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的“设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的“设问”技巧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课堂教学决不能只有科学探究一种方法,而应是多
种方法优点的集合,只要学习过程以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交流、反思
调整,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启发引导,使学生时刻处于一个气氛轻松活泼、思维活跃的学习过程中。
下面结合化学教学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引课时的问题设置
如学习“氯气”一节时,教师先问:“自来水能养鱼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给出正确答案。
教师接着问:“直接用自来水养鱼,不长时间鱼会死掉,怎样处理自来水?”“为什么要先晒一
段时间?”这样留下悬念,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再比如学习“原电池”时,问:“西红柿会唱歌吗?”拿一张去掉电池的生日贺卡,将连着贺卡的铜棒、锌棒插入西红柿,立
刻响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
接着问:“西红柿为什么会唱歌?”“西红柿里有电吗?”
通过设置这种结合实际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高度注意,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垫
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授课中的设问技巧
1.难点处有意“设问”
如学习“氧化还原”一节,在知道了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后,不急于说出化合
价与电子的关系,提出:“原子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然后让学生思考、阅读、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这样能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对难点的突破。
2.利用认知冲突,适时“设问”
如学习“盐类水解”时,先问:“醋酸钠、氯化钠、氯化氨的水溶液显酸碱性吗?”引导学生分析,由于电离不出H+、OH-,所以答显中性。
然后让学生分组用PH试纸检验三种溶液的酸
碱性,结果发现分别显示碱性、中性、酸性,结论与事实相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再进一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这样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很深刻。
3.一题多“问”,创设开放性学习情境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定量的CO2气体全部被600mL 0.2moL/L的NaOH溶液所吸收,在减压、低温条件下,把该溶液蒸干得7.60g固体。
求:(1)被吸收的CO2的物质的量。
(2)7.60g固体的成分及物质的量。
”在学生掌握基本解法后,问:“还有更好的解法吗?”学生的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进行探究。
经过整理,展示学生和老师的解法,如守恒法、待定系
数法,对于这两种解法学生一致评价更简单。
接着追问:“把原题目中的数据变一下,同学们能解出来吗?”将原题变形为两题:(1)将题目中的7.60g改为8.84g;(2)将题目中的
7.60g改为5.84g。
学生信心十足,用新学的解法解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都体现出很高的热情。
4.建网“设问”,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学完一章后,采取连点成线结网的复习方法,效果较好。
此时设问:“不参照资料上的网络,你能构建出本章的知识网吗?”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建构出了图形多样、详略不同的知识网,在黑板上展示几个。
此时又问:“利用其中一个知识网,如何设计出一个框图推断题?” 学生饶有兴趣地把已知物质变成字母,精简条件,有的在题目中设置提示。
教师继续设问:“做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怎么找?”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框图练习找突破口。
这样既复
习了基础知识,又明白了框图是怎么来的,降低了对这类题的害怕心理。
5.借实验现象“设问”,创设探索性情境
比如浓硫酸使湿润的蔗糖炭化变黑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并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此时教师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判断,应发问:“这个反应系统的几种物质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生成物再参与反应)?有泡沫说明有什么生成?气体物质中可能有哪些物质?泡沫及
液体中可能有些什么物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检验气体物质中含有哪些成分,证实假设中哪
些是正确的、还有哪些问题要进一步研究。
”探索设计实验当堂就能完成,具体实施要利用课外时间。
整个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在假设、设计、探究、归纳、反思
中学习,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与技能主动构建的过程、探索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三、结课时的“设问”艺术
在一节课结束后,提出一个与以后的学习有关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
着疑问结束本节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完化学平衡后,问:“根据N2和H2化合成NH3的反应特点,如何选择工业合成氨的条件?”学生就会想:怎么选择呢?掌握好的学生就会进一步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
学完元素周期表后问:“单个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呢?”为下节课学习化学键做
了铺垫,这样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维还在继续,有一种“余音绕粱”的感觉。
运用“设问”艺术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既是启发式学习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改变学生学
习方式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设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要真正用好这一教学艺术,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
思维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
其次还需要教师业务扎实、学识深厚,能够围绕教学任务,联
系生活实际、实验现象,结合不同的课型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以“设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这样就能够真正发挥“设问”这种教学艺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