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患者评分系统发展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摘要】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和监测,帮助护士和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救治率。

本文从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概述、作用、应用方法、实际应用案例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研究发现,该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有助于提升患者护理质量和医疗效率。

未来,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有望在ICU护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实现更好的救治效果。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是ICU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 ICU护理, 应用价值观察, 病情评估, 患者管理, 临床实践, 医疗效果, 临床决策, 优缺点分析, 应用前景,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症病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复杂和高级。

重症监护室(ICU)作为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是评估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改善护理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实践中,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ICU护理中。

通过对病人的生理指标、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的评估,护士和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合理的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ICU护理质量,改善病人预后提供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深入了解其对患者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的指导作用,以及对ICU 护理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众所周知,重症监护室(ICU)是医疗机构中最需要高专业性、高技术水平和高科学性的部门之一。

由于ICU中病人所患的疾病或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专业水平要求尤为严格。

而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因其明确的判定指标、方便的使用方式、准确的评分标准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ICU护理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能够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进行分类和评估,明确护理方向和护理重点,提高护理效果。

评分系统以病人的生理指标、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等因素为评估依据,通过评分的大小来表现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需要采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可以对不同级别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和护理措施,提高病人的防治效果。

其次,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判断并处理病情变化,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在ICU中,病人的生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很快,护理人员需要随时关注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

评分系统通过对病人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判断病人病情的突然变化,从而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

最后,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能够促进ICU中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更加整合性的护理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评分系统将病人状态的判断和护理措施的采取作为基本的衔接点,形成一套有机的护理流程和标准,使得不同护理人员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协作的机会。

在实践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评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共享和协商,形成更加整合性的护理模式。

总之,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能够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沟通协作,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作为ICU护理的重要环节,评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评估的研究新进展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评估的研究新进展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评估的研究新进展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是指重症监护病房转出患者受到危重症疾病、生命支持治疗、ICU特定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不同程度新发或恶化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日常活动能力受损、睡眠障碍及疲劳等,通常在重大疾病发生后的近期内出现,发生率为50%~70%。

PICS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无法独立生活和重返社会、死亡风险增高及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等,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严重影响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PICS还给照护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对社会医疗服务体系造成额外的负担。

因此,ICU幸存者的长期结局亟待改善。

认知训练、功能锻炼、心理干预及延续性医疗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ICU转出患者的长期结局,而动态、连续的评估或筛查可以早期识别PICS患者并制定干预措施,为进一步改善ICU转出患者长期结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国际重症监护界对ICU幸存者长期不良结局的认识不断提高,但研究热点集中在PICS的流行病学及康复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评估PICS的统一标准。

各研究在PICS的评估时机、评估内容、评估工具及评估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PICS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有效、全面开展PICS评估提供参考。

1评估时机PICS的发生是动态变化的,其评估不应局限于某个时间点,而应贯穿整个疾病和康复过程。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在患者ICU住院期间、转出时、出院后1~4周、3~12个月及>1年等时间点均有报道,对于PICS的评估时机尚无统一标准,根据国内外研究结合专家共识建议,总结如下。

首先,在患者入住ICU后1周内应尽早评估患者基线水平[;以减少回忆偏倚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对于昏迷或镇静的患者,由其家属回忆患者入住ICU前4周情况以完成评估。

基线评估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既往存在的问题,为后期的评估提供对比和参考。

浅谈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

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简称ICU)已经成为了现代医院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部门之一。

由于ICU病人的病情十分复杂,需要持续性、高度专业性和高强度的治疗,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对于改善ICU的护理工作和加强ICU的临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一、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概念及其分类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ntensivecarenursingassessment)是指一套综合性的、科学的、系统化的预测、估计重症ICU患者复苏、治疗预后和死亡风险的评分系统。

该系统以病人的生命体征、病史、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为参考点,通过评分合理地进行了ICU的护理干预和管理,预测和估计ICU病人在未来的状态及复苏、治疗和死亡。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指标评分法:以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为主要参考指标,通过对病人的心率、体温、呼吸速度、血压等数据进行评分。

(如G1asgowComaSca1e评分方法)(2)化验指标评分法:以病人的实验室检查数据为主要参考,通过对病人的表现、化验数据等进行评分。

(如ACUtePhysio1ogyandChronicHea1thEva1uation∏评分方法)(3)临床特征评分法:以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状况等为主要依据,通过对病人特点进行评分。

(如SimP1ifiedAcutePhysio1ogyScoreII评分方法)(4)护理评分法:主要是对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每个需求进行分类和判断。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ICUNUrSeStaffingScore评分方法)二、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优点1能够提高ICU的临床管理水平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的使用,能够减少互相之间的差异性,规范化治疗,减少医务人员对病情不同的偏见和误解,提高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

早期预警评分在ICU中的应用现状

早期预警评分在ICU中的应用现状

早期预警评分在ICU中的应用现状目的客观、快速评估和及时干预患者病情、高效管理医疗单元等方面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方法对临床中进行的预警评分的方法和意义进行归纳和总结。

结果早期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早期预警评分),一旦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进行积极的医疗处置。

结论早期预警评分适合广大医护人员及时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范延误病情。

标签:重症监护病房;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早期预警评分是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

该评分对常用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值制出不同级别的医疗处理干预原则。

一旦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即”触发”水平,必须尽快进行积极的医疗处置。

英国是最早实施、制定该评分系统的国家,后经实践后进行了改良,形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该方法获取参数快速简单,对患者的预后预测评估准确性高,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是对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估的一种简便、实用的评分系统[1]。

已在英国急诊和ICU中普遍应用,并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肯定。

1 EWS评分方法EWS评分可以在患者床边快速获取相关参数,数分钟即可完成对患者的评分及病情评估。

EMS评分的内容包括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2]。

EWS更侧重于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早期发现潜在危重症患者,MEWS更侧重于对急诊患者去向的分流和有计划地选择治疗方案。

EWS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一般多用于有条件的急诊科、ICU 及普通病房;而MEWS不用监测SpO2,对其他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结果更准确、更实用,可以用于基层乡镇医院、社区医院或院前急救等多种场所。

2 EWS评分的临床应用现状2.1 EWS评分在医疗工作中的应用EWS评分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个新的评分工具,由常规的生命体征组成,不受仪器、人员、场地限制,可重复操作,评估结果客观,增强了对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的可行性,减少了临床误诊、误治。

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

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

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进步,ICU护理逐渐成为了医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ICU是指重症患者在病危、危重时,需要集中治疗和监护的病房。

而对于ICU中的病人来说,他们的病情多半是十分危急的,因此在我们的护理过程中,必须要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治疗。

这时候,一个评分系统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护理工作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关于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我们该如何考虑和操作呢?一、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简介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又称重症评分系统,它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器官功能状态、病情稳定、治疗效果等指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及多元回归分析,将一些指标综合评价,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二、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1. 促进医疗质量的实现通过对重症病人的生理指标、病情判定、治疗效果、转归等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实现ICU的高效监控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最大程度地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2. 提高护理水平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护士履行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监护和治疗。

此时,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更好地帮助护士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并根据病人的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证ICU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使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进展,避免病情恶化,同时在病情稳定后,可以及时减少治疗和检查的频率,降低病人住院时间,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具有的优点1. 准确性高。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采集数据方式合理,在保证样本量合理的前提下,能够获得较为精确的统计数据,体现严谨的科学性。

2. 像化程度高。

对于复杂的指标集合,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能有效评估给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反复应用模型,较好地体现了医疗服务的可视化。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

危重症医学现状及展望1危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1)学科建设的发展危重症医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己经被广泛认可。

1996年成立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是我国危重症医学第一个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

2003年在全国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导致许多伤病员出现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器官功能衰竭,在这些病员的救治中,ICU充分发挥了器官功能支持的重要作用,减少了病死率,使危重症医学的临床价值得到认可。

200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危重症医学分会,2008年7月国家确认了危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2009 年7 月又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师分会。

专科学会的成立为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危重症医学是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深入认识,治疗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而不断发展的,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危重症医学得以发展的契机与动力。

随着整个医学领域更加专业化的发展,在综合ICU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专科ICU,即亚专科的建立。

学科的细分是其发展的标志和方向,目前我国己有内科、外科、急诊、心脏、器官移植、神经及传染病等亚专科ICU。

如何规范亚专科的发展,需要业界的探索,更需要整个医学领域的需求与检验。

2 危重症医学的未来发展(1)培养危重症医学医师由于危重症监护伤病员数量的不断增加,ICU病床的占有率持续上升,危重症医学在医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培养足够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

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是危重症医学发展的基石。

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通晓内、外科各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还要具备适应本专业特殊需要的各项技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道管理、呼吸机的使用、心肺复苏及CBP 等技术,并精通各种体克的诊断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监测与治疗,熟练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解读与应用,危重症伤病员的营养支持治疗等。

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理 化 参数 进 行 加 权 赋 值 ,进 而 科 学 毓 化 的评 价 危 重 病 的 严 重 程 越高 ,表 明患者 存活可能性就越大 。7 0 年代 中期,A M A委 贝
度 ,进 一步的推动了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 的发展 ,现 将 目前临 会提 出了 A I 5 评 价方法 ,其主要依据患者创伤解 剖部位 以及严 床上 常见的危重病 评价 系统 的研究现状汇总如下 : 重程度 进行打分 。在 A I S 评价基础之 上 ,8 a k e r 等 人 1 9 7 4 年又提 出了 I 8 5 评 分 。其分值 为 A I 8 评 分中最高 3 个 部位 分伉
愿 定 , 目前 已经 被 摒 弃 到 。随 后 出 现 急 性 生 理 和 慢 性 健 康 评 解剖部 位的评分 ,又囊括 了生理评 分。其对病人 的病情判断更
价 系统 是在 该系统的慕础之上 ,对其变 精 简演变而来 。主要 加 的准 确 ,A S C 0 T则 是在 T R I S S 基 础 之 上 的 进一 步 完 善 。
公 式 为:L f 4 l 1 一 R 一 3 5 l 7 + ( 评 分 ×0 . 1 4 6 汁 O 6 0 3( 急 诊 手 2 l 危重病评价 系统 对患者病情程 度及死亡率预测价佰 。该 系
术 )+患 者 入 驻 1 C U疾 病 得 分 。 随 着 慢 慢 的 发 展 ,第 三 代 评 分 统评分越 高 , 表 明患者病情越严重 , 死亡概率越大 。 分值< 1 0 分, 系统 f ¨ 现 ,也包括 A P S 、C P S和 年 龄 评 分 三 个 部 分 ,A P 5 里 边 死 亡 可 能性 较 小 ,1 0 — 2 0 分 之 间 时 ,死 亡概率 为 5 O %,分 值
摘 要 :通过检 索危重病病情评价 系统相关专业文献 ,对危重病评价 系统在 国内外的研 究现状进行综述 ,指 明未来危重 病病情评价 系统 的研究方 向。 关键 词 :危 重病病情评价 系统 ;研 究现状 ;综述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ntensive Care Unit Scoring System,ICU-SCS)是一种用于对重症患者进行评分和监测的工具。

它根据患者不同的生理和临床指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监测,评估出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

在ICU护理中,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具有以下应用价值。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提供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血压等)和临床指标(如血气分析、尿液分析等)进行评分,可以获得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这对于确定患者的治疗计划和监测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辅助护士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

不同重症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各不相同,使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帮助护士确定每个患者的治疗优先级和护理重点。

通过对患者的评分结果进行分析,护士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可以帮助护士进行病情监测和风险预测。

通过连续监测患者的评分和指标变化,护士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当患者的评分出现大幅度下降时,可能意味着患者病情恶化或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还可以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ICU之间的护理质量。

通过对患者的评分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评估不同ICU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为改进和优化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不同ICU之间的评分结果还可以进行比较,为患者选择合适的ICU提供指导。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摘要】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疾病进程的工具。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探讨了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现状。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该系统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该系统的定义与分类、发展历程、优势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对目前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与分类、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优势、临床实践挑战、发展趋势、总结、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危重疾病患者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危重疾病的早期预测和有效治疗对于患者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运而生。

危重疾病评分系统是基于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指标设计的一套评估体系,旨在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已经成为重症监护、急诊救护和临床诊疗的必备工具。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评分系统的标准化不够、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等。

加强对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还有助于推动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深入研究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现有评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评分系统,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疗实践,促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研究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正文2.1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定义与分类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定义与分类是指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通过一定的评分标准来评估患者危重程度的系统。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为了及时有效地评估病情严重的患者,临床上建立了各种基于科学依据的危重疾病评分系统。

这些评分系统在疾病加重的早期阶段,能够提供较为及时的诊治方案。

本文将介绍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

什么是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危重疾病评分系统是通过对患者的多项参数进行评估,计算出评分结果来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评分结果通常被应用于患者抢救和治疗决策的制定。

目前应用广泛的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包括SAPS(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等。

这些评分系统均以计算评分来衡量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指导医生进行治疗和干预操作。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主要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和急诊室等临床场合。

主流的评分系统有APACHE IV、SAPS II等。

这些评分系统通过对患者的多项生理指标和临床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APACHE IV评分系统APACHE IV评分系统是目前医院内科、外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危重疾病评分系统。

它是一种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库的评分系统,可以实现在患者最初住院后的24小时内进行评分,以计算出患者的病情严重度。

这一评分系统包含了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液学、生化学以及疾病状况等。

SAPS II评分系统SAPS II评分系统是由法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制的评分系统,旨在对ICU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该评分系统包含了生命体征、血液学、生化学、疾病状况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计算出患者的评分结果,来反映患者病情的恶化情况。

其他评分系统除了APACHE IV和SAPS II评分系统外,我国还有其他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如CCI(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等。

ICU获得性衰弱诊断与评估的研究进展

ICU获得性衰弱诊断与评估的研究进展

ICU获得性衰弱诊断与评估的研究进展肌肉衰弱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见的问题。

原发性神经肌肉紊乱,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或多发性硬化症等在ICU患者的发生率仅为0.5%。

目前,临床上更为常见的是患者在ICU治疗期间,肌肉衰弱发展为继发性疾病,即ICU获得性衰弱,表现为典型的全身性、对称性肌肉衰弱,并影响肢体(近端多于远端)和呼吸肌,而面部和眼部肌肉未受影响。

有研究显示,肌无力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学者认为,肌肉衰弱可能源于神经源性障碍〔危重症多发性神经病变、肌源性障碍〔危重症肌病(critical illness myop athy,CIM)〕或两者兼有的危重症神经肌病(critical illness neuromy opathy,CIN)。

研究表明,ICU-AW发生率为50%~100%,且膈肌功能障碍比四肢肌肉无力更容易发生,高达80%的重症患者在ICU住院期间会出现膈肌功能障碍[7]。

ICU-AW与机械通气脱机时间延长、医疗相关费用增加、ICU和总住院时间延长,以及ICU和住院相关病死率升高有关,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效果,而且会造成患者持续的身体功能、精神和认知障碍。

有研究表明,ICU-AW患者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功能独立性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非ICU-AW患者(均P<0.01)。

且转出ICU 12个月后ICU-AW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参与度、机体活动能力及基本认知功能仍未能恢复至发病前状态。

受患者意识、潜在伦理问题等的影响,ICU-AW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尚无对ICU-AW评估和诊断的"金标准",ICU-AW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或识别方面仍存在困难。

本文就ICU-AW的诊断与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科研提供借鉴。

1 周围肌肉肌群的诊断评估1.1 主观功能测定:肌力的评定是目前ICU-AW患者周围肌肉肌群主观功能测定的常用方法,主要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评分法和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and-held dynamometry,HHD),其中以MRC评分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摘要】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从而引入了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现状。

文章详细描述了我国该系统的发展情况,包括目前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也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数据质量、标准化方面的不足。

展望了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我国的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值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发展,问题与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等社会现实的挑战,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应用变得愈发重要。

危重疾病评分系统是一种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临床表现等进行评估,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工具。

通过评分系统,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疗效。

近年来,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各种评分系统相继问世。

这些评分系统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院内感染风险评估、危重症患者生存率预测等。

这些系统的应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识别和处理患者的危重病情,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存机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改进评分系统,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2. 正文2.1 现有危重疾病评分系统概述危重疾病评分系统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资料,通过计算得出一个数值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危重疾病评分系统主要包括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APACHE III评分、MEWS评分等。

最新-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精品

最新-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精品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作者胡宁利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是根据患者的一些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从而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

早在70年代初,一些创伤评分系统和经典昏迷评分评分系统相继推出。

之后等用3年时间,从大量资料研究筛选出34个急性病理生理性指标加上患病前慢性健康状况的评价,于1981年推出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即Ⅰ系统。

经临床反复应用验证和简化,又产生了更为合理、准确的Ⅱ、Ⅲ评分系统。

80血评分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评分法及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法。

国内将创伤评分系统用于临床较早,经典评分基本成为评定中枢神经损害程度的常规指标。

对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经中文光盘检索1983~1998年我国学者报告的文献,1993年以来71篇,其中以应用Ⅱ评分法占绝大多数,Ⅲ的应用仅见个别报道,尚未见到上述脏器损害程度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下面就评分法国内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1评分法的国内应用现状等在创立Ⅰ评分的基础上,于1985年删去了急性生理学评分方面不常用或意义不大的22项参数,剩下的12项简明常用参数加上年龄因素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合成了Ⅱ评分系统。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成年危重患者的死亡危险性,他们又进一步筛选、验证参数的份量权重,优化检查参数,推出Ⅲ评分系统。

目前国内临床对评分系统的具体应用如下11用评分客观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工作中,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死亡的可能性方面,容易受医源性和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1〕,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和发展以及疗效,常依赖临床表现和某些随意性检查结果作出片面评价,缺乏对全面病理生理状况的综合评估。

李真等〔2〕应用Ⅱ评分法,对2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进行病情分级,调查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的关系,研究病情改善和测量值的关系。

依据Ⅱ评分客观地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危4个等级,发现>20分的重、危2级患者病死率高,必须进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加强治疗护理;住院费用。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422017.08护理经验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 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赵 辉 王晓坤 王继发 梅景亮吉林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摘 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 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分别在2015年1月至12月和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各选择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照,2015年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分配护理资源,2016年为观察组,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分配护理资源,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17.34%,P<0.05。

结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 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保证护理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U 护理资源配置;应用效果医院重症监护室作为收治病情危重、发展快患者的主要场所,若不给予有效的护理,则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而重症监护室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且患者很容易出现突发事故,让护理人员手足无措,继而引发护患纠纷[2]。

为了有效解决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高等问题,合理分配护理自愿,本次研究对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 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别在2015年1月至12月和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各选择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照,2015年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分配护理资源,2016年为观察组,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分配护理资源。

对照组男患者56例,女患者42例,年龄在20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8±4.27)岁,APACHE Ⅱ评分(17.94±3.21)分;观察组男患者54例,女患者44例,年龄在20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2±4.08)岁,APACHE Ⅱ评分(17.74±3.08)分。

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

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

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选择51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171例、171例、170例,A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B组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C组采用传统分诊方法。

结果:A组、B组的一次分诊准确率率明显高于C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组的预后预测性明显优于A组 (P<0.05)。

结论:在急诊分诊过程中应用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可明显提高分诊准确率。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急诊分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143-02急危重症患者不仅病情严重,且常常复杂多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常预后较差。

该类患者一般首先就诊于急诊科室,接诊者如果能及时有效的分诊,对患者的治疗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在急诊工作中,接诊者分诊一般根据患者的主诉、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经验进行,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不能保证病情分级和分科的准确性。

我院近年来采用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进行分诊,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急诊科从2013年9月—2014年3月接诊的患者512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171例、171例、170例,A组171例中,男性93例,女性78例,年龄19~78岁,平均(43.67±8.47)岁,其中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分别38例、27例、19例,交通伤、锐器伤、坠落伤、骨科疾病分别34例、21例、16例、13例,中毒3例。

B组171例中,男性95例,女性76例,年龄21~79岁,平均(44.52±8.93)岁,其中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分别36例、28例、20例,交通伤、锐器伤、坠落伤、骨科疾病分别35例、22例、17例、14例,中毒3例。

浅析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

浅析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

浅析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发表时间:2016-01-18T10:07:09.1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许金剑金虹范丽平宋学花王彦凤[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研究分析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6月收治的重症患者56例为对照组,7-1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将患者平均分配给各管床护士;观察组患者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资源配置。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评价两组护理质控评分及护士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压疮、计划外拔管、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控评分及护士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资源配置可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值得应用。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评分系统;护理资源配置;护理质量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且发展较快,对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要求很高,但是目前我国护理资源较为短缺,护患比、护医比较低,造成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高[1-2],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护理工作量、合理配置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成为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3]。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测评的研究较多,用以指导护理资源配置,但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工作量测评系统。

2000年芬兰护理专家Pyykko提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实践显示该系统评估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量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熊杰等对ICNSS评分量表进行翻译,并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适合国内实际情况。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

我国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应用现状作者:胡宁利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是根据患者的一些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从而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

早在70年代初,一些创伤评分系统和经典Glasgow昏迷评分(GCS评分)系统相继推出。

之后Knaus 等用3年时间,从大量资料研究筛选出34个急性病理生理性指标加上患病前慢性健康状况的评价,于1981年推出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即APACHEⅠ系统。

经临床反复应用验证和简化,又产生了更为合理、准确的APACHEⅡ、Ⅲ评分系统。

随着人们对脏器损害的重视,于年代末又相继推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法(DIC scor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评分法(ARDS score)及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法(MODS score)。

国内将创伤评分系统用于临床较早,经典GCS 评分基本成为评定中枢神经损害程度的常规指标。

对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经中文光盘检索1983~1998年我国学者报告的文献,1993年以来71篇,其中以应用APACHEⅡ评分法占绝大多数,APACHEⅢ的应用仅见个别报道,尚未见到上述脏器损害程度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下面就APACHE评分法国内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1评分法的国内应用现状Knaus等在创立APACHEⅠ评分的基础上,于1985年删去了急性生理学评分方面不常用或意义不大的22项参数,剩下的12项简明常用参数加上年龄因素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合成了APACHEⅡ评分系统。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成年危重患者的死亡危险性,他们又进一步筛选、验证参数的份量,优化检查参数,推出APACHEⅢ评分系统。

目前国内临床对APACHE评分系统的具体应用如下:用评分客观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工作中,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死亡的可能性方面,容易受医源性和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1〕,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和发展以及疗效,常依赖临床表现和某些随意性检查结果作出片面评价,缺乏对全面病理生理状况的综合评估。

ICU患者的危重症评分与风险评估

ICU患者的危重症评分与风险评估

ICU患者的危重症评分与风险评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对于ICU患者的危重症评分与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危重症评分是衡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疾病严重程度,从而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判断患者的临床病情。

其中最常用的危重症评分工具是《重症医学协会患者危重症评分》(APACHE II),它综合考虑了年龄、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等多个因素,并通过一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得出一个评分值。

根据APACHE II评分值的高低,医务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患者的危重症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除了危重症评分,对于ICU患者的风险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常见的ICU患者风险评估工具包括“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评分”(MOF)、“钱币病历评估”(SAPS II)等。

这些评估工具会依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方案等多个因素进行评估,从而提前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为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危重症评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可以辅助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分类和管理。

根据评分结果,可以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重点关注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于中危和低危患者,医务人员可以适当调整监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便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

总结起来,ICU患者的危重症评分与风险评估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它不仅提供了客观的疾病评估结果,还能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分类和管理患者,提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ICU中正确应用危重症评分和风险评估工具,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危重患者评分系统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一些高新临床救治手段为病人开辟了绿色通道。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收治急危重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病人集中抢救单元,从特征上看,ICU具有危重病人密集、病情多变、先进医疗设备齐全、护理工作量繁重等特点。

一套完整的评价量表对ICU危重患者的病情作出较正确的评价,预测其院内死亡概率,评价并比较不同ICU的效能和医疗质量以及某一ICU的治疗效果和医疗水平,充分利用ICU的医疗资源,推动危重病医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为止,己发展为多套护理工作量及病情评价系统。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评分系统;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0-01
一,国内外评价病情危重程度的评分
1978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的Knaus等在美国健康治疗财政署的资助下,经过三年对2000
份病例的研究,于1981年提出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
康状况评分。

Ⅰ代病情评价系统为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I)。

将APACHE工用于582例ICU病人的评估,发现APACHE工分值与病死率及病人接受治疗的程度密切相关,但用于个体存活率评估时,误差较高上该评分系统参数多,使用不方便,其分值均由一组专家凭主观意愿选定,且未考虑年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故目前己弃之不用。

1985年简化了APACHE工评分中不常用或检测不便的参数,进一步提出了APACHEⅡ评分。

APACHEⅡ评分由急性生理学评分(APS)、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PS)和年龄评分共3部分组成。

APACHEⅡ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死亡危险性越大。

APACHEⅡ分值20分。

APACHEⅡ还提出了计算每一个患者死亡危险性,可对个体死亡风险(R)进行预测。

PACHEⅢ评分为了进一步准确评定危重病患者病情,提高评估病情和预测死亡率的精度。

二,国内外护理工作量测评工具评分
为达到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可根据危重病人护理相关评价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评估,达到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九等护理人力使用评分(NEMS);时间定向评分系统(TOSS);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罗斯麦
迪可斯评分量表(RMT-PCS量表);护理活动评分(NAS)。

Cullen于1974年创立了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包括57项内容,后1983年,Keene增加到了76项,即Tiss76Tiss76评分系统项目太多,评估起来费时费力一些条目的治疗措施己经比较陈旧且不可预测性护理活动。

之后优化之后TISS-28产生但Tiss28不能涵盖所有的护理活动,如一些生活护理,间接护理项目没有纳入到评估中,因此不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内容有研究表明Tiss28中的条目。

只反映了43.3%的护理工作内容,34.3%的花费在病人身上的护理活动没有包括在Tiss28中,用此分值来评估护理工作时间也是欠合理的。

九等护理人力使用评分欧洲重症研究基金会(FRICE)1994年开始对ICU展开了大的前瞻性的调查,并受欧洲委员会支持,在TISS28的基础上发展了NEMS量表。

NEMS是适合以治疗指标来测量ICU护理工作量的工作,同一病人的不同时间的评估结果作对比,可作为护理工作质量评价的补充。

NEMS己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

TOSS1991年GIRTI成立了多中心研究小组。


护理内容分为13类对不可预测性护理活动进行定义在对,在2700多名ICU人中作了信效度检验,结果可靠。

它可以测量一名护士在一个班次(8h)内能够护理病人的平均点数。

芬兰护理学家PYYKKO等于2000年提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

ICNSS 评分量表来计算护理工作量,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将总的工作量合理分配给每名护士,必要时增加值班护士数量或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NAS评分近年来ICU资源的使用己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3年由Miranda教授提出,2007年由沙丽翻译校正及信任效度进行检验信效度为Cronbacha系数为0.94,具有内部一致性,Spreaman相关系数为0.997,具有好的稳定性,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

NAS评分将护理活动分为:监护和执行新的护理措施;卫生保健过程;活动和体位;患者及相关的支持和护理;行政及业务管理工作。

5个方面护理活动将每一项按其所用时间占护士一天工作时间的百分比赋予相应的的综合点数。

三,国内有两种护理工作量评价工量的方法和护理工作量负荷权重法
1,护理工作量和工时计算法
护理工作量和工时计算法是根据工作量计算护理
人员编制。

平均护理时数为依据计算护理工作量。

一级护理每口需要直接护理时数为45h;二级护理每口需要直接护理时数为25h;三级护理每口需要直接护理时数为0.5h;间接护理每位病人约需20min。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省时省力。

但是可信度差,因为目前我国的护理级别是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的,与临床护士所实施的护理措施无直接关系,其所编制的人数与医院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

2,护理工作量负荷权重法
许燕等在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调用数据库表从数据库中挑出与护理工作相关的记录,将其中50项进行加权评定。

加权后护理工作量称为护理工作当量。

总之应用NAS评定ICU工作量来分析理论配备的护患比例和病房护士编制人数,APACHEⅡ评分对患者危重程度具有很好的精准度,对临床实践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且NAS指标少APACHEII评分资料方便采集,NAS评估方便更适合国内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罗扬等,ICU急性创伤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
理干预【J】,现代临床护理,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