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版】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伸出关爱的手》教案
《伸出关爱的手》教学反思
《关心家乡的事》教案
《关心家乡的事》教学反思
《医疗保健与我们的生活》教案
《医疗保健与我们的生活》课后反思
《歌乐山下的英烈》教案
《歌乐山下的英烈》教学反思
《不忘先烈的嘱托》教案
《不忘先烈的嘱托》教学反思
《伸出关爱的手》教案
《伸出关爱的手》教学反思
《伸出关爱的手》教案
教学目的:
认知:1.学会关爱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2.知道帮助贫困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情感:1.同情生活贫困的人们。
2.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行为:1.关注社会上贫困的人们。
2.积极参加“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爱心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关注贫困的人们,愿意伸出关爱的手帮助他们。
教学难点:
懂得为什么要关爱?怎样去关爱别人?提高对“爱”的认识。
一、导入:(唤起同情)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美丽的珊瑚小学。
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这里有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图书资源。
同学们,你们在这样美丽的珊瑚小学学习生活快乐吗?
可是在我们的重庆还有许多孩子,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PPT)
当你看到这两组不同的画面时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和我们城里孩子不一样,他们生活很贫穷。
二、看一看:(生活体验,感受需求)
1.让我们随着一群小朋友走进重庆贫困地区,去看看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吧?(出示PPT)
2.看到他们的生活,你能说说他们有什么困难吗?
3.除了这里的孩子面临的这些困难,你还知道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有哪些困难?
小结: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很艰苦。
板书:需要帮助
三、想一想(为什么帮助?)
1.同学们,你知道贫困地区究竟有多少人需要帮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据统计重庆市有40个区县,其中有21个贫困县,贫困人约366万。
同学们,我们珊瑚小学有3000多学生,我们来算一算:366万贫困人口相当于几所,珊瑚小学的人数?(1000所)
有这么多的贫困人口,那么将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贫困人口越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缓慢,社会和国家就会越来越贫穷。
也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国家和谐的发展,都应该伸出关爱的手,帮助贫困地区的人。
这既是一种爱的奉献,也是一份应尽的责任。
板书:应该帮助
四、说一说(真心帮助)
1.贫困问题,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人们都纷纷伸出关爱的手帮助贫困地区,救助了千千万万的失学儿童。
据我了解,我们珊瑚小学开展了许多“扶贫济困”的爱心活动,当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听了你们的爱心故事,老师非常感动。
感谢你们对他们真心的帮助。
板书:真心帮助
2.活动延伸
出示照片1:
同学们,还记得今年四月,你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和三峡库区的小朋友们手拉手”的捐书活动吗?你们让三峡库区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书籍,让他们与主城的小朋友一起体会“书香重庆”,分享直辖的成就。
出示照片2:
然而在重庆三峡库区的孩子们,因为贫困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还需要大家伸出关爱的手去帮助。
同学们,愿意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吗?
让我们一起分小组讨论:来为学校与库区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出金点子,看哪个小组的点子最多,最有效,好吗?
五、写一写(引起共鸣)
1.同学们的金点子真好。
可是在重庆有366万贫困人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们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小,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段爱心公益广告语。
唤起更多的人伸出关爱的手,加入到爱心行动中。
把你真心的话语、温馨的建议写在上面。
2.学生写话、交流,师随即点评
3.把你们美好的愿望(爱心卡)贴在黑板上,看,这爱心,将
会感染更多的人伸出关爱的手,献出无私的爱。
让我们用真心去温暖贫困地区的人们,让我们伸出双手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每一个人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伸出关爱的手
需要帮助
应该帮助
真心帮助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伸出关爱的手》教学反思
我上课的内容是小学《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课《伸出关爱的手》。
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很丰富,先由关注贫困地区延伸到关注弱势群体。
本课教材从“走进贫困地区”“了解弱势群体”两个方面触动学生“伸出关爱的手”。
本课教学我选择了“关注贫困,关爱贫困人”这一话题为教学内容。
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带领学生走进贫困,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贫困地区是需要社会关爱的。
学会关爱他人,为他人献爱心。
在情感与态度: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贫困地区的孩子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帮助,使学生燃起对贫困人们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行为与方法:通过观看录象资料,聆听别人的、讲述自己的爱心故事,观察图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体会到贫
困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并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和带动更多得人伸出关爱的手。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关注贫困的人们,愿意伸出关爱的手帮助他们。
教学难点:懂得为什么要关爱、以及怎样去关爱别人,提高对“爱”的认识。
按照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实际,为达到以上目标要求,并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时,我设计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开课导入,对比激趣。
通过出示二组不同的图画进行对比,触动学生在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感受。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贫困的初步感知。
二、走进贫困、体验感受
1.让学生通过看录像走进贫困生活,了解贫困的现状。
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解知道他们因为贫困生活的很艰难,甚至面临很多困难,他们需要帮助。
2.通过了解贫困地区究竟有多少人需要帮助这一组数据。
然后再计算数据中体验贫困人口多。
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贫困对国家社会的影响?通过同桌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帮助?
三、拓展延伸,增加实践活动。
教学中贯穿学生思想的情感发展线,按照学生认识事物进程的逻辑思维,层层递进。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体验活动,落实行动。
先回忆自
己曾经帮助贫困地区的爱心故事。
引发出我们还应该怎样帮助的小组讨论话题,使活动延伸。
四、总结,升华。
总结这堂课所要学生掌握的道德观点—伸出关爱的手。
再让学生设计公益广告语,通过现场互动,呼吁更多得人加入爱心行动,让课堂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现场,从而让学生提高对“爱”的认识。
总之,通过激发情感、教师讲解、评价行为等手段传递给学生浓厚情感色彩的知识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悟、讨论、动情等体验方式,在强烈的关爱情感氛围中将道德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既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情意的发展。
当然理论和现实,构想与操作总是有差距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怎样合理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怎样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体验来明理促情?怎样准确的把握教材,利用教材进行合理的资源信息重组和删减?等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思品课程教学研究中深入探究。
通过这次思品课的研究,让自己充分感受到思品学科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想得以提升,情感受到感染;才能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与情感体验。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关心家乡的事》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们用不同的新闻媒体关心家乡事,了解家乡的主要新闻媒体,并能简单运用不同的新闻媒体了解、关心家乡的事。
2.在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传媒了解、关心家乡事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新闻媒体浏览来关心、了解家乡事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社会性成长。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议一议;
1.导入激趣:大家请看一段电视镜头(出示《天天630》新闻片头)。
提问:熟悉吗?是什么?这个哪个电视频道的栏目?什么时间播出?
(学生:《天天630》,重庆新闻频道,每天晚上6点30分播出的)
提问:《天天630》里面有一句广告语,怎么说的呢?
(学生:“天天630,贴近老百姓”)
提问:贴近哪个地方的老百姓呢?(重庆、家乡)
由此可见,《天天630》播报的是哪个地方的事呢?(播报的是
重庆的事,家乡的事)
板书课题:家乡的事
提问:谁看过《天天630》?
师:看来大家都在关心家乡的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心家乡的事。
补充板书课题:关心家乡的事
2.(课件提示)教师提问: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电视新闻栏目都在关心家乡的事呢?你能写出它的播放时间和电视频道吗?请和你旁边的同学议一议,填一填。
(学生填表并作答)
师:通过了解新闻栏目播放的时间和电视频道,我们就能准时的观看到家乡的新闻。
总结过渡:电视(板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事的窗口,除了它,我们还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方式了解家乡的事。
请同学们翻开书第二课(P8-P9),看看还有那些途径可以让人们了解家乡事呢?你最熟悉的亲人朋友们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了解家乡的新闻呢?
学生:报纸、电台广播、网络······(板书)。
总结:我们身边的人们都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关心着家乡的事。
活动二、找一找;
(课件)出示新闻标题及图片:《科普日火箭升空》,提问:你能用什么方式最快找到它?(网络)。
有谁愿意来找一找吗?请学生上台操作。
师:知道这是谁制作的“火箭”吗(珊瑚小学)?谁来读一读新闻的内容?珊瑚小学的同学们真棒!(鼓掌)
师:让我们再来找找与重庆有关的新闻网站,看看今天家乡都发生了哪些新鲜事。
我们在搜索网页中输入“重庆新闻”。
大家看,网
络上竟然有这么多关于重庆的新闻网站,你以前知道这些网站吗?大家把它填在表格里吧。
学生选择点击新闻,念新闻内容。
总结:了解家乡事,输入关键词,掌握了这种方法,即使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也能在互联网上快捷的找到家乡的消息了。
活动三、学一学;
导入: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种新闻媒体运用特别广泛,它就是报纸(出示报纸实物)。
老师带了很多今天出版的报纸来,大家想看吗?(学生分发报纸,每人一份)
调查:拿着《重庆晚报》的同学请举手,拿着《重庆商报》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有谁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报纸呢?(《重庆晨报》、《重庆日报》······)。
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的报纸。
(课件出示报纸新闻截图)师:这是今天《重庆晚报》里的一条新闻,现在,请拿有《重庆晚报》的同学迅速的从你手中的报纸中找到这条新闻,看谁最快找到它。
提问:怎么才能快速的找到自己关心的新闻呢?(请学生介绍阅报经验)。
(实物投影)讲解:报纸把不同的信息根据分类放置在不同的版面里,如果是重要的新闻,我们可以在报纸头版下的目录里找到栏目提示,也可以直接通过版头分类提示翻到相关的版面寻找,明白了吗?
师:大家看看,你的报纸都有那几个分类版面?
提问: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类的新闻?
(课件提示)师:现在,我给大家两分钟,大家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手中的报纸里找“发生在重庆的社会新闻”?谁找到啦?请念
念它的标题。
讲解:看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出示视频资料1)报纸是怎么产生的呢?请看。
(出示视频资料2)报纸里的新闻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再看。
总结:一篇新闻的发布过程简单吗?每一条新闻,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都浸透着家乡的新闻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让我们在心里给他们说声谢谢。
同时,提醒学生把桌面报纸整理整齐,表达尊敬之情。
四、做一做;
(课件提示)导入:我在浏览珊瑚小学的网站的时候知道了同学们正在参加学校的小记者竞选活动,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记者。
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今天的珊瑚小学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今天,美丽的珊瑚小学在这次《重庆社会》的赛课活动中迎来了好多的“客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能写出来吗。
(学生描述、写稿、读稿)
提问: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家乡人知道这件事呢?(630新闻热线电话、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报社······)
讲解:每一个新闻媒体都与我们有许多的联系方式,让我们在生活中仔细收集这些联系方式就能够把我们身边的家乡事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告诉更多的家乡人了。
总结: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的新闻媒体也在时刻关心着家乡的方方面面。
同学们,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在我们的家乡,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关心家乡事,与我们的家乡共成长。
谢谢大家,下课。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关心家乡的事》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就《关心家乡的事》一课的教学设计上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关心家乡的事》是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课题的教学内容。
该课程在设计中突出了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关心家乡事这一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和愿望;同时,我们认为本课也十分强调在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家乡事,达到从生活中拓展、提升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家乡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了解和关心家乡的方式何其丰富。
在教学资源上看,根据所授学生所处的地区和环境分析,快捷、便利的都市生活,各种媒体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认知方式,为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好利用这些方式关心家乡事提供了前提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优化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人们利用不同媒体方式关心家乡事,了解家乡的主要新闻媒体,能简单运用不同媒体了解家乡事;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关心家乡事的意识和习惯。
在教学重点的选择上,我们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方法掌握作为本节课必须完成的一个目标;而持久的运用这些方式、方法来关心家乡事,从而形成意识和习惯成为本课社会性培养的集中体现,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上,我们以议一议、找一找、学一学、做一做等四个环节串联本课。
议,就是通过对电视新闻媒体的讨论,从而举一反三的引出人们关心家乡事主要选择;找,是尝试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一大资源在其中去搜索,给学生一种了解家乡事的有效而又快捷的途径;学,即教给学生利用报纸这一普遍资源来了解家乡事的方法;做,则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行为习惯和意识上的发展和升华。
纵观本节课教学,我们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注重学生为主体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中把媒体传播方式与家乡的新闻时事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去议、去找、去学、去做,从而达成学生在活动中以自己的眼睛去关注家乡发展的目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社会性的形成源于学生的兴趣选择。
在教学中,我们反复思考:学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
以此来进行教学设计和资源选择,比如在议一议中,我们选择以《天天630》这一家乡新闻栏目入手,贴近平时学生的电视收看习惯和爱好,避免了学生的排斥现象,使课程引入贴切而有效。
二、行动驱动、发现激趣;
不管是议一议中的填表、讨论;还是找一找中的网络实践;学一学中的报
纸阅读;做一做中的归纳、传播,利用家乡乃至于授课学校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展开,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发现中形成知识,发展自我,有助于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发展。
三、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课本、光碟视频、网络、新闻镜头、报纸、学习表格以及许多当日当地信息……在一节课中充分利用,以此冲击学生固有认识,拓展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具体认识。
当然,本课中有意识弱化了学生对家乡具体事件的理解和评论,目的是希望学生先站在一个普遍的技术性认识层面,形成大家能操作,大家会关注的局面,才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对家乡的具体事件的关注上面来;而对学生在对家乡事的道德导向上很难在短时间细化,因此采用积极向上的姿态引导、描述。
在本课中,我们也发现,任何一个学生的社会性培养,不可能仅在短短的一堂课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引导和关注,需要的是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低下头来以孩子们的视点,给他们更多健康的关怀,相信有这样的一天,今天的授课将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部份了吧。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医疗保健与我们的生活》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重庆有哪些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知道他们工作的艰辛。
2.了解看病流程。
3.了解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保健常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保健常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难点:了解看病流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十”字图片,师提问:看到这个标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当有学生回答到医院时,教师: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医院,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生回答)是啊!医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医疗保健与我们的生活》。
二、了解重庆的医院以及体会医务工作者的艰辛。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重庆都有哪些医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重庆著名医院图片。
师:医院可以分为两类,请同学们翻到书上第14页信息窗,自己由阅读。
师提问:医院可以分为哪两类?(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你能说一说我们说出我们图片展示的医院属于哪类医院吗?
学生说。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我们医院里有很多工作人员,你都知道是
哪些工作人员?
学生思考回答。
师:你觉得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辛苦吗?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医生的辛苦、责任心重大,无私奉献等)
的确,医生非常的辛苦,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医生的故事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讲故事)
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感受到了医生乐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正是由于医务工作者的这种精神他们拥有了一个崇高的称号“白衣天使”。
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请你带着尊敬,对所有的医务工作者说几句话吧!
三、了解看病的流程。
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听了孩子们的发言,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让更多的病人早日摆脱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可是人不可能不生病,如果我们生病了上医院看病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来进行呢?
(学生回答)
他回答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片。
(学生观看)
他回答的对吗?
抽生说。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那如果你们以后生病了不需要家长的陪同能够自己去看病吗?(能)
四、保健与我们的生活。
师:孩子们真能干,那你们以前生过病吗?你们为什么会生病?
学生阐述。
师:实际上孩子们得的这些病我们都是可以通过保健来预防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少生病、更健康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孩子们说得非常好,只要我们在平常生活当中注意了这些,我们的身体就会更加的健康。
学生回答。
这说明我们只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快乐的生活。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刚才说的这些保健常识设计成一首保健儿歌或广告词。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孩子们写的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编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一起小结。
板书设计:
医疗保健与我们的生活
身体健康
快乐生活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医疗保健与我们的生活》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首先,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重庆的著名医院,在这一板块
的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让学生看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综合医院什么是专科医院。
并通过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医生的奉献精神,从而渗透德育。
然后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音像教材,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看病的流程。
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通过观看资料片基本掌握了看病流程,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最后,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通过全班交流了解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体会保健带给我们的好处。
并通过创编儿歌和广告词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保健意识,突出本课的重点。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全班交流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在创编儿歌和广告词这一板块中超越了我的预设,学生表现的非常好。
从上了本堂课后,也明显感觉到了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
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反应比较迟钝,没有及时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吸取经验,努力做到
最好。
重庆市地方课程《重庆社会》四年级上册
《歌乐山下的英烈》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走近英烈,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互相交流等方法,让孩子们了解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是为了换取人民的解放。
激发孩子们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