一年中的农事劳作。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述罗敷的夫君“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

”数字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亦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李白数字的简约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①诗人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的风向标。

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

(二) 对比诗歌中的数字有时是单独出现,更多的时候则是成双成对存在,以此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

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万”言极多。

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夸张手法

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夸张手法

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夸张手法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夸张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生动、瑰丽的想象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下是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具体表现:1.扩大夸张: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通过极度夸大白发之长度,形象地表达了内心深重的愁绪,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象且震撼人心。

《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将雪花比拟为巨大的席子,以此描绘出北方严寒中雪花壮阔而奇异的景象,烘托了诗境的辽远与悲壮。

2.缩小夸张:在《永王东巡歌》中的“楼船一举风波静,汉江翻为雁鹜池。

”这里将波涛汹涌的江面在行动果断的楼船一到后瞬间平静下来,仿佛变成了只有雁鹜栖息的小池塘,这种夸张手法突出了人物或事件的影响力。

又如《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中,“谁道此水广,犹如一匹练。

”把宽广的水面比作窄细的一匹白练,以小喻大,强化了对江水形态特征的描绘。

3.数字夸张:李白常使用数字进行夸张描写,如《朝发白帝》里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用“千里”路程在“一日”内完成,突出速度之快,以及诗人豪情壮志下的时间感扭曲。

4.情感与意象的夸张:李白擅长将个人情感放大至极致,例如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借大鹏鸟翱翔九天的形象来象征自己的凌云壮志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既体现了空间上的广阔无垠,也展现了心理上的高度自信与进取心。

李白的夸张手法既有直观的物象描述,也有内在的情感抒发,其目的是更加鲜明地表达个人情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以及创造更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艺术效果。

他的夸张艺术不仅赋予了诗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那股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精神风貌。

试析李白诗中的夸张修辞

试析李白诗中的夸张修辞

试析李白诗中的夸张修辞作者:黄冰洁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4期一、引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太白一生风流潇洒,豪放飘逸,创作起来更是信手拮来,气随性至,才华横溢。

作品往往着意奇特,构思巧妙,意境雄伟。

读来令人心潮激荡,叹为观止。

尤其是夸张修辞的运用,情极高亢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我们对《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和《律诗绝句·历代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中所收李白诗作共50首进行分析研究。

据分析,所收50首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有31首,共52句。

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A、夸张修辞的类型;B、夸张修辞分布的题材;C、夸张修辞中数词的使用情况;D、夸张同其它修辞手段的兼用。

二、夸张修辞的运用分析(一)夸张修辞的类型我们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将夸张大致分成三类:“夸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A夸大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秋)B缩小夸张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C超前夸张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现统计李白诗作中各类夸张的分布,列图表如下:由上图可见,夸大夸张在三类夸张手法中占有明显优势,而相对于夸大夸张而言,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共占据不到20%,尤其是超前夸张,在我们搜集到的例句中仅仅发现一例。

李白在诗中较多地运用了夸大夸张,我们认为首先这与夸大夸张修辞的特点有关,夸大夸张是使一种意象或感受伸展开来的修辞手法,而缩小夸张与之刚好相反。

不论在语义还是在语言的外在形式上,前者都更契合创作者的一种兴奋的、向上的、高亢的心理状态。

尤其李白作为一个豪放诗人,神游天地之间,其心理应多呈一种向外向上的膨胀状态,而夸大夸张修辞的语用效果恰同其心理相互契合,自然被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

(二)夸张修辞分布的题材我们在这里将含有夸张修辞的题材分为“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抒情诗”、“情爱诗”等。

李白诗歌的艺术手法

李白诗歌的艺术手法

李白:豪放奔放的诗人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李白的诗歌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豪放奔放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为主要特点,他擅长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表现其奔放豪情。

他的诗歌意象广阔,气势磅礴,常常运用丰富的词藻和夸张的形容词,使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2. 自然描写与山水意境:李白热爱大自然,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山水景色,表现自然之美。

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界的景色,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山水描写多姿多彩,独具一格,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唐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注重音韵的运用,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流畅优美,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他的诗歌节奏感强烈,行文流畅自然,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4. 借景抒怀与抒情表达:李白的诗歌往往通过描绘景物或者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通过借景抒怀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在世界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表达直接,给人以共鸣。

5. 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李白的诗作中常常融入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他关注社会时事和人生哲理。

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社会,对时代变迁和人生命运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艺术手法以豪放奔放、自然描写、音乐性与节奏感、借景抒怀与抒情表达、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等为特点。

他的诗作丰富多样,情感真挚,表现力强,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诗

李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诗

骚气满溢:李白的夸张修辞艺术导语: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浑厚豪放、奔放无拘的风格著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他运用了丰富的夸张修辞手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李白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夸张手法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为我们揭示了他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夸张的情感表达李白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夸张来强调他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

他可以将已经很浓烈的感受通过夸张手法炒作到极致,以表达出他对生活、对社会、对命运的强烈感受。

他用“满纸荒唐言”来形容内心的激动,用“一把辛酸泪”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使作品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

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夸张的意境描绘李白在描绘意境时也善于运用夸张手法。

他通过夸大场景、放大形象等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感。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中,李白以三个身影出现的形象,创造了一种虚幻的境界,使读者感觉到自己也置身于其中,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

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夸张的景物描写李白善于利用夸张来形容自然景物,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适度夸张,他把自然景物的壮美、广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他用“白日依山尽”来形容夕阳的辉煌倒影,用“黄河入海流”来描绘河流奔腾的场面,给读者带来无穷的遐想。

四、“九天阊阖开宫殿,万象更新为神仙”:夸张的想象力展示李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许多奇幻的场景和形象。

他常常在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来勾勒出仙境、神话等超越现实的存在。

例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象更新为神仙”这句诗中,他将人们想象到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仙境,给人无尽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结语:李白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夸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畅游于诗意世界的奇妙体验。

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丰富的情感世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真切反思。

解读李白诗歌中的数字夸张艺术

解读李白诗歌中的数字夸张艺术

决定 了他 为 人处 事 的原 则 , 使其 浪漫 主 义诗 风成 为 必 “ 直下 ” 既写 出岩壁 的陡 峭 , 又 写 出水 流 之 急 。“ 三 千 然, 任何 事 物 到 了李 白笔 下 , 通过想象 、 比喻 、 夸 张 等 尺” 极力 夸 张 , 将庐 山山势险峻、 高大雄伟 、 瀑 布 水 流 手法 , 似 乎都 可 以任 意扩 大 , 收 缩 自如 , 幻化万千 , 其 飞驰 、 一 泻 千 里 的壮 观 场 面 极 为直 观 地 展 现 给 读 者 。 意境 的超 凡 脱 俗 、 笔 调 的夸 张 是 李 白的 大 胆创 新 , 更 “ 疑是银 河 落 九 天 ” 中的“ 疑” 字, 更 增 添 了瀑 布 的神
丈、 里等。例如 , 在《 望庐 山 式, 他将 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诗歌 , 把诗歌创作推 向 在选用的量词上常用尺 、 无 与伦 比的顶 峰 。李 白的诗 歌 飘 逸 隽永 , 他 非 常 自如 瀑 布》 一诗 中, 李 白写道 : “日照香 炉生 紫烟 , 遥 看 瀑 布 疑是银 河 落 九天 。 ” 川诗 句 地运 用 了浪 漫 主义 的各 种表 现 手 法 , 表 达 了他 那 种 仗 挂 前川 。飞流直 下 三千 尺 ,
代 文学 浪 漫 主 义 的代 表 , 他 的 诗 歌 色 彩瑰 丽 , 热 情 澎 怀 。而 诗 人在 描 绘 自然 风 光 时 采 用 数 字 夸 张 的艺 术
湃, 气势 磅 礴 , 历 来 被 世 人 称 道 。他 的文 学 地 位 无 不 手 法 , 使 其 山水 诗 显 得 出 神 入化 , 开 拓 了我 国 山水 诗
与 大唐 盛 世 的变 革 密 切 相 关 , 在 他 的笔 下 , 丰 富 的浪 雄 奇壮 阔 的大格 局 。李 白在 其 山水 诗 中使 用数 词 时 , 漫 主义 的 手 法 , 完 全 打 破 了 诗 歌 创 作 的 一 切 固 有 格 动 辄就 是成 百 、 上千 、 上万 , 而用 个 位数 的 时 候 很 少 ,

试析李白诗中的夸张修辞

试析李白诗中的夸张修辞

试析李白诗中的夸张修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太白一生风流潇洒,豪放飘逸,创作起来更是信手拮来,气随性至,才华横溢。

作品往往着意奇特,构思巧妙,意境雄伟。

读来令人心潮激荡,叹为观止。

尤其是夸张修辞的运用,情极高亢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我们对《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和《律诗绝句·历代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中所收李白诗作共50首进行分析研究。

据分析,所收50首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有31首,共52句。

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A、夸张修辞的类型;B、夸张修辞分布的题材;C、夸张修辞中数词的使用情况;D、夸张同其它修辞手段的兼用。

二、夸张修辞的运用分析(一)夸张修辞的类型我们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将夸张大致分成三类:“夸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A夸大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秋)B缩小夸张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C超前夸张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现统计李白诗作中各类夸张的分布,列图表如下:由上图可见,夸大夸张在三类夸张手法中占有明显优势,而相对于夸大夸张而言,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共占据不到20%,尤其是超前夸张,在我们搜集到的例句中仅仅发现一例。

李白在诗中较多地运用了夸大夸张,我们认为首先这与夸大夸张修辞的特点有关,夸大夸张是使一种意象或感受伸展开来的修辞手法,而缩小夸张与之刚好相反。

不论在语义还是在语言的外在形式上,前者都更契合创作者的一种兴奋的、向上的、高亢的心理状态。

尤其李白作为一个豪放诗人,神游天地之间,其心理应多呈一种向外向上的膨胀状态,而夸大夸张修辞的语用效果恰同其心理相互契合,自然被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

(二)夸张修辞分布的题材我们在这里将含有夸张修辞的题材分为“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抒情诗”、“情爱诗”等。

这里的“情爱诗”指凡涉及爱情的诗,如《长干行》之类,而“抒情诗”指除“情爱诗”之外诗人表达某种观点,抒发感情的诗。

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诗人李白诗歌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

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

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

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02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唐朝诗人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象,蕴含着奇特的想象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代表作品《蜀道难》采用大胆的夸张写法,看似描写蜀道的险峻,但其中不乏李白个人的情感志趣。

诗中运用了神话式想象、写实类想象、数字式夸张、形象式夸张等多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赏析本诗之前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并了解诗人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悟。

[关 键 词] 《蜀道难》;李白;诗歌;想象艺术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施扶民李白被称为“诗仙”,在中国诗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蜀道难》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带来广阔无垠的幻想世界。

通过分析诗歌中大量的想象手法,可以实现与诗人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从而进一步领略浪漫主义诗歌的壮丽多彩,感受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府诗,全诗共有294字,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学习诗歌鉴赏的最佳作品。

该诗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借助蜀道的艰难险阻,寓意功业难成。

诗中既有对功名事业难成的感慨,又有为友人安危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自信乐观、飘逸豪放、洒脱自由的气概与精神。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想象启发(一)道家思想的启发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年代,许多诗人都受到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现实境遇和内心的实际情感。

李白也不例外,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较大,在其诗中能够清晰地发现道教思想的身影以及超然物外、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情怀,道教追求羽化登仙的思想与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相辅相成。

《蜀道难》中蕴含着许多道教神话故事,采用奇思妙想的夸张手法,描绘出极富幻想性的艺术场景。

[1]在鉴赏中可以感受到李白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以及摆脱尘世所累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李白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具有激励和引导性作用。

李白诗词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词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词的夸张艺术李白诗词的夸张艺术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他的诗歌运用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增强了诗歌感染力。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想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李白诗歌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真正能做到“笼天地于袖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达到出神入化。

丰富的想象给艺术构思插上了翅膀。

他惊人的想象力和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分不开的。

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常用方式有这样几种:一、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扩大夸张在李白诗歌中最为突出,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的首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似大河奔流。

从手法上讲,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样,都是以“三”、“九”等表示众多的虚数进行夸张。

“白发”长至“三千丈”,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要多十倍,此句虽悖于事理,却含有至情,是诗人借白发之长来表自己愁思之深,它如雷霆,如潮涌,一下子便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悬念。

这类夸张在李白诗歌里还有很多,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用“雪花大如席”的夸张突出燕地奇寒,风光奇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发白帝》),这两句描写轻舟在那万重山急流中飞驰的轻快迅速——轻舟在江上驶,猿猴在岸上啼,只觉得江水两岸的猿声仍在耳中不停地啼着,而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轻舟的飞快,从中可以体会到李白获赦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上云乐》)这些都是扩大夸张的典范。

李白诗中缩小夸张虽不及扩大夸张多,但为数也不少。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关于酒,关于月光,关于仗剑走天涯的李白,也许我们说得太多以致疲倦了。

余光中老先生在《寻李白》中对其人其诗的切割可谓尽得诗仙真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小小几个数字“七”、“三”、“一”、“半”,就将李白简约成一个由酒、月光和剑气笼罩的世界。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秘密宇宙,都有一套自己的话语,李白也不例外,他用来编织诗歌之布的经纬正是数字这条丝线。

本文试图从数字的装饰色彩和文化意义切入诗的神秘国度,以此凸现数字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被这块美丽面纱遮蔽的暗地。

一、数字的装饰之美(一) 简约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文学用文字说话,而诗歌则是用最节制的语言做减法。

诗歌的这一留白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之《七月》篇。

全诗凡八章八十八句,每一节均以数字领起,讲述农夫在一年中的农事劳作。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述罗敷的夫君“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郎中,四十专城居。

”数字的简约之风在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亦有记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李白数字的简约集中体现在《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①诗人将一位女子的童年嬉戏,妙龄青春,初婚时的甜蜜与别后的苦涩都浓缩在几组数字中,数字成为漫长时间的标识和空间变幻的风向标。

毫无疑问,叙事的简约与流畅背后则是大片丰富的空白,留待想象力丰富的读者去开垦。

(二) 对比诗歌中的数字有时是单独出现,更多的时候则是成双成对存在,以此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封闭自足,使诗歌形式更工整,更具韵律美。

首先是数量上的对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万”言极多。

剑门关栈道固若金汤,易守不易攻的特性一目了然。

李白诗中夸饰性数字的妙用

李白诗中夸饰性数字的妙用

李白诗中夸饰性数字的妙用数字在数学王国里是非常严肃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可是在文学园地中,数字就变得活跃起来,具有了一种“夸张”的本领,如果都一一落实,就有些偏颇了。

因为数字能表达夸张的意思,所以受到了文学家,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的青睐。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有成就的诗人当中,李白可以说是爱用数字夸张的一个。

一、数字“一”数字“一”在文学中常用来“言其少”,有时重复使用也能表示多。

例1、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妾薄命》)该句写陈阿娇作了皇后,宠极一时,后来因为嫉妒,失去了汉武帝的宠幸。

她为了“夺宠”,采用巫术而得罪,幽居在长门宫内,虽与皇帝相隔仅一步之远,但却是咫尺天涯。

“一”写出了路途之近。

例2、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子夜吴歌•冬歌》)该句写在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一位女子正在缝制征袍。

因天气严寒,女子做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而就这短短的一晚上的时间,时不我待,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如在目前。

“一”写出了时间之短。

例3、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山中与幽人对酌》)该句写在“山花”装点的幽美的山中,诗人和意气相投的“幽人”“对酌”。

此情此景,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又一杯”地开怀畅饮。

在这里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

读到这里,诗人痛饮狂歌兴高采烈的情景如在目前。

二、数字“三”及其倍数数字“三”及其倍数在文学中常用来“言其多”,常见的数字有“九”“三百”“三千”“三万六千”“四万八千”等。

例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该句写诗人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长到了“三千丈”,由此表达了深重的愁思。

该诗出乎常情而又入乎人心,诗人的长叹确实让人同情,无怪乎后人评说“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数字“三千”写出了愁思之深之重。

例5、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诗中的数字

李白诗中的数字

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巧妙地运用数字,这给他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他的诗《从军行·其二》中,“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以及《望庐山瀑布水二首》中的“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都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激烈和自然景观的壮丽。

在《南轩松》中,他写到“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用数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而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则通过具体的数字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富饶景象。

此外,数字在李白的诗歌中还具有装饰之美。

就像余光中老先生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个简单的数字“七”、“三”、“一”、“半”,就将李白简约成一个由酒、月光和剑气笼罩的世界。

古诗中的数字意趣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变乏味为有趣,使枯燥的数字发挥出神奇的修辞功效,焕发出盎然诗意。

而李白正是此中高手,他的诗歌中数词的运用别有一番风味。

黛色参天“二千”尺——古诗词中的数字夸张描写

黛色参天“二千”尺——古诗词中的数字夸张描写

黛色参天“二千”尺——古诗词中的数字夸张描写黛色参天“二千”尺——古诗词中的数字夸张描写川雪我们在读诗时,对诗中的数字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考查它,而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理解它。

否则就容易犯理解上的错误。

唐代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古柏行》,赞美诸葛亮庙里的古柏树高大挺拔,气势恢宏。

其中前八句写道: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塞通雪山白。

此诗采用比兴体,借赞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诸葛亮。

诗写古柏古老,借以兴起君臣际会,以老柏孤高,喻武侯忠贞,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了自己愿意报效朝廷但不能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用“四十围”写出古柏树干的粗壮,用“二千尺”突出古柏的高耸入云。

写得极有气势。

而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却对此诗句不以为然,他在《梦溪笔谈》中说:四十围是直径七尺,一棵树的直径是七尺,却高二千尺,不是太细长了吗?他用算术来计算诗中的尺寸描写,显然是不理解诗中数字描写的作用。

杜甫在诗中说古柏粗四十围,高二千尺,是一种夸张,极力形容古柏的粗壮、高大,好比第四联说古柏上面的云气连接巫峡,通连雪山,都是夸张,是以古柏的挺拔比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不是写实。

古诗中运用数字作夸张描写的诗很多。

先看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而白发竟长达三千丈,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不由人不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再看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边塞雪景的描写: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句中的“百丈冰”、“万里凝”,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写出了北国天气的极端酷寒恶劣,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作者:马海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9期
摘要: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中,夸张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浪漫主义诗歌不可缺少的元素。

因此,重点对李白诗歌的数字夸张这个方面进行大量的论述,来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李白诗歌;数字夸张;浪漫主义
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会发现许多数字,这些数字与诗人的诗歌相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诗歌就是应用了数字,才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感到诗人李白一份忧伤,一份浪漫,一份豪情,对这些简单的数字而言,既没有生动形象,也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但经过诗人妙笔一点,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这些不起眼的数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人李白在很多作品中应用数字夸张这种手法,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欣赏李白诗歌的数字夸张。

一、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数字来抒发人生愁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这首诗中,就“三千丈”来说,人的头发哪有那么长,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有“三尺长”已是长发,而“三千丈”则更不可思议了。

从日常生活看,这个“三千丈”违背常理,在现实生活中绝无可能,但却很传神地烘托了“愁”字,写出了诗人对明镜见白发的复杂心情,人内心的愁苦是无法衡量的,对人对事的愁苦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诗人用高度夸张的数字“三千丈”来形容愁,突出诗人内心“愁”,可见诗人在写诗时付诸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发三千丈”既表现出李白“愁”的情绪,又表现出“愁”的程度,借助有形的长发,而突出内心无穷的忧愁,叫人回味无穷。

“三千丈”直落眼前,逼真形象,让人不觉得夸张,其原因在于写出了心理感受,语句夸张,感觉却非常逼真。

二、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数字来描写自然风光.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中用“四万八千丈”离奇的数字进行夸张,以此用五岳、赤诚、天台来烘托天姥之高。

诗人没有丈量过天台山的高度,不知道它具体有多高,而是用“四万八千丈”来描述,但这么高的山跟天姥山一比,却又微不足道,以此烘托天姥山的磅礴气势和参天高度。

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不禁会想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诗人丰富的想象和那巧妙的数字夸张,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不敢写呀!“飞流直
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

“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三千尺”是一个虚指,用这样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却体现了瀑布一泻千里的情景,而这一切还没有完,诗人用奇特的想象“疑是银河落九天”,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三千”和“九天”相对映,更体现出了诗人用数字夸张所取的成效,诗人不仅用简单的数字描绘出了一泻千里的壮观,更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诗人写蜀道之难,蜀道之险,使用的完全是随手拈来的数字“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四万八千”是一个实数,准确具体的数字背后更是庞大的虚数,以实数代言其年代之久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诗人笔下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形象的精灵。

“一”表示少,“万”表示多,这两个数字的极力夸张,表现出剑门关栈道固若金汤,易守难难攻的特征。

三、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数字来歌唱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这首诗体现了李白与村民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前两句说诗人即将乘舟启程,却听到汪伦踏歌而来的声音,这是一副多么别具特色的送别场面。

后两句则说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之深,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用夸张的“深千尺”刻画了桃花潭水,但“深千尺”之意并非是要说明桃花潭水之深,而是另有用意。

诗人之意是拿桃花潭水之深比汪伦待己之深情厚谊,有一层递进的意义。

全诗自然流畅达到情真,景真,情景交融的境界。

总之,李白诗歌的飘逸和大气与他对数字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许多诗句因为有了数字的夸张而具有奇特、神秘、新奇的色彩。

数字夸张既肯定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又为诗歌增添了一个明显的特色,他不拘泥于数字中,而是以生活现实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征,将夸张的数字附于事物,既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又体现了诗人主观色彩,两者相辅相成。

在诗歌中对数字夸张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如今都很有很大的反响。

参考文献:
房日晰.李白诗歌的语言特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
作者简介:马海涛,男,1984年10月出生,就职学校:武都八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