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机械运动(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2022-2024)中考物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6 机械运动
1.【跨学科实践·物理与工程实践】(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宁扬城际铁路将于2026年建成,全长约58km ,快车全程用时约30min ,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
A .54km/h
B .77km/h
C .116km/h
D .190km/h
【答案】C
【解析】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58km 116/h 30h 60
s v km t ===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2.【新中考·物理与日常生活】(2024·新疆·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钓鱼时鱼漂静浮于水面的示意图。
某次鱼咬钩后,鱼漂从露出水面的长度为6cm 竖直向下运动到露出水面的长度为2cm 的过程,所用时间为0.4s ,则该运动过程鱼漂的平均速度为( )
A .5cm/s
B .10cm/s
C .15cm/s
D .20cm/s
【答案】B
【解析】该运动过程鱼漂的平均速度为 6cm 2cm 10cm s 0.4s s v t -=== 故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科学态度与责任·跨学科实践·农耕研学】(2024·云南·中考真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到5km 外的农场参加“农耕研学”活动,同学们徒步1h 到达农场,全程平均速度为 km/h ;徒步过程中,同学们相对于路边的树是 的。
【答案】 5 运动
【解析】[1]同学们徒步1h 到达农场,全程平均速度为
55/h 1h
s km v km t === [2]徒步过程中,同学们相对于路边的树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同学们相对于路边的树是运动的。
4.【科学态度与责任·科技创新】(2024·湖北·中考真题)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
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 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 正在出舱。
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的,航天员B 是 的。
【答案】 静止 运动
【解析】[1]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相对空间站的位置不变,所以,是静止的。
[2]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正在出舱的航天员B 相对空间站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5.【新中考·科学探究·跨学科实践】(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在树叶尾部的边缘滴一滴圆珠笔油,然后将它缓缓放进水面,树叶在水面上像小船一样运动起来,滴了圆珠笔油的树叶被称为“油墨小船”。
小明通
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由于油墨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当水与油墨接触时,“油墨小船”便获得向前运动的力。
小明同学想探究“油墨小船”在水中运动的快慢与水的温度和圆珠笔油浓度的关系。
他用塑料片代替树叶制作的“油墨小船”如图所示。
(1)探究“油墨小船”在水中运动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实验中小明控制水的温度分别为17℃、35℃、65℃,使用技术软件,记录了“油墨小船”在不同温度液面上的运动情况,采集数据如下表。
在三种测试温度下,“油墨小船”运动快慢的共同特点是。
“油墨小船”运动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是。
“油墨小船”在运动过程中受的力是(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
T/℃173565
t/s0.51230.51230.5123
1
⋅
v-
/cm s
2.3 2.1 2.0 1.9 5.3 6.2 5.9 4.8 6.48.2 6.3 5.1
(2)探究“油墨小船”在水中运动的快慢与圆珠笔油浓度的关系。
为形成不同浓度的圆珠笔油,小明选择酒精为稀释剂,制成多种样品,然后选取适量样品滴在小船尾部边缘进行实验。
小明发现圆珠笔油浓度减小时,“油墨小船”运动明显加快。
小明制作样品的操作方法是。
(3)当实验条件确定时,“油墨小船”获得向前的能量大小是固定的,为了使图中“油墨小船”获得更大的速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先变快后变慢水的温度越高,“油墨小船”运动越快非平衡力将不同滴的酒精与相同滴的圆珠笔油均匀混合减轻“油墨小船”的质量
【解析】(1)[1]由表格数据可知,油墨小船在三种测试温度下,运动速度都是先变快后变慢。
[2]由表格数据可知,油墨小船运动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是:水的温度越高,油墨小船运动得越
快。
[3]油墨小船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断变化,因此,油墨小船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2)[4]小明可以用相同滴的圆珠笔油,然后向其中逐渐加入不同滴的酒精并充分搅拌,从而得到不同浓度的圆珠笔油样品。
(3)[5]可以减小“油墨小船”的质量(或重量),这样在获得相同能量时,能使它的速度更大。
6.【新中考·科学探究·跨学科实践】(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19世纪中期,科学家想在地面用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但地面上所有物体都随地球做同样的运动,实验几乎不可能成功。
年轻的科学家傅科发现:在摆架下用细线系一个摆球,如图甲所示。
让摆球摆动时转动摆架,在没有外界干扰时,摆球摆动面不变,如图乙所示。
于是,傅科设想在地球某处安装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让摆球摆动方向对着某颗恒星,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后,摆架随地球一起转动,站在地面的观察者就可以判断地球的运动。
1851年,傅科在巴黎用一个摆长67m ,质量28kg 的摆球证明了地球的自转,人们将这样的摆叫傅科摆。
理论计算得出,在地球纬度为φ的地方,傅科摆转动一圈的时间为24h sin t ϕϕ
=。
我国北京天文馆里有一个长10m 的傅科摆,北京的地理纬度约为40°,北京的傅科摆每小时转过的角度为sin ,θθϕθ=北极北极是北极傅科摆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已知sin901,sin400.64︒=︒≈)
(1)如图丙所
示,某同学用可以转动的圆桌代替地球模拟上述实验。
具体操作是:摆球摆动后 ,通过观察 来证明地球的自转。
(2)在地球纬度越高的地方,傅科摆实验的效果越 。
(3)北京的天文馆里傅科摆1小时转过的角度大约为 ,以地面为参照物,傅科摆摆球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转动圆桌摆球的摆动面相对于摆架位置的改变明显9.6° 运动
【解析】(1)[1][2]具体操作是:摆球摆动后转动圆桌,通过观察摆球的摆动面相对于摆架位置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异来证明地球的自转。
(2)[3]在地球纬度越高的地方,sinφ的值越大,傅科摆转动一圈的时间越短,所以实验的效果越明显。
(3)[4]已知北京的地理纬度约为40°,sin40°≈0.64,北极傅科摆每小时转过的角度为360
15
24
︒
=︒,则北京
的傅科摆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θ=15°×0.64=9.6°
[5]以地面为参照物,傅科摆摆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傅科摆摆球是运动的。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2024·湖北·中考真题)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
“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A.3mm B.3cm C.3dm D.3m
【答案】B
【解析】通常情况下,男子的手比女子的手大,一拃的长度也比女子的长一些。
一拃长通常是20cm左右,“咫”与“尺”的长度相差不会太大,3mm 过小,3m 过大,3dm 相当于30cm 也偏大,所以3cm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即“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3cm。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山西·中考真题)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作为国际友好使者,在对外友好关系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熊猫宝宝刚出生时体重仅有100g左右。
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刚出生的熊猫的头部直径约为()
A.2.5mm B.2.5cm C.5cm D.10cm
【答案】B
【解析】由图示,熊猫的头部直径与人的食指中间一节的长度相近,约为2.5cm,故ACD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4·江西·中考真题)图甲是公园里两个绳长不同的秋千。
某同学荡秋千时发现这两个秋千往返一次的时间不同。
该同学猜想:秋千往返一次的时间是否与绳长有关?
【证据】该同学用细线系上一个小球模拟秋千,如图乙所示,悬点O到小球重心的距离简称摆长。
每次让小球由静止释放,且保持释放时悬线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改变摆长进行探究,记录结果如表三:
表三
实验次数摆长L/cm 小球往返摆动十次的总时间
/s
t
总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60.015.8 1.58 280.018.1 1.81
【解释】同一小球由静止释放,且保持释放时悬线和竖直方向的不变,摆长越长,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越。
由此可知,秋千未坐人时(如甲所示)往返一次的时间与绳长有关。
【交流】
(1)该探究所需的测量工具有量角器、和。
(2)该同学发现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不易测准,于是他测出小球往返摆动十次的总时间,再算出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
℃下列物理量的测量也可采用类似方法的是;
A.物理书中一张纸的厚度B.一支铅笔的长度
C.一个苹果的质量D.一杯水的温度
℃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减小测量的。
(3)该同学联想到杂技演员荡秋千,有时站着,有时坐着。
由此合理猜想,演员改变重心的位置相当于改变了摆长,该演员在秋千上从同一起点由静止往下荡时,坐着比站着往返一次的时间更。
(温馨提示:杂技动作,请勿模仿)
【答案】夹角长刻度尺秒表 A 误差长
【解析】[1]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时需要控制小球的质量和摆下时的角度相同,改变摆长,故用同一小球由静止释放,保持释放时悬线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
[2]由表格数据可知,摆长越长,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越长。
(1)[3][4]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需要控制摆下时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长,测量小球往返摆动的时间,故该探究所需的测量工具有量角器、刻度尺和秒表。
(2)℃[5]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不易测准,于是测出小球往返摆动十次的总时间,再算出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该方法为累计法。
A.物理书中一张纸的厚度很小,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很难直接测量,故可以先测量一整本书的厚度,再除以纸张的数量,从而得到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累计法,故A符合题意;
B.一支铅笔的长度较长,可以直接使用刻度尺测量,故B不符合题意;
C.一个苹果的质量较大,可以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杯水的温度通常在0℃~100℃之间,可以直接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由于所测量的物体小于分度值,直接测量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故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减小测量的误差。
(3)[7]演员改变重心的位置相当于改变了摆长,该演员在秋千上从同一起点由静止往下荡时,坐着的重心位置比站着的重心位置更低,即坐着时的摆长更长,摆长越长,往返一次的时间更长,故坐着时往返一次的时间更长。
考点2 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4.【跨学科·古诗词中的物理】(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A.船在水中的倒影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D.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答案】A
【解析】“不觉船移”的意思是感觉船没有移动。
相对于船周围的浮萍、被船惊飞的鸟、船附近岸边的花草来说,船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相对于船在水中的倒影来说,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船静止的。
因此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船在水中的倒影,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今年五月,第七届南京市中小学生龙舟大赛成功举办。
图示是比赛的一个场景。
(1)敲鼓越用力,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的 来改变声音的响度。
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2)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是 的。
(3)某赛队在500m 直道比赛中共用时1min40s 。
则龙舟的平均速度是 m/s 。
【答案】 振幅 空气 静止 5
【解析】(1)[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敲鼓越用力,鼓声越响,这是通过改变声源的振幅来改变声音的响度。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运动员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2)[3]以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3)[4]龙舟的平均速度是
s 1min40s 500m 50051m ==m/00s
s v t == 6.(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小明乘坐C43次动车,11℃58从甘洛南站发车,13℃48到达德昌西站,已知甘洛南到德昌西的路程约272km ,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km/h (结果保留整数);在西昌西站上下乘客时,小明看到相邻站台上的另一辆动车正向北行驶,以那辆动车为参照物,C43次动车是向
运动的(选填“南”或“北”),在行驶途中桌上的苹果突然向前滚动,此时动车正在做 (
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
【答案】 148 南 减速
【解析】[1]由题意可知,这段路程的距离为s =272km ,这段路程的行驶时间为
111h50min h 6
t ==
故由
s
v
t
=可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272km
148km/h
11
h
6
s
v
t
==≈
[2]以站台为参照物,另一辆动车相对于站台向北运动,而以那辆动车为参照物,C43次动车向南运动。
[3]在行驶途中桌上的苹果突然向前滚动,是由于动车正在做减速运动,而苹果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故此时苹果会向前突然滚动。
考点3 速度的测量
7.【新中考·科学探究】(2024·江西·中考真题)以下是某同学“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报告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
目的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实验
原理
实验
器材
小球、水平桌面、刻度尺、频闪照相机
实验步骤(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下图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分别测出小球通过的路程:AB
s=cm,31.10cm
BC
s=,19.70cm
CD
s=;记录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
1.0s, 1.0s, 1.0s
AB BC CD
t t t
===。
(3)分别计算小球通过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 s v t
= 42.40 42.40 19.70 > 变速 大 【解析】(1)[1]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实验原理为s v t
=。
(2)[2]该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 ,故S AB 读数为42.40cm 。
(3)[3] [4] AB AB AB 42.40cm 42.40cm/s 1s s v t =
== CD CD CD 19.70cm 19.70cm/s 1s
s v t === (4)[5] [6]从上一问中得出AB CD v v >,故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变速运动。
(6) [7]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小球运动时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小球动能过大,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8.(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科学量是科学中量度物体属性或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量。
下列科学量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是( )
A .长度
B .功率
C .速度
D .时间
【答案】C
【解析】A .长度是点到点的距离,故A 不符合题意;
B .功率是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故B 不符合题意;
C .速度指的是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C 符合题意;
D .时间是标注事件发生瞬间及持续历程的基本物理量,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
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与物体运动快慢无关,故D 不符合题意。
9.(2023·新疆·中考真题)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常用的实验手段。
在暗室中,照相机的快门处于常开状态,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闪光一次,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
图甲是完全相同的A 、B 两球从空中同一高度先后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频闪照片示意图。
已知频闪仪每隔
0.1s 闪光一次,照片上1cm 代表空中实际距离10cm 。
1s /m
m 2s /mm 3s /mm 4s /mm
A 球(A s ) 4.9 14.7 24.5 34.3
B 球(B s ) 1.2 9.8 19.6 29.4
A B s s 3.7 4.9 4.9 4.9
(1)由图甲可知:先由静止开始下落的是 (填“A”或“B”)球;
(2)用刻度尺分别测得照片上A 、B 两球相邻位置之间的各段距离,A 、B 两球相对应的s 1、s 2、s 3、s 4的测量结果如图表所示。
测量照片上B 球相邻位置之间的距离s 5时,刻度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s 5= mm 。
设 A 球在空中下落时,通过s 2、s 3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2、v 3,则v 2:v 3= ;
(3)A 、B 两球均运动的过程中,若以B 球为参照物,A 球在竖直方向上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先开始下落的小球的速度为 m/s 时,后开始下落的小球刚好开始下落。
【答案】 A 39.0 3:5 匀速 0.49
【解析】(1)[1]由表格数据可知,单位时间内A 球运动的路程长,说明A 球的速度大,因此,先由静止下落的是A 球。
(2)[2]由刻度尺示数可知,s 5的长度
s 5=9.90cm -6.00cm=3.90cm=39.0mm
[3]有比各种数据可知
s 2=14.7mm ,s 3=24.5mm
由题意可知,运动s 2和s 3所用的时间都是0.1s ,则
22233314.7mm 324.5mm 5
s v s t s v s t
==== (3)[4]由表格数据可知,单位时间内A 球运动的路程一直大于B 球运动的路程,但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变。
因此以B 为参照物,A 做匀速运动。
[5]由表格数据可知, B 球在第一个0.1s 内运动1.2mm ,则根据题意可知实际运动了1.2cm ,即
s B =1.2cm=0.012m 根据公式212
s gt =可得,B 球运动10.012m 所用的时间
0.05s t ==≈ 则B 球是A 球运动了0.05s 时开始运动,则B 球运动时A 球已经运动的时间
t A =0.1s -0.05s=0.05s
A 球在运动0.05s 时的速度
v A =gt A =9.8m/s 2×0.05s=0.49m/s
10.(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AB =0.45m t AB =3.2s v AB =0.14m/s
s AC =0.90m t AC =4.5s v AC =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小车通过AB 段路程的时间过短,不便于测量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只将木块向 适当移动;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 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 (3)改进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计算出小车通过AC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
小车通过AB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对小车是否做功? 。
(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答案】 s v t = 右 滑动摩擦 0.2 小 否 运动状态 【解析】(1)[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s v t =得到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s v t
=。
(2)[2][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将木块向右适当移动,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也可以将小车倒置滑下,这是因为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可以增大摩擦。
(3)[4]小车通过AC 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0.90m 0.2m/s 4.5s
AC AC AC s v t === [5]已知AB 段路程与BC 段路程相同
s AB =s BC =0.45m BC 段的时间
t BC =t AC -t AB =4.5s -3.2s=1.3s BC 段平均速度
0.45m 0.35m/s 1.3s
BC BC BC s v t ==≈ 已知v AB =0.14m/s ,则
v AB <v BC
(4)[6]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支持力对小车不做功。
(5)[7]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属片会停下来,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想探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他们猜想: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v 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m 、斜面的倾角θ、斜面的材料这三个因素有关。
于是他们选择以下器材进行探究:一个右端固定有遮光片的长方体木块质量为200g 、一个100g 的砝码(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 和B (斜面底端安有光电门)。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他们的实验操作是让木块沿斜面直线下滑,利用光电门速度传感器测得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
(1)为了保证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越长越好
B .斜面越宽越好
C .木块每次都由静止开始下滑
D .木块每次都从斜面上相同的位置下滑
(2)在本实验中,光电门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木块上的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时光被挡住,计时器开始计时,当遮光片离开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这样就可以根据遮光片的宽度与运动时间计算出此时木块的速度。
已知遮光片的宽度为1.2cm ,如果计时器某次显示的时间为0.005s ,则此次测得的木块速度为 m/s ;
(3)小明他们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得到了下列数据:
实验序号 θ 斜面 m /g v/(cm/s )
1 20° A 200 245
2 20° A 300 245
3 20° B 200 153
4 20° B 300 153
5 30° A 200 358
6 40° A 200 438
℃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 与前面猜想的三个因素中的 无关;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3,2和4可得出v 与 有关;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可得出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是:当斜面材料相同时, 。
【答案】 CD 2.4 质量 斜面的材料 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
【解析】(1)[1]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要确保速度测量的准确性,要使木块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速度大小与斜面长度和宽度无关。
故AB 错误,CD 正确。
故选CD 。
(2)[2]木块速度为
0.012m 2.4m/s 0.005s
s v t ===
(3)℃[3]分析实验1和2或3和4可知,当木块质量不同时,v相同,所以v和质量无关。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3,2和4,当斜面倾角相同,质量相同,斜面材料不一样时,木块速度v不相同。
所以v和斜面材料有关。
℃[5]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当斜面材料相同,倾角不同时,木块速度v不相同,而且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
考点4 速度图像
12.(2023·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
某一天吃过早餐后,姐弟俩约定从小区门口出发去学校大门口会合。
作出他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分别如图中的两条实线所示,弟弟的图线为直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弟弟比姐姐早5min离开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时的速度相等,均为100m/min
D.姐姐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根据上图可知,计时的第5分钟弟弟才出发,姐姐比弟弟早5min离开家,故A错误;
B.由上图可知,弟弟的平均速度为
1 1
1
1000m
=100m/min 15min-5min
s
v
t
==姐姐的平均速度
2 2
21000m
=50m/min 20min
s
v
t
==
故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B错误;
C.根据上图知,姐姐自5-15分钟通过的距离为0,即处于静止状态,故姐姐行走的时间为
t=20min-10min=10min
故姐姐行走时的速度
2 21000m
=100m/min 10min
s
v
t
'==
弟弟和姐姐行走时的速度相等,均为100m/min,故C正确;
D.因姐姐自5-15分钟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3.(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小绵同学在校运动会100m比赛中成绩优异。
他在比赛中经历了加速起跑、匀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冲刺三个阶段。
下列速度一时间图象能正确反映比赛过程的是()
A.B.
C.D.
【答案】A
【解析】由题可知,他在比赛中经历了加速起跑、匀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冲刺三个阶段,所以他的速度先增大,后不变,然后略变小一些,所以能正确反映比赛过程的是A项中图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2·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随着5G信号的快速发展,5G无人物品派送车已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图甲所示为无人物品派送车沿直线路径前往派送点的情景。
该车从出发点到达派送点,完成任务后返回出发位置,其行驶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用时19min
B .派送点到出发点的距离为1.6km
C .0~10min 内派送车的平均速度为4.8km/h
D .10~13min 内派送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B .由图像知,派送车由出发点到派送点,再回到出发点,用时19min ,通过的路程为1.6km ,故AB 错误;
C .0~10min 其派送车通过的路程为0.8km s =,所用时间
110min h 6
t == 平均速度
0.8km 4.8km/h 1h 6
s v t === 故C 正确;
D .10~13min 内,由图可知派送车的路程保持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D 错误。
故选C 。
故选C 。
15.(2022·广西梧州·中考真题)2022年1月26日,梧州市西堤公园正式开园,为群众提供了锻炼的好去处。
甲、乙两位同学沿着西堤公园直线跑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其s ﹣t 图像如图所示,则第12s 时甲的运动状态为 (选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从出发到甲、乙相遇的这段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m/s 。
【答案】 静止 4 【解析】[1]由图可知,甲车在10s~20s 内路程不变,即这个时间段内,甲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第12s 时甲的运动状态为静止。
[2]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15s 时相遇,此时甲车运动了60m ,所以从出发到甲、乙相遇的这段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60m 4m /s 15s
s v t === 考点5 速度的计算16.(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株洲南站到长沙站的S7908次城际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根据此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站 到达 发车 里程/km
株洲南 始发站 07:44 0
株洲 07:50 07:52 8
大丰 07:57 07:58 13.5
田心东 08:01 08:03 16
… … … …
长沙08:54终点站58
(1)列车从株洲南站发车,行驶km到达株洲站,用时min,列车的平均速度是km/h;(2)列车在“株洲南—株洲”段的运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东”段的(填“大”或“小”)。
【答案】8 6 80 大
【解析】(1)[1][2][3]如表可知,列车从株洲南站发车,行驶8km到达株洲站,用时间为
075007446min
-=
::
列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1 1
18km
80km/h 6
h
60
s
v
t
===
(2)[4]如表所示,在“株洲—田心东”段的路程为16km,时间为
0801074417min
-=
::
则列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2 2
216km
56.5km/h 17
h
60
s
v
t
===
由上述结果可知,列车在“株洲南—株洲”段的运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东”段的大。
17.(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将气球吹大,用夹子把口封紧,剪取一段10cm长的吸管,用胶带把它固定在气球上.将一根细绳穿过吸管水平拉直,两端固定。
把气球封口的夹子松开,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前运动,说明了;运动过程中气球与吸管保持相对静止.如图所示是气球运动时每隔0.5s。
的频闪照片,则气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过程中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实际路程是m,速度为m/s。
【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变速 1.5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