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央集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央集权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腊化、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族入侵而中绝并沉睡千年。
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
唯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其内容,继续发展,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和顽强的应变同化力。
古人所谓“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正好印证了这种世界上少有的奇特文化现象。
在中国“合久必分”是插曲,“分久必合”是主旋律。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笔者认为,这与传统文化与中央集权构成了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的关系有关。
传统文化是维护中央集权的利器,中央集权是传统文化延续的保证。
秦汉统一中国以前,众多诸侯国林立,国家小,人口少,不能形成集中、凝聚的力量,各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战争此起彼伏。
好处是创造了先秦诸子经典文化,坏处是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秦汉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新阶段。
中华民族大融合开始形成,其活动范围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众多民族在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中,发展了传统文化,发展了自己,壮大了群体。
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政治格局。
历代帝王有汉族的,也有非汉族的,但无论哪一个民族的人当皇帝,都要吸收多民族的人才参加中央及地方政府管理,都要用心维护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使大一统的职能不断完善。
两千年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举国上下已取得共识,认为国家统一是正常的,分裂割据是不正常的。
中央集权的利弊历来有争议。
有人认为大一统的局面,思想定于一尊,学术思想不及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不利于学术发展。
这种认识
显然有失偏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鸣?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只要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争论的都是如何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建成后如何管理的问题。
孔、孟、荀、墨、韩非都提出了他们统一的方案。
貌似超脱的老子、庄子开出的治理药方也不是不要统一。
秦汉统一是大势所趋。
这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历史通过秦始皇、汉刘邦的个人野心,推动了历史前进。
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这个见解是比较深刻的。
秦汉统一后,对于生活在王朝大地上的人民群众来说,至少得到了五个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较大范围的物资流通。
如南方的茶、木材,北方的盐、铁、畜牧产品,得以互通有无。
2、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建设宏大工程。
如统筹上下游的利益,治理河道,统一指挥防洪排涝,兴修水利;以丰补歉,救灾度荒,减少自然灾害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促进恢复生产。
3、有利于对内防止动乱,对外抵御外族武力掠夺,切实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我国人口第一次超过五千万是在汉朝,第二次超过五千万在唐朝,都是出现在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的时期。
4、有利于集中全国的财力和人力兴办一些大型工程建设和文化建设。
如修筑万里长城,开掘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编纂大型丛书,为人类积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
5、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进一步充实民族思想文化宝库。
比起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及以后各代虽然思想不甚活跃,但从得到的实际利益来看,人民宁可接受大一统的集权制度。
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前朝衰亡的教训,调整政策,构建理论,从而发展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有如此深厚的治国理政资源。
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是小农自然经济,它是各自独立、相互隔绝、分散经营的。
小农自然经济本来不利于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大国,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靠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政治的高度集中,经济的极端分散,这两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构成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对基本矛盾。
强化政治统一,不能只用武力,还要以德治国才能相得益彰。
秦汉统一,推行“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等多项举措,都收到巩固中央集权的实效。
特别是“书同文”、“ 行同伦”,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力凝聚剂。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阻隔,风俗不同,方言各异,有了共同使用的汉字,就能有效地推行教育。
传播政令,通行全国,毫无滞碍。
如果没有秦汉以来坚持不懈的推行统一汉字,中国也许要分成几十个国家,统一汉字对中国大一统政治所起的作用,今天看来再怎么肯定都不过分。
当然“ 行同伦”的社会效应也不可低估。
它向中华民族系统的灌输共同的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法律中,核心的精神就是首先要维护伦理道德,因为伦理道德是人的秩序,这个秩序直接关系到家庭、族群和社会的安危,概括的说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五伦”就是人类关系共有五种,它的标准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这是人生在世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必须要处理的五种人伦关系,古人讲这五种关系,处理得好天下大治,处理不好天下大乱,是有道理的。
而人伦道德、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本无法用法律来解决的,所以千百年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
古圣先贤说过四句话,“天下没有伦常之外的人,没有伦常之外的家庭,没有伦常之外的民族,没有伦常之外的国家社会”,所以“五伦”的教育就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根本。
“五常”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通俗的说就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要遵守的规矩。
常就是恒常不变、永不改变的真理,它就是仁义礼智信。
人们可以想一想不要这五种做人的规矩,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大概是多么混乱不堪的景象,人岂不又回到动物世界。
所以“五常”的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最基础的教育,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资格的教育。
“四维”就是四种维系长治久安的根
本,它们是礼义廉耻。
中国有部经典叫《管子》,其中有一句名传千古的告诫,“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说礼义廉耻没有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就非常危险了。
在人性中还有八种与生俱来的的德行,那就是孝悌、忠信、仁爱、和谐。
这些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脉,成为几千年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家庭关系、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它保护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趋吉避凶、平安幸福。
“夷夏之辩”是中国判断文明先进与野蛮落后的界限,区别夷夏的标准,不限于种族血统,而在于伦理道德。
两千多年大一统的中国历史现实,决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道路——以德治国,进而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目标。
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救苦救难的中国先哲们,反对洋人;学习洋人;中体西用;全盘西化。
传统文化被冠之腐朽、没落、愚昧而陷入灭顶之灾。
在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破败时,其实西方人比我们看得清楚,理解深刻,所以他们说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世纪。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先生曾经说过:“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
”他讲是唯有,就是说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说外国人看到了这一点,作为中国人还对传统文化不自信就是问题了。
中国自秦汉以来中央实行集权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和乡绅制。
这种制度有弊端,是人治,容易出现人亡政息的周期律。
但是也有长处,就是一旦君明臣贤,国家很快就会政治清明、繁荣昌盛,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在中国历史上反复证明,中央集权制强有力时,一般是太平盛世,反之被削弱时,就是动乱、分裂、战争。
所以我们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不能盲目崇拜,对我们的中央集权体制也不能妄自菲薄。
把握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古今、中西的关系。
一般的说,倾向于“古”的人,往往对“西”了解比较少,或者根本不感兴趣。
而倾向于“西”的人,对于“古”又往往有点感情淡漠,或者干脆瞧不起。
但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人才情况看,越是能级高的人物,越是博古通今、学贯东西的人。
相反那些特别瞧不起传统文化的人,往往也是对西方文化同样浅薄的人;而对于西方文化持极端态度的人,
也是最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包容才有创新。
”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对传统文化有个自觉认识,既要认真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认真反省传统文化的缺陷,更要积极融合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