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登高》(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 姥吟留别

体裁
乐府歌行 杂言古诗
题材 押韵
记梦诗
押韵灵活 多次换韵
句式
七言为主 灵活变化
对仗 对仗不严
《登高》
七言律诗
抒情诗 一韵到底
四联八句 七言整饬
对仗严谨格 律精工
2.再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从意 象类型、意象组合方式、美学风格等角度对比分 析,明确差异,完成表格。
意象选择
(4)点面结合:首联起句是全景式描写, “鸟飞回”则是特写镜头,点面结合,画面 更有层次感;
(5)对偶: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 句中自对,“天”对“风”、“高”对“急”、 “沙”对“渚”、“白”对“清”,读起来富 有节奏感。
3.小结
意象 特点




猿啸 渚、

哀 清、白
鸟 飞回
落木 长江
无边、萧 萧下
湖月、渌水、清猿;海日、
《梦游天姥 吟留别》
天鸡;熊的咆哮声、龙的吟 声颤栗的层巅、青云、烟雾 ;日月、金银台、鼓瑟之虎
、驾车之鸾鸟、群仙。
意象类型
组合方式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登高》 白沙、飞回的鸟、落木、长
江。
美学风格
2.再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从意 象类型、意象组合方式、美学风格等角度对比分 析,明确差异,完成表格。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作业布置
反复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揣摩两 首诗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为班级 的诗歌朗诵会做好准备。
3.小结: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 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古人认为 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 ,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暮,再到悲国事之秋,全诗 以“悲”情贯穿,层层递进,体现出诗人“叹息肠内热, 穷年忧黎元”的大情怀。杜甫被誉为“最伟大的诗人”, 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不尽、滚 滚来
画面 秋风强劲凛冽 秋高气爽,天高
阔远 啼猿悲秋 冷色调、清丽
徘徊无所依、孤 独
无边无际、短暂
无边无际、永恒
情感 悲凉
人的渺小
表现手法
无限悲苦
借景抒情
凄冷寂寥、凄清无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无枝可依,无家可 视听结合
归漂泊沉沦的哀苦 点面结合
广阔的空间感,反 对偶
衬个人的渺小
时间的永恒,反衬
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 沾裳”等可知猿啸声凄切悲凉,使人闻之感伤。 哀猿长啸,使本就孤独伤感的诗人的哀伤又增 添了一层。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渚清沙白”在色调上有何特点?
“清”“白”都是冷色调,表现出诗 人登高之时环境的冷清凄凉。
联系紧密 ,构成一 幅幅完整 的图景
美学风格
善用夸张、想象 ,是豪放飘逸的 浪漫主义。
在对现实客观具 体的描写中和作 品的场景、情节 中体现思想感情 ,是现实主义。
课堂小结
诗词从来就不止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 着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杜甫即使生活在社会底 层,饱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仍毅然站立在精神的高地上, 用他那高贵的灵魂俯视芸芸众生,为国为民大声呐喊。他无 论穷达,都心忧天下,他不仅是诗人,他是“诗圣”。
孤身一人,此佳节本 登 百
应全家人在一起,而 此时形单影只,万分


悲凉。

重阳节的一种传统习

俗,全家人一起不仅登

高,还饮菊花酒,为祈
求避邪除灾。再联想
到时局的动荡不安,
联想到自己的遭遇,
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老年,过了建功立业的黄 金年龄,迟暮之年。本应 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如今 老病交加形单影只,一 事无成,悲不胜悲。凡此 种种,把“登高”之悲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 叶”?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 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久也,强调漂泊乡 作 万 的时间之久。 客 里


寄居他乡之意。 漂泊他乡的游子,

思乡之情溢于言
表,在已近岁末
的秋天会更加浓
烈。
距离故乡路途之远, 突显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秋天万物凋 零的衰败景象,容易使 人感到伤感惆怅。
(3)滚滚东逝的江水,象征着什么呢?又寄 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江水”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而这“永恒” 又反衬出人生的苦短。古典诗词中借写江水永 恒而惜人生苦短的诗句很多,如“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2.前两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肆 对比阅读 明确差异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与《登高》,一古体诗 ,一近体诗,诗体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相同。 对照《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
《梦游天 姥吟留别

体裁
乐府歌行 杂言古诗
题材 押韵
记梦诗
押韵灵活 多次换韵
句式
七言为主 灵活变化
对仗 对仗不严
《登高》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与《登高》,一古体诗, 一近体诗,诗体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相同。对照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助多个意象,营造了 苍茫壮阔的意境,也传达出诗人的悲秋情怀;
(2)远近结合:首联起句是远景,对句是近景,镜 头由远及近,触目皆是苍凉秋景;
(3)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天、渚、沙是静态之景, 急风、猿啸、鸟飞回是动态之景,静中有动,描绘出一 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2.前两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人生的短暂
叁 知人论世 体悟情怀
本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开始抒 登高所感。请同学们思考诗人都抒发了哪 些情感,可以结合背景资料和相关诗句思 考讨论。
补充资料:
杜甫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 (712——745):《望岳》(涉世不深);(2)困守长 安时期(746—755):《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 770):《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想 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鸟飞回”该如何理解? “飞回”是“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
写出了一只孤鸟在阔远高天之下,在凛冽的秋 风中艰难盘旋的姿态,可联想杜甫《旅夜书怀》 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是诗人 的自况。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林庚《说“木叶”》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落木”如何理解?为何不写做“落 叶”?
“木”也指“叶”,但“木”显得更加枯萎、 衰败、萧条。这里诗人用“木”而不用“叶”, 就是为了凸显环境的衰败、萧条。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登楼》,充分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风格。
旅夜书怀
登楼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颈联中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尾联将无限凄凉之情溢于言外,应读得缓慢低沉,读出百感交集的意味。
3.请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导入新课
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 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 是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杜甫被冠以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详细地介绍给 西方世界。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 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 人颠沛流离的一生。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杜 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意象选择
意象类型
湖月、渌水、清猿;海日、 自然意象
天Hale Waihona Puke ;熊的咆哮声、龙的吟 、虚构意《梦游天姥 吟留别》
声颤栗的层巅、青云、烟雾 ;日月、金银台、鼓瑟之虎 、驾车之鸾鸟、群仙。
象、比喻 象征性意
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现实意象
《登高》 白沙、飞回的鸟、落木、长 、描述性
江。
意象。
组合方式
跳跃的、 不连贯的
《登高》一诗,阅罢尤 觉“悲愁”铺天盖地,无 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 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贰 品析意象 赏析诗境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意象 特点


画面 秋风强劲凛冽
情感
表现手法
1.品读前两联,品析意象,分析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猿的鸣叫声是什么样的? 联想“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感叹体弱多病,精神 疲惫不堪。多病往 往多愁,更何况是 在凄清冷落的秋天!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 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 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
杜甫究竟伟大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杜甫的名作《登高》去寻找答案。
壹 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展示诵读效果。
朗诵指导:
首联节奏感要强,要能感受其中所体现的画面的整体特点,首句“风急 天高猿啸哀”要读得高亢激昂,有节奏感,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要读 得回环婉转;
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的意味,“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要一气读出,然后在“木”和“江”两字上作适当延长,以显示余韵;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诗人失去依靠,知交零落。“安 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1.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曾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 有八层意思。八层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说诗人抒发了哪些 悲慨?
2.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层意思,诗情似乎达 到顶点,那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停浊酒杯”两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因为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而深感遗憾(苦
恨),于是两鬓的白发渐多;心中愁苦,身体又 衰老多病,诗人越发觉得潦倒不堪,想要借酒浇 愁,可是无奈,疾病缠身,不得已只能停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