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讲座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讲座稿
主讲人---彭志新
预备知识---信息技术教育装备
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不太注重对教育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甚至在概念上也比较模糊。

实际上,教育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教育科学也有若干分支学科。

教育技术就是这些教育学科中一门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国内外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教育技术系。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媒体、器材和设备”;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学与教全部过程的系统方法”。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所出版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围》一书中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如下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一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大家认同。

教育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核心,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

教育技术经历了教育传统技术和教育媒体技术阶段,现正朝着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发展。

教育传统技术主要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它借助的媒体主要是口语、文字、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

教育媒体技术主要是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它借助的媒体主要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硬件及视听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它借助的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质变带动了教育技术的变革;每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教育深刻地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蒸汽机、交流电、无线电等多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媒体教育技术相伴产生,出现了教育上的电化教育,与此同时,私塾制的教育体制转变为班级授课制。

无疑,现今的教育信息技术出现,一定孕育着教育体制重大的变革。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先进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载体。

没有先
进的装备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教育就不会发展和进步。

从教育技术本身的定义和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教育技术装备应当包含基础性教育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两个部分。

基础性教育技术装备包含了教育传统技术和教育媒体技术所需要的物资装备,是“普九”和电教检查验收时必须要达到的,主要包含中小学理科实验室、图书室(馆)、劳技和活动课教室、音体美卫专用功能室、文科实验室等。

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应当包含1、计算机教室;2、多媒体演示教室;3、视听(电子)阅览室;4、软件(课件)制作室;5、语言实验室;6、校校通工程;7、校园广播系统;8、校园通讯系统;9、校园闭路电视系统;10、图书管理系统;
11、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12、教育城域网等专用功能教室和网络系统。

省教育厅已于2000年3月下发了教备[2000]01号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在上述主要专用功能室和校园网络系统的建、配、管、用工作都做了十分明确的界定。

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技术装备主要是“校校通”工程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信息技术教育装备”。

由于省教育厅教备[2000]01号文件中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已经包含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且“校校通”
工程所需的设备可以包含在计算机教室、校园网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中,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就是我省已经制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没有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就不可能真正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全国20多个省市都索要了我省下发的教备[2000]01号文件。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本身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在不断的更新,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具有“不定性”。

正因为存在着这种“不定性”,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师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应对此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保证我省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我们这次举办的信息技术具教育装备培训班的目的也在于此。

在这轮培训班的基础上,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正在与《教育文汇》杂志社共同举办“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专题系列讲座,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一、计算机教室
一)信息技术教室的主要功能
1998年前,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伴随其配置的专用功能教室定名为“计算机教室”。

由于当时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操作和DOS操作系统下的编程及教学软件使用,并不一定需要所有的计算机连网和上网,“计算机教室”
一词基本概括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

自199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特别是教育部2000年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和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取代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教师”也演变为“信息技术教师”。

因此,“计算机教室”也应当更名为“信息技术教室”。

信息技术教室是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重要教学场所,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条件保障,是继“普九”和“普实”工作以后,现阶段中小学最急需和投入最大的教育技术装备项目。

按照教育部有关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要求,对全国大部分普通中小学来讲,信息技术教室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计算机教学功能:包含了原来的计算机教室功能,信息技术教室应能够完成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字表处理和编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2、网络教学功能:信息技术教室应能够完成网络基础及应用、多媒体作品制作和发布等与局域网和互联网有关的教学内容。

3、学科整合的功能:在多媒体教学尚未进入每一间教室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室是各学科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场所,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载体。

信息技术教室除用于完成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任务以外,还大量的承担着各学科计算机辅助教(CAI)、计算机辅助学(CAL)、多媒体辅助教学(MCAI)和网络辅助教学(NCAI)的作用。

4、师资培训的功能: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限于财力又不能建立专用的培训教室,因此,信息技术教室还应担负起对学校一般教师和社会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任务。

5、多功能教室的功能:对一般中小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也没有必要单独建配语言实验室、软件(课件)制作室、视听(电子)阅览室,可以借鉴“普九”达标验收时建配“多功能教室”的方式,通过增配适宜的设备和软件,使信息技术教室具备信息技术教育多功能教室的功能。

二)信息技术教室的建筑规范
关于信息技术教室的用房建设,国家计委在所发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计标[1986]2618号)和原国家教委等三部委在所发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标[1996]640号)中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原为“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或“微型计算机教室”)。

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中小学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室用房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信息技术教室用房。

信息技术教室用房主要用来放置计算机、计算机桌凳,便于班级学生授课所占用的基本教学房舍。

中学应按照每生1.8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小学应按照每生1.57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

据此,对每班50人的中学,应建筑9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信息技术教室;对45人的小学,应建筑76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信息技术教室。

考虑到我国中小学班级学生数难以保证按照上述规定的标准人数设置,实际建设时应按照最多人数的班级设计。

考虑到我国较多的农村中小学暂时难以按照1人1机的要求配置信息技术教室,信息技术教室也可使用普通教室进行改建,但新建的信息技术教室面积应符合上述国家规范所规定的要求。

2、附属用房。

信息技术教室附属用房主要用于存放服务器、网络设备、教学资料柜和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办公室、换鞋处所需要的房舍。

中学应按照每生0.87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小学应按照每生0.75平方米使用面积设计。

对条件不具备的中小学,或农村初中和小学,在不考虑换鞋处的情况下,可以按每个信息技术教室配置26平方米使用面积的附属用房设计。

3、信息技术教室和附属用房的单层净高应保证在3.4米及以上,玻地比应在1:6及以上,墙裙应在1.2米及以上。

若附属用房与学生机房在一个大教室内,两者应使用玻璃隔断;若附属用房单为一间,应设置内通道,但教师机和打印机等教学中需使用的设备应配置在学生机房。

换鞋处一般应设置在信息技术教室墙外,以避免“串味”。

三)信息技术教室的配套设施
信息技术教室的供电应尽量与办公和生活用电独立,一般应配置足够功率的净化电源或稳压电源。

没有条件的,应配置标准的配电盘,实行多路控制,安装漏电保安器。

信息技术教室应尽量采用“筒灯”照明,避免较多的斜射光线直接照射到显示器而产生亮点(柱);窗户应安装浅色窗帘,避免室外强光直射显示器;墙面应采用浅色装修,反射系数应控制在60%以内。

信息技术教室的地面不宜安装普通地毯。

安装了防静电木板和钢板的,一定要进行导静电处理。

单元板四周镶嵌导电嵌条,通过铜导线引出到预埋在室外地下的标准接地系统。

没有经过导静电处理的“防静电地板”只能起到装饰作用。

检测和评价防静电地板和机房导静电性能好坏的参数有很多,主要有起电电压、带电电荷量(电荷密度)、电阻率(表面电阻率、体积电阻率)、半衰期等。

检测的仪器一般有高阻计(或超高阻计)、静电计、电荷仪、半衰仪等。

对各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和学校,可以采用简易的仪器检测防静电器材的性能,主要有:1、静电电压表法。

用尼龙布或塑料与被测试的防静电地板表面摩擦,用静电电压表测量其表面电位,若起电在几百伏且很快降低,则表示导静电性能较好;若起电电压较高,如几千伏或几万伏,且较长时间(几秒或更长时间)几乎降不下来,则其防静电性能差。

静电电压表可使用普通电压表进行改装。

2、兆欧表法。

测试电压选100V或500V,若测得的表面电阻率在106-109Ω范围内,则属于性能较好的产品。

由于兆欧表的电极对测量表面电阻的结果影响较大,一般应使用标准电极。

信息技术教室内的计算机桌一般应采用单人单桌,以避免两人一桌时因机箱占用空间较多而造成学生腿部拥挤和不能伸展,同时也能避免相互间干扰。

计算机桌的尺寸可参考单人课桌标准并结合所购计算机(立式或卧式)的尺寸大小设计,一般可使用市面上成品计算机桌。

服务器和教师机桌应按照实际的需要设计,应保证能够放置打印机等外设和交换机、集线器等网络设备。

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室设备规范图册》中的微机桌尺寸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已不再采用。

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室内的计算机桌排布主要有三种类型。

若以教师讲授为主,计算机桌可按照学生面向黑板或讲台的方式排布(简称“讲授型”);若以学生计算机操作为主,或教室面积过小,可采用两侧靠墙,中间两排紧靠,学生侧对讲台的方式排布(简称“操作型”);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为主,可将5-6个计算机桌紧靠成菱形或园型,以便于学生相互间学习和讨论(简称“协作型”)。

有关信息技术教室计算机桌的排布如下图所示。

讲授型操作型协作型
信息技术教室排布图
讲授型操作型协作型
信息技术教室不宜安排在楼房的顶层和一楼。

若配置在一楼的,地面应进行防潮、防鼠处理,一般应采用架空地板,以便于抽风或通风。

若配置在顶层,应有隔热层。

信息技术教室一般应安装足够功率的空调机和抽湿机。

信息技术教室不宜安排自来水池。

信息技术附属用房内一般应配置资料柜、办公桌凳等必要的办公家具。

四)信息技术教室的硬件配备
信息技术教室是在原来的计算机教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现今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校校通”工程的具体内涵,配备信息技术教室硬件设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50台学生机的教室为例):
1、学生机应选用Intel赛扬633及以上或其它相当的CPU,内存应在64兆以上。

考虑到14英寸与15英寸显示器在性能上的巨大差异性,条件许可情况下,应选用15英寸的彩色显示器。

2、应尽量安装硬盘。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室网络运行速度,培养学生
单机操作的能力,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一般应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一只硬盘。

为了管理的方便,可考虑配置硬盘还原卡。

3、应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

应为每台学生机配置声卡和耳麦,保证学
生上网和制作多媒体作品时的音效。

信息技术教室一般不配有源音箱,以避免相互间干扰。

4、采用Windows NT技术组网,10兆到桌面,100兆到服务器。

应用交换机加集线器的方法组网。

过去的计算机教室一般都是采用集线器级联的方式组网,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室局域网内多媒体教学和上网速度等方面的要求,新建信息技术教室一般应采用1台交换机加集线器的方式组网。

实际上,对50台学生机、1台服务器、1台教师机的信息技术教室来讲,无论如何级联几台集线器,总有多余的集线器口,若充分运用交换机口,可以在端口数上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5、应配置打印机。

由于信息技术必修课要求学生提交需要打印的作业,
因此,信息技术教室应当配置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最好使用网络打印机。

6、应通过“地网”或“天网”方式上网。

对互联网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在没有建校园网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室应通过“地网”方式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或其它互联网。

对无法接入互联网的农村中小学,应当按照“校校通”工程的要求,通过“天网”方式接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

7、若将信息技术教室建配成多功能教室,使其具备视听阅览室、课件制作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等方面的功能,还应配备光盘镜像服务器(一般在3万元左右)、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硬件设备以及电子读物、教育资源库、课件制作平台、语音复读机等相关软件。

此种信息技术教室可称作为“电子教室”。

8、旧机房改造方案。

目前各省中小学都存在着大量的386、486、5X86和MII200等档次的计算机教室。

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加上教育部在2000年推出的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增加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原有计算机教室已不能适宜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必须对此类机房进行改造。

此类教室改造主要有以下方法:
(1)硬件扩充法:可以通过增加硬盘、多媒体卡和扩充内存,提升服务器器等方式进行升级。

这种升级方式应根据学生机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改造方案,一般情况下,50座机房的升级造价一般在5万元以上。

(2)PXE光盘法:对一些配置略高的计算机教室(如5X86、MII200等),在原有学生机配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服务器,配置含PXE技术的WIN98 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信息技术必修课中上网浏览等方面的要求。

对50座的计算机房,一般造价在2万元以内(视服务器的配置高低)。

此种方法改造的信息技术教室启动WIN98速度太慢,难以保证所安装的音频广播、在线考试、电子阅览等功能模块的正常使用。

检测的方法是同时让50台计算机启动,观察进入WIN98系统的速度,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情况下,让所有的学生机启用多媒体广播功能,若运行速度能够忍受,效果尚可。

(3)Windows 2000终端卡法。

这是目前较流行的改造方法,源于网吧建设。

对一些通过硬件扩充和PXE光盘法难以改造的计算机教室(理论上可以是386机房),可以利用“瘦客户机”原理,通过配置较高标准的服务器(一般要求2个PIII866EB CPU,4条256兆内存、40G 7200转RAID1方式硬盘),在学生机上配置终端卡的方法进行升级。

若为50台学生机房,此种改造方式一般造价在3万元及以下。

这种方法支持真彩色、声卡、双启动,能运
行大部分WINDOWS 2000软件。

一般情况下,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在提供服务器、终端卡时会同时提供1套内含虚拟因特网、电子阅览、校内新闻、BBS论坛、电子信箱等功能模块的软件包,比单纯提供硬件的厂商性价比要高得多。

上述改造方案的基础是原计算机教室应联网和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等因素。

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的功能,对档次较低的计算机教室,一般应采用纯硬件或硬件与软件结合的方法配置多媒体教学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都因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而准备淘汰档次较低的计算机教室。

实际上,如果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要求需要多个信息技术教室时,因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而新入学的学生中又有一部分尚未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原来低档的计算机教室仍能完成基础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在最近的几年内,低档的计算机教室仍能派上大用场。

有关旧机房改造的详细方案请上“中国教育装备”网站查询。

9、按照教育部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应授完70-140学时,初中和小学学生应授完68学时以上, 其中的上机时间不少于70%。

为保证完成基本学时,经测算,对一般学校来讲,每800-1000名学生应建一个能够满足每班同时1人1机的信息技术教室。

如果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较强,应适当增加信息技术教室的数量。

对30班的高中,高二会考“信息技术”课程。

按140学时计算,每班每学期应上140/4=35学时;按70%上机学时,每班每学期应上机25节课,20个班每学期应上机500学时,按每学期20个星期,每星期应上机25学时;每天每机房授课5节,5天上机25学时。

因此,对30班学校,按最高应开课时数。

建配1个计算机教室即可。

考虑到扩展性和超前性,我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的配备标准如下表所示:学校类型计算机教室数量每室硬件配备标准应含多媒体网络教室数
个数使用面积工作站数档次
高中完中省市示范 2-4 90.07 50 一 1-2
县城一般 1-3 90.07 50 二 1
农村一般 1-2 90.07 50 三 1
初中省市示范 2-3 90.07 50 一 1-2
县镇一般 1-2 76.67 50 二 1
农村一般 1 56.09 50 三
小学省市实验 2-3 76.67 50 一 1
城镇一般 1-2 76.67 50 二 1
乡镇一般 1 56.09 50 三
农村完小 1 56.09 5-20
初小 --- 1
控制室每室应大于26平方米
软件满足教育教学所需
10、对信息技术教室内的配置,我国少数品牌计算机生产商推出了在已
淘汰的计算机(如MII300等)基础上采用了PXE法组建信息技术教室的方案,这是一种节约经费的好思路。

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室的主要用途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配置能够胜任专业图形设计和运算的计算机,在中小学的确存在着资源浪费。

为此,教育部已组织专家审定了国内开发的适用于学校使用的学生专用机,固化了信息技术教育常用的的功能模块,造价在1000元左右,这种思路和可能的大面积配备现象应引起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重视。

11、对新建的50座信息技术教室,按照上述配置要求和目前的设备报
价,若学生机使用CIII500档次的CPU,大约需要经费为20-25万元;若使用赛扬633档次的CPU,大约需要25-30万元。

上述价格不包含组网用系统软件和教学用应用软件的费用。

五)信息技术教室的软件选型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都在不断呼吁要“硬件和软件并重配备”,在尚未作为必修课开设的情况下,实难得到真正落实。

信息技术教室所需的软件主要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现阶段,我国一些大型IT企业为了节省开发费用,保证能够及时推出产品,OEM了不少中小型IT企业的教育软件产品。

一款信息技术教室必配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全国至少有30家IT企业都是以自有产品的形式销售,但真正自主开发的企业不到10家。

有关信息技术教室常用软件见附件。

网站编信息技术教室全面解决方案附件1-国讯信息技术教室软件配备目录.doc
1、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
(1)版本:纯硬件版、软硬版、纯软件版。

(2)系统功能:广播教学、语音教学、屏幕监视、遥控辅
导、教学示范、师生对讲、分组讨论、电子论坛、消息发送、电子抢答、电子举手、远程命令、本地命令、文件传送、网络影院、远程复位、远程关机、电子教鞭、电子黑屏、远程管理等、多媒体课件制作。

2、虚拟因特网
(1)软件简介: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代理服务器软件,因大部分是英文界面,
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功能也非常简单。

虚拟internet网软件具有代理服务功能,还具有网管功能和教学功能。

简体中文界面,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虚拟Internet网的整个系统的界面都是独立运行于Windows 98 Win NT上,具有核心下载和安全通道以及公共信息与查询的信息服务系统。

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部分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

此套软件对上网基础设施较差的中小学比较实用。

(2)主要功能:
此软件分服务器端和用户端两部分。

服务器端包含下面几大模块:系统配置,用户管理,申请管理,其它功能
◆系统配置部分:
对Internet教室服务系统进行功能上的设置,整个系统运行中,是否通过代理服务器以及拨号网络的设置都是通过系统配置来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进行设置。

系统配置可分为四大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