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我有四个问题要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书法,我有四个问题要问!
•问题一:书法是纯艺术的?
书法是纯艺术的提法,每每见诸报端。
因为此语出于当今书界“权威”名家之口,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敢怀疑,遑论责问。
其实,名人说的话,并不是一定正确。
一个姓项的孩子问孔子:“松树为什么能四季常青?”孔子说是心坚的缘故。
又问:“竹子无心,怎么也四季常青?”孔子却无言以对,说明圣人也会说错话,何况是名人呢?
事实上,书法首先是文化的,然后再是艺术的。
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内容,那么所谓的艺术也会成为肥皂泡的光彩,瞬间即逝。
•问题二:书法必须追求个性?
当今书界,把个性的强调,贯穿于书法的始终。
所以学书者从开始入帖,便不追求形似和神似,而是刻意追求与原帖的不同,以求创新,未入帖,便急于求成,导致不伦不类、不堪入目。
书法的个性不需刻意追求,而是会自然形成。
孙过庭早已指出:“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
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燥勇者,过于剽迫,孤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漫观书史,多少书家师法二王。
然而,许多书法名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书体,而不是克隆二王。
所以书法应当注重共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个别书法形似或神似师门,才是正常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三:快出经典多出经典?
书法要快出经典、多出经典是当今书界的指导方针。
然而,经典的出世,绝不是可以急出来、造出来的。
孔子的儿子
便不是圣人、诸葛亮的儿子便不是“智多星”、李白的儿子便不是诗仙。
一股脑发展书法专业、搞书法展览、选兰亭奖宠儿,未必能造出书法经典来。
从当今中国现状看来,书界的首要任务不是出经典,而是书法普及。
如今,文盲已基本扫除,但提笔忘字或不会写字已成了中国人的“流行感冒”。
一方面是百分之九十几的文化人不懂书法、不爱书法、不看书法;一方面是百分之一的书法者在闭门创造书法经典。
高雅和通俗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问题四:唐楷过时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初中基本上有书法训练,范本多是欧颜柳的楷书拓本。
那时的学生,即使写不出巍峨庄严的好书法,也可写出匀称平整的正楷字。
而如今的书界不重视法度严谨的唐楷,强调的是线条的抒情、姿态的生动。
有的甚至绕过楷书,去除楷则。
其理由是:书体的演变是篆至隶再至草,最后才有行楷。
学行草直接学篆书,不学楷书才为高古。
但是,事实证明只有楷书圣手才容易成为草书圣手。
二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莫不二者兼善。
而当今跳过楷书、独学行草的书者,基本上是失于专谨,难以成为真正的高手。
早年的老师们曾说,学楷书就是练书法的基本功。
基本功不练好而去学上乘功夫,就等于婴儿不会走路而去跑步,注定要跌得头破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