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锆的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钛的基本性质
原子结构
钛位于元素周期表中ⅣB族,原子序数为22,原子核由22个质子和20-32个中子组成,核外电子结构排列为1S22S22P63S23D24S2。
原子核半径5x10-13厘米。
物理性质
钛的密度为4.506-4.516克/立方厘米(20℃),熔点1668±4℃,熔化潜热3.7-5.0千卡/克原子,沸点3260±20℃,汽化潜热102.5-112.5千卡/克原子,临界温度4350℃,临界压力1130大气压。
钛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能较差,近似或略低于不锈钢,钛具有超导性,纯钛的超导临界温度为0.38-0.4K。
在25℃时,钛的热容为0.126卡/克原子·度,热焓1149卡/克原子,熵为7.33卡/克原子·度,金属钛是顺磁性物质,导磁率为1.00004。
钛具有可塑性,高纯钛的延伸率可达50-60%,断面收缩率可达70-80%,但强度低,不宜作结构材料。
钛中杂质的存在,对其机械性能影响极大,特别是间隙杂质(氧、氮、碳)可大大提高钛的强度,显著降低其塑性。
钛作为结构材料所具有的良好机械性能,就是通过严格控制其中适当的杂质含量和添加合金元素而达到的。
化学性质
钛在较高的温度下,可与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反应。
各种元素,按其与钛发生不同反应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卤素和氧族元素与钛生成共价键与离子键化合物;
第二类:过渡元素、氢、铍、硼族、碳族和氮族元素与钛生成金属间化物和有限固溶体;
第三类:锆、铪、钒族、铬族、钪元素与钛生成无限固溶体;
第四类:惰性气体、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元素(除钪外),锕、钍等不与钛发生反应或基本上不发生反应。
与化合物的反应:
◇HF和氟化物
氟化氢气体在加热时与钛发生反应生成TiF4,反应式为(1);不含水的氟化氢液体可在钛表面上生成一层致密的四氟化钛膜,可防止HF浸入钛的内部。
氢氟酸是钛的最强熔剂。
即使是浓度为1%的氢氟酸,也能与钛发生激烈反应,见式(2);无水的氟化物及其水溶液在低温下不与钛发生反应,仅在高温下熔融的氟化物与钛发生显著反应。
Ti+4HF=TiF4+2H2+135.0千卡(1)2Ti+6HF=2TiF4+3H2 (2)
◇HCl和氯化物
氯化氢气体能腐蚀金属钛,干燥的氯化氢在>300℃时与钛反应生成TiCl4,见式(3);浓度<5%的盐酸在室温下不与钛反应,20%的盐酸在常温下与钛发生瓜在生成紫色的TiCl3,见式(4);当温度长高时,即使稀盐酸也会腐蚀钛。
各种无水的氯化物,如镁、锰、铁、镍、铜、锌、汞、锡、钙、钠、钡和NH4离子及其水溶液,都不与钛发生反应,钛在这些氯化物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Ti+4HCl=TiCl4+2H2+94.75千卡(3)2Ti+6HCl=TiCl3+3H2 (4)
◇硫酸和硫化氢
钛与<5%的稀硫酸反应后在钛表面上生成保护性氧化膜,可保护钛不被稀酸继续腐蚀。
但>5%的硫酸与钛有明显的反应,在常温下,约40%的硫酸对钛的腐蚀速度最快,当浓度大于40%,达到60%时腐蚀速度反而变慢,80%又达到最快。
加热的稀酸或50%的浓硫酸可与钛反应生成硫酸钛,见式(5),(6),加热的浓硫酸可被钛还原,生成SO2,见式(7)。
常温下钛与硫化氢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保护膜,可阻止硫化氢与钛的进一步反应。
但在高温下,硫化氢与钛反应析出氢,见式(8),粉末钛在600℃开始与硫化氢反应生成钛的硫化物,在900℃时反应产物主要为TiS,1200℃时为Ti2S3。
Ti+H2SO4=TiSO4+H2 (5) 2Ti+3H2SO4=Ti2(SO4)3+H2 (6)
2Ti+6H2SO4=Ti2(SO4)3+3SO2+6H2O+202千卡(7)Ti+H2S=TiS+H2+70千卡(8)
◇硝酸和王水
致密的表面光滑的钛对硝酸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这是由于硝酸能快速在钛表面生成一层牢固的氧化膜,但是表面粗糙,特别是海绵钛或粉末钛,可与次、热稀硝酸发生反应,见式(9)、(10),高于70℃的浓硝酸也可与钛发生反应,见式(11);常温下,钛不与王水反应。
温度高时,钛可与王水反应生成TiCl2。
3Ti+4HNO3+4H2O=3H4TiO4+4NO (9)3Ti+4HNO3+H2O=3H2TiO3+4NO (10)
Ti+8HNO3=Ti(NO3)4+4NO2+4H2O (11)
综上所述,钛的性质与温度及其存在形态、纯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致密的金属钛在自然界中是相当稳定的,但是,粉末钛在空气中可引起自燃。
钛中杂质的存在,显著的影响钛的物理、化学性能、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特别是一些间隙杂质,它们可以使钛晶格发生畸变,而影响钛的的各种性能。
常温下钛的化学活性很小,能与氢氟酸等少数几种物质发生反应,但温度增加时钛的活性迅速增加,特别是在高温下钛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
钛的冶炼过程一般都在8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因此必须在真空中或在惰性气氛保护下操作。
金属铁、镁、铝、铅、锌、铜等广泛应用,为人们熟悉。
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上述金属已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
钛却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成为金属中的新秀。
钛及钛的化合物、合金究竟有哪些特性和用途呢?是人们应该了解的问题。
一、钛的发现
早在1791年,英国门那新(Meneccin)山谷中静静地躺着一种黑色的矿砂,无人问津。
牧师格利高尔(w.Gregor)是位矿物学的爱好者,当他在自己的教区内游览时,发现并带回了这种黑色的东西,经过分析,他宣称找到了一种未知的新金属。
为了纪念黑色矿砂的发现地,格利高尔把这种金属称为Menaccin,把矿砂称为门那新矿(Menaccite),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钛铁矿(FeTiO3)
1795年,德国科学家克拉普罗兹(铀的发现者)从匈牙利带回的矿物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并很快确定他和格利高尔发现的是同一种元素。
这种矿物就是钛的氧化物—金红石(TiO2)。
克拉普罗兹把此元素命名为titanium(钛)取自神话中的“泰坦”(Titans),意指大地之神的儿子。
二、钛的存在
钛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63% ,居元素分布序列中的第十位,仅次于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比常见的锌、铅、镍、铜的总和还要多16倍,但大部分处于分散状态。
主要的矿物有金红石(TiO2)和钛铁矿(FeTiO3)组成复杂的钒钛铁矿。
我国钛蕴藏量居全球之首,仅四川攀枝花地区的矾钛铁矿,储量约15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 。
三、钛的冶炼
钛在1791年被发现,而第一次制得纯净的钛却是在1910年,中间经历了一百余年。
原因在于:钛在高温下性质十分活泼,很易和氧、氮、碳等元素化合,要提炼出纯钛需要十分苛刻的条件。
工业上常用硫酸分解钛铁矿的方法制取二氧化钛,再由二氧化钛制取金属钛。
浓硫酸处理磨碎的钛铁矿(精矿),发生下面的化学反应:
FeTiO3+3H2SO4 == Ti(SO4)2+FeSO4+3H2O
FeTiO3+2H2SO4 == TiOSO4+FeSO4+2H2O
FeO+H2SO4 == FeSO4+H2O
Fe2O3+3H2SO4 == Fe2(SO4)3+3H2O
为了除去杂质Fe2(SO4)3,加入铁屑,Fe3+ 还原为Fe2+,然后将溶液冷却至273K以下,使得FeSO4·7H2O(绿矾)作为副产品结晶析出。
Ti(SO4)2和TiOSO4水解析出白色的偏钛酸沉淀,反应是:
Ti(SO4)2+H2O == TiOSO4+H2SO4
TiOSO4+2H2O == H2TiO3+H2SO4
锻烧偏钛酸即制得二氧化钛:
H2TiO3 == TiO2+H2O
工业上制金属钛采用金属热还原法还原四氯化钛。
将TiO2(或天然的金红石)和炭粉混合加热至1000~1100K,进行氯化处理,并使生成的TiCl4,蒸气冷凝。
TiO2+2C+2Cl2=TiCl4+2CO­
在1070K 用熔融的镁在氩气中还原TiCl4可得多孔的海绵钛:
TiCl4+2Mg=2MgC12+Ti
这种海绵钛经过粉碎、放入真空电弧炉里熔炼,最后制成各种钛材。
四、钛及钛合金的特性、用途
纯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许多优良性能。
钛的密度为4.54g/cm3,比钢轻43% ,比久负盛名的轻金属镁稍重一些。
机械强度却与钢相差不多,比铝大两倍,比镁大五倍。
钛耐高温,熔点1942K,比黄金高近1000K ,比钢高近500K。
钛属于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加热时能与O2、N2、H2、S和卤素等非金属作用。
但在常温下,钛表面易生成一层极薄的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可以抵抗强酸甚至王水的作用,表现出强的抗腐蚀性。
因此,一般金属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变得千疮百孔而钛却安然无恙。
液态钛几乎能溶解所有的金属,因此可以和多种金属形成合金。
钛加入钢中制得的钛钢坚韧而富有弹性。
钛与金属Al、Sb、Be、Cr、Fe等生成填隙式化合物或金属间化合物。
钛合金制成飞机比其它金属制成同样重的飞机多载旅客100多人。
制成的潜艇,既能抗海水腐蚀,又能抗深层压力,其下潜深度比不锈钢潜艇增加80% 。
同时,钛无磁性,不会被水雷发现,具有很好的反监护作用。
钒具有“亲生物“’性。
在人体内,能抵抗分泌物的腐蚀且无毒,对任何杀菌方法都适应。
因此被广泛用于制医疗器械,制人造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胁关节、头盖骨,主动心瓣、骨骼固定夹。
当新的肌肉纤维环包在这些“钛骨”上时,这些钛骨就开始维系着人体的正常活动。
钛在人体中分布广泛,正常人体中的含量为每70kg体重不超过15mg,其作用尚不清楚。
但钛能刺激吞噬细胞,使免疫力增强这一作用已被证实。
五、钦的化合物及用途
重要的钛化合物有:二氧化钛(TiO2)、四氯化钛(TiCl4)、偏钛酸钡(BaTiO3)。
纯净的二氧化钛是白色粉末,是优良的白色颜料,商品名称“钛白”。
它兼有铅白(PbCO3)的遮盖性能和锌白(ZnO)的持久性能。
因此,人们常把钛白加在油漆中,制成高级白色油漆;在造纸工业中作为填充剂加在纸桨中;纺织工业中作为人造纤维的消光剂;在玻璃、陶瓷、搪瓷工业上作为添加剂,改善其性能;在许多化学反应中用作催化剂。
在化学工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二氧化钛及钛系化合物作为精细化工产品,有着很高的附加价值,前景十分诱人。
四氯化钛是一种无色液体;熔点250K、沸点409K,有制激性气味。
它在水中或潮湿的空气中都极易水解,冒出大量的白烟。
TiCl4+3H2O == H2TiO3+4HCl
因此TiCl4在军事上作为人造烟雾剂,犹其是用在海洋战争中。
在农业上,人们用TiCl4形成的浓雾复盖地面,减少夜间地面热量的散失,保护蔬菜和农作物不受严寒、霜冻的危害。
将TiO2和BaCO3一起熔融制得偏钛酸钡:
TiO2+BaCO3 == BaTiO3十CO2­
人工制得的BaTiO3具有高的介电常数,由它制成的电容器有较大的容量,更重要的是BaTiO3具有显著的“压电性能”,其晶体受压会产生电流,一通电,又会改变形状。
人们把它置于超声波中,它受压便产生电流,通过测量电流强弱可测出超声波强弱。
几乎所有的超声波仪器中都要用到它。
随着钛酸盐的开发利用,它愈来愈广泛地用来制造非线性元件、介质放大器、电子计算机记忆元件、微型电容器、电镀材料、航空材料、强磁、半导体材料、光学仪器、试剂等。
钛、钛合金及钛化合物的优良性能促使人类迫切需要它们。
然而,生产成本之高,使应用受到限制。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钛的治炼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钛、钛合金及钛的化合物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钛材加工工艺
目前,金属钛生产的工业方法是可劳尔法,产品为海绵钛。
制取钛材传统的工艺是将海绵钛经熔铸成锭,再加工而成钛材。
按此,从采矿到制成钛材的工艺过程的主要步骤为:
钛矿->采矿->选矿->太精矿->富集->富钛料->氯化->粗TiCl4->精制->纯TiCl4->镁还原->海绵钛->熔铸->钛锭->加工->钛材或钛部件上述步骤中如果采矿得到的是金红石,则不必经过富集,可以直接进行氯化制取粗TiCI4。
另外,熔铸作业应属冶金工艺,但有时也归入加工工艺。
上述工艺过程中的加工过程是指塑性加工和铸造而言。
塑性加工方法又包括锻造、挤压、轧制、拉伸等。
它可将钛锭加工成各种尺寸的饼材、环材、板材、管材、棒材、型材等制品,也可用铸造方法制成各种形状的零件、部件。
钛和钛合金塑性加工具有变形抗力大;常温塑性差、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比值高、回弹大、对缺口敏感、变形过程易与模具粘结、加热时又易吸咐有害气体等特点,塑性加工较钢、铜困难。
故钛和钛合金的加工工艺必须考虑它们的这些特点。
钛采用塑性加工,加土尺寸不受限制,又能够大批量生产,但成材率低,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屑残料。
钛材生产的原则流程如图1—1。
针对钛塑性加工的上述缺点,近年来发展了钛的粉末冶金工艺。
钛的粉末冶金流程与普通粉末冶金相同,只是烧结必须要在真空下进行。
它适用乎生产大批量、小尺寸的零件,特别适用于生产复杂的零部
件。
这种方法几乎无须再经过加工处理,成材率高,既可充分利用钛废料作原料,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不能生产大尺寸的钛件。
钛的粉末冶金工艺流程为:钛粉(或钛合金粉)->筛分->混合->压制成形->烧结->辅助加工->钛制品。
钛材生产的原则流程
钛材除了纯钛外,目前世界上已经生产出近30种牌号的钛合金。
使用最广泛的钛合金是Ti-6Al-4V,Ti-5Al—2.5Sn等。
我国常见的钛合金牌号及其成分,详见表8—9。
工艺流程选择
钛板带材采用热轧后冷轧的生产工艺。
板材有带式和块式两种生产方法(见图)。
(1)带式法。
是板坯经热轧成卷,在以后的冷轧、热处理等工序中均成卷进行,轧至成品厚度和状态时,用横剪机剪切成板材。
(2)块式法。
是热轧后切成块片,在以后的冷轧、热处理等工序中均以块片方式进行生产。
带式法生产率和成品率都比块式法高,但设备庞大、投资高、生产技术复杂,在有条件与有带材热轧机的轧钢厂进行协作生产时,才采用这种工艺。
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为满足生产带材的需要,通常在单机架热轧机上轧成薄的热轧板条。
焊接成带卷,然后在冷轧及其后续工序中按带式法生产。
加热和热轧将板坯加热后在热轧机上轧制,以生产热轧中、厚板成品或冷轧坯料。
由于金属钛在热态下易吸氢和氧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因此,钛及其合金板坯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850~1150℃之间,加热时间视其加热方式及坯料尺寸而定。
当采用火焰炉加热时,须严格控制炉内气氛为微氧化气氛。
钛在热状态下塑性好,变形抗力小,而冷加工则比较困难。
因此,要尽量增加热轧的总加工率,以减少冷加工量。
当采用带式法生产时,先在开坯机上经数道次轧制成厚板坯,然后在热连轧机或在带有炉内卷取机的轧机上轧至厚度为2~3mm时成卷,也有在一台热轧机上从坯料开始一直轧至6~8mm厚度时,再在其尾部卷取成卷或焊接成卷。
当采用块式法生产时,一般在单机架的热轧机上轧制,有时需要进行二次或三次的加热–热轧–表面处理–再加热–热轧循环才能轧至所要求的厚度。
表面处理为清除钛板(带)坯在加热、热轧、退火过程中表面形成的氧化吸气层,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主要处理工艺有碱洗后酸洗或喷砂(丸)后酸洗两种。
碱洗酸洗法是先将制品浸泡在含有氧化剂(NaNO3)的熔融碱液(NaOH)槽中处理,碱洗后立即水淬,然后在含有氟离子的硝酸液中进行酸洗,酸洗后再水洗、烘干。
喷砂(丸)酸洗法是借助压缩空气将砂子(铁丸)高速冲击工作表面以除去氧化层,然后进行酸洗、烘干。
碱洗时废碱液和含碱废气的处理比较复杂,生产费用也比较高,设计中多采用喷砂(丸)酸洗法。
冷轧纯钛通常在室温或略高于室温下轧制,某些钛合金则需要加热到100~200℃后轧制。
钛及钛合金冷作硬化速度较快,两次退火间的总加工率纯钛不超过50%,钛合金不超过30%~40%,需进行多次中间退火、多次冷轧,才能生产出薄的产品。
退火包括中间退火和成品退火。
中间退火在非真空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后要酸洗,以清除表面氧化层;成品退火一般在真空炉内进行,退火后表面光洁,可以不酸洗。
冷轧板带坯在退火前要脱脂,除去表面油渍,以提高退火后板带材表面质量。
精整及检查根据各类产品的交货条件,精整工序有滚光、矫直和成品剪切。
检查项目有取样检验、外观质量和尺寸公差检查等。
设备选择包括加热炉、热轧机、冷轧机及表面处理、退火等设备的选择。
加热炉常用的有电炉和燃气炉,都可用于钛及钛合金板坯加热。
电炉可分为周期式与连续式。
生产规模不大时,常选用周期式工频感应加热炉。
中间工序再加热一般选用在轧制线上的连续式电阻炉或燃气炉。
当利用轧钢机热轧钛及钛合金板坯时,也可用钢坯加热炉加热钛板坯。
热轧机当采用块式法生产工艺时,多选用单机架四辊(或二辊)可逆式热轧机。
当采用带式法生产工艺时,除利用带钢热连轧机外,可选择双机座或三机座的四辊可逆轧机,它的前一个(或两个)机座为可逆万能开坯机座,后面机座为带有炉内卷取机的可逆精轧机座;或选择在尾部设置卷取机的单机架四辊(或二辊)可逆热轧机。
在单机架的可逆热轧机列中。
相应配置有立辊、导尺、矫直机、剪切机、垛板机等。
冷轧机多选用单机架的四辊轧机轧制。
当采用块式生产工艺时,用机架前后设有辊道的可逆式轧机。
当采用带式生产工艺时,选用机架前后设有开卷机和卷取机的可逆轧机或非可逆轧机。
生产薄带时,通常选用20辊轧机。
由于钛及其合金冷轧变形抗力大,要求轧机刚性好、强度大,并配备有厚度、张力、速度、压力的测量与控制装置。
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喷砂(丸)机或碱洗炉、酸洗槽组、冷热水洗槽和烘干箱。
当采用块式法生产工艺时,上述槽组均独立配置,并为敞开式,在槽组上方设板片移送吊车,担负板片装卸及转运任务。
当采用带式法生产工艺时,上述槽组均为密闭式,并组合为一整体的机组(列),机组上配有开卷、矫直、缝合(焊合)、活套、剪切和卷取等辅助设备。
酸碱废液及含酸碱废水都需有净化处理或回收再生装置。
退火炉当采用块式法生产工艺时,热轧板及冷轧板的中间退火,可选用箱式、台车式、辊底式燃气或电阻退火炉;冷轧板成品退火一般选用真空电阻退火炉。
当采用带式法生产工艺时,中间退火可选用燃气或电阻炉成卷退火;成品退火一般选用真空电阻炉成卷退火或连续退火。
车间配置车间主要由热轧、冷轧、退火、表面处理、精整、成品检查和包装等工段组成。
由于热轧机与冷轧机的生产环境条件差别大,可采用U型布置,即设两个轧机跨。
一跨布置热轧机及配套的加热炉、再加热炉等设备,另一跨布置冷轧机和退火、精整、检查等设备,产品包装也可设在该跨内。
在两个轧机跨中间为副跨,配置轧机的电气、液压等设备和轧辊研磨间。
喷砂、碱酸洗等设备通常布置在车间尾部与主厂房隔开的单独建筑物内。
特殊要求碱酸洗厂房要进行防腐蚀处理,温暖地区可以半敞开,寒冷地区要设机械通风系统。
碱洗、酸洗设备要有槽边抽风、气体净化和含碱、酸废水的处理设施。
喷砂间要有防噪音和收尘装置。
除锈——脱脂——酸洗——喷砂——烘干工艺,个人理解其实都是为了“除锈”,只是深度不同,简要叙述如下:
除锈——从工艺上理解应该是手工除锈,包括手工抛光。
作业者通过磨片、针枪、钢丝轮等工具进行除锈,比如借助粘有磨料的持制磨光轮的旋转,对工件表面进行削磨,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毛刺、氧化皮、焊渣、焊瘤等表面宏观缺陷。
抛光是利用涂有抛光膏的抛光布轮在抛光机上高速旋转,对工件表面进行光饰,降低工件表面的微观不平,获得光亮外观。
磨光及抛光处理,会产生含硅金属、布毛等粉尘,一般在作业点安装吸尘罩,粉尘直接随车间排风系统排出室外。
脱脂——又称除油,当金属表面覆着油污时,会形成一定电化学反应惰性,影响后续酸洗工序。
脱脂即从机器部件或铁制产品表面上除掉油脂的过程。
油脂主要来自机加工时沾上的润滑油、防锈油,贮存期间的油封,模制时的脱膜剂以及磨抛光时沾上的抛光膏等。
根据工件除油的深度要求,通常采用的除油方法有:碱性化学除油,超声波除油,电化学除油以及上述方法的联合使用。
a.碱性化学除油——主要为去除积存在工件上难以通过其他方法去除的干硬油垢。
如某种化学除油采用的除油剂主要含NaOH(20~50g/L)、Na2CO3(20~40g/L)、Na3PO4•12H2O(20~40g/L)、硅酸钠(5~10g/L)、表面活性剂(1~2g/L)等,操作温度40~90℃。
清洗采用水浸洗,产生的清洗废水呈碱性,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b.超声波除油——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可以较彻底清洗掉工件表面沾附的油污,通过添加适当除油剂,可以迅速地对工件表面实现高清洁度的处理。
常用工艺流程是:浸泡→超声波清洗→清水(净水)漂洗。
目前高效新型除油剂基本为无磷除油剂,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钠、碳酸钠、OP乳化剂、葡萄糖酸钠和代磷添加剂等。
除油废水碱和无机盐含量比较高,pH值亦比较高(8-10),可用以中和含酸废水。
除油废水基本无毒,不会对生态及人体直接造成破坏和危害。
洗下的油多呈乳化状态,油污多时也浮于液面,易于分离去除,对去油液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生产中只需补充新的除油剂,不必经常更换清洗溶液,可以减少废水处理量。
c.电解除油
又称电化学除油,适用对零件表面前处理要求较高的情形。
电解除油是在碱性溶液中,以零件为阳极或阴极,采用不锈钢板、镍板、镀镍钢板或钛板为第二电极,在直流电作用下将零件表面油污除去的过程。
电化学除油液与碱性化学除油液相似,但其主要依靠电解作用强化除油效果,通常电化学除油比碱性化学除油更有效,速度更快,除油更彻底。
工件进入电解除油槽在一定电流作用下浸洗,然后再采用水浸洗,产生的清洗废水呈碱性,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另外这一过程还将产生部分废乳化液。
酸洗——酸洗是将工件浸入酸性浸蚀液中(加温或者不加温),将工件表面的氧化皮、锈蚀产物等碱性化学溶解,达到净化工件表面的目的。
酸洗浸蚀液多采用强酸(硫酸、硝酸、盐酸),为防止浸蚀过快通常酸性浸蚀液中还加入少量有机缓蚀剂,如磺化动物蛋白、皂角浸出液、若丁(主要成分为二邻甲苯硫脲)、硫胺、硫脲、六次甲基四胺等。
酸洗过程中,由于工件与溶液的反应析出氢气和各种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氮氧化物和硫酸雾等。
浸蚀后的工件必须经过水洗,清洗水中含有残余酸和工件溶解后产生的金属离子(铁、铜、铝、锌、镁、铬、镍等)。
酸洗液是有一定寿命的,当溶液中积聚的金属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酸洗液必须更新。
酸洗液中含大量金属离子和残酸,如果不进行回收或加以综合利用,必须向外倾倒时,则会加大污染物总量。
喷砂——本工艺中应该主要起美化作用。
机加工件毛刺清理与表面美化喷砂能清理工件表面的微小毛刺,并使工件表面更加平整,消除了毛刺的危害,提高工件的档次。
并且喷砂能在工件表面交界处打出很小的圆角,使工件显得更加美观、更加精密。
喷砂工艺设备的含尘浓度中等,约为8000 mg/m3,粉尘粒径分布以中粗居多,20~60μm的占32%,大于60μm以上者占到总量的45%;粉尘的性质为硅砂粉,常温下作业、干燥、无毒、不腐蚀、不粘结。
一般选用旋风式除尘器进行除尘处理。
烘干——为了防止工件酸洗后锈蚀或表面存有水而影响表面质量,最后对工件进行干燥。
如采用用锅炉蒸汽进行干燥,这一过程只产生含少量杂质的冷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