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主要指人们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角度等基本量的感觉,以及比较、运算和估计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物理属性的能力。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量”的概念缺乏感知,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浮于表面。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相关案例,浅谈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在多元对比中建立量感
对比“实物尺”,讲授计量单位。

学生建立量感初期,常用“这个桌子好高”“这袋米好重”等语句描述物体属性。

教师可以将身边物体作为“实物尺”,引导学生将之与测量对象的某种属性相对比,帮助他们将“高、大、重”等描述替换为量化的数学语言,如桌子的高度相当于10个文具盒一字铺开的长度,一袋米和一个装满书的书包一样重等。

在《面积单位》一课中,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一本数学教材的大小,在未公布统一测量标准的情况下,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如约等于2个文具盒的大小、6个魔方的大小等。

随后,笔者顺势引出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帮助学生初步培养面积的量感。

对比“身体尺”,建立测量标准。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量感,笔者提出“身
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温子奇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
体尺”的概念,即学生以自己身体某个部位的大小为标准,测量、描述待测物体的属性。

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特征,我们建立了如下长度标准:1厘米约为大拇指指甲的宽度,1分米约为手掌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1米约为两臂张开后双手之间的距离。

建立了如下面积标准:1平方厘米约为一个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1平方分米约为一只手掌的大小,1平方米约为一块小黑板的大小。

讲授《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带学生共同估测教室面积,他们有的借助臂长、步长估测,有的先量出一块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再数地砖的数量,进而计算出教室面积。

“身体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在推理实践中深化量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物体不同类别的计量概念,需要教师借助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概念本质的学习。

让学生深入具体情境体验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概念最直接、最高效的办法。

针对他们无法辨清周长与面积的问题,笔者带他们来到学校的草坪上,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并将一片长方形草坪分为两块,设计一节实践课,通过探究“哪块草坪更大”“哪块草坪的周长更长”帮助学生更好地厘
清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例如,请两组组长分别绕两块草坪走一圈,他们同时回到起点,说明两块草坪的周长大致相同。

接着,笔者又结合两块草坪的数据,讲解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让学生感受每一个计量单位的产生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深化了学生对量感的理解。

在深度估测中提升量感
学生想要在脱离测量工具后依然保持良好的量感,需要他们在生活中充分经历估测、估算、验证的过程,如估测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学校操场的面积、一袋米的重量等。

为此,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超市购物”的情境,开展“我是称重小能手”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
提供盘秤、桶装水、食用盐、苹果、鸡蛋、黄豆、硬币等物品,让学生先掂一掂指定物体、估一估这个物体的重量、说一说是怎样估计的,再称一称它的重量,最后算一算估计值与实际重量相差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及时进行方法指导和纠偏,帮助他们正确掌握估测方法,不断提高估测的准确度。

总之,充分体验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对比、估计、反思,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深化对“量”的理解,并更好地运用量感。

课事45
EDUCAT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