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X”对举构式的语义及认知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的X”对举构式的语义及认知阐释
“X的X”对举结构是一种构式,其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

本文主要讨论“X的X”主谓结构的特点,概括其构式语义及内部差异,分析该构式义对句法和语义的要求以及时间限制,从象似性、认知模型等方面做出认知解释。

关键字:“X的X” 对举构式象似性舞台模型
一、引言
(一)研究现状
“X的X”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它往往构成“X1的X1,X2的X2”的对举结构,例如“吃的吃,喝的喝”。

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观察和分析,主要包括“X的X”对举结构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修辞作用等。

一般认为,充当“X”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动词和动词短语,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少数方位词、数量词、区别词和极少数名词也可以进入该结构,而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副词、代词、大部分名词等不能进入该结构。

“X的X”对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定语、谓语、状语、话题以及独立成句(王力,1943;陈建民,1984;李芳杰,1997;奚博先,1984;迟永长,2002;郭华,2006;刘志富,2008;孙浩,2010;甘莅豪,2012;王春杰,2012)。

“X的X”结构不能单说。

语序可以分为固定式和可变式两种,但都具有相对性。

(刘志富,2008)
在语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

有的认为“X的X”的语义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王力,1943),有的认为它具有典型归纳义和消极倾向(甘莅豪,2012),有的则认为该结构或者表示偏离,带有“不满”义;或者表示性状或情状多样;或者表示事物的某些性质符合人们的需求,带有积极意义。

有的认为该小句连用式的语义特征是“共时情状各异”,适合描述纷繁无序的混乱场景。

(郭华,2006;罗茵,2005;刘志富,2008)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X的X”对举结构作为一个完形(Gestalt),不能从“X”的成分或者前后两个小句推知该结构的语义,而应该将其看作一个构式。

也有学者从构式和认知的角度做过一些分析,我们认为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a.“X的X”作为主谓结构与一般性的主谓结构有什么区别?
b.该结构的构式义到底是什么,其内部有何差异?
c.进入该构式的成分在语义上有何限制?
d.“X的X”对举构式的认知机制怎样?
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做深入分析。

二、“X的X”的构成及特点
(一)“X的”的构成
首先,“X的”是比较典型的“的”字结构。

朱德熙(1978)将“DJ的+M”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M”跟前边的动词性成分之间有潜在的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一类是“M”跟前边的动词性成分之间没有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分别如:开车的人,开车的技术。

此外,朱德熙(1982)指出,“的”既有转指的功能,又有自指的功能。

“X的X”是一个由“的”字结构组成的结构,它的句法层次是“X的∣X”,是“DJ 的+M”结构中的前者,具有转指意义而不具有自指意义。

在此结构中,转指义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A+的”。

例如:
(1)禾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

另一类是“VP+的”,它表示施事、受事等语义,但不能表示与事。

例如:
(2)一大早,女萝一家人就洗头的洗头、剃头的剃头。

(施事)
(3)请那些阔佬来观礼,当堂提铃喝号,不分洋人华人抓的抓、囚的囚、打的打、杀的杀,一堂没过完,“观礼”的已经吓昏了两个,余下的也都个个面如土色。

(受事)
“X的X”不能表示与事,跟“X的X”结构本身凝固性的限制有关。

与事的语义中必须有两个相关的人或事,这种句法关系已经比较复杂,再加上后面的反复成分“X”,会造成语义混乱。

例如:
(4)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那个人)。

a.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

*a′.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跟他打招呼。

由此形成的“X的X”结构非常繁琐,并且没有意义。

如果须强行变换,只能变成:
a.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
a″.跟他打招呼的跟他打招呼
此时,句首的主语必须省略,这样,“X的”就变成施事,而非与事,且语义也已发生巨大变化。

此外,储泽祥(2010)认为“X的”具有认知上的次范畴功能,“X的X”小句的语义功能与“X的”次范畴功能有关。

“X的X”小句具有“认证”功能,是对次范畴的命名和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进行认证。

这也是该结构语义多为施事、受事,而不能为与事的旁证。

(二)“X的X”的结构特点及特殊性
很明显,“X的X”是主谓结构。

所谓主谓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它的主要特点有:1.主语和谓语是主题与解释或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2.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名词及主谓短语等各种成分及结构充当;3.可以自由做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

(丁声树等,1960;赵元任,1980;张斌,2010);
4.可以较自由地进行扩展,还可以加入动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相比之下,“X的X”有着许多的限制。

(1′)该结构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结构充当,其他成分和结构非常受限;(2′)语义关系上,主语不能为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搭配;(3′)必须构成对举结构才能使用,主要作谓语,作其他句法成分的非常少;单独不能成句,即使构成对举结构也很难独立使用;(4′)不能自由扩展,少数结构能前加少数能愿助词,构成“该/能+X的X”;很难加入动态助词;两个“X”前后很难自由扩展。

三、“X的X”对举结构的构式义及内部差异综合各家对“X的X”对举构式的语义分析,我们认为它的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

(一)“X的X”对举结构的主客观性
客观方面主要是列举动作行为、场景,具有语义归类性,不带有感情色彩;多用于叙述性书面文体。

例如:
(5)车间里锯的锯,焊的焊,弧光闪闪,机声隆隆。

(6)夜里,他们每家燃了火,煮菜的煮菜,谈天的谈天。

主观方面,该结构有消极和积极意义两种。

表消极义的一般需要反义对举;表积极义的列举,需要几个方面都符合说话人的要求,或者有一个中心对比点,需要更多的背景才能凸显积极意义。

例如:
(7)再看队伍里的其他鼓手,天啊,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
参差不齐,像一支临时召集起来的军队,不限年龄长相,只要鼓打得好就成。

(消极意义)
(8)(他可是村里的能人啊,)你看这群猪,养得是肥的肥,壮的壮啊。

(Z)
积极意义,需其他背景“他可是村里的能人啊” 凸显
(9)(按照班长要求,)他们得把木料截得长的长,短的短。

(Z)
反义对举如果要呈现积极意义,需要增加对比中心点,本例中需要增加的对比中心点是“班长的要求:木料有的要长,有的要短”。

另外,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结构中有递进或者补充说明的成分,也会带来主观感情色彩。

例如:
(10)柳叶眉摘下一个个白的玉白,黄的金黄,均溜个儿,滴流圆的香瓜。

(11)为什么社会那么不公平,穷的穷死,富的富死啊。

“X的X”对举结构除具有客观归类义之外,更多地表现出较强的主观倾向性。

经统计分析发现,带客观归类义的有50例,占18.80%,而带主观倾向性的有216例,占81.20%。

带有主观性的例句中,在句子或语篇层面带有某种积极或消极的标记(刘志富,2008),如例(12),而客观列举的例句在更大的语篇范围内也经常表现出主观倾向。

例如:
(12)一听到要改造社会,我们就吃饭的吃饭,喝汤的喝汤,没有兴趣。

(13)两个人守住一棵大树,锯的锯,砍的砍。

(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
单看例(13)仅表示两个人的动作列举。

但放在更大的语篇环境例(14)中来考察时,便可以发现两个人锯木、砍树是为了更好地和敌人斗争,该结构带有明显的积极感情色彩,凸显了人们干劲十足。

(14)人们清楚地知道,日本鬼子打不走,林子再好,也不能够幸福地享受啊!没有一个人犹豫,划分了地界,五百多砍山群众,分开几伙,散到每一个角落,象太平年打围场似的,挥斧搭锯,开始了工作。

两个人守住一棵大树,锯的锯,砍的砍。

这边“碰通!碰通!”那边“嘶哗!嘶哗!”这边有人高兴地唱起了“牛枪小调”,那边有人在乱喊大叫。

斧声、锯声、人声,霎时响遍山林,那声音真好似六月天发山洪一般。

总之,“X的X”对举构式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但是主观性明显高于客观性。

(二)“X的X”对举构式的静态与动态
静态地看,事物在某种状态或者场景下,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而不具有时间的先后发生,显示的是状态的分项呈现。

而动态地看是事件在某一场景内的运动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例如:
(15)特别是课桌,宽的宽,窄的窄,长的长,短的短,高的高,真是“宽窄高低各不同”。

(16)一阵人声鼎沸,兵荒马乱之后,只见各家媒体使出十八般武艺,争的争,夺的夺,抢的抢,真是个天地昏暗、星月无光。

(17)老的老,走的走,团里能够担当主演重任的不足10人。

例(15)只是呈现出静态中课桌的状态,没有运动的变化过程,而例(16)则展现的是战争中的动态画面。

例(17)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前面一个小句是形容词成分,表示状态;后面一个是动词性成分,表示动作事件。

四、构式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及限制
1.构式义的句法要求
“X的X”对举构式是对某些事物或场景的列举,这决定了形式上至少是两项,即构成“X1的X1,X2的X2”。

因其语义上是描绘事物呈现的状态或者阐述某种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这种状态或过程可以主动发生,也可以被动形成。

因此,充当“X”的成分主要是动词及形容词。

而其他成分进入该结构前也都完成了状态化或事件化的过程。

例如:
(18)一些会讲经的,前的前、后的后,死了几多。

这里的方位词进入构式后,就呈现出“前后死去”的动态事件。

2.构式中的语义关联
该构式中,X1、X2的语义要有一定的关联,要在一定的语义框架中实现,而不是任意状态或动作的简单叠加。

例如:
(19)就呼集一党蛟精,约有千百之众,人多口多,骂着真君:“骚道野道,你不合这等上门欺负人!”于是呼风的呼风,唤雨的唤雨,作雾的作雾,兴云的兴云,攫烟的攫烟,弄火的弄火,一起奔向前来。

例(19)中“呼风、唤雨、作雾、兴云、攫烟、弄火”这些动作都是在“蛟精”作恶的语义框架内完成,而不能跑出这些限制。

3.构式义的时间限制
储泽祥(2010)认为该结构的连用是一种“共时情状各异”的体现。

我们认同这种“共时性”。

这种“共时”主要是认知上的时间概念。

一方面,状态或事件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同时发生,如例(20);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状态或动作已经结束,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继续延续,形成一种心理时间概念,如例(21)。

(20)人把彩虹挡住,请安的请安,问候的问候,这才看清……
(21)……团里大举清党,把那些跟蒋先云接近的官兵,杀的杀,抓的抓,遣散的遣散。

另外,根据戴浩一(1988)的时间顺序原则(PTS),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的状态的时间顺序,我们认为该结构内部时间顺序也取决于认知心理上的先后次序,但是在此结构提供的场景中可以出现一定的背离情况。

图2
b.与上一种不同,由于受到认知的限制,整个事件中的发生顺序在观察者看来没有顺序上的差别,只是从总体上把握整个事件,因此,观察者凸显的是整个事件(箭头黑色加粗)。

这是一个总括扫描的过程(如图3所示)。

例如:
(30)大难临头各自飞,山林间的小动物炸开了窝,跑的跑,跳的跳,藏的藏,躲的躲,乱了、全乱套了!
例(30)中,我们的关注点只在局面混乱,而至于谁先谁后,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因此,“跑、跳、藏、躲”原则上可以互换顺序,只是有时这些还受到语义相近或音节韵律的限制。

图3
五、结语
“X的X”对举构式,由主谓结构组合而成,“X的X”本身有较多形式和语义上的限制;其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

“X的X”对举构式的构式义表现出主客观、动态和静态等内部差异,该构式常含有主观倾向。

该结构不能独立使用,语义内部有着关联性,而且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

从认知上看,该构式在数量、距离以及顺序方面都存在象似性;舞台模式对该结构有较好的解释,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该结构的认知模型。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迟永长.“A的A”重叠式的表义类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
[3]储泽祥.主谓同素互动的“X的X”及次范畴化所造成的影响[J].语文研究,2010,(4).
[4]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
[5]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6]甘莅豪.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郭华.“V的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8]刘志富.现代汉语中“X的X”结构的对举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李芳杰.“V的+V”及其相关格式[J].汉语学习,1997,(2).
[10]罗茵.“A的A,B的B”结构的构成特点及其功能解释[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11]孙浩.“A的A,B的B ”格式的形式特征及各项间的关系[J].科学教育创新,2010,(4).
[12]王春杰.“A的A,B的B”格式的特征探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1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6]奚博先.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2).
[17]张斌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2).
[19]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的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2.
[20]Haiman,J.(ed)Iconicity in Syntax.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21]Givón,Talmy.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Raffaele Simone(ed.),
Iconicity in Language[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22]Ronald 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1)理论前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琳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321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