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项目运营管理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愿项目运营管理情况
高校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的新变化、新特点,共青团中央、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成立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研究课题组,开展高校志愿服务调研工作。

课题组在每个省级地区分别抽取4所高校(其中至少包括211工程学校1所、高职高专院校1所)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

其中,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取得有效问卷9767份。

针对高校团队进行学校志愿服务总体情况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5份。

本文以此问卷数据为基础,梳理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

组织机制基本健全
虽然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由于所在地理区位、当地城市文明程度、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因素而发展不平衡,但总体而言,全国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大同小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本次调研中,所有被调查高校都建立了校级志愿者协会,97.14%的高校二级学院成立了志愿服务团队。

这种直线式管理结构使学校能够独立开展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能够很好地服从学校统一管理,完成任务。

但在二级组织中存在交叉管理、双重管理的情况,滋生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学校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调查中,78.5%的在校生表示加入了志愿服务协会或组织。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出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社团内同学一起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依托信息化平台推进制度化建设
随着高校对志愿服务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长
足的进步。

在高校的重视和支持下,目前信息化平台在全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在志愿服务注册、招募、记录和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本次调查中,64.76%的高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

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依托“志愿云”等类似平台建立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另一类是高校志愿服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

这两大类平台既是学校管理志愿者的平台,也是高校志愿者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重要平台。

项目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明显
相比于企业和社区志愿服务,高校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同时,为了迎合各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立足于各自院校特色,另一方面不局限于本校,拓展多个领域,形成了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局面,为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提高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涵盖大型赛事、助老、助残、应急、扶弱、环保等各个领域。

社区服务、环保服务、大型赛会和助老服务是高校大学生最常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其他领域也有高校志愿者参与的身影。

高校志愿服务不仅丰富而且也朝着项目化发展。

志愿服务激励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高校志愿服务必须建立符合高校大学生需求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和措施,这既符合学校利益,也是学生志愿者的诉求。

高校志愿服务激励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高校要更好地激发高校志愿者
持久的参与热情,必须结合学校特点,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激励制度。

绝大多数高校志愿者在激励形式上更偏向于“精神”激励和“微制度”激励,但同时也有25.4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物质奖励”。

各地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立也下了不少气力。

在调查中,有93.33%的高校建立了全校的志愿服务表彰机制。

超过60%的高校设立有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

星级志愿者的认定对学生的入党、评优、升学和就业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近几年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总体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组织建设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

各地区高校志愿服务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志愿服务项目形式化严重、社会需求对接不准确、人员流动性过大等仍然是制约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阻碍,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探索新思路和新模式,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