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商洛客家方言入声演变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南商洛客家方言入声演变的特点*
付新军
【摘要】[摘要]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
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商洛;客家方言;入声;演变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baoji-university-arts-sciences-social-science-edition_thesis/0201222951639.html
一、概说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汉中、安康一起被称为陕南地区,地理上与鄂豫两省交界,辖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7县(市)。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明清两朝一批批来自南北方的移民,不断地开发着这个曾经荒芜人烟的秦巴大山。
客家人大规模的迁移始于清前期的乾隆三十年前后,期间大批的赣、闽、粤移民迁入商州,并依次进入商南、镇安、山阳的低山、丘陵。
现今商洛的深山之中散落着不少客家村落,形成一个个客家方言岛。
就目前的资料和走访结果来看,客家人的分布比较散落,他们多是聚族而居,主要分布于商州、柞水、洛南、镇安、丹
凤几县区,而尤以商州最为集中,客家话特征保留的也相对最好。
二、入声韵在商洛客家方言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古入声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与舒声韵相比,入声韵都有一个塞音韵尾;其次,作为一个调类,入声调区别于舒声调的特点就是调值短促。
本节首先讨论入声韵在商洛客家方言演变的情况。
总的来看,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在今商洛客家方言中已全部丢失,由于入声韵尾脱落,所以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
下面我们以今读韵母相同为原则,分类讨论古入声韵在商洛客家方言中的演变特点。
1.古咸山摄入声韵的演变
咸山摄入声开口一二等与三四等韵今读韵母有别,一二等字今读韵母的主元音舌位比三四等要低,一二等韵今读韵母多数为ε,少数为ɑ,且一二等见系字今音也不同,一等见系字韵母多读为oi,二等则读为ε或ɑ;三四等今读韵母为iE,知系字韵母为E,闫坪分别为ie、e。
合口一等字韵母也为oi韵,与开口见系入声字及蟹摄开口一等字韵母合流,二等韵今读韵母为uε、uɑ,三四等韵为iE,闫坪为ie。
其中闫坪、西联、川明方言中合口三四等都有部分字已读为撮口韵,为yE,这些字在肖台、安乐方言中则读为合口韵uE,原因是肖台、安乐方言中古见系字今逢撮口呼韵母,声母读为组,韵母都读为相应的合口呼。
另外,“活”字各地方言都有文白两读,区别在于白读声母都为v,文读声母为h,白读音反映了古匣母早期脱落声母读为零声母的现象;韵母方面的大致情况是白读音为前不圆唇元音E,罗湾为ei,文读音为后圆唇元音o,不过西联、肖台的文读韵母是oi,安乐则是文白音的韵母都是o;声调方面白读音或读为阳入、或读为去声,文读音则或读为阴入,或读为阳平。
2.深臻曾梗摄入声韵的演变
将这四摄入声韵的演变放在一起进行考察,是因为在商洛客家方言中,这四摄的今读韵母多有合流的情况出现。
合流的大致情况是曾摄一等、部分梗摄二等和深臻摄庄组入声字今读韵母合流为E(罗湾多为ei,闫坪为e),深臻曾梗三四等韵字除庄组外,其他的入声字今韵母合流为i(知系字为ʅ),具体来看各地还有一些演变上的差异,下面具体讨论。
曾摄一等入声字今读韵母各地的规律性很强,音值表现上略有不同,西联、川明、肖台、安乐都为E,闫坪为e,罗湾略有参差,多数为ei,个别字为E,入声韵读为前不圆唇元音的特点是与阳声韵主元音的音值相对应的,安乐以外的其他各地曾摄一等阳声韵字韵母的主元音多数都为ε。
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字今读韵母各地音值都有两个:ɑ和E(罗湾为ei,闫坪为e),而哪些字读ɑ韵,哪些字读E韵,各地基本一致,差异较小。
这两类字在各自的音系结构中并不是一种互补关系,也就是说从共时平面找不到两类字分化的语音条件,读为ɑ和E两类韵的字出现在各类声组下,以安乐方言为例,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字读音情况列表如下:
其他方言的情况都基本相同,其中罗湾方言“赫”字有两读,“赫鲁晓夫”一词中读ɑ韵,“显赫”一词中读ei韵。
“客”字在西联方言中有两读,“客家人”一词中读ɑ韵,“客气”一词中读E韵。
从例字可以看出,两类字一个较明显的差别在于相比E韵字,读ɑ韵的字的口语色彩更重些,它们是更为常用的字,罗湾、西联方言中“赫”字和“客”字两读的现象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因此总的来看,商洛客家方言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字今读的表现有两个:第一,两类字的分化没有语音条件;第二,读ɑ韵的多是口语中的常用字。
我们认为这种音变正是一种典型的离散式音变现象。
徐通锵指出:“离散式音变与连续式音变不同,我们无法从音位的分布环境中去寻找演变的条件和进程,而只能看到语素读音的零星的、参差的变化。
”[1](P281)在考察宁波方言声调所发生的离散式音变后,徐通锵认为这种音变的途径是:“总的趋势是,非常用字先变,常用字后变,每个发音人所保留的原调的残存字大都为常用字。
”[1](P286)商洛客家方言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字的读音情况正是如此。
另外要说明的是ɑ韵相比E韵应该是更早的一种读音形式,因为ɑ不但与梗摄阳声韵白读音aŋ的主元音音值相当,而且今广东客家方言如梅县话中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韵韵母即为ak,商洛客家方言与之相比,只是丢失了一个塞音韵尾。
而读E韵的字,也不是因为方言经历了ɑ→E的变化,而是由于受到了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因为在商州、柞水、镇安方言中,梗摄二等入声字的韵母就是ei、E。
梗摄二等合口字《方言调查字表》只收录三个字“虢、划、获”,“虢”字各点读E类韵,“划”字安乐为uɑ韵,其他各地都是ɑ韵,“获”字罗湾读ei韵,安乐读uɑ韵,还显示着梗摄字早期的读法,但其他点已完全被本地话同化,读为o韵。
深臻曾梗三四等开口入声字的主元音各地基本都为i、ʅ,说“基本”是因为其庄组字的韵母各地方言都读为E,闫坪为e,罗湾为ei。
各地方言梗摄开口三等个别字韵母读为ɑ,如“只、尺、石”,罗湾、川明、安乐三地四等个别字还有读为iɑ韵的,如“壁、劈、锡”。
这种现象反映的应该是梗摄三四等入声字早期的读音,因为梅县话梗摄三四等入声字的韵母读为ak、iak,可见塞音韵尾k刚丢失的时候,这些字的韵母正是应该读为ɑ和iɑ韵。
合口入声的今读相对较为复杂。
臻摄合口一等入声精端组字今读韵母为əu,见
系字韵母为u,“骨”字读音比较特殊,安乐、肖台为u,同见系其他字,其他各地则都读入曾摄入声,为E。
四摄的三四等字今读韵母主要有i、y、əu (u)三个读音,读əu(u)韵的字来自知章组,其他声组的字读i或y韵各地则存在差异。
y音应该是受当地话或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因为罗湾方言尚都读为齐齿的i韵,但“橘”字已经出现了i、y两读的现象,其他各地方言则有的读i韵,有的读y韵,其中肖台、安乐两地见系字韵母读u韵,这是因为两地方言中,古见系字今逢撮口呼韵母,声母读组,韵母则要读为相应的合口呼。
3.宕江摄入声韵的演变
宕江摄入声韵的演变各地规律性都很强,今韵母逢洪音为o韵,逢细音为io韵,和果摄字合流。
其中宕摄开口一等字“托、各”商州四地的客家方言读为oi韵,和咸山见系入声字以及蟹摄一等韵母合流。
宕摄开口三等古来母、日母字肖台、安乐方言读齐齿呼io韵,合乎演变规律,其他方言读o韵,同一等韵。
江摄开口二等见系字因为声母腭化与否而存在文白异读,韵母相应的有o与io两种读法。
合口字韵母同开口为o韵。
4.通摄入声韵的演变
通摄入声字基本与遇摄的今读韵母合流。
一等帮见系字韵母为u,端精组字韵母为əu,三等帮组字韵母为u,精知章组字韵母为əu,来日母韵母为iəu。
见系字今读韵母较为复杂,罗湾基本为i韵,闫坪、川明、西联基本为y韵,安乐、肖台两地则因为其音系结构的制约,韵母为u韵。
“促”字在罗湾、肖台两地韵母为εu,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个别端精组遇摄一等字中,其韵母也读为εu,如“图、徒、素”,都与流摄字合流。
这种现象应该是一种晚近的变化,因为广东客家话中遇摄字并没有读同流摄字的现象出现,并且“促”字本身是
入声,其韵母读为εu韵,一定是在韵母丢失以后才发生的变化。
个别见系字的韵母今读为iu韵,此现象在各方言中都有所反映,如罗湾、西联方言的“菊、麴”,肖台方言的“畜”,合乎通摄三等入声韵演变的主流,而“曲”字在闫坪、川明和安乐方言中都还有文白两读,白读韵母为iu,文读为y/u。
可见,iu韵是通摄三等见系字一种早期的读法,今读为i、y或u韵的现象是由于受到本地话的影响以后发生的变化。
三、入声调在商洛客家方言中的演变及特点
入声调和入声韵的关系非常紧密,互为依存,塞音韵尾的丢失就意味着入声调短促特点的丢失。
由于商洛客家方言入声塞音韵尾的丢失,其入声调短促的特点也就随之失去,今商洛客家方言入声调基本上都已经舒化。
入声调在舒化后,其走向在各方言中存在差异,罗湾方言入声调并没有同舒声调合并,是独立成调,且分为阴入和阳入两类;安乐方言则只保留着阴入调,全浊入声字归入了去声调;其他方言入声调都已和舒声调合流,具体情况见下表:
以上是商洛客家方言入声调古今演变的主要规律,其中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1.西联客家方言的入声字有“短促”的特点
西联方言多数清入字的调值依然还有短的特点,发音时可以感觉到发音人喉部略有紧张。
这种现象在湘语区的很多地方也有发现,如李星辉:“我们从一些入声字的读音中发现,比如元音[o]或[ɑ]发完后,后面还跟有喉部肌肉收紧的现象,我们记音的时能够凭耳朵感觉到这个紧喉动作的存在,而且发音人也认为发音时喉部的确有收紧的感觉。
”[2]张进军:“发音人在读单元音入声字时,特别是那些常用入声字的白读时,无论是发音人本人还是调查者都有
同感:这些字听起来很短促……这种短促的读音具有紧元音的特点,也许它就是湘语入声字喉塞尾[-Ɂ]的残存。
”[3]朱晓农曾指出:“入声舒化的第①条路是‘开化路',先开音节化,再长化:短P>短Ɂ>短开>中开>长开。
在此路径中,入声唯闭韵尾变为喉塞韵尾进入‘短Ɂ'阶段,如吴语和相当一部分官话。
然后塞音尾失落,但仍保持原有的短调性质进入‘短开'阶段,如吴语德清话阴入字。
然后短调长化,经过一个‘中开'阶段,如德清话阳入,最后到达完全舒化的‘长开'阶段。
”[4](P326)西联客家方言部分清入字也正处在从丢失塞音韵尾向“长开”演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朱晓农还说:“作为一条经验概括,入声短调在100毫秒上下,中长调200毫秒上下,舒声长调约为300毫秒上下。
”[4](P325)我们测量了西联这部分清入字声调的时长,发现时长一般都在150—170毫秒的范围之内,按照朱晓农先生的标准来衡量,那么西联清入字应该是正处于接近中长调的阶段。
2.部分古清入字今读阴平调的现象
古清入字各地都有一些字今读阴平调,包括依然保留阴入调的罗湾、安乐两地。
我们对读阴平调的字所占清入字的比例做了统计,结果是肖台最高为25%,罗湾最低为7%。
有一些字在不同地方,都比较一致地读为阴平调,列举如下: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在各地普遍读为阴平调的字基本上都不是口语中的常用字,其中“甲”字罗湾、安乐两地都有两读,“甲子”义时读kɑ,“指甲”义时读kε,可见读为阴平调时,词语的书面语色彩更重些,且韵母也是与本地话相同的ɑ韵,口语词的读音依然保留着阴入调。
因此,我们认为商洛客家方言部分清入字读为阴平调的现象是受到本地话影响的结果,因为商州方言属于中原官
话的关中片,安乐、肖台所在的镇安、柞水两地方言,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划归中原官话秦陇片,邢向东、郭沈青(2005)则根据其受下湖话影响最大,混合性最强的事实将其划为中原官话关中片与江淮官话黄孝片杂处的方言[5](P368),其入声演变的规律都是清入字归阴平。
3.部分古浊入字今读阳平调的现象
古全浊入声字在商州的闫坪、川明、罗湾、西联四地都有部分字读为阳平21调,少数字则读为阴平35调,如:
“集”字各地都有两种读法,“集合”义时,川明、西联都读为阴平,“上集”义时,四地都读为阳平,显然后者的词义比前者要“土”,属于常用的口语词,这从声母的读音上也可以得到证明,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而全浊声母今读送气是客家方言的重要特征。
“属”字在罗湾方言中也有两读,“属相”义读ȿəu,“家属”义读səu,也表明读阴平35调时,词义是更“文”的。
仅根据以上两个有两读的字例似乎可以得出全浊声母入声字读阴平调要比读阳平调更晚近一些,是更新的一个语音层次,但是就总体来看,规律并不明显,同一个字有的方言读为阴平,有的则读为阳平,相对比较杂乱。
从以上字例可以看出读为阴平或阳平的全浊入声字是以非常用的口语词为主的,我们认为这种看起来有些杂乱且无规律的局面,正说明了这些例外并不是各方言自身演变的结果,它们是由于受到商州本地话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商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关中片,其全浊声母字的今读调类归阳平,其阳平是35调,而商州四地客家方言的阴平为35调,因此一个比较的合理的解释是,由于受到权威方言的影响,商州客家话的全浊声母字,尤其是一些非常用字,在舒化时就不可避免地和商州本地方言一样,归入阳平调,这是部分字读为21调的原因;而有些字则由
于在口语中不常用,因此在使用中直接移植了本地话的字音,这些字在本地话中即读35调,但是在商州客家话中35调是一个阴平调,因此这些字从古今演变来看,就形成了全浊归阴平的例外。
而从“集、属”两个字例来看,这种声调的不同还可以形成文白异读的差别。
4.次浊声母入声字的演变规律
商洛客家方言的次浊声母入声字部分跟清声母字走,部分跟全浊声母字走。
这是客家方言共同的特点,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谢留文在《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中对此都有比较详细的讨论。
黄、谢两文中共有二十个字例①,但是由于“ ”商洛客家方言口语中不用,所以我们所列举的就只有十九个字。
在比较的时候,还参考了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两篇文章中提到的客家方言的例字,其中黄雪贞在《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将次浊入声字随清音声母走的称为甲类,而将随全浊声母走的称为乙类,下文在表述的时候,沿用这样的名称。
首先要说明的是除罗湾还保留阴入、阳入两个调类以外,其他各地方言入声都已经出现舒化现象。
演变的大致规律如前文所述,清入字在安乐方言保留独立的入声调,在肖台方言归入阳平,闫坪、川明和西联方言都归入上声,全浊入声字各地方言都归入去声。
两相比较后可以发现,商洛客家方言次浊入声字和南方客家方言在归类上基本是一致的。
不同之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字虽然和南方客家方言在归调的走向上不同,但是在商洛客家方言的内部却是一致的,如“末、灭”两字在南方客家方言中都属于乙类,读阳入,但是在商洛客家方言中,这两个字都读为甲类。
“灭”字只有罗湾方言还有乙类的读法;更
多的情况则是同一个字在商洛各地客家方言中,有的与南方客家方言依然保持一致,有的则不是。
如“入”字,在南方客家方言中都是读成乙类的,但此字在今商洛客家方言中的声调却比较复杂,其中闫坪、西联读成乙类,与南方客家方言保持一致,安乐、肖台则读成甲类,与南方客家不同,罗湾、川明读为阴平,则应该是受到中原官话影响的结果。
又如“篾”字,闫坪、川明、罗湾和安乐方言都读成乙类,与南方客家方言一致,但在西联、肖台方言则读成甲类。
就总体来看,在十九个字当中,肖台方言只有四个字读成乙类,是所有方言中最少的,安乐、罗湾方言则分别有八个和九个字读成乙类,是所有方言中最多的,其他方言次浊入声字读成乙类的字数则处于这两者之间。
从黄文和谢文所举的南方各地客家方言的情况来看,这十九个字中各地都有十二个字是读为乙类的,单从这一点来看,罗湾、安乐方言是保存客家方言语音特点最好的,事实上这两个方言也是仅有的两个尚保留独立入声调类的方言。
注释
①它们分别是:日、袜、额、脉、木、六、肉、入、纳、灭、月、捋、末、肋、麦、逆、篾、玉、绿。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李星辉.论湘语入声的发展轨迹[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6).
[3]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朱晓农.入声演化三途[J].中国语文,2008,(4).
[5]邢向东,郭沈青.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J].方言.2005.
[6]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J].方言,1988,(4).
[7]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J].方言,1989,(4).
[8]黄雪贞.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J].方言,1997,(4).
[9]谢留文.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J].中国语文,1995,(1).[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洛客家方言混合特征研究(项目号:13K001);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接触中的词汇成分借用及混合方式研究——以商洛客家方言词汇研究为例(项目号:14JK1187)。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城新区世纪大道,E-mail:fuxinjun402@.【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baoji-university-arts-sciences-social-science-edition_thesis/020122295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