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学习心得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学习心得2012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的第六十个年头,在60年校庆之际,《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应运而出。
而在高考之后的这样一个浮躁的暑假里,我很幸运地接触到这样一本净化心灵的院士传记。
它让我沉下来自己放纵的心,重拾“思考”这个人生永恒的话题。
在对本书的学习中,我的思考主要有这两个方面:北科精神和我的人生。
北科精神
甲子年来,60年沧桑积淀,随着北京科技大学的日益发展壮大,一位位院士从这里走向人类科技的巅峰。
每一位院士身上无不体现者共同的北科精神: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1、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强国无疑是一条最为有效的强国之路。
北科大的院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取得的辉煌成绩践行着这条真理。
国破家亡时,他们远赴海外刻苦求学,努力钻研科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冲破外国政府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帮助祖国走向富强。
于是,魏寿昆院士回国后在冶金理论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冶金熔体理论上取得了开拓性成果,解决了我国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冶金工业作出重大贡献。
肖纪美院士把国外节镍不锈钢的科研成果详细的给中国的技术人员介绍,毫无保留,让中国不锈钢的生产如逢甘霖,在那个“大炼钢铁”的时期诞生一系列当时世界十分罕见的高品质铬锰氮不锈钢,肖纪美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祖国献上一份厚礼。
无独有偶,胡正寰百日攻克钢球轧制技术,正好赶上国庆节,为祖国生日献了礼;柯伟院士率领团队解决了钢管桩腐蚀这一国际性难题,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扫清障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许一项项小小的科研成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却是十分珍贵的。
也正是在北科大院士
们通过自己的一项项科研成就来回报祖国的过程中,科技报国的北科精神开始逐渐形成,发扬光大!
2、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
治学必须严谨,勤奋方能成功。
在遍布荆棘的求学之路上,无疑充满着各种挑战,若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无法步入梦想中的蟾宫。
据北科大校志记载:“矿冶系魏寿昆主任,他在课堂教学,条理之清晰,逻辑之严密,科学论证、分析之透彻,深为师生所折服与钦佩。
”魏寿昆院士一生攻克科研难题无数,我想不正是因为他那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吗?雷廷权院士一生刻苦钻研,穷其所好。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雷廷权院士主持过的课题都成了专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周邦新院士经常给学生讲,你们从这里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严谨的科研态度。
陈国良院士,为学,求实创新、勇于探索;为师,重德崇才,治学严谨。
1960年,陈国良院士接到国家冶金工业部紧急下达的指令:北京钢铁学院马上组建高温合金专业,抽调相近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学习高温合金一年,1961年选派毕业生投入生产建设。
陈国良受命领衔,由于时间紧迫,他减少出行,放弃休息,日日夜夜泡在图书馆、实验室,非常勤奋。
院士们也许都被无数的光环环绕,但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最朴实、最简单的治学习惯才是最可爱的。
在众多北科院士的共同努力下,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一种北科精神日益发扬光大。
3、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北科大的院士们的身上也不乏这种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工程院钟掘院士进行铝加工材料性能提升的试验研究工作时,原理构思、实现技术全部由课题组提出,世界上没有任何现存的资料和经验可供借鉴,技术探索性极强。
就是凭借这种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她的课题
组一步步接近了预期目标,终于创造了6项铸轧核心技术并应用于数家企业。
李依依院士在Fe-Mn合金电镜原位观察从奥氏体到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发现了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成
功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
柯伟院士经过多次实践,率先提出了“多层融结环氧涂层与牺牲阳极的联合保护”方案和实施计划,成功解决了钢管桩腐蚀这一国际性难题。
北科大的院士们凭借着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解决了一个个难题,造福国家,造福人类。
科研工作是一种探索与发现,固然需要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然而我们大学生也即将接收到高等教育,相信我们也要利用好实践这个利器,在求学路上学会思考,勇于创新,并用实践检验一切。
4、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话用在魏寿昆院士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一生任教83年,培养了大量的冶金、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经有一次,记者问他一生中所获得众多头衔中最喜欢哪一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教师。
是的,魏寿昆教授一生任职无数,最爱的依然是那一方三尺讲台,师者二字,是一生无怨无悔的诠释。
柯俊教授回国后,毅然来到刚刚建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徐祖耀院士认为:“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大批的工业人才,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院士们无不掌握着高端的科技,但却从来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态,却甘为人梯,投身教育事业,帮助其他人走上成才之路。
甘为人梯是一种师者风范,我想更是一代大师的谦逊风范。
人生有涯,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求学道路中,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我的人生
读了这么多院士的成长经历,感慨之余,我也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大学可以说人生是一个重要的的转折点,在这之前的小学,初中,高中我都向自己和父母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历高中三年的磨砺,自己也变得成熟了很多。
过去的一切如一阵烟飘过,现在和未来才是我所真正要把握的。
读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我明白了学习永远是人类最大的任务,也是一种乐趣。
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学习依然是我的主要任务,在这方面,我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考取研究生,最好能出国深造,一方面能像各位院士一
样,接受国外的一些高等教育,让自己在学习中保持永久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总之,梦想没有终点。
我对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敬畏。
憧憬的是我可以去我向往已久的北科大认识更多优秀的同学,接触更多新事物,学习更多新知识,这一切都让我求知的心激动不已;敬畏的是,我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担子,需要更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后像众院士一样为国争光!
院士们取得的辉煌成绩和一路奋斗的艰辛让我永远铭记在心,也唯有脚踏实地的干才能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收获。
我很荣幸能沐浴到北科阳光,在北科的怀抱里一展身手。
也许在奋斗的起跑线上,我们较其他学校的同学已领先一步,但这只是开始,大学是一个平台,一个努力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
没有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之说,有的只是凭真本事干到最后!所以在大学生活中,我要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多向教授请教问题,勤于笔记,刻苦钻研,经常图书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前沿的情况,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可能我最终并不会取得像院士那样的成就,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院士们身上那灼灼生光的北科精神继承并发扬,做一个合格的北科人。
让我的大学生活从《师韵》起航吧!
物流新生:蔡申
2012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