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
★什么是银锭
古代银锭就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用来作为政府储备金、民间大额交易使用。
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银锭,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 所铸。
其后历代皆有铸造,因价值较高,民间流通不广,收藏价格也比较高。
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
宋以后改称“银锭”。
唐代“笏”形银铤
唐代银饼
唐代“船”形银铤
元代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
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元代“元宝”银铤
清代“银元宝”银锭
★银锭鉴定五步曲
目前收藏市场上,银锭价格比较高,没有字的银锭,1克约15元左右,有字的银锭,克价25元左右。
清代一两约为35-38克,因此清代一两银锭目前市场价格中几百元到大几百元。
因此作伪者极多,藏友要十分小心。
那么如何鉴定银锭新老呢?下面五步曲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看银色
常见的老银锭纯度在96%以上,个别在90%左右,高纯度银色温柔雪白,如纯度低会产生发青、发黑、发黄迹象。
老银锭因为成色好,所以包浆自然温润,散发出珠光宝气。
而现代仿制银锭,银色暗沉、光气不足,如下图。
▲二看器形和重量
清代银锭的器形多为方形、碗形、槽形、牌坊形,出现其他形制的银锭,就要特别小心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银锭形制。
同时,清代银锭重量方面,清代一两为35-38克不等,这个时期银锭基本为五两、十两、五十两,以及五两以下为碎银锭,所以遇到一些不符重量的银锭,务必谨慎。
如遇到250克左右、500克、800克左右的银锭,藏友可以直接否掉。
▲三看蜂窝和滴珠
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是古代银锭铸造中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
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
“蜂窝”一般呈圆球状空腔,内壁光洁。
蜂窝内往往还会产生“滴珠”。
“滴珠”也是古代银锭铸造过程中常见特征,与“蜂窝”伴生。
根据科学实验,低成色假银锭和非银金属锭一般不会产生“滴珠”形态,因此可以作为辨伪的主要依据。
真品蜂窝与滴珠如下:
银锭“滴珠”
作伪银锭蜂窝与滴珠如下:
▲四看水波纹
很多老银锭底部及表面均有水波纹,纹路越多证明银质纯度越高。
以下为真品银锭的水波纹,纹理清晰、层层有感、凹处泛光。
下面是假银锭的水波纹,真伪一目了然。
▲五看铭文
银锭的铭文其实就是一张合格身份证,它包含了铸造的时间、铸造地点、银锭用途、纯度含量、工匠姓名、监造官员等等。
铭文是在银锭未融化之前,用阴刻钢印用力敲打上去一次成型,带铭文的银锭神韵就在于其铭文书法。
由于带有铭文的银锭市场价格几乎是没有铭文的两倍,因此常有后加铭文的作伪现象出现,藏友要特别注意。
真品铭文如下,文字有力,字体挺拔,笔锋明显。
伪品铭文如下,文字软弱无力、变形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