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类义类词23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类义类词23组
(只记类词即可,不必记例句) (一)表社会状态的词:治、乱、兴、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例:所至称治,民有去思。

(2023·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
3.兴:兴起,建立,与“衰”“亡”相反。

例: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史记·孝文本纪》)
4.盛:旺盛,兴盛。

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5.亡:灭亡。

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二)表年景丰收的词:熟、稔、穰、登、岁。

1.熟:成熟,丰收。

例:五谷熟而民人育。

(《孟子·滕文公上》)
2.稔:庄稼成熟。

例: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归去来兮辞并序》)
3.穰:丰收,丰年。

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4.登:庄稼成熟。

例: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同“逼”,威胁)(《孟子·滕文公上》) 5.岁:年成,收成。

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年景、收成不好的词:荒、凶、俭、饥。

1.荒:年成不好,歉收。

例: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丰穰:丰收)(《后汉书·鲍昱传》) 2.凶:饥荒。

凶年:粮食歉收的年份。

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
3.俭:歉收。

例:年丰多积,岁俭出赈。

(《资治通鉴》)
4.饥:歉收。

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四)与政事相关的词:按、案、劾、劝、课、论、听。

1.按:审查,核实。

例: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

(2020·全国Ⅱ卷)(《宋史·王安中传》)
2.案:同“按”,审察,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劾:检举,揭发。

例: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2020·新高考Ⅰ卷)(《明史·左光斗传》) 4.劝:鼓励,勉励。

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

(2023·新高考Ⅰ卷)(《孔丛子·答问》)
5.课:考核,督促,征收。

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

(2021·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6.论:判罪。

例: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苏武传》)
7.听:治理,处理。

例: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表掌管的词:典、知、当、职、司。

1.典:掌管,主管。

例: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

(《江表传》)
2.知:主持。

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
3.当:执掌,主持。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太宗十思疏》)
4.职:执掌,主管。

例: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

(《管子·大匡》)
5.司:主管,掌管。

例: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谏太宗十思疏》)
(六)表军事行动的词:伐、袭、克、拔、寇、引、徇、勒、次。

1.伐:讨伐,进攻。

例: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

(2023·全国乙卷) (《韩非子·十过》)
2.袭:偷袭。

例:魏闻之,袭楚至邓。

(《屈原列传》)
3.克:战胜,攻破。

例: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2022·全国乙卷)(《说苑·贵德》)
4.拔:攻取。

例: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谏逐客书》)
5.寇:侵犯,入侵。

例: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

(2021·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6.引:率领,引导。

例: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

(2022·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
7.徇:示众。

例: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8.勒:率领。

例:勒兵下令军中。

(《史记·魏公子列传》)
9.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七)表人物品行的词:行、德、操、节、清(廉)、贪、靡。

1.行:品行。

例:弱冠以学行知名。

(2023·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例:①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

(2022·全国乙卷)(《说苑·贵德》)
②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史记·张汤传》)
3.节:气节,节操。

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4.清(廉):清正廉洁。

例:戴胄忠清公直。

(2021·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5.贪:贪婪。

例: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屈原列传》)
6.靡:奢侈,浪费。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论积贮疏》)
(八)表人物美好个性的词:鲠(ɡěnɡ)、耿(介)、厚、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木讷。

1.鲠:直爽,正直。

骨鲠:正直,刚强。

例: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回隐:回避,隐藏)(《后汉书·任隗传》)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例: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离骚》)
3.厚:忠厚,厚道。

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

(2022·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
4.矜:慎重,庄重。

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例: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汉书·冯参传》)
5.悫:诚实,谨慎。

例: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史记·孝文本纪》)
6.刚:刚强,坚强。

例:吾未见刚者。

(《论语·公冶长》)
7.毅:意志坚定,果断。

例: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8.恺悌:亦作“岂弟”,或“恺弟”,平易近人。

例:性恺悌,多智思。

(《后汉书·贾逵传》)
9.木讷: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例: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九)表宽容的词:容、贷、恕、宽。

1.容:宽容,容忍。

例: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2020·全国Ⅰ卷)(《宋史·苏轼传》) 2.贷:宽恕,宽容。

例: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书博鸡者事》)
3.恕:宽恕,原谅。

例: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宽:宽容,宽恕。

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表赞扬的词:多、嘉、誉、与、称、许、叹。

1.多:称赞。

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
2.嘉:赞美,嘉奖。

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3.誉:称赞,赞美。

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
4.与:赞许,赞同。

例: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称:称赞,赞许。

例: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6.许:赞许,赞同。

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7.叹:赞叹,赞许。

例: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

(齐肃:整齐严肃) (《三国志·吴主传》)
(十一)表人物奸邪个性的词:奸、佞(nìng)、诈、谄、谲(jué)。

1.奸:邪恶,狡诈。

例: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2.佞:善辩,巧言谄媚。

例: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2021·新高考Ⅰ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3.诈:欺骗。

例: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2023·新高考Ⅰ卷)(《韩非子·难一》)
4.谄:巴结,奉承。

例:谗谄之蔽明也。

(《屈原列传》)
5.谲:欺诈,玩弄手段。

例: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宪问》)
(十二)表诬陷的词:中、短、诋、谮(zèn)、诬。

1.中: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例: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显、商:人名)(《汉书·何武传》)
2.短:诋毁。

例: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3.诋:毁谤。

例:(房)寰再上疏丑诋。

(2020·新高考Ⅱ卷)(《明史·海瑞传》)
4.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例: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

(加累:以罪恶累害别人)(《荀子·致士》)
5.诬:诬陷。

例: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2023·新高考Ⅰ卷)(《孔丛子·答问》)
(十三)表内心嫉恨的词:害、恶、厌、憎、怨、患、疾。

1.害:嫉妒。

例: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原列传》)
2.恶:厌恶,讨厌,不喜欢。

例: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老子·第二十四章》)
3.厌:讨厌,厌恶。

例:诸公宾客多厌之。

(《史记·主父偃传》)
4.憎:恨,厌恶。

例: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5.怨:怨恨,仇恨。

例:以致天下怨谤也。

(《答司马谏议书》)
6.患:憎恶,讨厌,厌恶。

例: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左传·晋灵公不君》)
7.疾:憎恨,憎恶。

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齐桓晋文之事》)
(十四)表责备的词:过、望、责、咎、诛、让、谴、尤、折、非、诘。

1.过:责备。

例: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2.望:埋怨,怨恨,责怪。

例:若望仆不相师。

(《报任安书》)
3.责:责备,责罚。

例: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陈情表》)
4.咎:责怪,责备。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5.诛:责备,谴责。

例: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6.让:责备,责怪。

例: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7.谴:责备。

例:太卜谴之曰。

(《战国策·东周策》)
8.尤:指责,埋怨。

例: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离骚》)
9.折:指责。

例:季布面折其短。

(《三国志·魏书·傅嘏传》)
10.非:责备,反对。

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11.诘:责问,追问。

例: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

[口呿(qū)舌挢(jiǎo):口张舌举,形容惊骇的样子](《狱中杂记》)
(十五)表告诉的词:诏、诰、告、敕、白、陈、语(yù)、谕、喻、晓、谢、诉、咨、属。

1.诏:告诉,告诫。

例: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庄子·盗跖》)
2.诰:告诉。

例:伊尹申诰于王。

(伊尹:人名。

申:重复、一再)(《尚书·太甲下》)
3.告:告诉。

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注意:告、诰、诏。

“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

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时用。

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4.敕:告诫,嘱咐。

例: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精悍:精锐强劲)(《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5.白:告诉,陈述。

例: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并序》)
6.陈:陈述。

例: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苏武传》)
7.语:告诉。

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鸿门宴》)
8.谕:告诉,使人知道。

例: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2021·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9.喻:告诉,使人知道。

例:故作书以喻意。

(《淮南子·修务训》)
注意:谕、喻。

二字古代通用,后来逐渐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喻”,在“告诉”的意义上用“谕”。

10.晓:告知。

例:单于使使晓武。

(《苏武传》)
11.谢:告诉,告知。

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12.诉:诉说;告状。

例:①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并序》)
②数廷诉嘉。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13.咨(后写作“谘”):商议,咨询。

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14.属:同“嘱”,嘱托。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十六)表劝说的词:说、劝、讽、谏、规、谤。

1.说:劝说,说服。

例:鲰生说我曰。

(《鸿门宴》)
2.劝:劝说,劝告。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3.讽:用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

例:《邹忌讽齐王纳谏》。

4.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例: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
5.规:规劝,谏诤。

例:子宁以他规我。

(《左传·昭公十六年》)
6.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例: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七)表示继承的词:继、承、绍、嗣、袭。

1.继:继承,承接。

例: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左忠毅公逸事》)
2.承:继承,继续。

例: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孔雀东南飞并序》)
3.绍:继续,接续。

例: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嗣:继承,接续。

例: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
5.袭:承袭,继承。

例:太子胡亥袭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八)表违背的词:牾、忤、逆、倍(背)。

1.牾、忤:违逆,冒犯,触犯。

例:①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资治通鉴·汉纪》)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贞观政要·求谏》)
2.逆:抵触,违背,不顺。

例: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留侯世家》)
3.倍(背):违背,背叛。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十九)表人际交往的词:谒、过、存、访、顾、吊、延、遇。

1.谒:拜见,请见。

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2.过:拜访,探望。

例:一日,大母过余曰。

(《项脊轩志》)
3.存:看望,问候。

例: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短歌行》)
4.访:看望,拜访。

例:径造庐访成。

(《促织》)
5.顾:探望,拜访。

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6.吊:慰问,安慰。

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
7.延:邀请。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
8.遇:对待,接待。

例:君遇之无礼。

(2023·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
(二十)表到往某地的词:之、适、如、造、诣、往、过、徂、幸。

1.之:到,往。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2.适:到……去。

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3.如:到,往。

例: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4.造:到……去。

例:径造庐访成。

(《促织》)
5.诣、往:去,到……去。

例:①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促织》)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鸿门宴》)
6.过:走过,经过。

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齐桓晋文之事》)
7.徂:往。

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诗经·氓》)
8.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例: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

(2021·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二十一)表行动的词:步、趋、走、遁、亡、逃、匿、逋。

1.步:行走,步行。

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殊:特别。

强:勉强) (《触龙说赵太后》) 2.趋:快走。

例: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
3.走:跑,逃跑。

例: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鸿门宴》)
4.遁、亡、逃、匿、逋:逃走,逃跑。

例:①趣执之,无使得遁!(趣:同“促”,赶紧)(2020·新高考Ⅱ卷) (《明史·海瑞传》)
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鸿门宴》)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扁鹊见蔡桓公》)
④匿,亡也。

(《说文解字》)
⑤狼失声而逋。

(《中山狼传》)
(二十二)表“私下,暗暗地”的词:阴、潜、微、间、私、窃、暗、偷。

1.阴:暗地里,秘密地。

例: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2022·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 2.潜:偷偷地,悄悄地。

例: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2020·北京卷)(《资治通鉴》)
3.微:偷偷地,悄悄地。

例: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

(2023·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 4.间:秘密地。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5.私:私下,秘密,暗中。

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6.窃:偷偷地,暗地里。

例: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
7.暗:私下里,不露形迹地。

例: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行并序》)
8.偷:偷偷地,私下里。

例:夸游丞相第,偷入常侍门。

(《酬乐天登乐游园见忆》)
(二十三)表“轻视、看不起”的词:小、易、少、轻、鄙、薄。

1.小:小看,轻视。

例:心卑卿相,志小万乘。

(《盐铁论·利议》)
2.易:轻视。

例:贼易之,对饮酒,醉。

(《童区寄传》)
3.少、轻:小看,轻视,看不起。

例: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4.鄙、薄:鄙薄,轻视。

例:①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